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艺术品估价理论依据与定价模型

2017-11-01 07:06卢俊村广州华夏学院管理工程学院
消费导刊 2017年16期
关键词:估价古董边际

卢俊村 广州华夏学院管理工程学院

古董艺术品估价理论依据与定价模型

卢俊村 广州华夏学院管理工程学院

古董艺术品收藏历史悠久,其估价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和均衡价格论。综合上述三种价值价格理论,笔者认为,古董艺术品价格首先取决于其价值的大小,其次结合给消费者带来的边际效用大小和市场供求来决定,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估价模型。

古董艺术品 估价理论依据 价格模型

一、古董的概念与含义

古董,又称古玩、文物,文物是指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人类文化遗物。包括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化遗址、墓葬、建筑和碑刻;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以及生活用品;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史料价值的手稿、古旧图书;反映各时代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在中国,“文物”二字联系在一起使用,始见于《左传》。《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之后,《后汉书·南匈奴传》有:“制衣裳,备文物。”以上所说的“文、物”原是指当时的礼乐典章制度,与现代所指文物的涵义不同。到唐代,骆宾王诗:“文物俄迁谢,英灵有盛衰”,杜牧诗:“六朝文物草连天,天淡云闲今古同”。这里所指的“文物”,其涵义已接近于现代所指文物的涵义,所指已是前代遗物了。北宋中叶 (11世纪),以青铜器、石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金石学兴起,以后又逐渐扩大到研究其他各种古代器物,把这些器物统称之为“古器物”或“古物”。在明代和清初比较普遍使用的名称是“古董”或“骨董”。到清乾隆年间 (18世纪) 开始使用“古玩”一词。这些不同的名称,涵义基本相同,但在很多场合,古董、骨董和古玩,是指书画、碑帖以外的古器物。

中华民国时期,古物的概念和包括的内容比过去广泛。1930年 (民国十九年) 国民政府颁布的《古物保存法》明确规定:“本法所称古物是指与考古学历史学古生物学及其他与文化有关之一切古物而言。”说明其概念已远远超出过去所称“古物”、“古董”的范围。20世纪30年代中,“文物”一词又重被使用。1935年北平市政府编辑出版了《旧都文物略》,同年成立了专门负责研究、 修整古代建筑的 “北平文物整理委员会”。这里“文物”的概念已包括了不可移动的文物。

目前,各个国家对文物的称谓并不一致,其所指涵义和范围也不尽相同,因而迄今尚未形成一个对文物共同确认的统一定义。文物是指具体的物质遗存,它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第二,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当代中国根据文物的特征,结合中国保存文物的具体情况,把“文物”一词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遗留下来的、由人类创造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一切有价值的物质遗存的总称。国外一般称文化遗产。

清朝以前,人们把珍贵的古物称为“骨董”,所谓“骨”,取肉腐而骨存之意,意思是保存过去之精华。后来渐变为古董、古玩。实际上“古董”、“骨董”和“古玩”是一个意思,只不过由于时代的变迁,人们叫法不同而已。从文物和古董或古玩的比较来看,文物在时间的涵盖上要大于古董或古玩,因为文物可以是古代,也可以是现代或当代,只要是优秀的文化产物都可以被列入文物范畴。而古董和古玩则不然,现代和当代的东西不能称为古董和古玩。由于许多文物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所以收藏爱好者又将其泛称为收藏艺术品。一件古代艺术品,对文物部门来说就是文物,因为它有文化保护价值;对投资者来说就是古董,因为它有增值价值;对收藏家来说就是古玩艺术品,因为它有艺术鉴赏价值。国家出于保护文物的考虑,对于非国宝级的文物,鼓励“藏宝于民”,并且允许民间依法流通,这为民间收藏事业的发展和古玩艺术品市场的兴起铺平了道路。

文物一般主要包括:古器物、古墓、古建筑、古遗址等。古玩一般是指古器物中具有收藏鉴赏艺术价值的物品。主要包括:古书画、古陶瓷、古钱币、古玉、古铜器、古书籍、古金银器、古木漆器等。主要特点:[1]产生的时代性(一般为古代);[2]不可再生性;[3]数量有限性;[4]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5]价格可比性低,不能用常规的资产估价方法来估价。

