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患肢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17-10-24 12:03徐淑伟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7年19期
关键词:偏瘫康复训练肢体

徐淑伟 于 美

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患肢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徐淑伟 于 美

目的:探讨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患肢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以我院康复科收治的84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采用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均干预12周。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缺损评分量表(NIHSS)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评估干预前后两组患者患肢功能恢复情况,并根据Barthel指数评分评价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Fugl-Meyer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缩短住院时间,促进其患侧肢体功能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路径式护理干预;早期康复护理;脑卒中;偏瘫;功能恢复;生活质量

脑卒中又称为脑血管意外,是指患者本身已存在脑血管疾病,在外界刺激下引起脑血管狭窄、闭塞或破裂,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1]。临床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种,患者均可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并伴有肢体活动不便、突发一侧肢体麻木等神经功能障碍,其病死率、致残率极高,可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不仅给社会带来负担,还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2-3],恰当、合理的早期康复干预是患者康复的关键步骤,可显著提高其患肢运动功能,改善症状[4]。路径式护理属于临床护理途径的一部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针对性,有利于护理工作的动态跟进及应急变通。笔者以84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4月~2016年10月我院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均符合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拟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有关脑卒中诊断标准[5]。(2)均为首次发病。(3)均伴有偏瘫侧肢功能障碍。排除标准:(1)合并精神系统疾病者及表达能力障碍者。(2)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及内分泌系统疾病者。(3)先天性肢体功能异常,或其他原因所致肢体功能异常者。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其中对照组男28例,女14例;年龄35~72岁,平均(62.8±5.7)岁;脑血管病变时长2~10年,平均病程(5.4±1.7)年;基础病:冠心病11例,高血压病26例,糖尿病15例;脑出血23例,脑梗死19例;左侧偏瘫25例,右侧偏瘫17例。观察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32~75岁,平均(63.2±4.5)岁;脑血管病变时长2~8年,平均病程(5.6±1.4)年;基础病:冠心病10例,高血压病28例,糖尿病14例;脑出血27例,脑梗死15例;左侧偏瘫22例,右侧偏瘫2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基础病、卒中类型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护理,护士根据患者恢复情况指导其行康复训练,每日遵医嘱定时进行良肢位护理及患侧肢体被动护理,并根据患者生活、工作习惯不同进行健侧肢体主动运动护理,如有必要,还需进行适当的心理护理。观察组采用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自患者住院起即进行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1)入院后24 h内即进行全面多学科评估。由病房责任护士、影像学医师及康复科医师评估其肢体功能、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等,再与患者及其家属结合自身意愿共同制定康复目标,并在随后住院期间动态评估患者的恢复情况,灵活调整康复计划,积极预防并发症。(2)康复训练步骤。①第一步,肢体功能评定,包括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程度及协调平衡能力,以确定路径式护理起点。针对肢体功能差者,应先从床上运动开始,如患者肢体功能较好,可经短暂床上运动后进入坐位平衡训练,在执行过程中,责任护士需谨慎评估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对训练效果存在质疑、无法评估时,可邀请其他学科医护工作者协同评估。②第二步,床上训练。入院起即需进行康复训练,先教会患者利用健侧上、下肢带动患侧翻身,每日2次,训练时间应循序渐进,由5 min逐渐过渡至20 min。在训练期间,笔者所在科为加强训练疗效,融合瑜伽理念,床上放置气球,调整至合适位置,利用健侧训练患侧,无条件科室建议采用床头摇高,指导患者认真体会各关节空间位置及运动知觉。③第三步,坐位平衡训练。入院第二阶段即可进行坐位平衡训练,由床上移动至床旁椅子处,并保持患者头、肩、髋关节垂体健侧与患侧肢体对称[6],指导患者有意识的使用患侧肢体承重,为加强疗效,科室在患者对面放置穿衣镜,以便患者在训练过程中对自己训练情况有一定的掌握,及时纠正不良习惯。④第四步,站立训练。第三阶段即为站立训练,两脚与肩同宽,左右摆动身体,如患者能站稳5 min后,则鼓励其迈步,慢走,以不感到心慌、疲惫为宜。⑤第五步,行走训练。先评估患者肢体活动能力、肌张力情况,根据其恢复情况适当调整护理内容,行走训练前先进行下肢抗阻训练,如患者肢体负重达到自身体重一半以上,且能够向前步行时,则开展行走训练,初期可依靠助行器,但不可过多依赖助行器,训练时间由短至长,每次20 min左右为宜。(3)健康教育。出院时还应对患者及其家属普及二级预防及定期复诊、坚持训练的重要性,在进行延续护理时,责任护士需每日评估患者情况,采取个性化的康复指导。

