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体验性活动链”的背景、内涵与价值

2017-10-27 16:52陈晓波
中国教师 2017年19期
关键词:体验性工具性语言文字

陈晓波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标志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语文课程的正式启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出台,继续推动着语文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回溯十多年的語文课程改革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理念,早已为人们耳熟能详;以百花齐放的实践探索,将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

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本质问题,时至今日仍未在实践中得到很好的解决。理念层面被广为接受的“统一”,一旦进入实践领域,就俨然对立,如重视情感体验却忽略字词句等基础知识与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学习,抓基础知识往往会抛弃人文熏陶……这种人为地将工具性与人文性进行割裂、对立或顾此失彼的做法,当下依然比比皆是。此外,在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兼顾语文学科特点与学生语文学习心理,建构以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规律为主线的教学实践,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鉴于此,笔者自2014年开始指导中国农业科学院附属小学(以下简称“农科院附小”)开展“全视角语文校本教研改革”。在近三年的实践探索中,农科院附小上下齐心协力,基于“目标—教学实施—评价”高度一致的改革蓝图,采取“以改革愿景凝聚人心、以攻坚任务招募核心团队、以核心团队带动全体语文教师”的策略,持续推进语文教学实践变革。“语文·体验性活动链”这一教学理念,正是在这场变革中逐步清晰并提炼出来的。

一、“语文·体验性活动链”提出的背景

深刻理解并领会《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语文·体验性活动链”提出的现实语境。同时它亦有其深厚的实践积累与坚实的学理依据。

1.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与特点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课程标准》中开宗明义的界定,是指导语文教学实践与探索的基本准则。理解这句话,至少要把握三个要点。

其一,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语文课程中的所有人文性教育,必须凭借“语言文字运用”来实现,这就与其他基础工具性的课程区别开来。而且,这里强调“运用”语言文字,自然就与高等教育中的文字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理论、写作等专门且系统的学科知识区别开来。

其二,语文课程是综合性课程。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在本质上体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以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相互渗透,具体表现为语文课程内部听说读写的联系、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及语文课程与生活的联系等。

其三,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里所说的“实践”,虽然包括语文学习中的一些必要的双基训练,但主要的是指向以学生为主体,与真实学习、生活情境紧密联系,有意义的、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不仅仅限于课堂外的综合实践活动,更应体现在日常的语文课堂学习中。

2.“全视角语文校本教研改革”的

探索

“语文·体验性活动链”的提出,以农科院附小自2014年7月启动的“全视角语文校本教研改革”为实践基础。所谓“全视角”,是包含目标、实施过程及评价等诸方面的全面而系统性的改革。它从目标开始,然后评价,进而进行活动设计。

首先,目标层面要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实现三维目标的融合渗透。改革伊始,农科院附小语文核心团队将课程标准中的“学段目标与内容”层层化解,具体至每一册教材每一个单元的学习目标,并在行动中逐渐达成共识:三维目标是指某个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按三个维度生搬硬套;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不能拆解、割裂的;目标层面上实现三维目标的相互渗透,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在教学中整体推进语文学习的

关键。

其次,我们又对应着目标修订了评价方案,确保目标与评价的一致性,进而开始争相体验整体推进目标的教学过程。“活动设计”成为教师关注的焦点。在反复研讨、备课的过程中,他们经历了一次观念转变的洗礼,从研究教师“教什么、怎么教”转变为研究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但是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真正“动”起来并非易事。教师在探索中引入了课堂学习任务单,最初设计的任务单与练习册无本质区别,单纯关注知识、技能等工具性目标以及机械训练等惯性思维非常明显。这时“语文·体验性活动链”理念的恰时介入,可引领教师将关注的焦点从“活动”转向“体验性活动”,进而转向“体验性活动链”,深刻反思如何紧扣目标并基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规律,设计一系列活动。

3.库伯“体验学习圈”理论的启示及运用

作为一个从实践探索中提炼而成的组合概念,“语文·体验性活动链”也有坚实的学理依据。组织心理学家库伯(Kolb)借鉴杜威(Dewey)、勒温(Lewin)、皮亚杰(Piaget)的学习理论,将体验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描述为“以体验为基础的持续过程”“运用辩证方法不断解决冲突的过程”“个体与环境之间连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创造知识的过程”等,并创造性地提出“体验学习圈”,将体验学习程序化、科学化。“体验学习圈”是由四个基本阶段构成的完整的学习系统,即具体体验(concrete experience)、反思观察(reflective observation)、抽象概括(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和主动应用(active experimentation)[1]。这四个阶段揭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验学习”过程的本质

特点。

库伯关于“体验学习”的阐述,为“语文·体验性活动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指导着“语文·体验性活动链”的实践持续深入。

二、“语文·体验性活动链”的内涵与外延endprint

“语文·体验性活动链”是指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学习过程中针对具体学习内容设计的一系列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展开的、相对完整的、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活动系统。

1.“语文·体验性活动链”的内涵

认识并理解“语文·体验性活动链”的内涵,需要逐一澄清“活动”“体验”“链”“情境”“语言文字运用”等基本要素。

(1)活动

“活动”,是指在真实、完整且有意义的情境中,以学生为实践主体,教师为主导,共同完成由目标驱动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特定学习任务的过程。活动的主体必须是学生,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那些热热闹闹、轰轰烈烈的“花活儿”,诸如上课带着学生为做游戏而做游戏、为讨论而讨论等形式主义的做法,或经过“包装”未改“训练”本质的练习题,都不是真正的语文实践

