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动起来

2017-11-10 23:50张红丽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17年10期
关键词:高尔基自然段交流

张红丽

【摘 要】

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在动中预习,以扩充知识;在动中交流,以升华知识;在动中引导,以梳理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阅读 教学 动起来

当前的语文教学,许多教师把语文教学都局限在教室内,局限在教师问学生答的层面上。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往往只带眼与手,用眼看、用手写,机械地进行学习。在这样的课堂,学生没有动手操作,没有自主的课外实践,语文素养当然得不到更好地发展。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动起来,学生只有动起来,才能积极投入到语文思考之中,才能更好地去解读文本内容,从而让学生能够主动去学习语文。下面,笔者就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一篇课文的教学,来谈一谈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动起来。

一、在动中预习,扩充知识

预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特别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预习,许多内容都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解决。这样不但可以节约课堂教学时间,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习惯。但是,许多教师安排学生的预习内容,往往就是让学生读几遍课文,然后把课文中的生字词给解决了,这样的预习内容单一,形式枯燥,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也不能扩容学生的知识面。所以,在安排学生预习的时候,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动起来,要让学生突破文本内容的制约,去扩充与文本相关的知识。这样,预习才能更好地反哺我们的语文课堂。

比如,在教学这一课时,我除了让学生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还让学生去查找高尔基相关的一些资料,去了解高尔基的生活背景。于是,课堂上就出现了这样的场景。

师:同学们,在预习中,我让你们去查阅一下与高尔基有关的资料,走进高尔基,了解高尔基。那么,在预习过程中,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高尔基是前苏联作家、革命家,非常受人们的尊敬。

生:高尔基一生创作了许多作品,比如长篇小说《母亲》《童年》《在人间》,中篇小说《三人》《忏悔》,散文诗《海燕》,话剧《敌人》等等。

生:……

师:大家说得非常不错,高尔基是前苏联最伟大的作家与革命家,他一生为革命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同时,他还教育自己的儿子在任何地方,都要做一个肯于付出的人,要求儿子在任何地方都要给人们留下美好的东西。这一篇课文就是高尔基在一个小岛休养时,与他儿子发生的一件微小的故事,大家想知道是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吗?

生:想。

师:那好,就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阅读这篇课文。

在这一部分教学设计中,笔者让学生从自己的实践出发,在课前就针对课文学习动起来,让学生查找一些与高尔基有关的资料。这样,学生在动的过程中,丰富了对高尔基的表象,认识了高尔基的品质,那么在学习这一篇课文时,就会未读文字先动情,学生就可以自然接受课文中所传递出来的思想与情感,可以更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与理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在动中交流,升华知识

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在课堂上是主角,所以课堂教学不能够以教师的单向输出展开教学,更不能唯教师是尊,而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多维解读课文,促进对课文的理解与把握。

比如,在教学这一篇课文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片断来引导学生在动中交流,以升华学生的语文知识与道德情感。

师:《高尔基与他的儿子》这一篇课文,主要讲述的是高尔基的儿子来小岛看他,并为他栽花的事情,向我们阐述一个人在任何地方,都要学会给别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同时也向我们述说了浓浓的父子之情。现在,老师想问一下同学们,你们对于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所传递的思想,有什么想法,可以在一起交流一下。

(学生在一起交流。)

师:同学们在交流过程中一定对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有想法,那谁来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生:我非常赞同课文中的观点,一个人如果学会“给”,而不在意“拿”,那么他一定是快乐的。我们不是常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吗。

师:对,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给别人留下美好的东西,都能够乐于帮助别人,那我们的这个世界就会更加美好。

生:老师,我不这样认为,不是有这样一句话,付出总会有回报的,如果我们只付出,不追求回报,那怎么行?我们可以看看现在这个社会,真正能够不求回报的付出又能有几个呢?

生:我也是这样认为的,因为有时候,我也想去帮助别人,有时却会受到别人的冷眼,甚至会出现小品《扶与不扶》中的情景,那就惨了。(其他学生大笑。)

师:看来同学们对于“给”永远比“拿”快乐这一思想有歧义,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视频,看完之后我们再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师播放现今社会上帮助别人做好事的视频,让学生思考。)

师:同学们,刚才看了这个视频,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嗎?再来思考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到底是付出快乐,还是索取快乐呢?

生:我刚才看了视频中的图片,才感觉到我们所生活的社会中,好人还是很多的,那些只想“拿”不想“给”的人还是不多的。

生:我认为,正因为是那一小部分只知索取,不想付出的人给我们的社会风气弄坏了,所以我们要从现在做起,坚持抵制社会上的这种歪风邪气。

生:……

这一个教学片段的设计,就是想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参与到课文主旨的领悟过程中,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小组讨论,对课文的中心思想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并能够落实到自己的行为当中,争取做一个只讲付出,不求回报的人。

三、在动中引导,梳理知识

动不是无原则的动,也不是漫无目的的动,教师要适时进行引导,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从而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

比如,在教学这一篇课文时,我安排了一个梳理知识的活动。

师:同学们,大家刚才对课文的中心思想都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也都谈了自己的想法,下面,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梳理一下,在梳理过程中想一想每一个自然段都有什么样的联系,它们在表达课文中心思想上都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这一设计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动的过程中,学习课文的写法,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因为小学生还没有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它需要教师的引导,这样才能更好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让学生可以个性化学习,促进他们语文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10)

【2】詹丹.语文教学与文本解读【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07)

【3】蒋蓉.小学语文教学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1)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尔基自然段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秋天
扑在书上的高尔基
交流平台
嗜书如命的高尔基
交流平台
美丽的秋天
高尔基的苦难童年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