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博大精深 名句化育后世

2017-11-07 16:58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17年38期
关键词:仲永樟柯梁启超

☆佳作展示一

正 视

吉林一考生

冯骥才在《一百个人的十年》序言中提过,贾樟柯在《天注定》的宣传讲座上讲过,翁贝托·埃柯在《试刊号》的谈话中也讲过——如今,人们对铺天盖地的消息应接不暇,灾难或欣喜总被迅速地瞥见,然后很快又被新消息掩埋。

人们见过的“大场面”太多,科技发达了,人们甚至可以选择看或不看那些不喜欢的部分,但遗忘和不见都是逃避,“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这是鲁迅的教导。

如今的书店,畅销书多是食谱、“心灵鸡汤”、减肥手册,或是成功学、轻小说,人们喜爱这种轻松欢快、“正能量”的东西。贾樟柯宣传《天注定》时,现场有观众不满,“你就不能用温和一点的方式传达这些正能量吗?”——世界上大多数人不愿去看《天注定》中那些当代工人、堕落的年轻女子,那些真实惨痛的人生。

贾樟柯只是用艺术的手法,让本会被很快遗忘的部分延长了保质期。正如达登内兄弟所做的——从底层出发拍电影,而不是寻找故事。他们的电影都缺少故事性,但毫无疑问,他们的作品具备大多数人声称想要的“真实”。

如今,人们与传媒的关系非常畸形:一方面要求着“真相”,一方面又要求温和地呈现“真相”。

翁贝托《试刊号》中讲述了一份报纸的故事,它叫《明日报》,只有十二份满是谣言的“试刊号”出版。人们想看看真相,又不愿正视丑陋,这样双重的标准催生了《明日报》这一荒谬的“怪物”。

人们不愿正视丑陋与真实,因为他们惧怕自己也是如此,如同一个人面对怪兽,他会害怕自己被吃掉。直面惨淡的人生,会让人产生“看到自己”的错觉,会使人产生被自己的“可能的未来”威胁的错觉,所以人们拒绝看见。

但“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当年魏源如此劝诫闭目塞听的中国人,如今也可拿来规劝顽固抵制“丑恶”的人们。看见路灯四周飞舞的虫子不意味着你将变为虫子,它只会让你意识到:也许家中该备一瓶杀虫剂。如今我们受到“天下”投来的信息,我们不能充当“套中人”,而应当全盘接受,可为之欢呼并铭记,可沉思并警醒,可感慨万千并引以为戒,这才可望想出好的方案,说出在理的话,做出得当的事,承担必要的责任。

“必须敢于正视!”听见鲁迅先生的喊声了吗?

点评

这篇议论文,因“鲁迅式的直面现实”而深受阅卷人的青睐:

精选事例,富有现实针对性。首段使用排比式,连续举出三个事例,自然引出“正视”话题。这个时代确实有许多东西被掩盖,关键是现实有相当多的人还不愿正视,作者以此为话题,独具匠心选择事例,运用犹如解剖刀一般的说理与分析,切中时代的要害,针砭社会的弊端,警醒世人。

巧用名言,发人深思。最后用鲁迅的话语结束,简洁有力,紧扣标题,深化论点,画龙点睛。此句犹如宁静世界里传来的一声撞钟之音,在现实的人们心中久久回响。

前后照应,结构严谨。本文在文章主体阐释事理的过程中,并没有把开篇提及的三个事例随意弃之一旁,而是有意识地对其中两个事例进行了跟踪分析,这样文章便有了前后勾连、环环相扣的意味。

☆佳作展示二

莫为“一流”骗

吉林一考生

易安居士傲骨铮铮:“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而我斗胆同她唱个反调:“莫为‘一流骗。”

我知道“庭前芍药妖无格”,亦知“唯有牡丹真国色”,可我们不是没见过妖娆芍药开出锦绣、灼灼其华,也并非没见过开得破败的牡丹一片灰土色。牡丹不愧花中第一流,但若因了一流的名号而弃其真实风采于不顾,却是本末倒置。我们自是会为了这“一流”的尊号奔赴洛阳一睹“真国色”,可若见一片灰败,我们依然会嘘声而归。

幼年仲永何其一流?五六岁即写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者,可其父自从窥见了其中的利益,便将仲永当吉祥物一般巡回演示、四处索财,令仲永错过了“自强不息”的好时候,至十二三岁时,已“泯然众人矣”,少年仲永何其伤也!

仲永之“殇”是实属无奈,而更令人不齿的则是自诩一流而放任自我的堕落者。我相信从古至今很多孩童自小便被发掘慧根,可为我们今人所闻者寥寥无几。这些曾经的“天才”们,在别人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为舟的时候,他们徒将先天的聪慧消耗殆尽,终泯于众人。

他们大概走入了一個误区:何为一流?何时才能盖棺论定为一流人物?许多一流人物,用尽一生来争取这个地位,可谓不死不休。梁启超,十二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当时他可算得上中国封建社会的一流人物了。但要知道,“一流”是有着时间限制的,一旦停下了追寻“一流”的脚步,此“一流”便会如日光暴晒下的纸花,鲜艳明丽终将褪去,昔日明星回归平庸。梁启超,这位自强不息、有家国情怀的君子,却是将“一流”保持了一生,而且,他绝不满足于个人的一流,他要“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中国成为一流国家是他一生的信念,从桃花源人到世界公民,梁启超毅然高举新旗,走上了让中国成为世界一流强国的道路。

如梁启超一般的人物,从未减缓他们进取的步伐,因此他们头上的“一流”光环从未褪色。乃至到了1958年,毛泽东在谈到梁启超时,依然盛赞梁氏“是当时最有号召力的政论家”,其文章“一反骈体、桐城、八股之弊,清新平易,传诵一时”。昔项羽学万人敌时,自也是一流,而终不肯竟学,其“一流”便打了折扣。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可终保“一流”。

点评

本文亮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剑走偏锋,反弹琵琶。“一流”该是一副怎样的面目?我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判标准,但大多数人的标准是才华耀人眼目、业绩顶天立地,小作者却针尖对麦芒,偏不认同,着实让人捏把汗。读完全文,我们才明白,原来作者认为的“一流”,并非一时拥有,而是永恒存在。

事例典型,分析深入。能葆“一流”永恒,唯有“自强不息”,举梁启超之例为证,证其不仅拥有一流才华,更有一流视野与勇气,如此使“一流”概念延伸拓展,也使说理顺理成章、水到渠成。endprint

猜你喜欢
仲永樟柯梁启超
法国电影资料馆举办贾樟柯作品回顾展
情义
梁启超的开场白
想清楚再动笔
梁启超:“我已经是流亡的经验家了”
新《伤仲永》
第二届青葱计划启动
怎一个“伤”字了得
路的旁边也是路
有感梁启超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