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精神分裂患者施行心理行为护理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分析

2017-11-01 11:55陈志明广东省罗定市第三人民医院广东罗定527200
中国医药科学 2017年19期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研究组症状

陈志明广东省罗定市第三人民医院,广东罗定 527200

慢性精神分裂患者施行心理行为护理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分析

陈志明
广东省罗定市第三人民医院,广东罗定 527200

目的分析心理行为护理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统计我院2015年1~12月间共接收120例成人慢性精神分裂患者,将其作为本次研究调查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等均分为两组,其中2015年6月前共接收60例,为其提供临床常规护理,纳入参照组;对2015年6月后收治的60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施行心理行为护理,纳入研究组。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病情状况﹑认知功能变化及社会功能。结果干预前两组间各指标差异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研究组PANSS评分(包括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以及一般精神病理)以及MoCA评分结果均优于干预前及同期参照组(P<0.05);干预后,研究组社会功能,包括自理行为﹑与人交流以及社会适应性等指标评分均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对比显著,符合统计学判断标准(P<0.05)。结论心理行为护理在慢性精神分裂患者中应用效果显著,有效改善患者的精神分裂症状,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与社会生活能力,对促进患者尽快回归社会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慢性精神分裂;心理行为;护理;认知功能;影响;分析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慢性致残性精神疾病,多见于青壮年人群[1]。该病在慢性阶段以出现双重或多重人格﹑行为异常改变以及认知功能障碍为典型表现,随疾病发展可使患者出现精神残疾,缺乏生活自理能力[2]。而针对此种情况仅单纯依靠药物治疗,无法达到理想疗效。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在使用药物治疗的同时需配合一定的心理行为干预,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帮助其尽快重返社会[3]。基于此,现选取我院2015年1~12月间收治的120例慢性分裂症患者,分别提供临床常规护理与心理行为护理干预,旨在评价其实用价值,做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病例资料均来源于我院收治的120例慢性精神分裂患者,病例搜集时间为2015年1月~2015年12月。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参照组(2015年6月前收治)与研究组(2015年6月后收治)各60例。参照组中男女患者比例为41∶19,年龄均在23~58岁,平均年龄(40.51±8.41)岁,病程均在8个月~12年,平均病程(6.25±3.84)年;研究组中男女患者比例为39∶21,年龄均在21~56岁,平均年龄(39.01±8.36)岁,病程均在6个月~13年,平均病程(6.84±3.75)年。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得数据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可比。本研究实施前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4]:(1)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入院前血﹑尿便常规及生化物理检查均示正常。(3)一直接受药物治疗,且依从性良好。

排除标准[5]:(1)排除有严重躯体疾病﹑神经系统疾病;(2)癫痫﹑长期酗酒或药物滥用者;(3)妊娠期﹑哺乳期女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根据其症状,给予相应的治疗药物,并接受临床基础治疗措施及一般疾病护理。为参照组患者提供常规护理,包括在患者清醒时进行健康宣教及心理安抚,与其保持沟通,做好生活护理,协助患者正确服药;同时做好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讲解精神分裂症相关知识﹑治疗﹑护理要点等,让其接受现状。为研究组患者在上述治疗护理的基础上施行心理行为护理,具体措施有:(1)健康认知教育:了解患者的心理问题与病情状态后,给予个体化健康知识宣教,告知其疾病产生的原因﹑治疗方法及预防知识,帮助患者了解自身症状,怎样促进康复,及时为患者答疑解惑,从而积极配合治疗。健康教育在健康促进中不仅在于促进患者个体行为的改变,而且在于促进患者寻求社会(主要是家庭)的全面支持[6]。(2)心理情绪干预: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沟通,在交流的过程中,善于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其他负性情绪,提供正确的心理疏导,并鼓励患者倾诉内心想法,对其生活中的困难给予判断,并想方设法的帮助患者尽量减少各种应急源,同时利用科学的手段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够正视自身疾病,消除内心障碍,增强战胜疾病的勇气。(3)心理行为干预:①理性思维训练:找出患者异常观点,但不立即给予否定,借助其他方法让患者自行验证该观点是否正确[7]。②理性情绪疗法:与患者探讨相关的生活之间与认知情绪之间的关系,使患者能够发现自身病态信念来源和原因;同时护理人员通过认知矫正的方法帮助患者建立新的正确信念。③行为训练:分验证和计划两部分。行为验证主要是指导患者认清现实与幻觉,并通过实践及时纠正自身的病态信念及不合理认知成分;行为计划,主要是针对患者的阴性症状展开训练,培养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社交能力﹑娱乐活动能力,并鼓励参与各种娱乐活动[8]。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每一小进步给予正性激励语言和奖励,使患者感受到自己活动的好处,提高积极性,能够自觉进行。④思维日记:鼓励患者记录每日的幻觉(主要是幻听)和妄想。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9]

