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对降低儿科院内感染的效果评价

2017-10-31 10:08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西关中医院476200解卫玲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7年12期
关键词:儿科优质途径

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西关中医院(476200)解卫玲

院内感染是指患儿在入院时没有发生感染而在住院期间发生感染,有研究显示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大约占到9.6%[1]。院内感染的发生不仅对患儿的治疗效果造成了影响,也给患儿的家庭带来了经济负担,由于儿科患儿年龄比较小,自身免疫力比较低,因此发生院内感染的几率比较大。此次研究针对优质护理对降低儿科院内感染的效果展开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选取2016年7月~2016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120例患儿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常规护理组和优质护理组。纳入标准:①家属同意参加此次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②所有患儿均符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中的评定标准[2]。其中常规护理组患儿60例,男患儿30例,女患儿30例,年龄最小的患儿0.5岁,年龄最大的患儿10岁,平均(5.3±1.2)岁;优质护理组患儿60例,男患儿27例,女患儿33例,年龄最小的患儿0.5岁,年龄最大的患儿12岁,平均(6.3±1.5)岁,两组患儿的基本资料没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组 给予该组患儿常规护理。①保持病房的通风、整洁等,定期进行消毒;②实施分级护理,对患儿的体温、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进行监测;③针对体温在37.5℃以上的患儿每天要进行5次体温测量;针对患儿体温在39℃以上的患者每隔三个小时就要进行一次测量。待体温恢复正常后每天测量一次;④严格按照消毒程序进行消毒,避免发生交叉感染的现象;⑤加强病房的巡视,多与患儿及家属进行沟通,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1.2.2 优质护理组 在常规护理组患儿的基础上给予该组患儿优质护理。①改变护理理念:加强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使护理人员深刻的认识到“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的含义及意义,摒弃传统的护理模式,实施责任制护理,从患儿入院到出院全程进行护理,包括办理入院手续、教育讲座、护理治疗、检查、消毒、办理出院手续等,在患儿出院后以回访的形式继续进行健康教育与指导等。在实施护理的过程中应及时发现传染源,有效地减少传播途径的数量,对易感染的患儿进行隔离;②加强常规护理:根据儿科的实际情况对护理措施进行细化,除了检测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之外,还要对口腔、高危皮肤、引流管等护理做到细化,降低感染的传播途径;③实施人性化护理:儿科中的病症具有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的特点,由于患儿年纪比较小,比较认生因此对医务人员充满恐惧所以很难配合治疗,而患儿家属面对哭闹的患儿时一般会出现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患儿家属会直接把这种不良情绪发泄到医务人员身上,易出现医护纠纷。所以在治疗前护理人员应与患儿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患儿的心理情况,使用轻柔的口吻及耐心的态度对待患儿,此外还应把治疗的措施、医院感染的途径、预防措施等相关知识告知患儿家属;④加强护理知识及技巧: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学习,增加护理人员消毒隔离的意识,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及技巧培训。根据消毒规定应定期对儿科病房、室内物品进行消毒,另外在进行查房、治疗、护理之前应洗手,减少传播的途径;⑤加强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儿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根据患儿的理解能力对患儿进行健康教育,叮嘱患儿不要乱跑及与别的患儿交换玩具。另外由于儿科中病种比较多,应减少探视人员的数量,叮嘱患儿家属不要带患儿去人多的地方,以免发生交叉感染。

附表 两组患儿院内感染率发生的比较[n(%)]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儿院内感染的发生率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 以结果P <0.05作为有显著性差异参考标准,X2检验计数资料,采用SPSS19.0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处理。

2 结果

两组患儿经过不同的护理后,优质护理组患儿发生院内感染率3.3%,常规护理组患儿发生院内感染率16.7%,常规护理组患儿院内感染率明显高于优质护理组患儿,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附表。

3 讨论

有研究显示,院内感染发病率较高的科室就是儿科,因儿科患儿比较多,患儿年纪又比较小,所以在管理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患儿自身免疫系统比较差,易引发交叉感染,从而发生院内感染[3]。另外由于患儿家属缺乏院内感染的知识,致使探视人员较多,扩大了感染的途径,导致儿科病房内的环境大幅度地下降,增加了院内感染的几率。此外由于患儿年纪较小,发育还不是很完全易患消化道与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而这类疾病具有传染性,无形中增加了院内感染的几率[4]。

优质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护理[5]。优质护理除了对患儿实施细致的护理之外,还要关注患儿的心理变化,要想有效地开展优质护理,应加强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及综合素质。因患儿年纪比较小,疾病带来的痛苦增加了患儿的哭闹,因此很难配合医务人员进行治疗,而患儿家属此时易出现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这种不良情绪会发泄在医务人员身上,护理人员应以温柔、耐心的态度对患儿及家属进行劝慰,消除患儿及家属的不良心理,并对患儿进行鼓励[6]。

在此次研究中,两组患儿经过不同的护理后优质护理组患儿发生院内感染的几率要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患儿,说明优质护理可以有效地降低儿科院内感染的发生。优质护理主要以患儿为中心,护理人员通过与患儿家属进行沟通了解患儿的实际情况,并展开针对性的护理。对患儿及家属进行健康讲座,使家属了解有关院内感染的相关知识,减少患儿交换玩具、串门、吐痰等情况的发生,也可以有效地减少院内感染的传播途径。另外对病区环境、病房空气进行定期的监测,定期进行消毒,针对易感染的患儿应进行隔离,减少传播的途径[7]。

总而言之,优质护理不仅降低了儿科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也缩短了患儿的住院时间,在提高护理满意率的同时也减少了医护纠纷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儿科优质途径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优质
蔬菜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浅谈如何优质开展“三会一课”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儿科常见病,贴敷更有效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圆梦儿科大联合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