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评论家都算上,我觉得他排在前面
——谈吴戈的戏剧批评

2017-11-13 15:23李宝群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2017年6期
关键词:戏剧创作分析

李宝群

所有评论家都算上,我觉得他排在前面

——谈吴戈的戏剧批评

李宝群

采访者:子方

受访者:李宝群

(多次荣获文化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文华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精神文明奖,中国剧协曹禺戏剧文学奖、中国话剧研究会金狮奖及中国艺术节、中国戏剧节大奖。是中国当下最多剧作在全国被同时搬上舞台的剧作家)

子方

:宝群老师,您好,感谢您接收我的采访。根据我们的提纲,第一个问题是,您对吴戈老师的总体印象怎样?

宝群

:好的。在我看来,吴戈先生——我们先说为人方面,多年交往,吴戈老师呢,为人特别诚恳,很真挚,我们之间的交往,没别的,就是真诚、单纯的交往;在学术上呢,他学养比较深厚、治学比较严谨,整体上来看,是理论水平——特别是戏剧评论方面,水平很高的一个理论评论家。这是总的印象。

子方:

谢谢。那么,您愿意谈谈吴戈老师给您写过的一些文章吗?

宝群

:吴戈老师给我写了很多评论文章。有的是关于我的戏的:我那些比较重要的作品,他都写了文章,比如《万世根本》,反映安徽小岗村农民的承包土地、拉开农村改革序幕的一个戏;还有《立春》《淮河新娘》……还有的,是给我个人的专题评论,他比较系统地研究我的创作:在“李宝群戏剧创作的研讨会”上,吴戈老师虽然没有到会,但他写了一篇长文,也发表了。这些文章总体给我的感觉是这样,在理论评论方面,文章质量都很高,我个人也很认同他的评论、分析,包括对剧目得失的分析,还有我个人创作的优点、长处、特色,以及我需要加强、需要进一步改进注意的问题……

子方:

那么,那些评论文章,您认同吗?

宝群:

我都很认同。而且,在同类的评论文章里,他的文章,都是排在前面的。一个戏出来了,会有好些文章跟着出来,在这些文章里,我个人比较重视吴戈老师的意见。他具有对艺术家基本特征的分析,也有深层次的解读,既有对剧目的分析,也有对作者的分析——这一点我要重点谈一下。其实,今天啊,我们的很多评论,经常是见戏不见人,把戏说得头头是道,可是,人呢?创作主体呢?别忘了,戏是人写的!分析戏,离不开对背后创作主体的分析。要深入分析创作主体,才能把握剧目的呈现来源。吴戈老师对创作主体的分析和解读,在我看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层面。

子方:

所以,宝群老师,您跟吴老师是通过文章认识的?

宝群

:基本上是通过文章。虽然我们都是中戏毕业,但是他毕业比较早,是我的学长那拨儿的,他是早期中戏的学生,改革开放初期的学生,我呢,稍微晚一点。所以,没跟他深入接触。但是,在交往之前,我看过他的很多理论著作,包括他的文章。当然,真正互相了解,更深入接触,是通过他的文章。

子方:

其实是以文会友。

宝群:

对。我是怎么就重视了他呢?得这么说:这个过程当中,除了我对他人格、人品的感受,我还觉得,他分析戏、分析作者,有深度,这种深度是我喜欢的,这个深度也奠定了他在我心中的位置。在众多理论评论者中间,我很重视他的文章。他不仅谈剧目,也谈创作主体,他不仅谈一度,也谈二度,他写过很多戏的评论,包括对导演的研究,对这个戏的二度呈现,舞美、表演等多方面,他的都很内行,这也是很难得的。因为,现在很多戏剧评论,都是谈文学,但是,他不仅仅谈文学,还关注到整个剧目演出的水准,这对于理论工作者来说,太重要了。还有一个,除了文学、舞台之外,他还谈你这个戏的价值、特点,不但说有价值的地方,还能指出问题,他不是一个一味唱颂歌的工作者,他很诚恳,说真话。这很难得。现在好多评论,比较侧重于肯定、鼓励,这当然需要,但也需要谈出有见地的观点,这对于我们实践者来说很重要。他的评论,我总体比较服气、认同,他能把别人没发现的问题,都给发现了。

子方

:这些问题,是不是有时候连创作者都没有意识到?

