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医融合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创新模式与路径选择

2017-10-30 07:32梁丽珍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28期
关键词:体医融合民族传统体育运动

梁丽珍

摘 要:体医融合代表了健康促进新趋势的理念,是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措施,能够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体医融合背景下,在继承我国传统体育产业的基础上,将民族传统体育产业作为辅助医疗手段,与医疗相结合能够预防、战胜疾病,并且遵循运动量与强度的一般规律,动养和静养结合能够强身健体;医疗与体育相互渗透、潜移默化,能够启发和诱导人体内在潜力。不断拓展保健体育的内涵,体医融合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居民体育发展的实际需要。

关键词:体医融合;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民族传统体育产业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28-0053-02

近些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全国287个地级市中90%城市处于不健康发展状态中,亚健康和老龄化已经成了我国严重的社会问题。根据相关调查研究证明,受生活方式和行为、环境因素、遗传等因素的影响,心脏血管、肥胖病、精神神经疾病等发病率不断上升,使得社会的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障等投入不堪重负。在体医融合背景下,体育锻炼与医疗已经成为我国体育发展的实际需要,能够不断拓展保健体育的内涵,进一步延伸、继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产业的发展。

一、 体医融合的内涵

1.体医融合的概念。体医融合就是体育和医学的结合,通过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将运动医学、康复医学等众多知识的集合起来。其强调的是针对各种人群,在防治疾病的医疗介入过程中,结合医疗手段,来进行判断、初筛、过程监督和评价将学科上、知识体系上的相互关联和结合,结合体育进行干预,如:疾病人群以及健康人群等。体医融合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借助医疗卫生机构在人员、技术和设备等方面的优势,与我国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相结合,能够达到增强居民身心健康的目的,能够促进体育部门与医疗卫生部门在体质测试、医学体检等方面的相互配合[1]。

2.体医融合的重要性。进入21世纪以来,与生活行为因素密切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发病率、死亡率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根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在今后的一段时间中,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改变和老年人口的增加等因素的影响,各种疾病导致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提高城市居民的健康意识,成为我们亟须思考的问题。早在20世纪20年代,公共卫生文献中就出现了健康促进一词。如,1920年,温斯勒提出:“为了保障有利于维持并增进健康的生活水准,健康促进就是针对各种危险因素,组织社区等单位,完善社会机构,开展个人卫生教育的措施。”自此,卫生宣传逐渐发展在面临个人或群体健康的相关问题时,为以传播健康信息为基础,为了能够提高个人自控能力,排除各种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借助于传播手段来改变人群的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从而使人们能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明智、有效地做出抉择;其能够培养个人健康的心理素质,摒弃陋习,从而改变人们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近些年来,通过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一些发达國家的冠心病死亡率下降了1/3,冠心病死亡率下降了1/2,吸烟率每年以1%~1.5%的速度下降。而通过大力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我国在未来,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能够下降25%~50%。

二、 体医融合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创新

1.民族传统体育和医疗相结合预防、战胜疾病。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将各套功法的动作做了辨证施治的安排,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运动方法。根据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互根、五行相生等的关系,获得了健体之功效,能够协调阴阳,补其不足。如,在《庄子》的“熊经鸟伸”和《淮南子》“六禽戏”的基础上,东汉名医华佗通过模仿动物活动的姿态,采用医疗和体育相结合的健身方法,创编了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五禽戏”,对预防疾病和战胜疾病具有很大的作用,对人们的体质具有很大的增强作用,即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另一种在我国广泛流传的具有保健作用的是八段锦,以上肢运动为主,由不同动作组成了8节保健体操,不但能够调理相应的内脏、气血、经络,还能增强臂力,发展胸部肌肉和腿部力量。而太极运动是用意念指挥身体的动作,是一种意识、呼吸、动作、密切结合的运动,能够用呼吸协调动作,是一种“内外合一”的拳法,融武术、气功、导引为一体,不但能够加强心血管循环系统的调节功能,还有益于提高人体运动系统的活力。气功主要是为了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来锻炼人体之元气。目前,流传较广的有放松功、内养功、强壮功等,但是无论练习那种气功,都要注意其在维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等方面的作用,要求集中与身体某一部位的条件下,进行注意掌握调身、调息、调心的要领,如姿势、呼吸形式、心无杂念等方面[2]。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民族传统体育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医结合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产业要以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医学为根基,以特殊的体育形式体现出文化智慧,以实现强身益寿的目的,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等各种办法,融合我国古代医、儒、佛、道等文化精义,利用传统体育运动对生命进行自我养护。通过民族传统体育和医疗相结合,不但能增强体质,预防、战胜疾病,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还能造福人类,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

