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性资源的把握和利用

2017-10-25 20:33樊吉福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7年9期
关键词:绝缘体导体检测

樊吉福

【摘 要】充分地利用、开掘和拓展生成性资源,是科学课堂教学需直面的问题。要发挥和利用好这一“不速之客”之资源的价值,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展开:从倾听中捕捉生成性资源;从细节中发现生成性资源;从异议中升华生成性资源。由此,这些资源就能发挥出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突破教學重点难点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作用。

【关键词】科学探究 生成性资源

毕淑敏曾感慨:“命运中的不速之客永远比有速之客来得多。所以应付前一种客人,是人生的必修。”在小学科学探究实践中,这样的“不速之客”——生成性资源有时恰恰是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创新精神的天赐良机。既然生成性资源蕴含着如此之多的意义和价值,怎能忽视?

一、“我说故我在”——探索价值就在未说完的话语中

都说好教师要善于做一个好的倾听者,通过耐心地倾听发现孩子们心中的“彩虹”和“闪闪的光亮”,特别是倾听到独属于孩子自己的声音,就像梁朝伟所说的:“即使微弱如流星,也会有它的轨迹,也会在夜深人静时,借着划过夜空的那一秒钟,发出属于它自己的声音。”时时刻刻倾听学生的声音,由注重课堂环节、程序的设计到更加关注学情、氛围和师生、生生关系。 “倾听学生真实的声音”成为教师的必修,成为课堂中不可或缺的常态。

曾经听过一节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导体和绝缘体》的公开课,孩子们叽叽喳喳,一片“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景象:“塑料是绝缘体”“人体是导体”“大地是导体”“衣服是绝缘体”“金属是导体”“水是导体”……即便是没有动手验证之前,上述毫无悬念的流畅回答,几乎昭示着学生对于“导体和绝缘体”已经处于“毫无问题”的前认知状态。但是,果真如此吗?

坐在教室后面听课的我,突然听到一个学生的半句话:“有的衣服是绝缘体,但有的衣服好像……”

所有的衣服都是绝缘体吗?显然不是,至少“有金属纽扣或金属装饰的衣服就不是绝缘体”。这个学生的发言很有意义,但他的发言只是半句,没有被老师注意到,或者这个回答处在一轮发言的结尾,没有被老师所重视。而事实上,孩子们的发言都应当被听到、被重视、被尊重,哪怕是错误的回答,也应该用心筛选其中有价值的“声音”,更何况这个回答中还包含着极有价值的“生成点”和“拓展点”。彼得·德鲁克有一句话很有意思:“沟通的关键是听到没有说的内容。”借用这句话,我想说:“教学的关键是注意学生想表达但没有表达完全的内容。”遗漏掉这样有价值的契机,真的很遗憾。

其实,这种遗憾是可以避免的。好的教师应该“真正把学生放在心里”。如果教师足够细心,足够耐心,时时刻刻关注孩子们的学情,关注每一个孩子的片言只语,那么这个孩子未能全部说完的话,就极有可能被教师捕捉到,这样的生成性契机就不可能“溜之大吉”,而师生极有可能就此问题引发新一轮的对话,至少,孩子们会在接下来的“深入”中,知道“一般衣服”和“带有金属拉链和装饰的衣服”是不一样的,“一般的衣物在220伏电压下有绝缘作用,但织有金线、银线的不行。”“电工的衣服肯定是绝缘体,而普通人的衣服就说不定了”……

都说倾听学生已经发出的声音很重要,但追踪学生还未说完的内容更为重要,或许“未说完的内容”里面包蕴着极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就像周一贯所说的:“对学生的问题,如果教师没法说服学生,只好不了了之,这就成了令人扼腕的教学遗憾。”瞧,延伸开来,深入进去,就会发现另一片鲜活的乾坤,孩子们最接地气的成长,其实就是在毫不设防的生成性契机中发生的生命体验。教师的责任和聪慧就在于:视那些“生成性资源”为一种极为珍贵的教学“财富”加以利用、开掘和拓展,把这种难得的“契机”抓紧抓实,做精做细。如此,教师才有可能在“众声喧哗”当中听懂学生,才有可能展开真正的教学对话。浸润其中的孩子们,必将有意外收获,课堂必将获得额外增值。而这,不正是新课改理念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所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吗?

二、“我做故我在”——探索价值就在被忽略的细节中

好的科学探究应该特别注重孩子们的动手实践能力。的确,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不亲力亲为,哪能知真相?正是在动手实践中,一些科学核心概念才得以揭示;正是在动手实践中,才能产生一些珍贵的生成性契机——好像拨开水藻,露出了一眼小活泉。

仍然以《导体和绝缘体》的教学为例,教师安排了以下环节让学生分组动手操作。

1.用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相互接触,检验小灯泡是否发光。

2.检测15种物体的导电性,并填写检测记录表。

3.待所有的物体检测完毕,整理分析检测的结果:哪些物体能使小灯泡发亮?哪些物体不能使小灯泡发亮?

