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新闻在移动网络上的十大传播特点及阻断策略
——以《新闻记者》2011-2016年66条假新闻为例

2017-10-24 06:35何志平李明菲
湖北社会科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假新闻新闻记者传统媒体

何志平,李明菲

(1.海南师范大学,海南 海口 571158;2.武汉理工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

·传媒研究

假新闻在移动网络上的十大传播特点及阻断策略
——以《新闻记者》2011-2016年66条假新闻为例

何志平1,李明菲2

(1.海南师范大学,海南 海口 571158;2.武汉理工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

从《新闻记者》2011-2016年66条假新闻案例看,假新闻在移动网络上的传播特点有:出现了新型炮制者——利益机构;传统媒体仍然是假新闻的主要生产者;“新闻价值”仍然是假新闻传播效果的决定因素;社会新闻仍然是假新闻的主角;假新闻呈现出高度的媒体融合特征;生产与传播更加便捷;传播由喷淋式进化为裂变式二级传播效应凸显;辟谣有了新阵地,网民成为揭谣生力军;部分媒体人专业素养不足仍然是假新闻产生的主要内因;市场过度竞争仍然是假新闻产生的主要外因。阻断假新闻在移动网络上的策略有:加大处罚力度,输血传统媒体;及时公布真相,发动网民自发辟谣;强化把关人的责任意识,坚守新闻专业主义;提升网民网络素养,阻断假新闻二次传播;根据危害程度,依法依规惩处。

假新闻;移动网络;新闻价值

新闻史有多远,假新闻就能追溯多远。今天人类已经跨入移动网络时代,假新闻作为附着在新闻业上的毒瘤,是长大了?还是萎缩了?是进化了?还是退化了?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对上述问题做一些探讨。

一、研究样本的选取

《新闻记者》自2001年至2010年连续10年盘点年度假新闻,自2011年至2016年又连续6年推出虚假假新闻研究报告(2011年为虚假新闻病理分析报告),从未间断。其评选的“十大假新闻”和虚假假新闻研究报告权威性强、影响力大,《新闻记者》也因此成为国内研究假新闻最具影响力的机构。因此本文的研究样本圈定为《新闻记者》评选出的假新闻。

2010年微博在中国开始了井喷式的发展,2010年也被称为中国微博元年。2011年元月微信横空出世。微博、微信的出现是中国跨入在移动网络上的标志性事件。因此本文的研究样本圈定为2011-2016年《新闻记者》发布的虚假假新闻研究报告中的假新闻案例,共66条,并将其和《新闻记者》2001-2010年“十大假新闻”作对比分析。

二、假新闻在移动网络传播的十大特点

(一)从传播主体看。

1.在移动网络上,假新闻出现了新型炮制者——利益机构。

在移动网络上出现了这样一种新情况:利益机构通过社交网络向新闻业“投饵”,引诱媒体上钩,从而达到自己的商业目的。它们惯的伎俩就是将商业信息伪装、包装成极具吸睛效果的“新闻”,然后通过社交网络广泛传播。一些媒体在市场的压力下,利益至上,在“不落人后”的心理驱使下,争相抢发。谨慎点的媒体则冠以“网传”之名,更有甚者赤裸裸地冠以“本*讯”刊发,甘当利益机构的背书人,为谣言洗白,从而使谣言摇身一变成为社会危害性更大的假新闻。在本文样本中,这样的“成功”案例2013年和2014年各有2个,分别是《“深圳最美女孩”给街边乞丐老人喂饭》、《小女孩为中暑清洁工撑伞》;《郭美美澳门欠2.6亿赌债》、《95后女网友用身体换旅行》。

2.在移动网络上,传统媒体仍然是假新闻的主要生产者。

首先从信源看,统计显示66条假新闻有39条来自传统媒体固有的信源渠道,占比达59%。(见表1)

