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当代艺术比较研究

2017-10-30 08:24高虹飞
设计 2017年2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

高虹飞

摘要:传统文化在当代的艺术设计运用中,已经不单单是表面上运用一些传统的符号、元素,将老的东西拼贴重组。王澍与隈研吾作为中国和日本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大师,他们的建筑设计都从传统文化出发虽然从不同的角度去表达,但从他们的作品中都可以深刻地体会到传统建筑文化的神韵。中国的文化丰富绚烂,城市的记忆也十分丰富,如何将这些财富很好地运用在当代的建筑设计中,使得设计充满文化内涵,但又不失现代感是我们值得深思的话题。

关键词:传统文化 當代建筑 现代表现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7)01-0110-02

引言

雨果说:“人民的思想就像宗教的一切法则一样,也有他们自己的纪念碑,人类没有任何—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建筑几乎无时无刻不在与我们发生着联系。建筑设计同样也在不断地发展中开始走向多元化的时代,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崛起,中国在建筑设计中同样涌现出众多的优秀设计者,例如王澍在2012年建筑比赛中获得普利兹克奖,这也是中国第一位获得此奖项的人。中国国内的建筑设计也越来越受到国际的关注。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日本,在设计领域的发展上可以说是深受国际认可,在建筑方面更是涌现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建筑大师比如桢文彦、安藤忠雄、隈研吾、伊东丰雄等。在众多建筑设计师中隈研吾集传统与现代风格为一体,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一、传统意境表达

传统文化在当代的艺术设计运用中,已经不单单是表面上运用一些传统的符号、元素,将老的东西拼贴重组。更多的艺术家设计师开始意识到应该去挖掘传统文化更深层次内涵,开始越来越重视作品所表现的意境,而不单单是作品表面上的美丑。建筑师在很多人的影像里扮演的往往是征服者的角色,他们更注重通过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而改变现有的生活环境。伴随着我国建设设计的不断进步,大量的优秀设计师开始关注到建筑于环境之间的关系了,这是一种建筑于环境的融合,也是建筑发展中的向前迈进的重要一步。在第34普利兹克颁奖典礼上,一个中国人的名字王澍和他的业余工作室被世界所熟知,他追求一种单纯、质朴脱离商业的设计方案。王澍曾经说过:“对于我来说,我首先是一个文人,然后才是一个设计者”。对于这句话的解读我们通过他的作品便能看出来,从他设计的宁波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上海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三个作品中,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他对于当下艺术的理解和对于人文关系的解读。他的作品里都带有强烈的文化韵味给人以文化传承之感,从他的作品中能够体会到强烈的本土气息,也能看到特有的城市印记。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是王澍最为满意的作品之一,在设计该校区的时候他说过:“我有个基本的建筑观念,就是所有的建筑类型都是从‘家开始出现的。家园不光是指住宅,学校也是一样。”王澍充分发挥了象山的自然景观,将学校围合,将景观与建筑相互融合给人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之感。在美院的设计中,王澍将中国画中的山水提炼出来形成了山房与水房。山房棱角分明,跌宕起伏,线条硬朗,而水房如同水波纹一般连绵不绝而又富有韧性,使得建筑极具张力。他继承了中国传统的三合院设计,将青山绿水引入到庭院之中,漫步美院象山校区能够给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感(图1,2)。

而坐落于甬江西岸的宁波美术馆相信不单单被各地人称道,同时也承载着很多老一辈宁波人的回忆。宁波美术馆址原本是宁波轮船码头的候船大厅,这里曾经是宁波最热闹的地方之一,承载着几倍宁波人的思念与回忆。我想王澍正是懂得一个建筑应该与其所在的城市环境、历史、人文相互关系,所以他在设计美术馆时保留了原本候船大厅的标志塔楼、主体结构以及轮船码头,几代宁波人的回忆被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尊重和保留。王澍在阐述宁波美术馆的设计是说:“那座房子在那里,实体世界中的一个实体。城市中的建筑,不应该只是一栋单独的建筑,同时,他也是一个被使用的场所,人们在其中生活、工作、学习,所以只有建筑真正融入到城市中,他才能和使用它,欣赏它的人产生共鸣。王澍的建筑中的传统意境像是将人们脑海里原始的记忆情感唤醒,并和他的设计产生共鸣,来将人带入情景之中。

