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综合护理在消渴病痹证中的干预效果探讨

2017-11-02 03:20白丽娟通讯作者李雪丽
中国民间疗法 2017年9期
关键词:痹证证候疗效

白丽娟 通讯作者:李雪丽

中医综合护理在消渴病痹证中的干预效果探讨

消渴病;痹证;护理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的主要慢性并发症之一,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DPN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本病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逐渐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肌无力等,甚至导致患者截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中医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山西省中医院内分泌科诊断为消渴病痹证的住院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36~64岁,平均(55.8±8.3)岁;病程5~21年,平均(10.2±4.4)年。对照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38~63岁,平均(56.1±8.4)岁;病程6~20年,平均(10.4±4.3)年。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排除标准:腰椎病变、脑梗死等其他原因引起的神经病变者;过敏体质者;妊娠、哺乳期女性;伴有其他严重疾病者。

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并予降糖、降压、调脂、甲钴胺片营养神经、贝前列素钠片改善微循环。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综合护理干预。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

中医综合护理:①饮食护理:根据患者体质差异及运动量制定个体化食谱,指导患者合理饮食;②运动护理:根据年龄、体质情况指导患者进行适量的运动,如太极拳、易筋经等健体运动;③情志护理: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多种顾虑,对病情的担忧、对用药副作用的顾虑以及家庭经济负担、疾病症状的困扰等,导致患者常处于焦虑状态,针对不同患者,耐心讲解糖尿病及并发症的注意事项、糖尿病正确用药,使患者解除思想负担,更好地配合治疗;④中医特色护理:使用本院治疗消渴病痹证的外用中药熏蒸方,组成:川牛膝、木瓜、当归、细辛、甘草、黄芪、桂枝、赤芍、伸筋草、红花等,熏蒸患者双下肢,温度40 ℃,每日1次,每次30 min。

治疗结果

1.疗效指标: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中医临床证候积分、多伦多临床评分(TCSS)及下肢肌电图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的变化。

2.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显效:中医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分率≥70%。有效:中医临床症状有好转,30%≤证候积分减分率<7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分率<30%[3]。

3.结果

(1)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疗效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TCSS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TC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CSS评分均降低(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TCSS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SCN、MCV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SCN、MC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腓总神经、正中神经的SCV、MCV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SCN、MCV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讨论

DPN是糖尿病的主要慢性并发症之一,糖尿病病程10年以上的患者多数会出现明显的糖尿病神经病变症状。西医主要对因治疗,如控制血糖、抗氧化应激、改善微循环及对症止痛治疗。DPN属于中医学“消渴病”“痹证”等范畴,其发生发展与气血病变密切相关,涉及脏腑主要为肝、脾、肾[4]。

中医药治疗消渴病痹证具有几千年的临床经验,可以根据个体差异采用辨证论治方法,效果颇佳,副作用极少,对于症状顽固的患者效果更佳。由于消渴病病程长,缠绵难愈,病情复杂,并发症多等特点,患者常常日久疲于重视,或者过度重视,心理负担重,不配合治疗,严重影响临床治疗疗效。研究证实中医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改善DPN患者的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腓肠神经感觉传导速度[5]。

综上所述,中医综合护理干预不但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而且能改善下肢感觉神经、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4,30(10):447-498.

[2]庞国明,闫镛,郑晓东.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防治指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22):119-121.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37.

[4]张其慧,李然伟.健脾柔肝通络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2 例临床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8(8):832-834,843.

[5]刘燕平,李金花,徐玉梅,等.中医综合治疗护理技术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9):3-5.

2016-11-18)

猜你喜欢
痹证证候疗效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进展
基于Delphi法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证候研究
近端胃切除双通道重建及全胃切除术用于胃上部癌根治术的疗效
上海地区2型糖尿病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初探
止眩汤改良方治疗痰瘀阻窍型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乌头对寒、热痹证大鼠痛觉敏感干预作用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
冷喷联合湿敷甘芩液治疗日晒疮的短期疗效观察
针刺拉伸加TDP照射法治疗落枕的疗效报道
壮医外治法治疗痹证的研究进展
陈昆山治疗痹证验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