活动。

(2)体验

“体验是主体内在的历时性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认与验证”,“体验性”是“学生主体参与的一个重要维度”[2]。“体验”之于语文学习,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语言在本质上是一种需要人类经验才能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反映了人类参与语言活动的过程,不参与人类语言活动就不可能获得语言”[3]。

在“语文·体验性活动链”的概念表述中,“体验”是“活动”的根本属性。活动有很多不同的类型,但这里强调的是“体验性活动”。“体验性活动”意味着有三维目标的引领,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这是语文学习“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能够实现的基本保障。

(3)链

“链”所描述的是活动与活动之间的关系,实质是学生语文学习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即实践的过程、体验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不是直线式推进的,而是呈螺旋上升的

状态。

“链”所呈现的是学习内容的整体推进,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链”必须持续地指向目标的达成,具有鲜明的目标趋向性;“链”的流向既要符合语文学科自身的逻辑,还要符合学生语文学习的心理逻辑。

(4)情境

真实、完整且有意义的情境,是“体验性活动”展开的背景,也是“体验性活动”的必要载体,更是“体验性活动”生发的支点。“情境”之于“体验性活动”的重要意义,以情境认知观的核心理论—知识是在具体情境中建构的—为学理依据。在小学“语文·体验性活动链”的实践探索中,我们创设活动情境的来源,包括课文的情境、课堂学习的即时情境以及生活情境。以丰富的情境为支撑,“活动”才能焕发生机,吸引学生欲罢不能地参与语文学习。

(5)语言文字运用

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体验性活动链”存在的基本前提。如果没有涉及语言文字的运用,就根本谈不上“语文·体验性活动链”。“语文·体验性活动链”的设计与实施,始终以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核心。在参与“语文·体验性活动链”的过程中,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表现应如何评价,是当前研究要突破的关键点。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为什么强调“体验性”,而不是“体验式”?实际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提出了“体验性活动”的概念。从字义上辨析,“式”是指外在性质,“性”是本质。“活动”是学生语文实践的表现,而“体验”是内核。只有将“体验”作为活动、活动链的本质属性,而不仅仅是外在形式时,学生的语文学习方能体现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本质特征,真正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语文·体验性活动链”的外延

“体验性活动链”是一种教学理念,不仅仅是教学方法或教学形式。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它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基础教育领域不同学段的不同学科中。这里,我们仅探讨“体验性活动链”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具体来说,根据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需要,“语文·体验性活动链”可以灵活应用于某一课时、某篇课文、某篇习作、某组课文或某个单元、某本书的学习中。应用载体的选择,取决于学生语文学习真实而具体的需要,而不是教师的

喜好。

三、“语文·体验性活动链”的实践意义

三年多来,农科院附小语文教学团队开发并积累了一系列“语文·体验性活动链”学习案例。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借鉴吴欣歆教授在书册阅读中运用的“体验式学习活动链”[4],我们总结了设计“语文·体验性活动链”的基本路径:定位学习目标—明确成果标准—组织情境素材—设计活动流程。一个完整的“体验性活动”,包括明确的目标指向、恰切的学习任务、具体的学习流程、必要的策略支持、持续的反思校正等基本设计

要素。

“语文·体验性活动链”的教学实践,激发了学生欲罢不能的参与热情和源源不断的学习智慧;学生的这种状态,不断地强化教师坚持实施“语文·體验性活动链”的决心,逐步提升家长对“全视角语文校本教研改革”的支持力度。

首先,较好地解决了日常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问题。由于强调以学生的实践、体验为前提,强调以学习运用语言文字为核心,工具性与人文性自然而然地就融合渗透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在参与体验性活动链的过程中,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困惑和难点得以充分暴露,教师的跟进指导也更具针对性。与此同时,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学习恰恰渗透在如此扎实地运用语言文字的学习过程中,可谓水到渠成。

其次,较好地解决了语文学科逻辑与学生语文学习心理逻辑之间的矛盾,有利于构建以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规律为主线的语文教学实践。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设计并实施“语文·体验性活动链”必须综合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教学内容的本质特点。“语文·体验性活动链”中的“链”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此。当“链”的设计合理时,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非常高,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智慧常常令教师、家长备感惊喜。

鉴于已经初步取得的可喜成果,自2016年6月依托北京教育学院卓越教师工作室项目,以农科院附小语文教学团队为先行者,“语文·体验性活动链”的理念正广泛应用于小学语文的日常教学中。当然,我们的探索毕竟刚刚起步,有关“语文·体验性活动链”的实施难点、评价原则以及实施条件等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并解决。

参考文献:

[1]库伯.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王灿明,朱水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沈建.体验性:学生主体参与的一个重要维度[J].中国教育学刊,2001(2).

[3]邹为诚,刘蕴秋,熊淑慧.“语言体验”的教育学理论研究[J].中国外语,2009(6).

[4]吴欣歆.体验式学习活动链:语文教学转型的有效路径[J]. 教育科学研究, 2016(11).

(作者系北京教育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小学课程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孙建辉

sunjh@zgjszz.cnendprint

猜你喜欢
体验性工具性语言文字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的体验性学习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芜湖市芜湖县召开语言文字工作会议
向量的巧用
浅谈“大语文教育”的灵魂
浅析高中生物课堂的生活化教法
小学语文体验性学习探讨
安陆市荣膺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
2015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在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