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新兴文化业态培育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

2017-11-01 22:04王肖芳
河南社会科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业态文化产业互联网+

王肖芳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互联网+”背景下新兴文化业态培育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

王肖芳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互联网+”背景下,文化业态通过跨界与融合,逐步形成了宋都古城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多个省级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和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新兴文化业态的集聚效应、示范效应、带动效应日益显现,整体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稳步提升。但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新的东西必须不断自我更新、升级换代,才能得到真正的持续快速发展。研究“互联网+”背景下新兴文化业态的培育问题,提出可行性发展模式,对推动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实现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创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文化自信意义重大。

“互联网+”;新兴文化业态;河南省

当前,文化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越来越成为人民的热切期盼。正是基于文化的重要性和现实价值,河南省委书记谢伏瞻在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十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新型文化业态的培育,对于加快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战略高地意义重大。

一、“互联网+”及“新兴文化业态”的认知

(一)“互联网+”及其与文化的关系

2015年,《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1]。这一概念从非常宏阔的角度对“互联网+”做出了说明,为人们从大视野的角度了解“互联网+”提供了基础。为了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我们有必要站在日常生活的层面,以小视野的角度理解“互联网+”。欧阳日辉指出,“互联网+”是依托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网络技术的渗透和扩散,以信息的互联互通和信息能源的开发利用为核心,促进信息网络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优化重组设计、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创新生产方式和企业组织形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入互联网经济这种新型经济社会形态的历史过程[2]。由此可见,“互联网+”与经济实体的关系非常复杂,它更指向与传统文化产业的高度聚合和深度融合,一方面解决了传统文化发展中的效率问题,另一方面又提供了新兴的文化业态。所以,理解“互联网+”,既要有宏观,又要有微观,既要有广义,又要有狭义,双向互动,才能更为准确地把握“互联网+”的实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文化企业无论内在还是外在,都已经发生并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文化的许多内容已经从书报杂志进入网络世界,互联网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平台。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文化产业和文化商业的模式悄然发生变化。注重平台、内容丰富、有专业水准,尤其是当前流行的“O2O”“众筹”等模式,越来越成为文化产业和文化商业的主流。所以,“互联网+”背景下,传统文化的发展不得不面对既定的巨大挑战,做出积极回应,进行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互联网+”与文化的关系,不仅是载体与内容、挑战与回应的关系,更是冲击与促进的关系。

(二)新兴文化业态及其特征

王国平与刘凌云指出,新兴文化业态,是指凭借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支持而衍生出来的、与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有关的文化业态[3]。杜丽芬指出,新兴文化业态主要是指网络信息技术与数字技术推动下不断衍生的新兴文化行业[4]。也有研究者从类别的角度解释了新型文化业态,认为可分为三类:一是与当代科技尤其是高科技结合而产生的全新文化产业。高端科技与文化产业的无缝结合,成几何比例般地创造新的文化内容和文化业态。二是在数字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带动下,一般性文化产业实现了产业结构升级,文化业态不断丰富多样。三是高新技术不断加速各个文化行业间融合,成为其黏合剂。所以说,新兴文化业态应以科技为支撑,以服务社会为动力,以创意为灵魂,是一种跨产业、跨领域的不断发展的新商业模式。

1.新兴文化业态以科技为支撑

新兴文化业态之所以新,是因为它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高科技应运而生。传统文化产业与互联网、数字信息技术的融合,催生出许多新的文化业态。如网络游戏、网络出版业、网络文学等。在产业融合的大趋势下,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文化产业的规模和边界进一步扩大,文化产业的内涵不断丰富,推动新兴文化业态不断涌现。

同时,数字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文化产品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极大促进了文化产品生产的发展和创新。互联网和新媒体等技术推动新兴消费手段和消费形式创新,表现在文化传播技术和手段日益多样化,文化消费形态逐渐多元化。尤其是网络文化产品,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成为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发展重点。