由于古董的价格可比性低,不合适用常规的资产估价方法来估价。因此,国内外对古董艺术品的估价主要是鉴定家们凭感觉再参考历年来的市场拍卖成交价来确定。这种估价方法有其一定的科学性,但也有很强的主观性和局限性。那么,古董艺术品应该如何估价呢?本文笔者就这一问题作一些阐述,供收文博界收藏界拍卖界的专家藏家与投资者参考并请方家贤达批评指正。

二、古董艺术品估价的经济学理论依据

(一)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并完成的,包括以下内容: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普通的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种界定不但说明了商品交换所依据的量的关系的决定、商品交换的性质,而且说明了价值的实现途径及其所体现的社会关系。它极大地扩展了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内涵,把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和运用推到一个相当高的理论和实践层次。

价值规律是指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遵守等量社会必要劳动相交换的原则。价格随供求关系变化而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21世纪,劳动价值理论有了一些新的发展,主要有:

(1)价值已由主要依靠体力劳动创造转变为主要依靠脑力劳动创造,决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内容也要有相应的变化。(2)服务劳动、信息劳动、知识劳动创造价值。 (3)知识劳动创造价值。(4)管理者的劳动也创造价值。

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今天人们生产产品、创造价值的劳动,不再是以生产简单工具和简单日常用品为基础的、只需要很简单的工艺流程就可以完成的简单劳动,而是需要许多现代化的机器设备等资本要素的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复杂劳动,生产和消费之间的链条也大大地拉长了。但是,即使是最复杂的生产工具和机器设备,如果向前层层推移,最终都归结于人类的活劳动,劳动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劳动创造价值仍然是正确的。所以,承认劳动价值论,承认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就为现代社会打开财富创造之门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二)边际效用价值论

边际效用价值论是在19世纪70年代初,由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的门格尔和法国的瓦尔拉提出的,后由奥地利的庞巴维克和维塞尔加以发展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价值理论之一。其特点是以主观心理解释价值形成过程,认为商品的价值是人对物品效用的感觉和评价;效用随着人们消费的某种商品的不断增加而递减;边际效用就是某物品一系列递减的效用中最后一个单位所具有的效用,即最小效用,它是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尺度。它还提出了市场价格论,认为市场价格是在竞争条件下,买卖双方对物品的主观评价彼此均衡的结果。

边际效用价值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庞巴维克。边际效用价值论是边际效用学派理论的核心和基础。边际效用价值论者认为,商品价值由该商品的边际效用决定。效用是指物品能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边际效用则指每增加购买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总效用的变化量。边际效用论者认为商品的价值并非实体,也不是商品的内在客观属性。价值无非是表示人的欲望同物品满足这种欲望的能力之间的关系,即人对物品效用的“感觉与评价”。他们认为效用是价值的源泉,是形成价值的一个必要而非充分条件,价值的形成还要以物品的稀缺性为前提。稀缺性与效用相结合才是价值形式的充分必要条件。这里稀缺性是指物品供给的有限性。效用论者是这样阐述他们的观点的:物品只有在对满足人的欲望来说是稀少的时候,才可能成为人们福利所不可缺少的条件,从而引起人的评价,表现为价值,而衡量价值量的尺度就是“边际效用”。效用论者认为人对物品的欲望会随其不断被满足而递减。如果供给无限则欲望可能减至零甚至产生负效用,即达到饱和甚至厌恶的状态。于是,物品的边际效用,从而它的价值会随供给增加会随之减少甚至消失。边际效用论者还提出了以主观价值论为基础的市场价格论,并称之为“客观价值论”,并将主观价值论与供求均衡论结合起来。认为市场价格是在竞争条件下买卖双方对物品的主观评价彼此均衡的结果。

(三)均衡价格论

马歇尔(1842-1924)以英国古典经济学中生产费用论为基础,吸收边际分析和心理概念,论述价格的供给一方;又以边际效用学派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为基础,对其进行修改,论述价格的需求一方,认为商品的市场价格决定于供需双方的力量均衡,犹如剪刀之两刃,是同时起作用的,从而建立起均衡价格论。

(1)商品价值是由商品的供求状况决定。均衡价格论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值是由商品的供求状况决定的,是由商品的均衡价格衡量的观点,这是马歇尔新古典经济学说的核心和基础。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也就是这种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与市场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均衡价格被认为是经过市场供求的自发调节而形成的。