(1)指标: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精神分裂症状变化及认知功能情况,观察两组社会功能情况。由专业心理治疗师,负责于患者干预前(即入院时)与干预后(即出院当天)评估其各项能力。(2)评定标准:①其中精神分裂症状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 PANSS) 进行评估,以 PANSS大于 3分,且持续时间超过7d判定为精神分裂。②认知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总分范围0~30分,分值愈高,认知能力愈强。③社会功能采用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其中包括自理行为能力﹑与人交流能力﹑社会适应性等内容,每项内容分值为0 ~ 4分,分值越高表示社会功能越佳。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精神分裂症状

干预前组间PANSS评分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以及一般精神病理评分较干预前均有一定好转,但研究组评分明显优于同期参照组(P<0.05),详见表1。

2.2 干预前后认知功能情况

干预前两组MoCA评分差异对比无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MoCA较干预前有明显提高,且得分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2。

2.3 干预后社会功能情况

干预后研究组社会功能,包括自理行为﹑与人交流以及社会适应性等指标评分均优于参照组(P< 0.05),见表 3。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PANSS评分结果比较( ± s,分)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PANSS评分结果比较( ± s,分)

组别 n 阳性症状 阴性症状 一般精神病理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研究组 60 13.5±2.6 9.8±3.8 20.5±5.7 16.5±4.8 30.5±4.8 25.3±4.5参照组 60 13.7±2.4 11.3±3.6 21.1±5.9 18.1±3.9 30.2±5.1 27.1±4.9 t 0.438 2.220 0.567 2.004 0.332 2.096 P 0.662 0.028 0.572 0.047 0.741 0.038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MoCA评分结果比较( ± s,分)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MoCA评分结果比较( ± s,分)

组别 n 干预前 干预后研究组 60 23.11±1.67 26.01±1.15参照组 60 23.56±1.58 24.18±1.78 t 1.516 6.689 P 0.132 0.000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后社会功能情况比较( ± s,分)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后社会功能情况比较( ± s,分)

组别 n 自理行为能力 与人交流能力 社会适应性研究组 60 4.42±0.18 3.45±0.84 4.26±0.49参照组 60 2.33±0.59 2.36±0.60 2.12±0.75 t 26.445 8.179 18.503 P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以行为异常,情感﹑事物感知障碍为特征表现,常出血幻觉和妄想等症状,至今病因未明[10]。精神分裂早期一般不影响智力,且大多时候处于意识正常的状态,但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随疾病发展,可损伤患者的认知功能,包括注意力﹑记忆力﹑信息处理障碍,思维异常等,最终造成患者智力低下,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11]。通常精神分裂患者由于社会功能缺陷,负性情绪较多,加上对周围事物的不良认知评价,急需给予针对性心理行为干预,对其不良行为进行矫正,树立正常思维与待物观,进而改善其社会功能[12]。

心理行为干预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其旨在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及正确应对事物的能力,纠正患者的精神症状[13]。主要通过两方面进行干预,即健康教育与治疗性护理,健康教育以心理疏导为主,帮助患者正视自身疾病,并改善精神病性思维,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而治疗性护理是将认知行为治疗与患者的日常护理相结合,通过认知治疗﹑心理辅导等方式,护理人员加强与患者的自由交流,一方面增强了护患关系,另一方面有利于掌握患者的病情及个体化心理问题;再通过分析疾病的诱因和解决问题的训练,使患者认清自身不合理观念,极大程度上调动了患者主观能动性,从而重建并培养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模式,提高其认知能力[14]。

赵钊学者[15]将心理干预应用于慢性精神分裂患者中,数据结果显示,在干预4﹑8周后,研究组阴性症状量表(SANS)﹑简明精神量表(BPRS)以及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等评分结果均优于对照组;随后马燕玲等学者[16]也在类似研究中得出结论:实施心理行为干预的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各项生存质量指标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对比有意义(P<0.05)。而本研究结果显示,对两组患者采用PANSS﹑MoCA以及SSPI等量表进行评估后,发现护理干预后的研究组各量表评分结果均优于参照组,与上述学者的研究结果大体一致。分析原因为:当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心理认知教育时,一方面能够让患者对自身疾病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掌握产生的症状﹑如何预防以及促进康复的有效方法,促使患者病情康复,认知功能得到显著提高;另一方面,护理人员鼓励患者尽量独立完成日常生活中力所能及的事情,并给予物质奖励和语言激励,使其感受到被认可的,从而更主动参加活动,也能刺激到其他患者主动加入,社会功能因此得到显著提高。由此可进一步证实,为慢性精神分裂患者施行心理行为护理效果显著,可有效提升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促使患者尽快康复。