2.新兴文化业态以创新为灵魂

新兴文化业态是在全球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结果,全球化尤其是文化全球化必然导致新兴文化业态的大集合和大比拼,这就是所谓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若想在全球化中生存立足,必须实现全方位的“新”:内容新、形式新、方法新、体验新等。也就是说,在新一轮全球创意经济博弈中,如果文化产业走不出创新发展的新道路,就难以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文化产业借助各种以市场导向为基础的创意,更新产品和服务的设计,策划新的文化产品,开辟新的文化业态,赋予文化产品鲜明的文化个性。一种创意如果具有时代的代表性,并且能够找到和文化产品内容的结合点,那么它就会成为新的文化业态。高端印刷、动漫游戏、文化旅游等产业都因创意涌动而精彩纷呈。创意是技术、经济和文化等相互交融的产物,创意产品是新思想、新技术、新内容的物化形式,特别是数字技术和文化、艺术的交融和升华,技术产业化和文化产业化交互发展的结果,产生了一批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数字内容为主体、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新兴文化业态,有效地提升了文化产品的附加值,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3.新兴文化业态以多样化融合为加速器

当前,世界文化交流、交锋、交融有增无减,随着互联网等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步伐日趋加快,文化业态不断更新。如动漫游戏、广播电视、出版业等与互联网融合、对接,衍生出网络游戏、网络视听、网络出版等文化新业态;广电网与移动通信网融合、对接,衍生出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手机广播电视等文化新业态;数字出版和高端印刷使图书具有了视频、声频等功能,可以按需印刷,形成了新的出版业态等。这些融合不仅体现在内容层面,还体现在服务层面、网络层面、运营主体层面。

4.新兴文化业态以集群化发展为趋势

为适应日益激烈的世界文化市场竞争,新兴文化业态利用集群化所独有的专业化分工与互动协作能力,建立研发中心、生产中心、传播中心,加快各类生产要素的聚集,在此基础上通过产业的协作、流通和服务网络,形成基地或园区,如动漫之都、影视产业基地、出版物交易中心等,不仅扩大了单位文化企业的力量,而且使整个文化产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应。

二、“互联网+”背景下河南新兴文化业态培育的机理分析

河南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河南传统文化与高科技的融合日趋紧密。在文化产业尤其是新兴文化业态方面,河南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河南新兴文化业态培育的独特优势

(1)具备坚实的基础。人口基数和互联网使用数量是新兴文化业态发展的前提条件[5]。在人口基数和互联网使用人数方面,河南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截至2015年年底,河南常住人口9480万人,居全国第二位,河南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6626.9万户,居全国第五位,网民规模超过7300万人,普及率为77.9%。在文化方面,河南文化的核心是中原文化。中原文化既是一个历史概念,也是一个空间概念。根据中原文化内容的特色,大体可以概括为河洛文化、根亲文化、三商文化、武术文化等18种。在中华文化中,河南文化扮演着重要角色,有其独特的地位。这种得天独厚的人文底蕴,给河南新兴文化业态的培育提供了天然的文化土壤。在政策支持方面,谢伏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提出,河南省要加快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建设网络经济强省的奋斗目标,并且明确了“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培育新型文化业态”的文化发展方向。

(2)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当前,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河南省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推动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催生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依托“互联网+”,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众创空间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有力推动了河南新兴文化业态内容和形式的革新。以信息科技、纳米科技、新能源与环保科技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日新月异,激发了河南新兴文化业态的发展活力。2015年河南省社会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1111.87亿元,其中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1005.51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分别比2014年增长12.9%和12.8%,增速明显高于GDP增速和二、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占GDP比重首次突破3.0%,比2014年提高0.18个百分点[6]。河南省新兴文化业态的发展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

(3)主体发展明显,优势行业逐步兴起。目前,河南省的文化产业中,出版业、电影制作发行业、数字动漫业、武术、杂技等产业取得了明显发展,竞争力与日俱增。与之相对应的领导主体如河南报业集团、河南影视制作集团等成为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和引领者。清明上河园公司、小樱桃动漫公司等许多民营文化企业主体发展迅速。宋都古城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多个省级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等得到长足发展,其影响力与贡献率日益显现,核心竞争力稳步提升。