1.3 观察指标 (1)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缺损评分量表(NIHSS)评定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量表包括意识评分、上肢运动评分、下肢运动评分、共济失调及语言、感觉等症状评分,满分82分,分数越高代表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2)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评定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状况,满分100分,<50分表示患肢严重运动障碍,50~85分表示患肢明显运动障碍,86~95分表示患肢中度运动障碍,96~99分表示患肢轻度运动障碍,100分表示患肢功能正常。(3)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0~30分表示完全依赖,31~60分表示严重依赖,61~90分表示中度依赖,>90分表示轻度依赖,100分表示独立。(4)参照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估疗效,优:患者肢体功能大部分恢复正常,病残程度为0;良:肢体功能部分恢复,病残程度为1~2级;可:肢体功能有所好转,病残程度为1~3级;差:肢体功能无明显改善,甚至恶化,出现并发症。(5)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R)表示,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或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等级资料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NIHSS,Fugl-Meyer评分比较(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NIHSS,Fugl-Meyer评分比较(分

注:两组患者干预前后NIHSS,Fugl-Meyer评分比较,组间、不同时间点、组间与不同时间点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分

注:两组患者干预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组间、不同时间点、组间与不同时间点交互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较(表4)

表4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较

注:1)为u值,2)为t值

3 讨 论

脑卒中起病急、预后差,一旦发作需即刻采取治疗措施,随着医学技术快速发展,目前临床采用药物联合微创手术即可显著降低患者死亡率,但针对其致残率,仍需深入研究[7]。临床众多研究表明[8-10],脑卒中患者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可积极改善患者神经系统重组作用,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患肢肌肉废用性等并发症,促进患肢恢复,同时还有研究表明[11],术后早期行康复护理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了脑卒中偏瘫后抑郁现象,脑卒中偏瘫患者因角色反差,日常活动能力受限,易产生抵触心理,不配合治疗,影响康复训练,因此应早期行康复训练,向患者强调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12]。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术后积极行康复训练目的在于提高脑功能重组,自然发生的大脑皮质功能重组是有限的,若想提高功能恢复,需进行相应功能训练,但需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训练反而加重脑负担,常规康复护理是针对所有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不具备个性化、灵活性,路径式护理则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自患者住院起即根据恢复情况拟定康复训练,并将心理护理融合每个训练阶段中,加强康复疗效[13]。金小红等[14]学者通过对6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康复训练,结果显示随着干预时间延长,患者NIHSS评分明显下降,肯定了早期康复训练效果,同时还与康复计划有关,先由床上活动开始,逐渐过渡至床上坐起、自我完成日常生活活动,随后进行扶走、慢走等过程。本研究亦采用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结果与上述基本一致,干预后观察组NIHSS评分、Fugl-Meyer运动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本研究采用的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后的临床症状,笔者分析可能是早期康复训练的介入促进侧支循环建立,增加对脑神经刺激作用,继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15-16]。此外,笔者认为,观察组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的重点在于循序渐进、谨慎评估,临床医护人员应正确评估患者恢复情况,并根据其训练进度适当调整康复计划,避免操之过急,亦不可允许患者过分依赖身边朋友帮助的现象。但本研究仍具有以下不足之处,样本数目较少,且患者年龄偏大,并患有基础病,影响康复训练效果,下次研究可扩大样本,并观察延续护理效果,力求结果严谨。

综上所述,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进行路径式早期康复训练可更好实施优质护理,帮助偏瘫患者早期恢复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最大限度发挥患者自身生存能力,减轻社会及家庭负担。

[1] 张 璇,张卓然,段淑荣,等.强制性运动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及巢蛋白表达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5):575-577.

