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障碍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2017-10-31 10:08新乡医学院453000郑州市中医院450007赵宁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7年12期
关键词:偏瘫康复训练肢体

新乡医学院(453000)郑州市中医院(450007)赵宁

河南省人民医院(450003)韩雄

河南省永城市人民医院(476600)郭好战

脑卒中主要为多种因素导致脑内动脉闭塞、狭窄、破裂,进而引起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脑卒中可分为出血性卒中及缺血性卒中两种类型,患者多伴有意识障碍、呕吐、恶心等临床症状,对其日常生活及生命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1]。虽然脑卒中早期诊疗措施得到显著进步,明显降低了该病病死率,但仍有部分患者经规范治疗后可遗留运动障碍、失语、认知功能障碍等多种后遗症,其中偏瘫最为常见。谢凌锋等[2]研究指出,脑卒中偏瘫危害较高,可导致患者不同程度丧失工作、生活能力。因此,脑卒中患者经常规治疗后需采取积极康复训练措施,对改善其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6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分析研究,旨在探讨综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障碍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9月~2016年6月郑州市中医院收治的6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依据建档顺序分组,各33例。研究组女16例,男17例;年龄56~79岁,平均(67.58±10.76)岁;偏瘫侧:左侧19例,右侧14例;疾病类型:脑梗死21例,脑出血12例。对照组女15例,男18例;年龄54~80岁,平均(67.83±11.02)岁;偏瘫侧:左侧20例,右侧13例;疾病类型:脑梗死22例,脑出血11例。对比两组性别、偏瘫侧、疾病类型、年龄等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且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外科学》中脑卒中临床诊断标准;②单侧肢体瘫痪;③无外力辅助可平衡端坐时间>15min;④患者家属知情同意本研究,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纳入研究前伴有脑部器质性损伤者;②既往有神经系统病变史者;③并发心绞痛、肺气肿、心肌梗死等限制活动功能病变者。

1.4 方法

1.4.1 对照组 采用常规干预措施,给予营养神经细胞、促使脑组织功能康复药物,并常规进行推拿、针刺等干预措施,15 min/次,5次/周。

1.4.2 研究组 在常规干预基础上采用综合康复训练:①定时更换体位,1次/2h,并指导患者保持良好肢位,使其肢体处于功能位;②活动肢体各个关节,5~10遍/次,3次/d,若患者意识清晰,则指导、鼓励其通过健侧肢体带动患侧肢体进行运动训练;③坐起与坐位平衡训练,首先协助患者侧移至床旁,指导其将健侧腿插入患侧腿下,通过健侧腿将患侧腿移至床沿外,自然屈曲患侧膝盖,向患侧旋转躯干,以手扶床,将自己拉至坐位,摆动健侧腿下床;当患者躯干具备一定控制力时,可通过健侧手向患侧手传递物品,并不断向外摆放,以此增加坐位平衡训练难度;④站立与站位平衡训练:指导患者Bobath式握手,前伸双上肢,并前倾躯干与头部,将重心前移至双脚,随后抬起臀部,伸展髋部与膝盖后站立,若有必要护理人员可站在患者患侧,前拉其患膝,并将手放于健侧臀部下协助其抬起臀部;指导患者站立于平行杠旁,以健侧手握紧杠木,将重心放于健侧下肢,逐渐延长站立时间,直至其能保持站位时间>0.5h;⑤步行及上下楼梯训练:患者患侧肢体负重能力有所改善后可协助其进行上下楼梯训练,训练时间以患者略微感觉疲惫为宜;⑥日常生活能力训练:于肢体功能训练过程中穿插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入厕、修剪指甲、洗漱、进餐、穿衣等,30 min/次,3次/d。两组均持续干预1个月。

附表1 两组干预前后FMA、BBS、FAC评分变化情况比较(±s,分)

附表1 两组干预前后FMA、BBS、FAC评分变化情况比较(±s,分)

