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艺承载的文化传统

2017-11-13 23:50邱春林
艺术评论 2017年10期
关键词:手工艺生产精神

邱春林

不论是激烈的社会革命还是渐进式的制度改革,都会引发较显著的社会变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每次大的社会变迁发生时都会相伴在朝野间形成是顺从西方的“现代性”还是要坚持“民族性”的争辩。这几十年来传统文化是逐步式微的,在形势所逼之下我们对“现代性”的追求在较长时期里压倒了对自身民族文化的继承,以至于许多传统优秀文化价值也丢失得很快。但是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提出要“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要“文化自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又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一切都预示着复兴传统文化已经上升为国家文化战略。

对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重新加以梳理和体认,这自然是一种文化自信心的恢复。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可能更习惯于从身边能抓住的文化形式中去想象或追摹传统文化的样貌。近十几年来我国陆续出现过汉服热、国学热、公祭人文始祖热、中医养生文化热、汉字成语热、华阴老腔上春晚引发一时的传统戏曲热等等,这些文化现象之所以能吸引大家的关注,背后有既复杂又很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在作用。不过,在生活快节奏,文化消费处于碎片化、快餐化、娱乐化的当代社会里,许多貌似传统文化的复归仅仅在轮番热过一阵之后就没法持续,更难真正融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在以上众多的文化表现形式之外,有一种传统文化它一直保持着文化再生产的活力,其物质产品一直服务于我们的生活,不仅让传统物质文明可触、可见、可分享,还让传统文化之道、之美深入人心,它就是手工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广泛分布于建筑、家具、日用器、陈设品、服饰、乐器、宗教用具等制造业的手工艺让日益现代化的中国多少保留了一些中国样貌、中国风。尤其最近二十余年来,手工艺是扎扎实实地走在了复兴传统文化的前列。

新中国成立以来,手工艺生产本身也曾在政府的强力干预下先后接受过公有制、工业化、现代化、经济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政策的强力改造。从1950年到1990年间,以外销为主导的手工艺生产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海外,但它没有在国内创造消费需求,它离开本国民众的生活较远,对于本土文化的影响力也就微不足道。好在传统手工技艺没有完全被现代机器所取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要素较好地传承了下来。经过20世纪9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之后,手工艺生产再度恢复了自发、自主、灵活、高度市场化的传统生产方式和经济运营模式,相应地,手工艺文化也得以重现其传统“本色”。

手工艺的文化既有独特的物质载体,也有鲜明的精神旨趣,它是用与美的统一,是传承与创新的统一,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我国的历史文化有多深厚,手工艺所表现的内容和形式就有多瑰丽。通常上古神话、民间传说、历史人物故事、吉祥图纹都是手工艺经久不衰的表现内容;不同民族的日常生活内容同样在手工艺中有鲜活的反映。古典家具、陶瓷、刺绣、髹饰、雕塑、花丝镶嵌等等每一类手工艺不论其技艺特色、匠作则例、还是造型和装饰语言都有可追溯的历史,那是多少代人的创造力的凝结。今天,手工艺行业依然重师徒关系,学徒人格的养成方式和行业规范与儒家的精神可相印证。手工艺的生产依然重视因材施艺,崇尚“浑然天成”的审美趣味,与中国道家的精神旨趣高度一致。自主性强的手工劳动依然沉静、自省和自律,慢生活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与禅宗的修行异曲同工。值得特别强调的是,传承这些手工艺的“文化特质”不是哪个手艺人个人的主张,而是千百年来已经形成的社会心理,一种不会说话的“精神存在”,一种“集体无意识”,这才是传统手工艺文化在当代呈现出来的无与伦比的韧性。

作为一种活着的文化传统,手工艺在当代始终保持着“制随时变”的开放姿态,目前正呈现出极其丰富的文化多样性:从纯手工生产到用利用简单机械辅助的半手工生产;从独立手作到分工合作;从家庭副业式经营到专门的手工作坊和大型的股份制企业管理;从沿街叫卖到前店后厂式,再到体验店、公司+农户、互联网+等销售方式……不仅产品本身的类别和审美差异性体现出文化多样性,手工艺生产和销售方式也都体现出丰富的文化差异性。手艺人需要去适应这个开放、多变的社会环境,手工艺文化也需要发展,但在发展中难能可贵地保留了最为核心的“文化特质”,这使得今天的手工艺看上去仍旧较传统,在道和技的层面都较好地延续了传统文化生命力。