日本在其文化发展中虽然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但也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而日本当今的设计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在国际上颇受肯定。这主要取决于他们在设计中,大量地融入传统的本土文化,同时通过建筑设计也在不断传承着日本的文化。隈研吾是日本当代著名的新兴建筑设计师,在他的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对关于传统日本文化的特点,同时这也是他设计的主要风格之一,把传统的日本文化于意境表达与现代的日本建筑完美结合在一起,隈研吾在建筑设计中提出“消失的建筑”的重要观点,他认为建筑与环境是融为一体的,建筑作物人造景观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建筑应该作为环境的配角。在日本爱媛县龟老山观景台的设计中就充分体现了隈研吾的这一观点,他将建筑的体量镶嵌在山顶的山石中间,葱郁的绿色植物将建筑予以遮盖,好像建筑隐形在了山体中一样。就像在日本传统审美观念之中,认为脆弱的东西往往是很美的,所以,隈研吾将原本建筑硬朗的外形削弱,隐藏,使得建筑消失在环境中,减少了人们对于建筑有突兀之感的感觉,这正是隈研吾设计中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进行理解,剖析,然后再融入自己的设计中去,去传达一种传统的意境之美。

隈研吾在中国首次设计的作品叫作长城脚下的公社——竹屋,也正是这件作品使得他广受人们的关注。竹屋依山而建,保留了原有的复杂地形,整个竹屋无论是外立面还是内墙都选用了竹子作为材料,通过竹子的排列,将空间划分。当阳光透过层层的竹墙形成斑驳的光影时,可以给人以对时间,万物的感悟,他的设计通常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就如同日本的禅宗文化,给人以精神上的升华(图3,4)。

王澍和隈研吾作为中国和日本著名的建筑家,都将自身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表现在设计上。王澍对于传统意境的表达是将环境,记忆和周围的事物通过重组、创新来将建筑的体验者带入建筑设计的意境中去,人们可以通过他的建筑,唤起脑海中记忆,而使得观看者与他的设计产生共鸣。而隈研吾的设计是将他所理解的传统文化表现在设计上,让人置身于他的设计中是产生无限的遐想和体会。在我看来王澍设计更多的是将传统意境会聚与一点,使人有带入感,而隈研吾是将传统意境放大化,给人万千思绪。endprint

二、传统的继承与表现

随着时间的变化、城市的进步,城市在发展中不断地与文化交织在一起。所以,对于东西方的建筑设计而言,不单单要探索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更要注重结合优秀的历史遗产,使得新的环境在今后的年代里也能够发挥其独有的个性,成为城市历史文化的一部分。而要设计与城市历史文脉相符合的建筑,就少不了对于如何继承和表现城市传统文化的探讨。

(一)材料的运用

一个好的建筑师对于材料的精准把控也是非常重要的,王澍和隈研吾在材料的运用上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特色。

在王澍的作品中,很多中国传统的建筑材料都被他赋予了重新的生命力,比如砖、瓦竹子、木材等中国传统的建筑材料在他的建筑设计中均有体现。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中,王澍通过对瓦片的堆积来形成建筑的表皮,面对这些瓦片堆积的墙面,—种沧桑之感扑面而来。同样的,在宁波博物馆的设计中,王澍也大量运用了瓦片这种材料,这些瓦片大多取材于当地的传统民居,将当地历史的记忆、文化植入到了建筑设计中。王澍在建筑设计中也善于运用木材来对建筑表皮做一些处理,木材是自然与艺术美的统一,它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王澍在很多作品中大量运用了木材。例如象山校区水房的设计中,大量采用杉木板作為建筑的外墙给人以自然亲近之感。