[2] 刘俊中,王天玉,郭广涛,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应用CT脑灌注与血管造影诊断价值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13(7):4-6.

[3] 吴 泳,梁 雁,黄丹丹,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就诊时间对临床预后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16,22(3):315-317.

[4] 唐 敏.中药塌渍联合护理干预在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误诊误治,2016,29(6):101-103.

[5] 陆伟江,杨 虹,黄 颖,等.广西两所三级医疗机构脑卒中住院病例亚型构成及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6,24(6):405-408.

[6] 李小莹,薛 盼,刘 涛,等.早期规范化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疗效观察[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6,11(1):73-75.

[7] 张维文,王晓莉,孟伟建,等.无症状性脑梗死对首发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13(6):79-81.

[8] 郑晓媛.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6):152-153.

[9] 陈国栋,储照虎.急性脑卒中患者抑郁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研究[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1):43-46.

[10] 罗艳燕,何 燕,邓 敏.中年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与其心理痛苦的相关性及护理对策[J].西部医学,2016,28(12):1755-1757.

[11] 熊东胜.康复护理对首次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15,32(6):1247-1248.

[12] 刘晓娟,修晓青,庞恒元,等.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效果[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7):979-980.

[13] 张 玲,袁 源,刘云珍,等.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生活及睡眠质量的影响[J].西部医学,2015,27(9):1409-1411.

[14] 金小红,任 燕,陈美华,等.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J].江苏医药,2016,42(2):237-238.

[15] 濮 捷,崔 敏,吴 非,等.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注射液对超早期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13(1):103-105.

[16] 刘 蕊,张伟霞,李 慧.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7,23(6):157-158.

Influenceofpath-typeearlyrehabilitationnursingonaffectedlimb’sfunctionalrecoveryandlifequalityofthehemiplegicpatientsafterstroke

XUShu-wei,YUMei

(People’s Hospital of Jingjiang, Jingjiang 214500)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path-type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affected limb’s functional recovery and life quality of the hemiplegic patients after stroke. Methods:Selected 84 cases of hemiplegic patients after stroke admitted to Rehabilitation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as the objects of study, and they were equal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Routin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was given to the control group, path-type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was given 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both had an intervention period of 12 weeks. The patients from the two groups were evaluated for their affected limb’s functional recovery conditions with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 and Fugl-Meyer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and for their life quality with Barthel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and also the therapeutic effect, hospital stay and hospital fees of the patients from two groups were recorded. Results:The patients from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uperior to those from the control group in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P<0.05).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patients from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uperior to those from the control group in NIHSS score and Fugl-Meyer score(P<0.05), and the patients from observation group had a significantly Barthel value than those from the control group(P<0.05). The patients from observation group had shorter hospital stay (P<0.05)and lower hospital fees than those from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Path-type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coul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neurologic impairment symptoms of the hemiplegic patients after stroke, shorten their hospital stay, promote their affected limb’s functional recovery, improve their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and improve their life quality.

Path-type nursing intervention;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Stroke;Hemiplegia; Functional recovery; Quality of life

214500 靖江市 江苏省靖江市人民医院康复科 徐淑伟:女,本科,主管护师,护士长

于美,女,本科,副主任护师,护理部副主任

2017-06-02)

(本文编辑 白晶晶)

10.3969/j.issn.1672-9676.2017.19.016

猜你喜欢
偏瘫康复训练肢体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