表1 2011-2016年66条假新闻来源分布情况

表2 2011-2016年66条假新闻的作者(编发者)分布情况

表3 2011-2016年66条假新闻的首发媒体分布情况

其次作者(编发者)看,66条假新闻有42条为传统媒体记者采写,占比达64%(见表2)。

最后从首发媒体看,虽然较2001-2010年的83%(具体数据见表3)有较大比例的下降,但是传统媒体仍然是假新闻的主要刊播者,统计显示66条假新闻有36条为传统媒体首发,占比达55%。

(二)从传播内容看。

1.在移动网络上,“新闻价值”仍然是假新闻传播效果的决定因素。

衡量一则新闻的价值通常有五大要素:时新性、接近性、显著性、重大性、趣味性。根据这五要素分析,我们发现上述66条假新闻之所以能在移动网络上广泛传播,是因为它们“新闻价值”都比较大。

首先,上述66条假新闻样本件件事情新鲜,夺人眼球,报道“及时”,传播迅速,时新性强。比如:新加坡总理公署宣布李光耀“病逝”的假新闻,3月18日伪造的新加坡总理公署网站文告甫一出现,短短20多分钟内,新浪、网易、搜狐、凤凰网、百度、今日头条等商业网站,@人民网、@CCTVNEWS、环球网、中新网等官方网络媒体就相继刊播,国外一些网络媒体也纷纷中招,进而引发一场全球媒体集体乌龙事件。

其次,样本中的一些假新闻迎合社会心理,接近性比较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迅速崛起,中国人的大国情怀迅速回归,民族自豪感、大国优越感油然而生。“滞留尼泊尔公民持中国护照免费乘机回国”这则假新闻就很好地迎合了国人的这种心理,从而得以迅速传播。再比如:“年终奖个税计税方式将修改,避免多发1元个税多缴2万”事关个人收入,贴近群众生活,受到广泛关注。

表4 2001-2010年“十大假新闻”选题类型分布情况

表5 2011-2016年66条假新闻选题类型分布情况

第三,样本中的一些假新闻颇有“趣味”。比如“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事件”有图有“真相”,情节曲折,故事性强。

第四,样本中的一些假新闻显著性较强,有的事情离奇,有的人物显著。比如:“‘礼崩乐坏’的东北村庄”中的“农妇组团‘约炮’”情节离奇得足以让人惊掉下巴。此外,名人更是假新闻的最爱,假新闻(网络谣言)尤其爱让名人“去世”,比如上文提到的李光耀被去世的假新闻。值得一提的是,在移动网络上明星和政要已经成为被去世重灾区。除李光耀外,金庸、成龙、摩根·弗里曼更是“被去世”了N回,以至于被人戏称为“被去世专业户”。刘德华、周星驰、张柏芝、洪金宝、任达华、陈冠希、言承旭、杨丞琳、李宇春、赵本山、六小龄童、小沈阳、张默、李雪健等明星都曾经被去世,戈尔巴乔夫、曼德拉、普京等政要也享受过被去世的待遇。

最后,部分假新闻还貌似反映了“重大社会问题”。当今中国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也如影随形:农村空心化、拜金主义、道德滑坡、环境污染、拆迁……假新闻往往围绕这些“真”问题做假文章。比如:“村支书性侵村民留守妻子:村里一半都是我的娃”,“郭美美澳门欠2.6亿赌债”,“众人围观裸女跳河,救人者遭冷遇”,“中国‘落榜’世界空气最差20城”,“温州乞丐流浪9年回家获700万拆迁补偿”……

2.在移动网络上,社会新闻仍然是假新闻的主角。

复旦学者张涛甫曾对《新闻记者》2001-2010年评选的“十大假新闻”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选题类型分布情况的统计结果见表4。

张涛甫认为:“假新闻出现频率较高的题材多是社会、文化、体育;相对较少的是经济、时政类题材。究其原因,可能与中国当下新闻语境下对不同新闻题材把关的严格程度有关。政经类题材约束性很强,容不得轻忽,假新闻出现的频率就很低;而社会、文化、体育等领域题材的约束则相对宽松,泥沙俱下,成为假新闻的重灾区,比例高达61%。”[1]

