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红木雕刻的艺术特点及文化内涵

2017-11-12 23:44任茂顺
神州·中旬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艺术创新发展历史

摘要:红木雕刻艺术,是中国古典的传统文化之一,它所具有的文化底蕴和丰富内涵等特点,都在无时无刻的影响着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说,它在文化、艺术、教育领域当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举足轻重的。在当今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红木雕刻艺术经过人们不断地改革创新,开辟了一条具有文化产业气息的新路径,既继承了传统红木雕刻艺术的工艺特色,又创新出红木雕刻艺术前所未有的独特内涵,扩宽了我们追求艺术美的视野,培养出了新一代雕刻艺术人才,并不断推进了红木雕刻艺术向更高层次的追求和发展。

关键词:红木雕刻;发展历史;艺术创新

什么是红木雕刻艺术,从字面上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以红色木头为样本,经过匠人之手精刻细琢,雕刻出无比精美的艺术品。这样的解释简单易懂,却使我们忽视了红木雕刻艺术真正的本质是什么。回顾红木雕刻艺术的里程碑,在歷史背景的熏陶和后人们的不断创新,我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红木雕刻艺术在发展与创新这条道路上已越走越远。

一、红木雕刻艺术特点的发展历史

红木雕刻艺术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早在原始社会就已出现了圆雕木鱼等,到了后来的唐宋时期,木雕工艺的技术变得更加的纯熟和精湛,特别是在唐朝时期,佛教盛行,因此,对于佛像和菩萨等木雕的艺术造型已经日趋完善。到了后来的宋元时期,受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当时的木雕作品呈现出写实的风格特点,注重细节上的刻画,突出生动传神。到了后来的明清时期,我国的木雕艺术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顶峰时期,不论是从艺术效果、造型还是技法上,都更加注重艺术与写实的结合,同时,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了不同风格和门类的木雕艺术,其中紫檀和红木因为其珍贵的材料独特的纹理和质地,成为在民间流传的优质雕刻材料。尤其是在苏州地区最为盛行,出现了许多专门从事雕刻制作的民间小作坊,还有许多技艺高超的名家高手。在明清之际的苏州,因为地理位置优越,文人墨客汇集于此,使得当地的红木雕刻制作出现了黄金时代。许多文人加入了对雕刻的设计中来,使得红木雕刻的文化内涵更为丰富,并且在造型和内容上也更加的趋向于吉祥喜庆之意。突出讲求人的个性表达,呈现自得自在的精神。到了近代以来,在一代又一代的红木雕刻大师的不断提高与完善下,红木雕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内容和艺术特色方面都达到了新的境界。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不断提高,红木雕刻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和关注。

二、红木雕刻艺术价值的研究及发展方向

1.文化艺术领域的发展

红木雕刻艺术有着深远的文化背景。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精湛的技艺,使得红木雕刻艺术在文化艺术领域发展迅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文化艺术领域,红木雕刻艺术也是独占鳌头,得到各艺术家的高度肯定和认可。经过匠人们不断地被钻研创新,红木雕刻艺术已逐渐发展为地方经济飞速发展的核心因素,具有极高的产业价值,为巩固自己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地位,红木雕刻产业只有找到自己合适的成长空间,量身定做合适的产业布局,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产业结构。

2.红木雕刻艺术的教育价值

红木雕刻艺术涉及的领域极广,在学校教育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它保持自身的优秀精华,去其糟粕,弥补了中国教育体系的不足,在平时枯燥无味的学习生活中增加了一门艺术课程,学生们可以通过课堂上老师红木雕刻艺术知识的讲解和亲身对实物雕刻的欣赏,激发自己的兴趣,就会感受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的奇妙感受。在推广红木雕刻艺术发展方面,除了学校教育,还可以成立民间艺术工作室,专门负责培养、训练雕刻爱好者。

三、红木雕刻的文化内涵

红木雕刻的专业性较强,工匠都是以技艺谋生,大部分的雕刻技艺都是以家庭或者家族流传的方式保存至今。在传承和收徒的过程中都需要严格遵守各类的规章制度来对师徒之间的关系进行约束。学徒在真正学艺之前首先要请客拜师,并举行一定的仪式,然而在最初的学徒阶段,师傅一开始并不向徒弟传授技艺,往往必须要干一段时间的杂活进行观察和了解,师傅与徒弟之间有了很深的信任感之后,才真正开始传授雕刻技艺。所以,有些徒弟在学徒期满之后也不懂什么是红木雕刻。到了满师的时候,往往也要举行很隆重的仪式,徒弟要送给师傅各种食品以此来谢师,师傅也要回赠制作红木雕刻的工具。仪式结束就意味着弟子可以独立操作了。这种拜师谢师的形式不仅显示了我国尊师爱徒的优秀文化传统,同时也表达了师傅对徒弟的美好期望。

早期的红木雕刻生产者一人就担任了设计、生产和经营的所有工作,在创作的过程中自然地就融入了自己的感情,体现出了浓浓的人文情怀。同时,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资源等都会对红木雕刻的发展创作产生影响,无形的文化,即社会思潮的影响都会在有形的红木雕刻作品中展现出来。经过长远的历史经验的积累和不断的改革创新,红木雕刻主要以手工雕刻为主,技法上融入了一代代艺术家为这门独特的民间艺术所创造和提炼的种种精华。不同种类的雕刻和不同形象的刻画都有着传承下来的固定模式。弥勒佛是红木雕刻中最常见的题材之一,人物形象比较有特点,主要的特征就是 “身短头短,足短,手指短,唯有腹大,皮垂长。”人物雕刻中,眼睛是最需要刻画的部分,眼睛的传神与否能够决定意见雕刻的艺术价值大小。“男女老少各不同,七情变化要细瞧。武士英俊龙眼美,仕女娇娆风目俏;老叟眼睛复凹形,儿童两眼圆如桃,刻眼先小后渐大,否则定会一团糟。”这就需要通过雕刻艺人的行性思维进行加工创造,进行一系列的艺术构思,考虑艺术加工的手法等。

随着红木雕刻艺术的不断发展,其内容形式越来越广宽,将不断开拓我们的视野。从单纯讲工艺流程发展到讲艺术,求意境,注重人的心灵世界的感觉和想象。刻画对象要“写形写神”,提倡艺人与刻画对象之间的沟通。这是我们在继承传统,发展红木雕刻工艺创作中的探索方向。

作者简介:任茂顺,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木雕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山东省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从事红木家具雕刻、制作四十余年,具有很高的红木雕刻水准。其作品多次荣获由中工美举办的“金凤凰产品设计”“百花杯”“青艺杯”由山东省工美协会举办的“神龙杯”、“宜景宜人杯”等多项工艺美术创新设计金、银、铜奖。其长期从事红木家具及工艺品制作和研究,深耕木雕、根雕行业数十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培养了多名红木雕刻和木器工艺方面的人才,发扬和继承了我国红木雕刻工艺技术和工匠精神,为传承我国红木工艺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endprint

猜你喜欢
艺术创新发展历史
俄罗斯保险市场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教育心理学发展概述
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及发展趋势
2015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国馆的艺术创新及其延伸思考
当代中国艺术产业创新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