总结以上分析论点,我们发现心理行为护理在慢性精神分裂患者中具有显著的干预效果,可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能力,减少与社会的冲突及残留症状,促进自知力的恢复,降低疾病复发的危险性,对患者早日康复有积极作用。

[1] Chen SR,Chien YP,Kang CM, et al.Comparing selfefficacy and self-care behaviours between outpatients with comorbid schizophrenia and type 2 diabetes and outpatients with only type 2 diabetes[J].Journal of psychiatric and mental health nursing,2014,21(5):414-422.

[2] 刘永忠,廖锦仲,邓筱璇,等.社区慢性精神分裂患者心理行为干预前后认知功能的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7):685-686.

[3] 段惠峰,甘景梨,史振娟,等.积极情绪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2016,24(10):29-31.

[4] 袁日强,钟远惠,刘舜华,等.药物结合心理行为的综合干预对精神分裂症伴代谢综合征患者代谢指标影响的研究 [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16):13-16.

[5] 钟远惠,袁日强,刘舜华,等.药物结合心理行为治疗精神分裂症伴代谢综合征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2):1-3.

[6] 肖容,李清均,杨波,等.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心理行为干预的效果分析[J].重庆医学,2014,43(10):1201-1202,1205.

[7] 彭喜娟,李莎,叶秀娟,等.心理行为干预对门诊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2):1772-1774.

[8] 明永武,王淘,韩卫东,等.心理行为疗法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15,44(7):804-805.

[9] 王红英,栗克清,于雪竹,等.妇幼保健机构医护人员对孕产妇产后精神分裂症的识别[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2):164-166.

[10] Won S,Kwon MS,Mattheisen M, et al.Efficient strategy for detecting gene × gene joint ac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Schizophrenia[J].Genetic epidemiology,2014,38(1):60-71.

[11] 胡海涛.心理行为干预联合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伴抑郁患者疗效观察[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7,23(1):98-100.

[12] 徐枝楼,戴晓知,张素娟,等.综合心理行为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19):2355-2359.

[13] 陈健,周颖,胡国芹,等.综合干预对抗精神病药所致精神分裂症患者体质量增加及糖脂代谢的影响[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5,25(1):5-8.

[14] 金永哲,程丽楠,崔文香,等.认知行为疗法对减轻我国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与阳性症状效果的Meta分析 [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30):56-60.

[15] 赵钊.心理行为干预对改善慢性精神分裂患者认知功能的效果研究[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1):93-94.

[16] 马燕玲,梁凤珍,龙少冬,等.心理行为护理对慢性精神分裂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7,24(2):271-272.

Influence of psycho-behavioral nursing on cognitive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schizophrenia

CHEN Zhiming
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Luoding City, Luoding 527200, China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of psycho-behavioral nursin g on cognitive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schizophrenia.Methods120 patients with chronic schizophrenia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December 2015 were selected. The subjec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he order of admission. Before June 2015, 60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adopted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care, after June 2015, 60 cases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adopted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care and psycho-behavioral nursing care.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the clinical condition, cognitive function and social function of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ResultsBefore intervention, the clinical index of two groups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fter intervention, the PANSS scores (including positive symptom, negative symptom and general psychopathology) and MoCA scores of study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and before intervention (P<0.05). After intervention, the evaluation score of social functions including self-care ability, 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adaptiveness of study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The psycho-behavioral nursing has an obvious effect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schizophrenia, can improve the patient’s cognitive function and social living ability.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them to return to society.

Chronic schizophrenia; Psycho-behavioral; Nursing; Cognitive function; Effect; Analyze

R473.74

A

2095-0616(2017)19-141-04

2017-07-13)

猜你喜欢
精神分裂症研究组症状
有症状立即治疗,别“梗”了再抢救
食品防腐剂治疗精神分裂症,靠谱吗
奥氮平在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的成效分析
茄子主要病虫害识别与为害症状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
拨开精神分裂症的迷雾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本刊试题研究组
圆锥曲线解答题训练
期中考试模拟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