从本文样本看,社会、文化教育类假新闻占比为65%,较2001-2010年上升4个百分点。其中社会假新闻(含娱乐1条)在样本中的比例高达59%,远高于2001-2010年的20%。具体数据见表5。

比较表4表5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在移动网络上社会新闻仍然是假新闻的主角,而且这种特征越越来明显,从2011年-2016年所占比重在曲线升高。而国内时政假新闻继续保持着较低的比重,仅有5条,3条为反腐内容,2条为“政治正确”类假新闻。

这显然是中国特有的新闻规制的结果,同时也启示我们:如果非时政类新闻也像时政新闻那样严格把关,是否就可以大大减少假新闻?!

3.在移动网络上,假新闻呈现出高度的媒体融合特征。

首先,在移动网络上,假新闻在表现形式上具有高度的媒体融合特征。当前,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丰富了新闻的表现形式: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数据……假新闻为了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以及较好的表现效果,往往更讲究“有图有真相”,在表现形式上力求丰富多样,一篇假新闻往往融合了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

其次,在移动网络上,假新闻除了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渠道外,微博、微信、APP、WAP、短信等传播手段齐上阵,高度融合了各种传播渠道。

第三,在移动网络上,二微一端、新闻网站已经成为传统媒体抢发假新闻的重要渠道。当前一些传统媒体利用网络媒体易于删改的特性,在争夺眼球的市场竞争中,为了取得先机,同时为“切割”失实风险,往往将一些劲爆的未经核实的消息抢先放在自己的官博、官微、客户端、新闻网站中发布。这样就产生了,传统媒体生产假新闻,网络媒体发布假新闻的媒体融合新特征。

(三)从传播渠道看。

1.在移动网络上,假新闻的生产与传播更加便捷。

首先,在移动网络上假新闻的制假原材料更加丰富。其一,在移动网络上谣言很多,媒体中招可能性加大。微博微信的出现使得平民百姓发布信息更加便捷,同时社交关系间的互动也加大了大家发布信息的动力,在这二种力量的驱使下,移动网络上每天都产生海量信息。由于个人发布信息对真实性的要求远远低于机构,因此在伴随着这些海量信息,各类谣言也层出不穷。谣言的增多,增加了媒体中招的可能性,而谣言一经机构媒体传播,就摇身一变成为假新闻。其二,在中国现行的新闻规制下,移动网络平台对时政、经济类信息审核比较严格,而对社会新闻类内容在真实性把关上往往不作为,这就使得社会新闻类内容充斥移动网络。

其次,在移动网络上加工制作假新闻更加便捷。一是,主动制假者获取原材料更加方便。移动网络的发展不仅使普通民众发布信息更加方便,对那些有心炮制假新闻者来说获取原材料也更加便捷。比如假新闻《众人围观裸女跳河,救人者遭冷遇》就是将网络上的二个新闻来源拼接到一块,并将其本地化编造出来的。二是,技术进步使得假新闻的制作工具增多,成本降低。当前IT技术一日千里,各种图片PS、视频剪辑工具,数据挖掘软件层出不穷,这些软件为了争夺用户纷纷打出了免费牌。这些软件的出现极大地便利了“有图有真相”假新闻的生产制作,降低了制作成本。

最后,假新闻在移动网络上的传播渠道增多。过去假新闻主要依靠传统媒体和PC端网络传播,现在二微一端逐渐成为假新闻传播的主渠道,移动媒体强大的伴随性,使得假新闻的传播越来越便捷。

2.在移动网络上,假新闻的传播由喷淋式进化为裂变式二级传播效应凸显。

在传统媒体时代,报刊主要靠增加发行量来提升传播效果,广播电视则主要靠提高发射机功率,增加差转台,加高发射塔等措施提升传播效果。这就好比花洒喷水,要提高喷水的效率和覆盖范围就得增加花洒的数量、加大水压、增加喷头的孔径和面积。因此,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可以称之为喷淋式传播。喷淋式传播要想加快传播速度,提高传播效率,成本是比较高的。