4.对15种物体进行观察并分类,从中发现一定的规律。

在实践活动中,教室里不时传来孩子们的惊喜声:“我们组检测到了钥匙是导体,因为小灯泡亮了。”“啊,塑料不是导体,是绝缘体。”“回形针让小灯泡亮了,它是导体。”……15种物体快被检测完了,教师微笑着点头,一一给予肯定。

然而,笔者注意到,其中的“插头”和“卷笔刀”的检测被教师忽略了,不知是时间关系,还是其他原因,教师并没有评价,更没有从辩证的层面上加以强调。

其实,“插头”和“卷笔刀”的检测才是这个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因为这两样东西中既有导体,又有绝缘体。引领学生特别注意分辨和检测其中的两部分,从而意识到“导体和绝缘体”并不是互相远离的,而恰恰是一对“孪生兄弟”,这对于下一课《开关》的学习能够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遗憾的是,这对“孪生兄弟”被师生忽视了,一如上文所说成为令人扼腕的教学遗憾。

而且遗憾还不仅仅是这一处。笔者发现有的小组的检测工具存在问题,“一旦检测工具出了问题后,所有活动都将失去意义,”而这意味着这一科学活动中“严谨态度”的缺失;同样的,笔者也发现,在做实验时,有的小组从左边的盒子中拿出材料,检测完毕后放到右边的盒子里;而有的小组从左边拿出材料,检测后却仍然放回左边的盒子里,这些检测实验操作细节的不规范意味着孩子们“严谨、有序操作习惯”还未形成,而这也恰恰是孩子们科学探究习惯中所不可或缺的一环。遗憾的是,这些细节都被教师忽略了,坐在教室后面听课的我,不由自主地开始着急起来,在心底迸出“不能这样,不能这样”的呐喊。endprint

但我不能喊出来,只好在听课本上写出以下句子:科学探索的价值就在被忽略的细节中,精心地组织孩子们进行分组实验很重要,但是精心地对待孩子们在实验中的操作习惯和随时发生的生成性资源更加重要——特别是当孩子们在实验中出现“特殊情况”或者“一成不变”的情况时,教师应该使用“助产之术”,引领孩子们注意那些平平常常但蕴含着“生机”和“玄机”的细节,以此发现精彩,发现科学的更多真相和奥妙。

三、“我思故我在”——探索价值就在被圈定的活动外

科学探究教学并不仅仅是按图索骥,按部就班,还要容许“旁逸斜出”,升华生成性资源。对此,教师应该具备专业的自觉、细腻和敏感,不能麻木不仁,更不能误以为学生是来“搅局”的,便不假思索地“摁下删除键”,造成学生的“言语断流”。因为这些学生历经多次的被“删除”后,就会强烈感到学习不快乐、发言不安全、思维不自由。长此以往,会磨灭这些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导体和绝缘体》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很多教师都要引发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和区分导体和绝缘体,以此引领孩子们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真正理解“科学来源于生活而运用于生活”之理念。

以下是《导体和绝缘体》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我们的家里和教室里有哪些绝缘体设备呀?

生1:电线里有,铜丝外边包着的塑料就是绝缘体。

生2:家里的电视机的外壳是用塑料做成的,是绝缘体。

生3:家里的冰箱的外壳是用塑料做成的,是绝缘体。

生4:(未被教师点名,脱口而出)家里或者教室里开关的一部分是塑料做成的,另一部分是铜丝做成的,是导体。

师:关于开关中的导体和绝缘体,不是本课中讨论的问题,我们到下节课中再学。

仅仅因为“开关”不是本节课“被圈定的活动”,所以,学生提出“开关中的导体和绝缘体”的质疑,没有得到教师的及时回应。教师不想打乱自己预设的教学流程这固然没有错,但教师借此对这个孩子的回答“摁起删除键”,则是对孩子积极性的直接打击。事实上,“开关”恰恰是前面提到的导体和绝缘体同时存在的“孪生兄弟”,通过这样的“孪生兄弟”的介入,让孩子们分清何为“导体”,何为“绝缘体”,更能有针对性地阐释本课的教学重点,哪怕“开关”是下一课的内容,我们都可以大胆一用,为什么一定要“下一节课再说呢”?

上述三个例子中的学生之所以“言语断流”,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师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自认为重要的预设的教学流程,从而关闭了其他关系不大的信息接收器。而事实上,真正的科学实践探究,应该是孩子们思考、讨论时,无论对错,教师都不视那個唯一的教学目标为强声源;或在提问与回答、交流与探讨、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的过程中,坚决杜绝那种“唯我所取”的态度。因为优秀的教师深深知道,这样的立场换来的只是课堂的脆弱、学生的灰心丧气和教学的不知所措。

“只有立足于学生的学,不断优化学生的学法,才能达到学教合一,教学相长,学法与教法的和谐统一,进而全面促进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学校的提升。”的确,真正的科学探究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学”,随时捕获那些偶然的、意外的生成性资源。科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重视并追踪孩子们未说完的回答,应该充分注重那些曾经被忽略的科学探究细节,应该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待“下节课再说”等类似的问题。而做到这一切,需要教师的耐心、温情而富有智慧的倾听、发现和升华。

对于成长中的小学生来说,“这样的倾听、发现、升华”是机会,是激励,也是提升。而对于教师而言,充分地利用、开掘和拓展悄然出现的“生成性资源”是素养,是智慧,也是艺术。以此锻造学生的思维,洞开学生的视域,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这是孩子的幸运,也是教师、家长和教育的幸运。

(甘肃省永昌县第一小学 737200)endprint

猜你喜欢
绝缘体导体检测
导体杆在磁场中的运动问题剖析与启示
必修二 Modules 1—6综合检测题
“整式的加减”检测题
“整式”检测题
发电厂直流系统接地故障分析与处理策略解析
高频传输线路
静电现象有什么用?
电荷在导体上的分布演示实验改进
山区输电线路防雷装置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