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老校训为根,走“达”文化协同创新之路

2017-10-27 23:00王淑英
中国教师 2017年19期
关键词:学科素养课程

王淑英

1896年,在直隶保定这片热土上,一批仁人志士怀着教育救国、造福桑梓的赤诚,创办了蒙养学堂(河北保定师范附属学校前身),成为保定新教育的肇端。一个多世纪以来,她培养出著名词作家阎肃、作家苏叔阳、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玉奎等。历经两个甲子的风雨沧桑,河北保定师范附属学校(以下简称“保师附校”)伴着历史的风雨和时代的步伐砥砺前行。

走进校门,“尽本分,尽本能,求发达”的校训赫然入目,这是1907年由堂长刘续增先生提出的,意为“本分应为之事,决不可放弃之;天赋能为之事,尽力为之;方可事业兴盛、向上生长,人才充分发展。”保师附校的“求发达”文化是棵生长了120年的参天大树。其中,“尽本分,尽本能,求发达”的百年文化是她的根;“高、洁、仁、智、乐、活”核心价值是她的土壤;“全人达素养”三大体系是她的干;“幸福全人‘达素养”课程是她的枝;“研学结合”的学习方式是她的叶;“线上线下”的深度学习方式是她的花;培养“有民族情怀,国际视野,高洁幸福的公民”是她的果。这棵大树集传统性、现代性、开放性于一体,历久弥新,激励着师生走在老校训的当代践行、创新的大路上。

一次美丽的相遇

2014年,在保师附校九年一贯制进入第二个年头的关键时刻,遇见了中国最顶尖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这是一场美丽的“遇见”。保师附校“遇见”了一批北京大学的名师,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保师附校一次次与北京优质教育资源对接,这所百年名校进入改革发展的快车道。

保师附校与北京大学优质教育资源协同,以“十个一”的“达”文化创新为落脚点,打造优质教育品牌,开启附校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创新之路,逐渐成为了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个性化的品牌学校。

确立“一个目标”,描绘学生成长的新明天:立德树人,将目标确定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民族情怀、高洁幸福公民”,关注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

坚持“一份追求”,激发学校发展的新活力:走“条条大路通向成功,人人都有发展方向”的发展之路,为每个孩子提供了成长成才的机会。

秉承“一个理念”,提升办学定位的新品质:在百年文化传承中,创新“高洁挺立社会,服务国家民族”的“达”文化理念,丰富了“优秀创新人才早期发现与培育策略研究”的有效载体—培养优秀创新人才。

构建“一个素养体系”,夯实生命成长的新基点:学校确立了“全人达素养”体系(“人文与艺术素养”“数学、科学与创新素养”“社会生活与国际理解素养”),关注学生“全人发展,向上生长”。

打造“一支队伍”,开启九年一贯办学新纪元:优质教育资源协同创新,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遒,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原校长赵钰琳,全国名师张思明、程翔等走进附校,分享教育智慧,引领课改方向,使课堂理念、模式、品质接轨。

明确“一个方案”,重塑课程改革的新格局:学校出台了保师附校《新课程实施方案》,开发了100余门校本教材,让学生自主选择成为可能。

制定“一份纲要”,续写素养培育的新路径:学科行动纲要是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其中,教师创新人才培养总纲、学生总纲、课堂总纲引领着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向。

研制“一套学科规划”,闪耀创新品格的新光辉:学科规划是对一个学科在总教学时段内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实施手段、评价方式等进行总体统筹、规划。微观规划围绕素养目标决定“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

建构“一个课程群”,凝聚着课堂发展的新力量:“幸福全人‘达素养课程”体系,三大类、五领域、多亮点。尊重学生差异,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

培育“一系列创新品格”,创建了超学科“六大教育”:学校拓展了学生成长的新视野。通过构建创新品格教育的外显系统和各学科渗透,让学生挑战旧观点,诞生新思想,实现创新人格的涵养。

正如北京大学前常务副校长王义遒所说,保师附校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权,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让学生和教师一起成长,触及了教育改革的核心,提供了鲜活案例和宝贵经验。