在移动网络上,微博(微信)用户A发出一条信息后,其N个粉丝(朋友圈)可能会转发,每个转发的粉丝(朋友)又会形成一个新的传播中心,粉丝(朋友)的粉丝(朋友圈)再N*N次转发……这就好比核裂变,一个大质量的原子核(如U-238)在吸收一个中子以后会分裂成两个或更多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同时放出二个到三个中子和很大的能量,释放出的中子撞击别的原子核又能使别的原子核接着发生核裂变……,这个过程持续进行下去,形成链式反应。因此,在移动网络上的传播方式可以称之为裂变式传播。在核裂变中裂变的速度取决于裂变原子核的固有性质,在裂变式传播中,传播的速度取决于信息的价值。

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和贝雷尔森等人在“伊里调查”中提出了“两级传播”理论,该理论认为信息的传播过程应该是一个由大众传媒到舆论领袖,然后再到受众的二级传播过程。在移动网络上,假新闻在裂变式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和受体可以便捷的互换,每一个受体转发假新闻后,立即变成传播主体,并在其粉丝圈和朋友圈中自然形成“舆论领袖”的地位,裂变不停地进行下去,传播主体和受体在裂变中就不停地变换重组,新的二级传播中心就不停地形成,二级传播效应就不停地演绎下去。

(四)从传播效果看。

1.在移动网络上,辟谣有了新阵地,网民成为揭谣生力军。

在移动网络上,假新闻的生产与传播更加便捷,表现形式多媒体融合效果好,且裂变式传播速度快,有时背后还有利益推手,因此假新闻的负面影响较传统媒体时代更强。然而和传统媒体相比,移动网络在快速传播假新闻的同时,自身又具有快速的、强大的纠错功能,这在一定程度上消弥了假新闻的负面影响,形成了独有的信息“生态平衡”。

首先,微博、微信成为继传统媒体和网站之后的辟谣新阵地。

表6 2011-2016年66条假新闻辟谣渠道分布情况

表7 2011-2016年66条假新闻揭谣主体分布情况

表8 2011-2016年66条假新闻纠错时间差

表9 2001-2010年“十大假新闻”纠错时间差

在以前,辟谣渠道一般为传统媒体和网站,一些假新闻的当事人或利益受侵害方,由于不掌握传统媒体或网站,这就使得辟谣变得比较困难或不及时。在移动网络上,由于有了微博、微信假新闻的当事人或利益受侵害方,就可以很方便地在自己的微博或微信中进行辟谣。在本文样本中,有14条(占比21%)假新闻就是通过二微一端辟谣的,具体数据见表6。

其次,网民成为揭谣生力军。表7数据显示,66条假新闻中有12条(占比18%)是由网民最先揭谣的。

再者,由于网民参与揭谣,微博、微信参与辟谣,在移动网络上假新闻的“存活”时间较过去明显缩短:“存活”时间小于1天的达31条,占比47%,而在2001-2010年,这一比例为20%;“存活”时间小于7天的达43条,占比65%,而在2001-2010年,这一比例为59%.具体数据参见表8和表9。

(五)从假新闻产生的原因看。

1.在移动网络上,部分媒体人专业素养不足仍然是假新闻产生的主要内因。

从张涛甫的统计数据看,《新闻记者》评选的2001-2010年十年百条假新闻多数是由媒体人有意或“无意”造的假,其造假手法有:无中生有、道听途说、添枝加叶、移花接木、颠倒黑白。

复旦学者童兵在剖析假新闻产生的缘由时,将他批评的刀锋始终对着新闻生产者——记者编辑的素质与行为。他说之所以这样做,因为第一,记者编辑是新闻生产的主要完成者;第二,当前记者编辑素质与修养的不足,直接导致假新闻的出笼;第三,甚至有一些完全没有资格担当记者编辑的人,充斥着传媒采编重要岗位。[2]

分析本文66条案例,我们发现这些假新闻之所以面世,其中11%是部分媒体人不讲职业道德有意编造、编发产生的,17%消息源明显可疑编发者却不去核实或信息较容易核实编发者却不主动核实产生的,本文称之为“误读”。另有45%是轻信信源产生的,30%是采访疏漏产生的。具体见表10。