(4)特色文化业态群落突出。文化产业业态群落亦称“产业集聚”“产业园区”,是指相互关联的多个文化企业或机构共处一个文化区域,形成产业组合、互补与合作,以产生孵化效应和整体辐射力的文化企业群落。2016年10月,河南省出台《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大力实施中原人文精神“五大工程”。“五大工程”主要依托已有的特色文化业态群落实现了多样化发展,如少林寺文化及产业、红旗渠文化及产业、洛阳牡丹文化及产业等。其实,文化产业园区一般包括两种类型:其一,处于同一地理区域内的多个文化企业围绕同一产业或有限的几个产业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其二,以某一种或某一类文化产品的生产经营为中心,围绕这一主导产品发展出相关的众多文化企业。不管是哪一种,抓特色是培育新兴文化业态的生命线,例如,洛阳市围绕龙门石窟文化,开展一系列的文化产业活动,发展以龙门石窟为核心的文化产业业态群落,极大提升了洛阳市的城市形象。

(二)河南新兴文化业态的不足

一是体制机制尚不健全,相关人才相对匮乏。当前虽然河南省出台了一些与新兴文化业态发展相关的文件政策,但较为零散。相比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河南省在互联网及文化产业方面的优秀人才数量非常有限,名家、大家更是稀缺。文化人才尤其是文化名家和领军人物匮乏,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有力的智力支撑。二是新兴文化业态形式单一,发展相对滞后。互联网带给文化的是多样性、多元化。然而,河南省目前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多样化和多元化,致使新兴文化业态形式单一。各地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同质化严重,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结构趋同、产业特色不突出等问题。在网络娱乐类应用中,河南省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据统计,河南省网络游戏、网络文学和网络音乐渗透率分别为22.4%、19.3%、39.5%,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4.5、23.8和33.3个百分点[7]。三是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文化消费动力不足。河南省新闻出版业、文化产品和设备制造业所占比重过大,文化创意、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占比过小。消费是文化再生产的首要因素,若文化消费动力和后劲不足,就会使文化产业陷入被动甚至停滞的境地。当前,河南省在文化消费方面实现利润252.66亿元,同比增长8.9%,居全国第7位,但相比一线城市,文化消费仍有待提高。四是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落后。目前,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领域居全国前列,相比而言,河南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发展总体实力不强、与相关产业融合层次较浅、发展领域不均衡、公共服务建设滞后。同时,河南虽然具有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但这种优势并未真正转变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无论是规模还是影响力,与其文化资源地位并不相称。

三、“互联网+”背景下新兴文化业态培育模式的选择

在“互联网+”背景下,加快新兴文化业态的培育,应着力实现以下四种发展模式:

(一)多样化发展模式

当今,“足不出户买东西”成为消费的常态,“逢买必出门”的烦恼已经不在。淘宝网“双11”近年的销售额变化足证明这一问题。

图1 “双十一”交易趋势

社会结构、思维方式、经济条件等因素的改变,都会影响新兴文化业态的发展模式。培育新兴文化业态,需多方发力,积极探寻,努力建构,形成针对不同新兴文化的不同业态模式、针对同一新兴文化的“一对多”全新模式。当前,河南应加速发展网络电视、多媒体等新兴文化模式,促使文化消费的内容丰富多彩、文化消费的地点灵活多变、文化主体与客体互动交融更加频繁。河南还应研发移动终端文化信息服务、数字娱乐产品等增值业务,推进广电网建设,促进互联互通互享及三网融合。推广有声读物、手机报等新兴出版发行业态。完善和改进娱乐设施,尤其是大众化的文化娱乐设施如新型电影院、数字电影娱乐设备、音响系统等。加强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加快关键技术设备改造更新,促使文化产业新的增长极不断出现。

(二)外延式发展模式

就目前而言,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多是内涵式发展。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期,大都依靠此模式,强调做“符合需要的文化”“精品文化”“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就文化产业而言,内涵式发展是文化产业的基础。文化产业要实现突破性或跨越式发展,必须在此基础上实现外延式发展。

