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2017-11-08 13:14洪志亮
党史文苑 2017年20期
关键词:价值意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洪志亮

[摘要]八一精神源于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念、团结奋进、浴血奋战、用鲜血凝聚而成的革命精神。其根植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八一精神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联,是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础之一,并助推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新时期,继承弘扬八一精神仍然具有很强的时代价值,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助力作用。

[关键词]八一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意蕴 培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任重道远,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八一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念、团结奋进、浴血奋战、用鲜血凝聚而成的革命精神,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红色文化因子。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期,要传承和弘扬八一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八一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八一精神和井冈山精神构成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之源,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红色文化因子。八一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一致性。

1.八一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地统一于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实践。南昌起义前,蒋介石和汪精卫集团相继背叛革命,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蓬勃发展的工农运动被镇压。“从此以后,内战代替了团结,独裁代替了民主,黑暗的中国代替了光明的中国。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2]p10361927年7月下旬,为挽救革命,中共中央决定集中所能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并决定成立一个专门机构——中共前敌委员会,全面负责起义的筹备、组织、发动以及起义后部队的南下等各项工作。经过精心准备、周密安排,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委,还有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同志,毅然决然地排除“中央代表”张国焘所谓的“暴动宜慎重”的干扰,义无反顾地在南昌领导部队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之一的八一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念,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在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和暴力革命理论指导下,以大无畏的精神成功发动南昌起义的基础上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革命道路进程中的思想结晶,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在中国变为现实的手段和方式。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重大成果。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生机和活力,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能够与时俱进,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八一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上一脉相承于马克思主义,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在实践中与时俱进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共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八一精神的内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其形成过程和释放出来的价值魅力,是一代共产党人坚定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的缩影,是中国革命精神的红色基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从根本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就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3]p4,同时又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总结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精神,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念。八一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在不同历史时期,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践中形成的,成为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强大精神动力。二者具有理论共源性。

2.八一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地统一于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信念、听党指挥的八一精神内涵”[4],特别强调了理想信念的地位和作用。因为理想信念是人的思想意识的集中体现,为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精神品质提供方向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现阶段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愿景。八一精神内涵中的理想信念与当前我们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南昌起义是在国共关系破裂后处于四面白色恐怖的包围、党内右倾思想占主导的环境下爆发的,起义领导人坚持真理,排除万难,毅然决然地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演绎出伟大的八一精神。正是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无产阶级革命必胜的信念,起义才取得了胜利。“南昌起义的历史说明,没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就没有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道路的开辟,就没有新型革命军队的创建,这正是八一精神内涵的核心所在。”[5]可见,八一精神所体现的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主题一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相通。

3.八一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地统一于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八一起义是中国共产党人自觉地将革命斗争融入民族独立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的伟大事业,八一精神是在南昌起义中体现出的那个时代的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土壤之中,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弘扬和升华。这是八一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统一性的又一体现。八一精神是中国革命战争时期最早形成的一种革命精神,爱国主义是其内涵具体体现。南昌起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救国救民的行动,起义总指挥贺龙曾在《贺示》中提到:“此次南昌起义,原为救国救民。”[6]p38八一精神则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信念,不怕牺牲,艰苦奋斗,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不竭动力”[7],其精神内涵是爱国主义在革命战争年代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六届六中去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调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党的十八大凝练出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人民道德层面上的准则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融合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包含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原则,与八一精神的内涵都体现了爱国主义的民族文化精神。除此之外,八一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同向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二者都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追求真理,坚定信念,为民奋斗,不怕牺牲,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八一精神不仅在中国革命年代具有指导意义,在建设、改革阶段同样具有现实意义——成为激励全和全国人民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的追求,代表了现代中国发展的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层面的追求,代表了中国现代社会的理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层面的追求,代表了中国人民的道德价值的取向。因此,八一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都体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精神。endprint

概而言之,八一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八一精神的要义,弘扬八一精神必须融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

二、八一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意蕴

八一精神不仅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相同、内涵共通、价值追求一致,而且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也具有奠定和丰富核心价值观文化基础和精神内涵的价值意蕴,助推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1.奠定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础。革命传统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八一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用鲜血凝聚而成的革命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价值意蕴,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品质、优良作风和良好精神风貌。南昌起义焠炼出的八一精神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先进的文化基础,突出表现在: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把救国救民、实现国家新生富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奋斗目标;敢为人先的英雄气概,在中国革命处于紧急关头,不畏强敌,勇敢地打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艰苦奋斗的革命本色,尽管南昌起义部队南下途中危机重重,但革命将士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八一精神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必须大力弘扬。