时间 组别 FMA评分 BBS评分 FAC评分干预前研究组(n=33) 34.75±9.68 19.31±5.12 1.77±0.55对照组(n=33) 35.16±10.35 20.01±4.76 1.80±0.61 t 0.166 0.575 0.210 P>0.05 >0.05 >0.05干预后研究组(n=33) 61.37±13.55 42.21±9.19 3.54±0.69对照组(n=33) 50.84±11.67 37.34±9.67 2.97±0.75 t 3.383 2.097 3.213 P<0.05 <0.05 <0.05

附表2 两组干预前后NIHSS评分及BI评分变化比较(±s,分)

附表2 两组干预前后NIHSS评分及BI评分变化比较(±s,分)

时间 组别 NIHSS评分 BI评分干预前研究组(n=33) 34.13±11.34 22.34±10.76对照组(n=33) 35.65±12.81 21.35±10.01 t 0.510 0.387 P>0.05 >0.05干预后研究组(n=33) 14.21±10.68 69.23±9.19对照组(n=33) 23.45±11.25 58.54±10.06 t 3.422 4.507 P<0.05 <0.05

1.5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干预前后下肢功能评分、平衡能力评分及步行能力评分变化情况,其中下肢功能评分依据Fugl-Meyer评分法(FMA)进行评估,分值范围为0~100分,分值越高下肢功能越好;平衡能力依据Breg平衡量表(BBS)进行评估,分值范围为0~56分,分值越高平衡能力越好;步行能力依据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进行评估,分值范围为0~5分,分值越高步行能力越好[3]。②对比干预前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变化情况,其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依据NIHSS评分量表进行评估,分值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日常生活能力依据BI指数量表进行评估,分值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1.6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20.0对数据进行分析,以(±s)表示计量资料,配对t 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FMA、BBS、FAC评分变化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FMA、BBS、FA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两组各指标评分均较干预前增高,且研究组FMA、BBS、FAC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1。

2.2 两组NIHSS评分及BI评分变化比较 干预前两组NIHSS评分及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研究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2。

3 讨论

脑卒中为临床多发脑血管疾病类型,极易导致患者遗留运动功能障碍,Kawakami Hiroyuki等国外研究表明,脑卒中后偏瘫发生率较高,可达75%左右。偏瘫属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主要是因中枢神经系统受损,致使颅脑无法控制低级中枢调节功能,最终造成正常运动传导、执行功能障碍。卢利萍、游菲研究指出,脑卒中后修复神经学基础在于其具备可塑性,即中枢神经细胞受外界刺激时,大脑调控自身结构、功能时所作的反应能力。

综合康复训练为脑卒中偏瘫患者单元治疗的重点内容,可有效促进神经轴突突触联系、肢体血液循环及神经侧支循环建立,以此对大脑半球功能代偿、功能重组发挥重要作用。此外,彭立伟等认为,运动功能可经感觉功能进行调整,运动系统极大程度上对感觉系统对外界环境作出的有效反应具有较强依赖性,因此控制感觉输入,可对运动输出进行促进或抑制。在综合康复训练中,通过输入正常的运动功能模式对输出发挥影响作用,可促使正常功能模式形成,以此实现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最大程度恢复。同时,临床公认综合康复训练开始时间与下肢功能恢复情况具有密切相关性,且及早开展康复训练可更有效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此外,综合康复训练中的主动运动需患者配合进行,且对其脉搏和血压具有一定影响,因此应于患者生病体征趋向平稳、意识清晰、神经症状无进展趋势后2d时开始。本研究采用的综合康复训练为双下肢协调进行的运动训练,在此模式中,同时进行健侧肢体运动,可使患者步行训练等接近正常状态,且有助于促使脑半球相互联系,促进神经恢复通路活化。由本研究结果可知,研究组FMA、BBS、FAC、NIHSS评分及BI评分优于对照组,有力佐证综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机体功能康复中具有可行性及有效性,可有效改善患者下肢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此外,早期实施综合康复训练,不仅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还能避免患者长期卧床引发坠积性肺炎、压疮、肌肉痉挛、关节挛缩等并发症,对改善预后意义重大。但由于本研究观察时间较短,因此综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长远影响仍需延长随访时间进行深入探究。

综上所述,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综合康复训练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下肢功能、平衡能力、步行能力,大幅提高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偏瘫康复训练肢体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