新兴文化业态外延式培育模式,应在文化内涵式发展的前提下,从文化产业的数量增长、规模扩大、空间拓展等方面着手。在数量上,发展培育多样化文化种类,开发依托原有文化产业辐射性扩展。如实现“互联网+”与阅读的高度融合,实现手机阅读、交通工具等全方位阅读。让人们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找到合适的阅读媒介和阅读方式,进行文化产品的享受与消费。在规模上,坚持以单一文化为核心的全方位辐射扩散、立体式传播,不断扩大文化产业和文化传播规模,形成联动文化产业规模形态。在空间上,不仅注重某一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更要面向全国和全世界,推动更多文化产业国际化。

(三)开放式发展模式

开放式发展作为一种新兴文化业态,强调在文化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环节的全方位开放。在文化生产领域,应依托当前数字化、信息化的高端科技进行文化的生产,实现文化产业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供给创造需求”与“需求创造供给”结合起来,既要根据需求开发新产品,也要根据产品开发新需求。在文化分配领域,充分实现文化与高科技的结合,实现不同梯度、不同部门、不同公司乃至个体在各个环节的充分分配,使资源、人才、技术的分配有效合理。在交换领域,充分扩展省内、国内和国际三个市场,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如技术交换技术、技术交换资金、技术交换人才、技术交换市场等,实现交换的全方位、多维度。在消费环节,努力打造消费文化,形成消费市场,扩展消费人群。既要坚持自上而下的层层引导,也要坚持自下而上的消费诉求,形成文化消费的供给与需求良性互动,不断适应当前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和新需求,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四)创新性发展模式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在“互联网+”背景下培育新兴文化业态,必须以创新理念为指导,在“双创”背景下,不断进行文化创新,实现文化业态的创造性推进。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数字APP、动漫等产业为重点,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应着重发展文化科技、动漫游戏、社交网络等企业,增强影响力和带动力,拉动相关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出版业应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从主要依赖传统纸质出版物向多种形态出版物的数字出版产业转型。出版物发行业应积极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形成若干大型发行集团,提高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演艺业应加快形成一批大型演艺集团,加强网络建设。动漫产业应着力打造深受观众喜爱的国际化动漫形象和品牌,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增长点。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Z].2015-07-01.

[2]欧阳日辉.从“+互联网”到“互联网+”技术革命如何孕育新型经济社会形态[J].学术前沿,2015,(5):25—38.

[3]夏春玉.零售业态变迁理论及其新发展[J].当代经济科学,2002,(4):70—77.

[4]卫欣,王全.文化产业业态创新中的困境与抉择[J].学术论丛,2009,(14):35—37.

[5]肖荣莲.新兴文化业态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J].学术交流,2010,(3):182—184.

[6]吕庆华,任磊.文化业态演化机理及其趋势[J].理论探索,2012,(3):93—97.

[7]王国平,刘凌云.新型文化业态是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先导[J].求索,2013,(7):223—225,198.

Study on Fostering Emerging Cultural Forma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Internet plus”——A Case Study of Henan Province

WangXiaofa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Internet plus”and by means of transboundary and integration,Henan Province has gradually formed national demonstration district on cultural industries,such as Song dn ancient city,and provincial cultur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test zone,along with provincial demonstration district on cultural industries,such as,pottery culture in yu zhou and tourist culture in Longmen.The accumulative,demonstrating and driving effects on emerging cultural formats have been increasingly emerged,and in the meantime,its overall strength and core competitiveness have been gradually promoted.But facing with the challenge of“Internet plus”era,a new item must have the ability of self-renewal,upgrading and updating,in order to truly obtain sustained and rapid development.There are great significances in studying on fostering emerging cultural forma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Internet plus”and presenting practicable development patterns,for the sake of improv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entral Plain culture,realizing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China’s historical civilization,fostering and practicing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establishing cultural confidence.

“Internet+”;Emerging Cultural Formats;Henan Province

G0

A

1007-905X(2017)09-0104-05

2017-05-03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2016JC09);河南财政金融学院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王肖芳,女,河南财政金融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生态经济、绿色管理研究。

编辑 贾 敏

猜你喜欢
业态文化产业互联网+
发挥示范功能,探索数字助农新业态
唤醒街区想象力:多元业态赋能创意社区
这15种新业态、9 个新职业“拍了拍你聪明的小脑瓜”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播客Podcast业态分析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