不管是有意编造编发,还是采访疏漏,都凸显了当前部分媒体人专业素养不足的事实,其表现有二:

表10 2011-2016年66条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分布情况

表11 2001-2010年“十大假新闻”首发媒体分布情况

一是职业道德滑坡。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然而当前部分媒体人却视新闻的真实性如儿戏,肆无忌惮地造假,比如《“礼崩乐坏”的东北村庄》《众人围观裸女跳河,救人者遭冷遇》等。值得一提的新现象是个别“名记、名编”也参与造假,比如《“深圳最美女孩”给街边乞丐老人喂饭》《老汉约女网友开房却是儿媳》的编发者、作者均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名记、名编”。

二是专业主义精神不足。

杜绝假新闻唯有核实、核实、再核实。核实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最起码的要求。在本文66条样本中,很多案例是很容易核实的,比如:《年终奖个税计税方式将修改,避免多发1元个税多缴2万》开始只是以谣言的形式在社交网络上传播,如果我们的媒体编辑在编发前给相关部门打个电话就可避免假新闻面世,然而这么简单的工作却没人去做,以至于谣言变假新闻,加大了社会危害。

更有甚者将网友恶搞的洋葱新闻当新闻来转发。比如:《2014放假安排》,网民在制作这则消息时有意留下了“新闻发言人胡周称”的破绽。再比如:《广电总局解释〈泰坦尼克号〉裸戏被删》,网友“豆瓣逗你妹”在杜撰这则微博时特地加上了#假新闻#的标签,然后部分媒体人却视而不见,将其当新闻编发。

还有些媒体人虽然主观上没有编造假新闻的恶意,但是却因为专业素养欠缺,轻信信源或采访疏漏造成失实。比如《长春老人菜市场晕倒178人无视跨过,仅有1人施救》《温州商人林春平收购大西洋银行》。

2.在移动网络上,市场过度竞争仍然是假新闻产生的主要外因。

据张涛甫对《新闻记者》2001-2010年评选的“十大假新闻”的统计数据看,10年间报纸是假新闻的重灾区,尤其以都市报为甚:

张涛甫认为:报纸媒介市场发展相对成熟,竞争比较激烈,因此和其他媒体相比,假新闻数量较高。而都市报在报纸中市场化程度最高,市场饱和竞争激烈,因此假新闻数量遥遥领先。

在移动网络上,这一现象继续存在。市场竞争越激烈的媒体首发假新闻的数量就越大。表3数据显示,2011-2016年66条假新闻市场类报纸(主要是都市报)首发了27条,新闻网站首发了22条。

在移动网络上,市场类报市场环境进一步恶化,市场类报除了相互竞争外,还得面对网络媒体的竞争,因此过度竞争的市场态势并未改善。同时移动网络的兴起也进一步加剧了网络媒体间的竞争,特别是全国为数众多的新闻网站在商业网站的挤压下,本就生存困难,再加上移动媒体的竞争,更是雪上加霜。

市场过度竞争加剧假新闻产生,在实际工作中有以下三点表现:

其一,市场过度竞争压力之下,记者编辑为媒体和个人利益抢发假新闻。“媒体竞争的激烈,往往使得记者编辑对新闻真实性看得很轻,而不管那些精彩的‘新闻’是否可靠。因为你不刊登,必有其他媒体会发表;而其他媒体发表了,你不转载,又会失去部分受众。当单纯追求商业利益成为新闻工作的出发点时,便日益腐蚀着新闻传播者应有的道德观念。当一件假新闻被揭发之后,也许有关人员会苦恼一阵,但当又出现更精彩的‘新闻’时,记者编辑们又会迫不急待地抢先发表,真正能核查事实的仅仅是少数。人在这个时候往往容易失去理性,所以关键在于传播者的理性思考必须成为工作习惯才行。然而,媒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驱动是非常强大的,法规和道德自律可以抑制假新闻的出现频率,但却无法根绝假新闻。”[3]