2.遵循运动量与强度的一般规律,动养和静养结合强身健体。动养和静养结合是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中,“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静结合,形神俱养”的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如,老子强调“静以养神”,主张“致虚极,守静笃”,认为要尽量排除杂念,“静为燥君”,这样才能达到心境宁静的状态,对身体健康有益。静以养神的思想就是为了使人的精、气、神融会贯通,降低新陈代谢率,以静养神。本质上来说,从古代的导引术、华佗的五禽戏到后世的各种功法,都是动静结合、动中求静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在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思想中,偏于动养还是偏于静养,为了有益于强身健体,要求因人而异,只有把形与神、动和静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只有这样才能符合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如,《黄帝内经·灵枢》运动应该“因时因季”与人的身体相结合,根据在不同的时节中状况和人体情况进行体育锻炼。在一年四季中,大自然中的阳气是由弱变强,从春到夏逐渐变暖,因此运动也要遵循同样的规律,运动量应该相应地由小变大。由此可见,体医融合背景下,人的各种劳动活动活运动活动要适可而止,都要避免大强度、大运动量的运动,要遵循运动量和强度的一般规律。endprint

3.医疗与体育相互渗透、潜移默化,启发和诱导人体内在潜力。一般情况下,医疗方案是依靠药物的性能和医生的技巧进行康复治疗,而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通过自身的锻炼,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控制心理和生理活动,其理论和作用的阐述都是以中医基础理论 为指导思想,机理与中医基础理论密切相关不但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能够启发和诱导人体内在潜力,调节和增强人体的各部分技能,能通過姿势的调节、呼吸锻炼、意念的运用,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和延年益寿的作用[3]。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扩充为“身体、心理、道德、社会适应良好”。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健身手段,能够提高人们对疾病防治和健康的认识,依托我国医学的阴阳、五行等相关理论,用于防病治病中,如五禽戏、太极拳等,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体医融合奠定了基础。

三、体医融合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的路径

1.充分挖掘、开发、保护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民族传统体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瑰宝,值得我们去挖掘、创新和保护,是一种整体优化生命养生体育体系。因此,我们通过举办方联合地方政府、周边企业的形式,广泛开发民族传统体育特色文化活动,形成经济效应的产业标签,成立各类民族传统体育协会,并将之打造出地域品牌,挖掘整理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和普及推广,共同打造产业链条,发展相关的民族体育项目,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从而促进民族传统体育良性发展,为我们人们健康奠定基础。

2.做好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建设。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建设以现代元素的点缀增加其艺术魅力,在表现的形式上要进一步探索,使传统与现代相统一,增强其艺术价值,以继承和发扬已有的本质特征为基础,从而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如动作的套数、表演形式、声乐配套等,为人民的身体健康做出贡献。另外,目前,为了强身健体,国外很多国家都兴起了“太极热”“禅学热”,如,美国休斯敦建立了太极拳协会,澳大利亚建立了太极拳学院,甚至一些外国医生建议病人学习中国太极拳,来颐养性情。因此,我们应顺应国际潮流,将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打造成新名片,趁势大力推广民族传统体育,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国际化[4]。

3.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网络平台的建设。21世纪是互联网时代,为了抓住这个宝贵的机遇,民族传统体育必须应用互联网思维来发展,以市场的实际需求为方向,加强与各大新媒体之间的交流合作,建立一个集“交流互动、信息资源”为一体的多能互动平台,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健康传播,实现线上报名、线下教学的新模式,开发设计网络互动新型产品,结合游戏、动漫等产业,丰富和创新民族体育相关产业产品。

参考文献:

[1] 肖伟,田媛,夏成前.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发展困境及对策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5,(5).

[2] 杨杰.我国全民健身研究现状及趋势——第三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综述[J].中国体育科技,2015,(2).

[3] 王定宣,陈巧玉,彭博.中国运动康复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现状调查[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2).

[4] 王海,冯青山,王添,马振华.共生理论对“体医结合”模式创建的启示[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

[责任编辑 吴高君]endprint

猜你喜欢
体医融合民族传统体育运动
体医融合背景下高校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关于体医融合人才培养的探析
“体医融合”下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
体医融合背景下社区医疗与体育健康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研究
不正经运动范
吉林省区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与跳跃投掷类游戏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