而日本建筑师隈研吾对于建筑材料的运用也是很有特点,他善于运用自然传统的材料来表现他的设计他曾说:“自然材质是最具表现力及多样性的。”隈研吾在浅草文化观光馆的设计中就大量运用了木材作为建筑的表皮,将木材与现代材料玻璃很好结合,让人置身其中可以透过木窗格而看到街景,有日本传统建筑的神韵但又不失现代感。而在安养寺木造阿弥陀如来坐像收藏设施中,隈研吾更是大胆运用了泥土作为建筑的墙体材料,将泥土做成夯土块,既起到了保温的作用,也使得建筑具有可持续性。

在材料的运用方面王澍与隈研吾虽然都会用到木石等材料,但是王澍对材料的选择是对他所设计建筑城市的历史材料等进行解读之后再分析设计所用的材料。而隈研吾的设计更多偏爱淳朴自然的材料,更多的是接近于自然与自然亲近。

(二)结构的传承

苏州园林是我国建筑发展中的重要一笔,太湖石可以说是园林的点睛之笔。而王澍在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上十分得心应手,比如在王澍的建筑中经常可以看到形似太湖石的造型。他将原本复杂的太湖石造型几何化,勾勒出太湖石轮廓,比如在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设计中王澍将墙上的窗户造型做成为太湖石轮廓,在无形之中将人带入苏州园林的意境之中。不单是窗户,在建筑的整体造型上,王澍也运用运用太湖石的意境,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宁波滕头馆的窗户和门的造型也运用了太湖石造型。

而日本建筑大师隈研吾在设计上不但材料善用木材,在建筑的结构方面也将木结构运用得十分纯熟,他运用传统自然的材料加之现代的技术手法,这也成为了他独特的建筑设计手法。隈研吾在对Gc口腔科学博物馆的设计中就运用了这种手法,在设计中运用了传统木制玩具“鲁班锁”的构造特点,将六千根的木条相互搭建构成了博物馆的主体形态,看似一个晶莹剔透的木格子,可以说深刻地体现了日本传统建筑意蕴。而隈研吾的另一个建筑作品“木桥博物馆”的设计中,设计者运用木梁搭建了斗拱形态的建筑,虽然建筑的形态与以往的建筑十分不同,但是仍让人感受到日本传统建筑的神韵。在结构方面王澍多运用传统额建筑符号,如假山,中国画中的山水托等。而隈研吾更多是用自然淳朴的传统材料经过现在的技术手法将建筑表现出来,同样他的设计看似并没有运用什么传统建筑元素,但对于观赏者而言仍然能够体会到他在建筑中对于传统文化传承的意味。

结语

在当今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发展情况下,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也十分广泛,很多西方的建筑风格也深刻影响着我国的建筑设计但是在建筑与国际接轨,国际化的进程中,如何保留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将设计保留传统文脉的前提下又不失去现代感是我们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日本的很多建筑师在与外来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想要得到世界的认可和尊重,就要将自身本土文化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去。王澍与隈研吾作为中国和日本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大师,他们的建筑设计都从传统文化出发虽然从不同的角度去表达,但从他们的作品中都可以深刻地体会到传统建筑文化的神韵。并且在作品中都是以文化和人文作为设计的文化底蕴,把自身设计中带有强烈的民族情感,同时也能增加建筑设计的独特性,更可以使得设计、环境、文化三者很好地结合于一体。所以我们今天需要站在一个新高度,重新的审视历史、传统和人对于城市的重要性。

中国的文化丰富绚烂,城市的记忆也十分丰富,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在中国也遍布着形形色色的手工艺人,这些都是城市发展中留存的珍贵记忆。对于城市的建筑来说,首要的是明确本次设计的意义在哪里,我们要设计的是什么?如何才能设计好、表现好、体现好。更要在设计中把文化、传统、设计、建筑等多种元素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因此这些也是对于我们今天的设计工作者的一点点启示,如何发扬传统,并在传统的基础上设计出有中国特色的建筑作品,考虑文脉在新时代的新诠释。endprint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
运用传统文化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党员干部道德修养
论弘扬行为德学的重要性与实现途径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旅游开发对纳孔村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
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