其二,市场过度竞争压力之下,在新闻空窗期放松对假新闻的警惕性。在每年春节期间由于大多数新闻工作者放假,导致在春节中和春节后有一段时间的新闻空窗期,各大媒体都面临稿荒。在稿荒的压力下,一些媒体就放松了对新闻真实性的要求,导致假新闻产生。最典型的是《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事件》,2月6日《有点想分手了……》的网帖最先出现在上海本地论坛“篱笆网”上,影响力极其有限;2月7日(除夕)上午,地域性微博@KDS宽带社将其转到新浪微博上,事件传播范围扩大;之后,@华西都市报等转载了该微博,腾讯、凤凰等国内各大媒体也纷纷跟进……一条轰动的假新闻就此诞生,以至于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也发表了《农村,说一声爱你太沉重》的评论。再比如,2016年另一条轰动的假新闻《“礼崩乐坏”的东北村庄》也诞生在新闻空窗期。2月14日(春节后上班第一天),《财经》杂志官网刊发了《返乡日记/春节记事: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一文,该文发布后不久被各大网络媒体转载,为吸引眼球将标题改为《东北村庄农妇组团“约炮”》,一“炮”而红,成为2016年另一条轰动的假新闻。《财经》杂志作为中国的一份知名刊物,对新闻的真实性理应有严格的要求,然而这则假新闻能堂而皇之在该刊官网面世,里面多多少少有新闻空窗期放松对假新闻的警惕性的因素。

其三,市场过度竞争压力之下,网媒片面强调标题“优化”,加剧了假新闻的传播。网络媒体在转载新闻时,一般都要对标题进一步“优化”,以达到吸引用户点击,加大市场竞争力的目的。不惜以偏概全也要在文章中拎出最有看点、最具轰动效应的内容做到标题中,是标题“优化”的常用方法。比如上文提到的《东北村庄农妇组团“约炮”》,再比如2013年最轰动的假新闻《村支书性侵村民留守妻子:村里一半都是我的娃》(《南风窗》刊发的原文标题为《村官腐败透视》)都是标题“优化”的产物。

三、假新闻在移动网络传播的阻断策略

(一)针对传播主体:加大处罚力度,输血传统媒体。

对炮制假新闻的利益机构,网络管理部门应责令移动网络平台对其进行封号下线处理,并终身禁入。利益机构的管理部门应根据相应规制进行行政和经济处罚。

对炮制或传播假新闻的传统媒体各级党委宣传部也应视情节依法依规严肃处理,而不应网开一面。同时各级党委和政府也要充分理解传统媒体在转型期的困境,适度输血,缓解传统媒体的经营压力,帮助其顺利转型。

(二)针对传播内容:及时公布真相,发动网民自发辟谣。

信息传播就好比泼出去的水,易发难收。而社交媒体几何级数裂变传播的特性,使得假新闻扩散的速度非常之快。在移动网络上,假新闻防不胜防,从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来看,建设专门的辟谣平台,发动网民自发辟谣是一个可行的办法。

(三)针对传播渠道:强化把关人的责任意识,坚守新闻专业主义。

在移动网络上假新闻传播的最关键的一环就在于官方微信、官方微博和新闻客户端的报道或转发,因此减少假新闻的负面影响,阻断这个环节最为重要。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二个方面着手:

一是提高二微一端编辑的专业素养,坚守新闻专业主义。

二微一端编辑是移动网络假新闻出炉的第一责任人。作为一名二微一端编辑,其专业素养涵盖方方面面,就杜绝假新闻来说首先是要认识新闻从业人员的神圣职责。二微一端编辑在工作中不能从一己私利或本媒体的利益出发,而应该从整个社会和谐进步的大局考虑问题,分析将要发布的信息是否真正符合国家和社会利益?其次要坚守新闻专业主义。新闻专业主义最核心的一条就是“求真”。移动网络空间信息混杂,真假难辨。作为二微一端编辑必须学会冷静甄别,拒绝盲目信任。对于一些“爆炸性”信息,一方面学会追溯信源,通过信源的可靠性判断信息的可靠性;一方面分析诉求,以理性的心态推导,发布这些信息的人想要达到什么目的?判断能力的养成,是二微一端编辑专业素养的重要环节。

