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河谷玉米螟发生原因及防控措施

2017-11-14 10:48刘文黄红梅秦晓玲付文君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19期
关键词:伊犁河谷发生原因玉米螟

刘文++黄红梅++秦晓玲++付文君

摘要 本文分析了伊犁河谷地区玉米螟发生的关键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切实有效的综合防控措施,以期为降低伊犁河谷地区玉米螟的危害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玉米螟;发生原因;防控措施;伊犁河谷

中图分类号 S435.1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9-0108-02

玉米螟是我国玉米生产中最重要的害虫,也是造成我国玉米减产的第一大害虫。近年来,玉米螟在伊犁河谷地区危害日趋严重,目前已呈整体暴发态势。据统计,2016年伊犁河谷地区玉米种植面积为15.54万hm2,其中一代玉米螟发生面积为7.82万hm2,占总播种面积的50.3%,重于2015年同期,玉米螟总体危害继续呈逐年上升态势,发生期偏早10~15 d,以河谷西部县(市)玉米螟发生程度最嚴重,其一般可造成玉米减产10%~30%,局部严重区域达50%以上。在此背景下,对其开展科学高效防控,降低其危害显得尤为紧迫。

1 2017年玉米螟趋势预测

伊犁河谷地区2017年预计玉米螟总体中等发生,伊宁市、伊宁县将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3.33万公顷次,4月下旬开始陆续羽化,5月底达到越冬代幼虫羽化高峰期,6月上旬一代幼虫开始危害,6月中旬至7月上旬达到高峰期,8月中旬为二代幼虫高峰期。

2 玉米螟发生的关键影响因素

2.1 虫口基数

虫口基数大、环境适宜时危害严重。2017年玉米螟越冬基数高于常年和历年,伊犁河谷地区平均达 369头/百株,越冬死亡率达2.87%,3月30日州农技站技术人员在伊宁县调查最高达580头/百株,为历年基数最高的年份。2017 年,伊犁河谷地区玉米田间虫口基数大有2个原因 :一是玉米植株高大,一旦错过一代幼虫防治适期,防治难度很大,有利于虫害发生;二是玉米秸秆粉碎率较低,田间地头玉米秸秆储量大,有利于玉米螟老熟幼虫安全越冬,致使虫源量大。

2.2 温湿度

温湿度与玉米螟的发生期、发生量和危害程度密切相关。一方面,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冬季升温明显,加之春季玉米螟复苏阶段降水增加,提升了其越冬存活率,因为越冬幼虫只有经过直接补水后才能恢复正常的生理代谢。另一方面,温湿度升高能加快其各发育阶段历期,缩短世代时间。2016—2017年,伊犁河谷地区冬季平均气温略偏低,较常年偏低0.6 ℃左右;冬季降水量略偏多,较常年偏多2成左右。春季平均气温略偏高,较常年偏高0.4 ℃左右;春季降水略多,较常年偏多1成左右,有利于玉米螟生长发育。

2.3 玉米品种

玉米螟的发生程度与玉米品种有很大关系。玉米中含有一种抗螟物质丁布,丁布含量高的玉米品种上玉米螟幼虫孵化率很低,虫害发生轻。另外,叶面茎秆上的毛长而密的品种,可避免成虫产卵而减轻螟害。因此,玉米品种不同,玉米螟的种群数量和玉米受害程度均不相同,如近几年引进的先玉335品种玉米螟发生较重。

2.4 化学防治不当使玉米螟产生抗药性

近年来,虽然玉米螟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取得很大进展,但是由于农民对其存在认识误区,加之与化学防治相比费工费时,致使很多先进的防治技术不能持续推广,仍以药剂防治为主。长期以来,单一重复使用化学药剂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影响防治效果。

2.5 对玉米螟的防治认识不够

部分农民对玉米螟的危害程度认识不够,即使国家出资补贴也未能提高其防治积极性,更遑论自己出资防治。因此,玉米螟危害程度加重。

3 防控措施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坚持“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1],从农田生态系统整体出发,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充分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推广生物多样性技术,并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环境友好型防控技术措施,有效控制病虫危害,促进农作物安全生产。

3.1 农业防治

科学选育抗病品种、粉碎秸秆。玉米螟幼虫喜在玉米秆和穗轴中越冬,翌春在其中化蛹。4月底前应把玉米秆、穗轴焚烧或粉碎后作饲料,同时清除苍耳等杂草越冬寄主。

3.2 物理防治

利用成虫的趋光性,采用黑光灯、杀虫灯等对成虫进行诱杀,减少一代幼虫的发生量。在5月初至9月底,每20 hm2玉米田悬挂杀虫灯1台[2]。

3.3 生物防治

赤眼蜂在消灭玉米螟方面作用显著,且成本低。于田间第2代玉米螟产卵初期(7月下旬8月初),人工释放螟黄赤眼蜂,放蜂量90万头/hm2,每次放蜂30万头/hm2,连续放蜂3次,每次间隔期5 d,具体时间以当地虫情测报数据为准[3]。

3.4 化学防治

玉米螟卵孵化期用雷通(甲氧虫酰肼)450~600 mL/hm2防治。玉米大喇叭口期正值玉米螟发生初期,可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防治,如选用20%氯虫苯甲酰胺(康宽)90 mL/hm2,或9080(四氯虫酰胺)450~525 mL/hm2,或45%甲维·虱螨脲(普克猛)水分散粒剂150 g/hm2,或阿维·氯苯酰(亮泰)450 mL/hm2,或氯虫·高氯氟(福奇)187.5 mL/hm2,或氯虫·噻虫嗪(福戈)120 g/hm2,或22%噻虫·高氯氟(阿立卡)300 mL/hm2等,与激健225 g/hm2混合,进行常规喷雾防治,大面积的地块可以采取无人机飞防,整个生育期防治2次即可。引进和推广新型、高效植保机械进行高毒农药替代已被农民欣然接受,高效、低毒、环保型农药试验示范和推广起到以点带面的辐射推动作用。通过指导广大群众和专业化服务组织科学用药、轮换用药、合理用药,集成综合防治技术,形成一套玉米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可通过技术指导、培训班、业务会议和现场考察等多种途径推广应用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技术[4]。

4 参考文献

[1] 陈蓉,顾向红.新疆伊犁河谷玉米螟发生情况及绿色防控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5(1):154.

[2] 赵秀梅.黑龙江省玉米螟发生情况与绿色防控技术[J].黑龙江农业科技,2011(9):159-160.

[3] 张俊杰,阮长春,臧连生,等.我国赤眼蜂工厂化繁育技术改进及防治农业害虫应用现状[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5,31(5):638-646.

[4] 石爱丽,邢占民,张玲,等.几种生物农药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J].作物杂志,2014(3):133-136.endprint

猜你喜欢
伊犁河谷发生原因玉米螟
论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浅谈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生物防治技术
论玉米螟防治措施
苹果无融合生殖砧木研究现状及其在伊犁河谷的应用前景分析
伊犁河谷无融合生殖砧木青砧1号苹果良种大苗繁育技术
伊犁河谷不同时期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选择
兴城地区玉米螟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