百年校训的当代践行

在百年教育思想的凝聚下,保师附校找到了核心素养的历史文脉—高洁挺立社会,服务国家民族。在中国国家学生核心素养的指导下,学校融入“高、洁、仁、智、乐、活”价值元素,形成了聚焦优秀创新人才培养的、爱智统一的核心素养体系。“高洁”是“达”理念的核心,即以“爱”为核心价值,高—培养关键能力,洁—锤炼必备品格,有了历史渊源的核心素养校本化的表达有了更深的

内涵。

一、多角度整合课程体系

围绕核心素养落地,学校构建适应学生核心素养、品格教育、关键能力、未来个性发展的“幸福全人‘达素养课程”体系,打破了学科边界,进行课程协同,形成“三大类”(国家课程、“达”文化课程、超学科课程)、“五领域”(人文、艺术、社会与生活健康、数学、科学与科技创新领域)、“多亮点”(全科与全息阅读课程、生态生物科技与创造课程、前瞻科技微课题与创客教育课程等),为核心素养落地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1.学院式整合

即主题驱动课程的整合。根据各学科特点,学校将原有国家课程中的各个学科分类整合,形成校本特色学院课程,包括莲池书院、国际理解学院、数学奥林匹克学院、张玉奎科技研究院、艺术学院五大学院。依据学科属性,充分体现学科共有的价值取向,将学科内的相关知识、能力等组成一个有联系、有逻辑、有层次的系统,满足不同学生成长的需要,让学生深度学习、提升素养。

莲池书院:培养素养深厚的阅读者,培养热爱生活的表达者。“语文”“历史”“思品”“地理”四大文科科目进行整合,打通分科渠道,跨学科课程综合化,综合课程生活化,为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环境、积极适应社会发展、主动参与社会生活,提供相关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人文社会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如“重访丝绸之路”:初识丝路、絲路史话、丝路文化、海上丝绸之路、丝路贡献。endprint

国际理解学院:培养视野开阔的文化者。国际理解学院开设Drama Club(英语舞台剧俱乐部)、Broadcasting Club(双语主持、广播俱乐部)、Science Club(原版电影配音俱乐部)等课程。同时,学校进行了英语与世界历史、世界政治整合,为初中学生正确认识国际环境、积极适应社会发展、主动参与社会生活,提供相关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对人文社会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张玉奎科技研究院:培养善思善用的活学者。保师附校著名校友张玉奎院士回母校创建“张玉奎科技创客教育学院”,建设实验室群,创建创新实验室项目,加强探究性实验,带领师生玩中学、做中学,开设以创新实验为核心的生物、物理、化学课程整合。如微生物的户口簿和档案,自制投影仪、冷热水淋浴器、太阳能动力小火车等。

2.主题式整合

即概念驱动式课程整合。德育课程围绕如何“立德树人”主题,通过主题学习与主体教育融合,寻找解决育人问题的多种途径,其主题学习来源于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由师生共同参与开发或学生自觉发现。学习中浸润教育,形成了六大主题教育框架:“自主管理生活教育”“发明创新品格教育”“文明包容理解教育”“实现价值公民教育”“仁爱互助爱的教育”和“走向未来领袖教育”,避免学科间的相互割裂,所有学科找到主题其融入点,形成合力,发挥了学科整体育人的优势。

例如,七年级“品格教育”下的项目主题“解码青春期”以“特征/认同”为重大概念,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把学科组内部以及各学科之间的概念和思考模式结合起来。语文、英语学科以“自我表达”为相关概念,通过群文阅读,探究如何实现自我表达得到自己和他人的认同,培养学生的交流技能、情感掌控技能;数学学科以“表示法”为相关概念,通过设置青春期身心认知变化的调查问卷,锻炼学生统计分析技能。

3.创生式整合

即活动驱动式课程的整合。学校将活动转化为课程, 超越学科边界,搭建促使多学科融入、多资源利用、多元素融合的载体,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创造出自己的作品,得到综合素养的提升。如依托学校序列活动—“戏剧节”,戏剧课取代传统的音乐、美术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表演、编剧、舞美、道具、配乐等不同的分工,边学习、边实践,提高对艺术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表达、沟通、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得到长足发展,实现“全人”发展。

二、多举措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保师附校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四协同”模式,营造师师、师生共生氛围,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从而改革课堂教学,实现师生素养共赢。