宝群

:恩,对,也有这种情况。你比如说,《万世根本》,他的角度很有意思,他把《万世根本》放在中国农村题材戏剧的系统中来研究,他把《桑树坪纪事》《狗儿爷涅槃》《万世根本》,连成一个系统,在这个大的系统里,看到了《万世根本》的独特之处,这就开拓出了非常大的视野——我本来都没想到。你看,中国的农村改革,在不同时期,出现了什么文学作品,出现了什么戏剧作品?这些作品的价值在哪里?历史的阶段在哪里?这就太精彩了。

子方

:宝群老师,就吴戈理论评论关注的戏剧理论问题和评论的戏剧现象看,您对他的学术判断怎样?

宝群:

我的判断不一定准确。从编剧角度看,我认为,他是国内对创作实践进行关注、进行评价思考、给予观照的戏剧评论家中,排在前几位的之一。所有评论家都算上,我觉得他排在前面。当然,我指的是同年龄段的,至于他的老师辈,那是另外一个层面。他的文章,他是有自己的艺术思想的,至于对于戏剧史观问题,他有自己完整的思考。他的所有评论,都是有高度和深度的,不但如此,在很多研讨会上的即兴发言,也非常精彩。这跟他背后的学养有关,他有过系统的准备,他长期研究戏剧理论,研究新时期以来的戏剧,他的综合素质很高,所以,这使得他的评论,有独到之处,更有体量。现在,吴戈写一篇文章,大家都要关注,因为他总是会有他独特的思考的。这种独特思考,使得我觉得他跟那些完全关在学校里的理论家不一样,他始终关注当下的戏剧发展,而且是追踪式的关注,这很难得。你看,在综合院校里,搞理论研究的人很多。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有建树,但是,对当下戏剧发展和戏剧运动的关注度,就很有限。看戏少,研究不够,追踪式研究的尤其缺少。那肯定使得他们的评论不如吴戈老师的来得有力量了。

子方

:刚刚您已经谈到了吴老师的个性了。现在,您能更具体谈谈吴戈老师的评论个性吗?

宝群

:我简单说说吧。其实,我前面说的都是他区别于其他评论者的不同之处,都是他的个性。吴戈,他是八十年代开始展开他的学术研究理论工作的,他有人文情怀,他有八十年代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学者的家国情怀和反思意识。所以,他对时代生活的思考、对戏剧发展的分析、甚至他关注整个世界戏剧发展的动态,再加上他拥有极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和洞察力。他能发现问题,能欣赏艺术,虽然他在云南,不在北京上海,不在文化中心的焦点,但他仍然保持着这样的观察力和洞察力,他绝不落伍,甚至很突出。所以,他一直在这个领域的中心,一直受人瞩目。

子方

:宝群老师,谢谢,我再问一个问题,吴老师关于您的评论文章,你读来,印象最深的是哪一篇——或者哪几篇呢?

宝群

:我最深的当然是他写我的那篇,《草根情结与家国情怀》。这篇很系统全面去研读了我这些年的创作,从中去发现我的创作脉络、我的发展线索,而且找到了我这些年的艺术追寻中的努力的点。还有一个,他对我《万世根本》的评论也很好,《淮河新娘》的评论也挺棒的。特别是,在《淮河新娘》的讨论里,我就很欣赏他的力挽狂澜的力度。研讨会上,有些观点针对我这个作品,就认为这是个布莱希特叙事体,可是,我创作的时候压根没想到这回事。那些理论家,一看叙述了,就说是布莱希特了,因为他们只知道布莱希特,就抹杀了别的叙述范式。吴戈老师就直接评论了,他说这不是布莱希特的东西,理论家不能拿一个生硬的概念来套艺术实践——这一点,吴戈老师很清晰。所以,研讨会上的这个发言,虽然不是文章,但也是评论嘛,这是我最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次。

子方:

好的,谢谢宝群老师。感谢您接受我的采访。祝您生活愉快。

宝群:

谢谢,再见。

(作者系一级编剧,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话剧团创作室主任)

责任编辑:杨 林

猜你喜欢
戏剧创作分析
传统戏剧——木偶戏
Jazz
分析:是谁要过节
回头潮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戏剧就是我们身边凝练的生活
Units 13—14解题分析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