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立康唑治疗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疗效评估

2017-11-01 13:34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43期
关键词:伏立康真菌口服

刘 琪

(新疆和田地区人民医院, 新疆 和田 848000)

伏立康唑治疗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疗效评估

刘 琪

(新疆和田地区人民医院, 新疆 和田 848000)

目的探析伏立康唑治疗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抓阄方法将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入住我科室的54例重症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序贯治疗组,每组实验样本27例,分别给予常规伏立康唑静脉治疗和伏立康唑静脉序贯口服治疗,观察并评估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常规治疗组总体治疗效果为74.07%(20/27),序贯治疗组整体治疗效果为96.29%(26/27),后者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前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检验,p<0.05)。相对于常规治疗组22.22%(6/27)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序贯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1/27),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检验,p<0.05)。结论 给予重症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伏立康唑静脉序贯口服治疗,值得临床借鉴。

伏立康唑;重症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疗效

侵袭性真菌感染一般是指深部真菌感染,主要是因为真菌侵入患者的组织、血液中,生长繁殖引发组织损害、器官功能障碍以及炎症反应等病理改变[引参考文献][1]。目前,随着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高效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以及器官移植和介入性治疗的不断实施,使得真菌引起的重症感染逐渐增加,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本研究就伏立康唑治疗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疗效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方法将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入住我科室的54例重症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序贯治疗组进行统计分析,每组研究对象为27例。

常规治疗组,患者最大年龄为69岁,最小年龄48岁,平均(56.2±8.2)岁;病程范围1~6个月,平均(3.2±0.2)个月。

序贯治疗组,患者最大年龄为68岁,最小年龄50岁,平均(58.3±9.5)岁;病程范围1~8个月,平均(3.9±0.4)个月。

本研究中两组患者的年龄和治疗时间可比,不存在显著差异(χ2检验,p>0.05),这将为后期评估不同伏立康唑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排出了干扰因素。

1.2 治疗方法

常规治疗组开展常规伏立康唑静脉治疗。伏立康唑首日剂量为6 mg/kg,从第2日起剂量调整为4 mg/kg。采用静脉滴注,一日2次。

序贯治疗组,患者接受伏立康唑静脉序贯口服治疗。首日,采用静脉滴注,伏立康唑给药量为6 mg/kg,一日2次。次日,将伏立康唑剂量下调至4 mg/kg,治疗方式和给药频率与首日相同。治疗同时,密切关注患者体温,待患者体温基本稳定后,治疗方式由静脉滴注替换为口服治疗,一日2次,每次200 mg。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原微生物培养以及药敏试验结果,给予患者联合使用其他抗菌药物治疗。

1.3 观察指标

1.3.1 治疗效果

根据患者的症状,将治疗效果分为三类:完全治愈、明显好转及基本无效。其中,完全治愈是指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病原学检查均恢复正常。明显好转为患者的流程症状、各项体征以及病原学检查均逐渐恢复正常。基本无效表现为患者的流程症状、各项体征以及病原学检查均无明显改善。

1.3.2 不良反应发生率

患者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视觉障碍、幻觉以及谷草转氨酶升高等。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Epidata3.0软件完成数据录入,并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对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中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为计数资料,分别以平均数n和%表示。统计学检验方法为卡方检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见表1。

表1 治疗效果分析[n(%)]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

常规治疗组6例出现不良反应(视觉障碍2例、幻觉2例、谷草转氨酶升高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22%;序贯治疗组1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视觉障碍1例、幻觉0例、谷草转氨酶升高0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序贯治疗组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检验,p<0.05)。

3 讨论

一般情况下,重症患者病情较为危重、基础疾病较多,且同时伴有器官功能不全、消化道功能障碍等现象发生,致使该类患者需要通过体内插管来维持生命体征。由于多种侵入性操作导致患者体表皮肤和体腔黏膜表面的生理屏障损伤,使得正常定植于体表和体腔的条件致病真菌更易于侵入患者的深部组织和血液,引发真菌感染。此外,重症患者长期服用广谱类抗菌药物和糖皮质激素,这些药物均可诱发真菌感染,因而促使该类患者更易成为真菌感染的易感人群[2]。

伏立康唑的药代动力学特点主要有吸收快,吸收稳定,体内蓄积和非线性药代动力学等,伏立康唑的代谢具有一定的可饱和性,口服剂量是每天2次,每次200 mg,同时给予患者静脉注射,24小时内血药浓度可接近稳态浓度。如不给予患者负荷剂量,每日2次,多剂量给药后大部分患者的血药浓度在6天时达到稳态。口服联合静脉注射该药物的患者可吸收迅速,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约为96%。多次静脉滴注给药的患者的的生物利用度约为80%。伏立康唑的临床作用机制可抑制真菌中的细胞色素P450介导的14α-甾醇去甲基化,抑制麦角甾醇生物的合成,最低抑菌浓度和患者的疗效具有一定的相关性[3]。

这次研究结果显示,给予重症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患者伏立康唑静脉序贯口服治疗,序贯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6.29%)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74.07%),值得临床进一步的学习与借鉴。

[1]余海燕,蔡国龙,陈 进,等.伏立康唑治疗老年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与安全性[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102-104.

[2]刘燕好,廖世雄.卡泊芬净与伏立康唑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6,16(8):1030-1032.

[3]梁峰华,孟冬梅,谢 慧,等.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侵袭性真菌感染重症患者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5,35(16):1456-1461.

R453

B

ISSN.2095-8242.2017.43.8482.01

本文编辑:罗 兰

猜你喜欢
伏立康真菌口服
伏立康唑致癫发作及精神障碍一例并文献分析
高等大型真菌与人类
基于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监测的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口服避孕药会致癌吗
为口服避孕药正名
2012—2016年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住院患者伏立康唑应用分析Δ
真菌造房子
烟叶主要真菌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真菌病害怎样正确选择杀菌剂?
匹多莫得口服治疗扁平疣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