传统文化要在现代社会得到复兴,全看它能不能适应和影响民众的实际生活,传统文化不是束之高阁的典籍,应该是生活中的活着的文化。“中国振兴传统工艺计划”作为政府近期出台的政策尽管有它短期性的经济目标,还应该与当前形势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相一致,更应该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国家战略保持高度一致。在手工技艺传承中如何释放创造力?在保护中如何保证生命力?在发展手工艺文化产业时如何同时繁荣文化事业?我认为,面对众多的问题应抓住两大主要矛盾:

其一,亟待提高手工艺的文化服务能力,这种能力包括:

1.手工艺个性化定制能力:个性化定制是用户的想法或特定需求介入产品的生产过程,用户获得自己定制的个人属性强烈的商品或获得与其个人需求匹配度高的产品或服务。其实“定制”对于手工艺生产者而言并不陌生,由于手工艺自古就是个性化、差异化、数量少的生产,它很适合为小众服务,甚至满足特定人群的特殊要求。社会发展到物质充裕的今天,“定制”已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有能力的消费者对于物品的购买已经不仅仅是满足功能需求,而更多将心力倾注在文化消费、情感倾诉和身份识别上。可以说,定制本身是特定的消费族群的生活方式的表达。

2.手工艺柔性化生产意识:即通过系统结构、人员组织、运作方式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改革,使生产系统能对市场需求变化做出快速适应,同时消除冗余无用的损耗。柔性化生产表面上看只有数字与智能机器人工业能具备这些硬件,与手工艺生产毫无干系。其实不然,柔性化生产不仅有设备的柔性;还包括管理、人员的柔性,也就是人对供应链的敏捷而精准的反应能力,这一点手工艺生产不能落后于时代。

3.创意设计能力:手工艺是高文化附加值的行业,需要重视创意设计能力的提高。手工艺技艺丰富多样,有多少创意就会有多少新产品。创意除了要有大胆想象,有艺术性,还要体现对人的关怀,每一件产品背后其实都藏着设计师的思想,平庸的产品是因为背后站着一群平庸的人。

4.通过好产品传达工匠精神的能力:好的产品背后有好的人品,产品品质的提高关乎工匠精神的存亡。工匠精神从低到高有这么几层含义:首先是做人做事的一个端正态度,即踏实做事、心无旁骛。其次,工匠精神是对高超的职业技能的敬重和自觉追求。再次,工匠精神是对待社会的负责任态度,尤其是对消费者的一种诚信。最后,类似信仰层面,工匠精神是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职业忠诚,即通过工作获得尊严,实现人生价值。手工艺行业并不特殊,与其他行业一样需要弘扬工匠精神,目前中国手工艺有无限丰富的传统资源,甚至也不缺乏创意人才,缺的是对工匠精神的坚守。

5.打造文化体验园区的综合能力:手工艺生产企业不仅要讲好产品中凝结的非物质文化内涵,还可以为社会创造可供体验的文化空间,发展体验经济。应鼓励有一定规模的手工艺企业完成由普通生产企业向生产、观光、体验、销售的文化综合体转型。

其二,特别要尊重手工艺的发展规律。

新中国成立以后对手工艺私有制的改造伴随着手工艺的工业化升级。向手工艺要产业规模,要经济效益,必然要用现代机器生产取代纯手工,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取代家庭作坊,用标准化生产取代个性化创造。历史经验和教训启示我们:盲目做大不等于做强。今天发展手工艺必须要尊重历史规律,尊重手工艺生产的特点,要做到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强。规模虽小,但靠选材精、技艺精、产品精,就能与廉价的大众化的工业化产品角逐市场;规模小,但产品美、体验园区美,就足以满足消费者的综合文化需求;规模小,意味着风险可控,经营灵活性强,差异化经营,根本不影响其成为有竞争力的名坊、名店。

总之,在全社会日益现代化的时代,目前占据主体地位的机器工业和正在崛起的数字化全智能工业是社会发展最仰赖的生产力,手工艺作为人类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既要发挥好它的经济辅助作用,更要实现好它独具的文化价值。手工劳动的冲动是人人皆具的本能,类似于精神乌托邦的不可或缺,手工艺的存在将会给现代人提供复归淳朴人性的途径。

猜你喜欢
手工艺生产精神
阿宽的生产小组
传统手工艺与博物馆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注意注意!吸管来袭
拿出精神
2017年农药生产企业新增生产地址备案名单
举办国匠荣耀·手工艺创新盛会
世界工艺文化之旅
手工艺·温州发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