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和情绪管理结合康复路径指引在微创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应用

2017-10-31 10:08河南省郑州市骨科医院450000秦司思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7年12期
关键词:腰椎间盘组间微创

河南省郑州市骨科医院(450000)秦司思

临床数据调查结果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发病率有逐年递增的发展趋势,且患者集中在中壮年阶段,在疾病蔓延发展的过程中,患者会表现出明显的腰部疼痛、运动障碍[1]。腰椎间盘突出症当前主要采取为微创手术治疗,微创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术后康复快等诸多优势,所以受到患者的欢迎[2]。有报道指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微创治疗的同时加行情绪、疼痛管理以及康复路径指引可以提高康复治疗效果,并缓解患者不良状态[3]。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就我院收治住院行微创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实验研究对象,总结疼痛、情绪管理以及康复路径指引的联合康复护理效果,详细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本次实验所选择的对象,均为我院在2015年1月~2016年5月期间收治住院行微创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总计100例。纳入标准:患者经MRI、CT等检查后确诊;患者临床表现为单侧腰腿痛;患者符合微创手术指征。排除标准:存在微创手术禁忌患者;合并严重肝肾疾病患者;精神类疾病患者[4]。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及家属均知晓本次实验研究目的,自愿参与,并签署同意书。患者中男性58例,女性42例;患者年龄在40岁~68岁之间,年龄均值(46.5±8.0)岁。随机将10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两组,组间患者年龄、性别、病症等基本资料对比,P>0.05。

1.2 方法 参照组:本组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微创手术治疗的基础上行常规康复护理干预。即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常规康复指导。实验组:本组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微创手术治疗的基础上行疼痛、情绪管理以及康复路径指引的联合康复护理干预。首先,疼痛管理。借助自制的疼痛信息调查表,了解患者的疼痛经历以及患者的性格特征、心理状态,为疼痛管理方式的确定作为参考依据。护理人员要为患者营造安静、整洁、无噪、舒适的病房环境,且保证护理工作的每一步操作都精准且舒适。护理人员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疼痛管理教育,教会患者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借助心理支持法、音乐疗法等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受。其次,情绪管理。护理人员要学会聆听,及时回答患者的问题,建立谐信任的护患关系。在掌握患者情绪状态的基础上,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护理干预方案减轻病痛。告知患者不良情绪状态对于疾病恢复的影响,教会患者减压、放松疗法。最后,康复路径指引。医护人员共同讨论并制定康复路径指引表,并围术期康复护理内容进行罗列,包括患者的心理护理、运动康复护理等。另外,要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手术当天指导患者进行直腿抬高训练,术后第1天进行行走训练,术后第1周进行循序渐进的强化训练,术后2周指导患者进行腰背肌静力收缩、腰背肌锻炼。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进行腰背肌静力收缩和腰背肌锻炼电话指导。

附表1 两组腰间盘突出症患者干预前后HAMD、疼痛评分对比(±s)

附表1 两组腰间盘突出症患者干预前后HAMD、疼痛评分对比(±s)

组别 例数 HAMD 疼痛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实验组 50 27.0±1.8 17.5±2.0 8.4±1.0 2.0±0.5参照组 50 27.5±2.0 25.5±2.0 8.3±1.5 3.2±1.0 t值 1.3139 20 0.3922 7.5894 P值 0.1919 0.0000 0.6957 0.0000

附表1 两组腰间盘突出症患者干预前后康复效果对比(±s)

附表1 两组腰间盘突出症患者干预前后康复效果对比(±s)

组别 例数 ODI评分 JOA评分干预前 术后3个月 干预前 术后3个月实验组 50 48.0±2.0 14.0±2.0 9.4±1.0 28.0±1.0参照组 50 47.5±2.5 18.5±2.5 9.3±1.0 21.0±2.0 t值 1.1043 9.9388 0.5 22.1359 P值 0.2722 0.0000 0.6182 0.0000

1.3 评价、观察指标 抑郁情绪程度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分值、抑郁程度呈正比。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在0~10分之间(0分——无痛;1~3分——有疼痛,但程度较轻,可以承受;4~6分——疼痛处于中等程度;7~10分——患者剧烈疼痛),分值越低,疼痛程度越轻。腰椎康复效果采用ODI评分(评价分数越高,功能障碍程度越重)和JOA评分(评价分值与评价对象的脊髓神经功能呈正比)。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形式展开,进行卡方检验;干预前后HAMD、疼痛评分、康复效果行(±s)形式展开,进行t检验。P<0.05,表示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组间干预前后HAMD、疼痛评分情况对比 组间HAMD、疼痛评分对比,详细数据见附表1。对表中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干预前,组间数据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后,实验组数据均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组间干预前后康复效果对比 组间干预前后康复效果对比,详细数据见附表2。对表中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干预前,组间数据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后,实验组数据均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但是由于负面情绪、疼痛问题都将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效果,所以在行微创治疗的同时加行康复护理干预尤为重要。

结合本文实验研究内容来看,我们选择了100例行微创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并进行随机分组,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后,组间疼痛评分、HAMD、康复效果对比,实验组均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些数据足以证明,对微创手术治疗腰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疼痛、情绪管理以及康复路径指引等联合康复护理干预的有效性和价值。对联合康复护理干预模式进行分析:患者治疗期间会出现明显的情绪问题以及身体疼痛问题,而负面情绪的出现,将影响术后康复效果。而疼痛以及情绪管理,是在了解患者心理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患者个性特征以及疾病发展情况等,对患者制定针对性护理管理方案,更好地改善了患者的不良情绪,并帮助患者建立治疗的信心,提高了依从性。康复路径指引可以对护理人员进行康复护理实施予以指引,每个时期的康复训练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在护理人员的指引下使得康复训练具有渐进性特点,也提高了患者训练的依从性以及康复效果。

综上所述,疼痛管理、情绪管理、康复路径指引联合康复护理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治疗中效果显著,不但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提高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加速患者康复效果。

猜你喜欢
腰椎间盘组间微创
肺癌的微创介入治疗——专访北京医院肿瘤微创治疗中心主任李晓光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数据组间平均数、方差关系的探究
更 正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etallogenic regularities and the exploration of graphite deposits in China
贲门失弛缓症的微创治疗进展
16排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高速涡轮机、微创拔牙刀在阻生智齿拔除术中的应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