目标协同。保师附校提出培育优秀创新人才教师队伍建设目标,以思想道德为中心,提高教师学科教学知识(PCK),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文化素质与专业学科素质,以生为本、高洁挺立、向上生长,通过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打造和谐生动的教育生态,实现教师与学生共生共赢。在课程与教学再造中,学校实施项目研究,开展“我的教学主张PCK”主题研训,包括读懂课题、读懂课程、读懂学生、读懂生活。

教研资源协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涵养“高洁”品质。一是确定主题,自主选择。保师附校教师与北京大学、北京市第四中学名师等共商课题,进行同课异构;二是通过网络,进行听评课直播,相互点评;三是分析数据,依据数据进行评课,青年教师观看学习;四是教师根据学情进行个性化备课,才能走进课堂,从而促进课程领导力提升。

资源共享、思维共振。附校教师与京津冀名师团队实现合作共赢,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教师的智慧力量绝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精彩的课堂亦非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的才华。学生是具有独特个性、发展潜能的人,教师要用智慧去启迪智慧,用思考去激发思考,用善问去点燃发问,给学生一个平台,他们就能创造惊喜。

跨学段协同,实现课程管理策略转变。为让每个学生做最好的自己,学校采取“三三三四”课程实施策略。“三分”即学生分层走课、分组学习,老师分类指导。“三选”即让学生根据自身能力自主选择目标、任务、作业。“三速”指老师根据学生的差异,确定不同的教学速度、方法和辅导计划,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四制”即在初中部实行走班制、导师制、学分制和学长制。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学科实行“四步走班”。第一步是“兴趣走班,学院管理”。各年级学生根据自己兴趣选择课程,进入六大学院管理体制。第二步是“就近走班,单元教学”。初中各年级分為4个单元,学生在单元内分层走班学习。A1层基于课本,夯实基础;A2层整合教材,拓展内容。第三步是“个性走班,导师指导”。在三大课程广场,按照“学生特需—老师特备—学校特供”的原则,打破统一课表、进度、地点,实现个性化学习。第四步是“跨段走班,弹性学制”。打破学段界限,依据现有水平组建严修学院,开设国际课程,实行学分制评价。

学习方式协同。保师附校通过绿色课堂文化的创新,打造让学生乐学、会学、学好的新型学习模式,开展了以关注学生学习能力发展为中心的一系列课堂文化创新和学习模式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教师由“课本型”向“开发型”转变,由“专家定课程”向“学生共同参与定课程” 转变,由“传授者”向“搭台者”转变。

三、多渠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协同创新的文化体系和多元自主的培养模式中,保师附校的学生不仅在综合素质和专业兴趣两个方面得到长足发展,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屡创佳绩,而且在国内、国际升学、国际交流、科技创新、特长发展的条条大路上,附校学子人人都有发展方向,一次次书写附校的历史华章。

绿色升学路—保师附校连续三年中考实现教育增值,在“因材施教”基础上的“人才加工能力”逐年提升,省级示范性高中录取人数均居市区之首,遥遥领先,且屡创新高。李佳泽同学一举闯进了2016年保定市中考前十名,他还是唯一的中考数学满分获得者,同时他还体现出了成为优秀人才的潜质。

特长发展路—有“小李娜”之称的“明日之星”储佳玉把国奖奖金捐献给母校,成立“储佳玉基金”;有河北省年龄最小的国际象棋大师杨弋静;有参加央视少儿春晚节目录制的舞蹈团队;有河北省射击冠军张昊乾等。

科技创新路—2015届王瀚智设计“会飞的大桥”获国家级金奖,附校“创客学院”的学生们参加国内、国际比赛均得获大奖。

国际交流路—2015届毕业生中的王瀚智同学在八年级以托福107分、美国中考ssat2250分(总成绩的95%)被美国顶尖私立高中Cranbrook录取;2016届、2017届毕业生吴一迪、王婧雯同学顺利考入新加坡高中。

这些耀眼的成绩闪耀着附校学子核心素养的光芒,他们在努力中收获成功,在拼搏中收获成长,为这所百年老校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生长点。如今,“尽本分,尽本能,求发达”已内化为每一名附校人的精神基因、责任担当。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培育优秀创新人才,任重而道远,百年附校再扬征帆为远航!

(作者系河北保定师范附属学校校长)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科素养课程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