(2)需求价格是买者对商品所愿付的价格。是由该商品的边际效用决定的;供给价格是卖者为提供一定数量商品所愿接受的价格,是由生产商品的边际成本决定的。他用商品的均衡价格来代替商品的价格,均衡价格论就是价值论。所以,均衡价格论是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价值论、生产费用论和供求论的大综合。

本文作者以为,上述三种价值价格理论都是正确的,只是由于阶级立场和站的角度不同,马克思看到和阐述了价格决定的本质,边际学派和新古典学派看到和描述了价格决定的现象。

三、古董艺术品定价模型

综合上述三种价值价格理论,笔者认为,古董艺术品的价格首先取决于其价值的大小,其次结合给收藏者带来的边际效用大小和市场供求来决定。

那么,古董艺术品价值大小,价格高低取决于哪些因素?主要有:

(1)当年设计、生产该艺术品的生产费用与成本(包括生产该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反映为计件工资)。

据史料记载,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价格,明代万历《神宗实录》中写道:“神宗时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明代万历沈德符《野获编》中称:“成窑酒杯,每对至博银百金”。明嘉靖《江西大志》载:“利后计工,市者,不惮价,而作者为奇,钓之则有数盂而直一金者,他诸花草、人物、禽兽、山水屏、瓶、盆、碗之观,不可胜计,而费亦辄数金,如碎器与金色瓮、盘、又或十余金”,“今器贡自京师者,------,每岁造为费累巨万计”。类似的记载,在古文献中还有不少,不一一列举。比较准确地说明了当时官窑生产瓷器的成本与费用是很高的。

(2)生产销售过程中服务劳动、信息劳动、知识劳动和管理劳动创造的价值。

从材料的采购到设计加工生产销售,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与知识,需要作大量的各种信息处理工作,需要为消费者提供相关的优质服务,需要高水平的专业管理等等,这些知识技术与劳动都在不断地为消费者和社会创造价值。

(3)古董的艺术鉴赏价值、历史研究价值、收藏价值等。主要反映在其中的边际效用价值中。

(4)某古董艺术品的市场供求状况。也主要反映在其中的边际效用价值中。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给出古董艺术品的估价模型:

其中:P为古董艺术品价格

FC为当年生产该艺术品的生产成本和费用。

VC为当年生产销售过程中服务劳动、信息劳动、知识劳动和管理劳动创造的价值。

i1 为年利率

n1 为该古董艺术品的年龄(年)

MUn为该古董艺术品每年给收藏者带来的边际效用。

n2为购买后的收藏时间,通常以年为单位。

i2为折现率,通常为古玩的增值收益率或年利率。

例如:某收藏者购买某古董艺术品,假定当年生产该艺术品的成本与费用折合现在人民币为2000(FC)元,当年生产销售过程中服务劳动、信息劳动、知识劳动和管理劳动创造的价值为1000(VC)元,古董艺术品年龄为200(n)年,年利率(i1)为5%,每年给收藏者带来的边际效用为1000(MU)元,折现率为5%(i2),收藏时间为50(n2)年。则该古董艺术品的估价为:

懂经济学的人都知道,假定每年给收藏者带来的边际效用为1000元是可能偏低的,年利率和折现率为5%也不高。当然,商品的边际效用更多是一种消费者的心理感受,以量化值来表示是有其不足的,这个问题边际效用理论也一直没有能彻底解决。尽管如此,用这个公式来计算估价古董艺术品价格还是比现行文博界收藏界拍卖界常用的估价方法可能要精确准确一些。

[1]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中国陶瓷史[M].文物出版社,2004.

[2]马克思.资本论[M].人民出版社,1975.

[3]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萧琛主译.经济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4]张泽荣.张泽荣文集[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5]埃里克·罗尔著.经济思想史[M].商务出版社,1981.

[6]熊廖主编.中国陶瓷古籍集成[M].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估价古董边际
古董座钟
房地产估价中房地价值分配探讨
随身新配饰
房地产估价与房地产成交价格的关联因素分析
我捡到了明朝古董
追求骑行训练的边际收益
在马德里淘古董
I Like Collecting Stamps
8《富春山居图》:估价500亿的名画如何颠沛流离600年?
GB/T 18508—2014《城镇土地估价规程》标准更正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