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7-10-31 10:08北京市昌平区医院102200刘立杰郭玉莲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7年12期
关键词:神经内科康复训练例数

北京市昌平区医院(102200)刘立杰 郭玉莲

脑卒中又叫中风,是指由于人类大脑的脑血管出现严重堵塞,从而出现的脑损伤的急性脑血管疾病[1][2]。大部分脑卒中患者为40岁以上的男性,其临床的主要表现是面部瘫痪、协调能力差、手脚无力以及情绪低迷等[3][4]。脑卒中疾病可以按照程度轻重分成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如果脑卒中严重者,会对患者的生命构成严重的威胁。近些年来,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攀升,受到了医学界和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7月~2016年8月之间,来我院就诊的脑卒中患者病人共计170例,全部脑卒中患者均经过核磁共振成像以及CT扫描后确诊为脑卒中疾病,所有脑卒中患者均是第一次发病。将其分为神经内科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每组各85例,神经内科护理组男性病人50例,女性病人35例,年龄43岁~72岁,病程2天~半年。常规护理组男性病人45例,女性病人40例,年龄45岁~65岁,病程5天~半年。神经内科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病症、病程等一般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护理组使用常规护理手段。护士向脑卒中患者宣讲与脑卒中疾病的有关基础知识,需要向脑卒中患者讲明,他们需要具备积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配合医生的治疗和护士的康复训练,才能够完全康复,给予脑卒中患者心理安慰,消除脑卒中患者的焦虑、紧张、焦躁等负面情绪。此外,神经内科康复护理人员,还应该多与脑卒中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及时地沟通与交流,使得脑卒中患者不感到孤独。对于脑卒中患者的住院环境,应该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经常更换脑卒中患者使用的床单、被褥等生活用品,减少脑卒中患者呼吸道感染以及感染其他疾病的几率。神经内科康复护理人员应该定期的对脑卒中患者实施药物医治和护理工作,随时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关注和监控,包括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生命体征变化、各项指标的变化等,如果发现有异常情况出现,要随时报告医生,并进行及时地护理和治疗。

神经内科护理组将常规护理手段作为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护理人员向脑卒中患者讲解神经内科护理的康复路径和康复手段,并向脑卒中患者阐释神经内科护理的重要意义,针对脑卒中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神经内科护理计划的制定。神经内科护理的主要内容有:功能康复训练、脑卒中患者康复教育、按摩等等。功能康复训练的主要内容有坐、走、卧、站等功能训练,还有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功能训练等等。神经内科护理人员应该对脑卒中患者会出现的不良情绪和心理给予正确的疏导和安慰,诸如焦虑、紧张、愤怒以及焦躁等等,从心理和情绪上鼓励脑卒中患者,使得脑卒中患者具有乐观良好的心态,帮助脑卒中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刺激护理运动主要有神经护理刺激、触觉护理刺激以及痛觉护理刺激等等。神经内科康复护理工作的护理人员,还应该具有专业的按摩知识,应该针对脑卒中患者的穴位进行按摩,这样能够通过穴位刺激脑卒中患者的四肢,促进其四肢的血液循环,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四肢的活动功能。

1.3 康复评定 两组病人均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20d评价,对不够20d的患者随访时进行评价,均由经治医生和责任护士采用肌力0~V级分级法评价,其中0级:完全瘫痪;Ⅰ级:肌肉轻微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Ⅱ级:肢体能在床上平行移动,但不能抬离床面;Ⅲ级:肢体能抬离床面,不能产生抗阻力;Ⅳ级:肢体能做对抗外界阻力的运动,但较正常差;Ⅴ级肌肉正常,运动自如。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以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神经内科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两组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总有效率对比。通过将神经内科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两组进行比较发现:神经内科护理组的Ⅴ级例数为45例,占所有例数的52.94%,Ⅳ级例数为20例,占所有例数的23.53%,Ⅲ级例数为10例,占所有例数的11.67%,Ⅱ级例数为5例,占所有例数的5.88%,Ⅰ级例数为5例,占所有神经内科护理组总例数的5.88%,0级为0例,占所有神经内科护理组总例数的0%,神经内科护理组的康复总有效率为100%。常规护理组的Ⅴ级例数为30例,占所有例数的35.29%,Ⅳ级例数为10例,占所有例数的11.76%,Ⅲ级例数为2例,占所有例数的5.88%,Ⅱ级例数为15例,占所有例数的17.65%,Ⅰ级例数为5例,占所有常规护理组总例数的5.88%,0级为20例,占所有常规护理组总例数的23.5%,神经内科护理组的康复总有效率为76.47%。神经内科护理组的康复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的康复总有效率。神经内科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两组患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附表所示。

附表 两组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总有效率比较[n(%)]

3 讨论

综上所述,在我国脑卒中疾病是一种比较多发的常见疾病之一,多发于我国中老年群体,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四肢僵硬、四肢麻木、面部瘫痪、情绪低迷、肢体协调能力差等等。目前,我国医学领域研究发现,脑卒中疾病的发病主要原因有:一是病人大脑组织的负责供血的脑血管出现问题,也就是医学领域的血栓的发生,如果病人大脑血管内部出现血栓,就非常容易诱发缺血性的脑卒中疾病,这也是脑卒中疾病最主要的发病原因。二是病人患有脑血栓造成血管出血,或者是病人的大脑血管出血,导致脑卒中疾病,此类脑卒中疾病叫做出血性脑卒中疾病。三是病人患有冠心病。由于冠心病极易造成病人大脑血管阻滞,所以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容易造成缺血性脑卒中疾病。四是患者患有动脉粥样硬化。如果人类体内血管有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出现,那么容易使得病人的颈部动脉出现闭塞情况,可能诱发缺血性脑卒中疾病。同时,如果病人患有高血压疾病、动脉炎症疾病以及肿瘤疾病等等,也能够诱发缺血性脑卒中疾病或者是出血性脑卒中疾病。五是病人具有不科学的饮食习惯。如果病人有过度饮酒以及缺乏运动等情况,那么容易引发脑卒中疾病。所以,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当中,使用神经内科康复护理手段,能够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四肢功能康复训练质量和效果,可以给脑卒中患者极大的心理安慰,能够更加全面地实施康复护理,帮助脑卒中患者建立对抗疾病的信心和勇气,辅助脑卒中患者做好康复训练。神经内科康复护理能够从肢体康复训练、心理情绪安慰等多方面开展康复护理工作,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僵硬、麻木等临床症状,对于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显著效果,可以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本研究中,全部脑卒中患者均经过核磁共振成像以及CT扫描后确诊为脑卒中疾病,所有脑卒中患者均是第一次发病,将其随机分成神经内科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每组各85例。神经内科护理组使用神经内科护理方法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护理,常规护理组使用常规护理手段对脑卒中患者病人进行护理,通过两组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临床效果比较发现,神经内科护理组的康复总有效率为100%。常规护理组的康复总有效率为88.24%。神经内科护理组的康复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由此可见,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当中,使用神经内科康复护理手段,能够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康复率,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神经内科康复训练例数
BOPPPS教学模式在全科住院医师神经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系统护理干预在神经内科对脑卒中护理中的应用探讨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更正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患者术后躁动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QCC在预防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跌倒与坠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