2.丰富核心价值观精神内涵。南昌起义创建了一支人民的军队,并形成蕴含着共产党人“敢为人先,听党指挥,百折不挠,为民奋斗”[9]的八一精神。南昌红色文化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至今都保存较为完好,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从而为丰富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精神动力。作为革命年代孕育而成的红色文化,八一起义时期的红色文化所固有的革命精神和文化内核,并没有随着时代改变而改变,而是在之后的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传承和发展。作为当代主流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红色精神的传承和发展,与红色文化一脉相承。要大力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对红色文化的宣传,而红色文化的重要资源对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丰富的印证价值。包括八一精神在内的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指引和激励着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念、不怕牺牲、艰苦奋斗、拼搏进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懈努力。

3.助推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一种思想或理论要想得到人民群众的接受,首先要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亦是如此。八一精神作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是中国共产党在早期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优秀文化,集中体现了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现了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与高尚情操,其精神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八一起义,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里给南昌这座城市染上了“英雄城”的色彩,它所形成的八一精神成了南昌的标志。目前在南昌仍然完好地保留了许多旧址、遗物和纪念设施。例如南昌起义指挥部旧址、贺龙第二十军指挥部旧址、叶挺第十一军指挥部旧址、朱德创办的军官教育旧址以及起义战斗的各处遗址,还有解放后建立的南昌起义纪念碑。新中国成立后,不断加强对八一起义的学术研究,先后出版了多种书籍、图册等。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旧址及学术研究成果等能够真实反映八一起义的历史,为我们进行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提供生动的素材。

三、八一精神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目的绝不是单一对24个字的记忆,而是要有血有肉地内化于群众心中。包括八一精神在内的红色文化影响了中国几代人。凭借八一精神的巨大影响力和感召力,我们要以红色校园文化教育为主线,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红色文化阵地为载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实践活动为路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以红色文化校园教育为主线,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文化教育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以校园红色文化教育为主线,将八一精神融入校园红色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和品位,也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弘扬八一精神,必须重视校园红色文化建设,营造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校园红色文化育人环境。例如,在中小学,以“八一”命名的学校,以绿色军装为特色的校服,就非常具有时代气息。除此之外,校园红色文化建设还要多渠道发展,要多利用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网、宣传橱窗等阵地,将八一南昌起义中涌现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通过专栏进行宣传,营造出弘扬八一精神的浓厚氛围;可以在校园举办以八一精神为主题的文艺表演、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等文化活动。在高校,有必要选拔一批理论水平较高的师生成立八一精神研究和学习组织,并结合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新生入学军训等特定时间和节点,定期在校园内举办以弘扬八一精神为主题的各种形式的活动,例如八一精神征文比赛、八一理论研讨会、专题军史报告、军事理论知识竞赛、红色经典专场音乐会等,发挥好八一红色文化校园教育功能。这将对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积极作用。

2.以红色文化资源为载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八一精神源于八一南昌起义,贯穿于起义成功、失败和起义部队余部新生的全过程。南昌起义决策于湖北,起义部队转战于江西、广东、福建、湖南四省。这些地方都留下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革命精神,都或多或少留下了红色文化遗迹和记忆。要利用这些红色资源对八一精神进行宣传,要将八一精神的宣传贯穿于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中。以南昌为例,南昌作为八一精神的主要诞生地,已将八一精神作为城市名片,比如以“八一”命名的八一广场、八一公园、八一大桥、八一中学等等。建立了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八一精神研究中心,重点研究八一精神。八一精神研究符合我国主流价值取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要求。深度挖掘八一精神价值有助于帮助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以实践活动为路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它源于生活,源于实践,是有效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思想观念。离开了实践,再好的价值观也只是虚有其表的空中楼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积极开展围绕以八一精神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将八一精神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讲好八一故事,唱好八一歌谣,传承八一精神的理念。例如用南昌起义的英雄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利用歌曲、戏剧等艺术传播使民众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利用八一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弘扬八一精神,使八一精神在传播内容、传播形式和传播场所等方面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搭建平台,为民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路径。

总之,八一精神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当发扬八一精神,结合时代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叶桉.八一精神内涵的概括表述[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6(4).

[5]胡云,叶桉.论“八一”精神与塑造江西人新形象[J].江西社会科学,2002(11).

[6]南昌八一纪念馆编,南昌起义[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7]李星,刘琳,杨海贵.论八一精神与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5(5).

[8]叶桉.试论八一精神与红色文化的渊源及流变——兼论八一文化品牌的塑造[J].江西社会科学,2011(12).

[9]余伯流.论八一精神的内涵与军魂的铸造——纪念南昌起义80周年[J].江西社会科學,2007(8).

责任编辑/马永义endprint

猜你喜欢
价值意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当前我国民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价值意蕴析论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读懂名师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长征时期党坚持群众路线的价值意蕴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