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多元化校本课程体系构建

2017-11-04 14:26杨世儒
新一代 2017年10期
关键词:课程开发多元化

杨世儒

摘 要:通渭一中积极开展校本课程研究与开发,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改革,以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要,满足社会对教育多层次、多元化的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逐步形成满足地方、学校和学生特殊需要的,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关键词:校本课程体系;多元化;课程开发

甘肃省通渭县第一中学为了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丰富办学内涵,提高办学品位与办学水平,加快特色实验学校建设步伐,把“依托多元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有个性的发展,努力推动学校特色建设”作为本校特色学校建设的发展方向。积极开展校本课程研究与开发,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改革,以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要,满足社会对教育多层次、多元化的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逐步形成满足地方、学校和学生特殊需要的,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使本校形成“科教、人文、体艺、综合实践”一体化的办学特色,实现“特色立校,个性树人”的办学理念,促进学校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一、多元化校本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条件

(一)乡土基础。主要包括:红色资源;文化与传统;自然环境与资源等。榜罗红军长征纪念馆;通渭“社火”“庙会”“马营小曲”被确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秦腔”等;独特的居住习惯,獨特的耕种习俗,独特的饮食习惯等等都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丰富资源。

(二)校本基础。主要包括:①图书馆、资料信息平台。通渭一中图书馆现有藏书10万余册,能同时容纳100人学生阅览室2间,教师阅览室1间,图书馆报告厅1间、研讨室1间。网络教室2间,教室网络教室1间,为学生和教师提供资料检索、查询的平台。②示范性基地平台。依托学校自身资源与优势,学校提出实施“一科一基地”计划,即每一门学科创建一个市级以上示范性基地,主要包括实践基地和活动基地。如由语文组创建的被甘肃省语言文字委员会授予“甘肃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③项目研究平台。学校以项目研究为载体,全方位构建教师与学生的合作研究平台。主要有:青树图书馆小项目;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研究;校本教研课题。

(三)团队建设。主要包括:①教师团队。学校以各类协会为主体形式组建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团队,现已成立有:科技协会、文学协会、天文协会、体育协会、美术协会、音乐协会、心理咨询室、学科教研室等;每个协会都拥有活动室1间,每个协会由一名主任负责,教师不少于5人,共计参与教师达80人。②学生团队。学校以各类社团为主体形式组建参与课程开发的学生团队,“特色社团”是以“特色课程”为依据,现已组建成立有52个特色社团。

二、多元化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结合本校实际,我们将多元化校本课程体系分为两大系列,即学科教育系列和创新教育系列。四大课程领域,即科普教育领域、综合实践领域、人文教育领域、体艺素养领域。并由16门特色活动课程组成。

(一)课程领域设置

(二)特色课程设置。本校多元化校本课程体系以特色课程设置为核心,特色课程设置以特色社团为载体。因此,多元化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主要以特色社团的建设与发展为主渠道,建立符合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满足社会对教育的多层次、多元化要求,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特色课程。本文仅以“科普教育领域课程”为例作进行说明:

三、多元化校本课程体系的保障

(一)组织机构。学校成立以校长任组长,书记、副校长任副组长,各职能部门主任为成员的特色学校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学校教研室。主管教务、教研的副校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学校各部门主任为成员。

(二)特色课程活动实施小组。根据多元化校本课程体系的四大课程领域,建立特色课程活动实施小组,确保特色课程的有序开展。

(三)制度保障。健全规范的制度才能确保多元化校本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施,才能确保各项任务的制定落实,才能取得确实有效的成绩。首先、建立领导定期研究制度。校级领导、特色学校创建领导、各处室负责人根据岗位工作性质,学年初制定出年度特色学校创建行动计划,并按计划组织实施各项工作,每学期期中进行一次督导小结,期末进行一次汇报小结,年终进行一次总结表彰;其次、建立分级责任管理制度。学校层面,由校长、副校长负责制定有《多元化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计划》《多元化校本课程体系建设总体目标规划》等;部门层面,由各部门,教务处、教研室共同负责制定有《校本课程实施纲要》《校本课程管理与评价制度》以及《考核激励制度》等。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程开发多元化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永荣锦江瞄准差异化多元化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英语课程开发
《电子商务网站实务》精品课程建设探讨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研究与实践
柔性制造系统多元化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