二是强化把关人的责任意识,建立传播假新闻的惩罚机制。

194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卢因在《人际关系》一文中,首创了“把关”(Gatekeeping)一词,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把关人广泛存在于各类媒体中,移动网络时代也不例外。当前的问题是一些把关人为了抢新闻,而放弃了把关责任。正如《新闻记者》年度虚假新闻研究课题组在2012年的虚假新闻研究报告中所指出:“虚假新闻之所以久禁不绝,除了少数有意为之的案例外,多数案例其实是因为一些媒体和记者已经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新闻操作常规,这些常规是为保证新闻生产工作有序进行而形成的一系列规则、流程和工具,比如从社交媒体平台上获取消息源、抢发新闻忽略查证等,这样的工作常规虽然便利了新闻采写,但极有可能成为媒体和记者制造虚假新闻的帮手。”

(四)针对传播受体:提升网民网络素养,阻断假新闻二次传播。

在移动网络传播中,网民是传播的受体,同时也是二次传播的主体,因此有必要提升网民的网络素养,阻断假新闻的再次传播。

首先要提升网民对移动网络媒介的功能认知。通过宣传、引导、教育,让广大网民认识到:移动网络媒介不仅仅是一个舆论平台,由于其无远弗届、高度开放,因此在某中程序上也是一个社会公器,具有强大的杀伤力。因此移动网络媒介应成为正能量的输出平台,不能成为假新闻的流通渠道;

其次要增强网民对移动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移动网络空间信息混杂,真假难辨。网民要学会冷静甄别,拒绝盲目信任。

最后要引导网民不传播假新闻。网民具有年轻化的特点,激情有余理性不足,因此有时参与传播假新闻,在所难免。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网民知识化的特点,因此我们要引导网民对自身公民身份的认知。当其明确自己作为公民的社会责任,其在传播信息时就会自觉考虑信息是否真实?是否有利于社会和谐与进步?

(五)针对传播“效果”:根据危害程度,依法依规惩处。

当自律缺位时,他律应及时补上。因此我们有必要建立起一套针对假新闻行之有效的即时问责和惩罚机制,一方面是以儆效尤,一方面则是防微杜渐。[4]同时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制造假新闻和传播假新闻者进行约束,并及时根据假新闻及假新闻的危害程度,依法依规惩处。特别是对那些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严处。根据《刑法修正案(九)》第二百九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结语

在移动网络上,假新闻在保留其固有特色的同时,其传播速度更快,传播效率更高,社会危害也更大。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一支制约假新闻的网络内生力量正在成长,这就是众多火眼金睛的网民,正所谓谣言止于公开,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恪守真实性是媒体人的底线,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发布假新闻都是一种自杀行为。在移动网络上,面对假新闻,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网民的火眼金晴,那将是一种失职行为。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杜绝假新闻,根本的办法还是要加强从业人员的自律与他律。没有从业人员的传播,再大“新闻价值”的假新闻,也会失去传播的途径。

[1]张涛甫.十年百条虚假新闻的样本分析——《新闻记者》“年度十大假新闻”评选十年分析报告之一[J].新闻记者,2011,(05).

[2]童兵.假新闻屡禁不绝的缘由——《新闻记者》“年度十大假新闻”评选十年分析报告之二[J].新闻记者,2011,(05).

[3]陈力丹.假新闻何以泛滥成灾?[J].新闻记者,2012,(02).

[4]白红义,江海伦,等.2014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J].新闻记者,2015,(01).

G210

A

1003-8477(2017)09-0191-08

何志平(1970—),男,海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高级编辑;李明菲(1970—),女,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郁之行

猜你喜欢
假新闻新闻记者传统媒体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全新登场
新版新闻记者证式样
众声喧哗,怎样识别假新闻?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假新闻泛滥,如何趋近真相?
假新闻炮制不出真实的社会冷暖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