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研究

2017-11-15 09:31戴江华罗雪霖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7年13期
关键词:急性脑梗塞溶栓治疗

戴江华+罗雪霖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大量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本研究所选择的研究对象主要为我院在2014年9月~2016年10月接收并治疗的急性脑梗塞患者,本研究共纳入56名患者进行本研研究。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采用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比较两组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效果。结果 对两组治疗结果有效率比较,观察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使用尿激酶治疗,选择大剂量尿激酶进行溶栓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并且没有过于严重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能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大剂量尿激酶;急性脑梗塞;溶栓治疗

【中图分类号】R741.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13..02

脑梗塞在临床上是比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这种病情在我国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而且这种病症的致残率和致死率相对也比较高,在临床上可能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1]。在对这种疾病进行治疗的时候必须采取必要措施,以便于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痛苦,临床现如今对于患者治疗最多的方法主要是选择采用溶栓治疗的方法,而基于此,本研究也主要分析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取得满意成果,现将主要研究情况作出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选取我院于2014年9月~2016年10月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研究的标准,共涉及56例患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对照组的患者,男15例,女13例,年龄54岁~83岁,平均年龄(68.2±5.7)岁;观察组男16例,女12例,年龄58岁~85岁。平均年龄(62.7±4.6)岁。本研究所有患者经过诊断确诊为急性脑梗塞。患者诊断符合who关于急性脑梗塞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发病均不超过六小时。对所有患者进行脑部的ct扫描,排除有脑出血的患者,患者近期没有进行过相关手术,不存在有出血史,患者进行相关组织的实验室检测,没有发现有凝血障碍情况,患者不存在有全身合并症的情况。采用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无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比较。

1.2 方法

在对患者进行溶栓之前对患者例行常规的血常规检测和尿常规检测,为患者给药阿司匹林100 mg。对照组患者采用小劑量尿激酶溶栓治疗,主要采用0.9%的生理盐水

100 mL配合50万U的尿激酶为患者进行静脉滴注,保证患者在半个小时内滴注完毕,后续治疗根据急性脑梗死治疗指南进行,治疗疗程共为10天。观察组患者采用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采用0.9%的生理盐水100 mL联合150万U的尿激酶进行静脉滴注,保证药物在半个小时内滴注完毕后续治疗根据急性脑梗死治疗指南进行,治疗疗程共为10天。两组患者在溶栓之后12 h同样给药7500 U的低分子肝素进行脐周皮下注射,每12 h进行一次注射,连续给药一周[2]。

1.3 观察指标

对本研究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进行评价,评价本研究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同时对患者的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例(n)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研究进行比较,观察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与对照组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观察组发生2例,对照组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采用自制量表进行评价,观察组满意度评分为(92.6±4.4)分,对照组为(84.5±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本研究主要分析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从本就结果可以看出,大剂量尿激酶的治疗效果优于小剂量,经过分析可以得出,尿激酶可以对内源性纤维单被溶解系统进行直接的作用,可以脆化裂解纤溶酶原成纤溶酶,纤溶酶能够进行降解,形成纤维蛋白凝块,同时还能够对血液循环当中的纤维蛋白原进行讲解,对患者的凝血因子Ⅴ和凝血因子Ⅷ进行降解,在某种程度上将溶栓作用发挥出来[3]。这种药物特别奏效于最新形成的血栓,而且还能够提高患者血管的ADP酶的活性,对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等具有抑制作用,能够防止血栓的形成。对患者采用静脉注射进行溶栓,患者的体内纤维溶解酶活性明显提高,当患者停药一段时间以后,患者的鲜味美活性会慢慢趋于正常,但是同时血浆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将有所降低,其降解产物的增加能够持续24h之久。而且大剂量尿激酶能够将药效发挥到极致。综上所述,临床对于脑梗塞患者在进行治疗的时候为患者进行尿激酶的溶栓治疗,选择大剂量尿激酶进行溶栓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并且没有过于严重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能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王洪晶.早期应用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07(80):201-202.

[2] 刘 波.尿激酶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07(05):206-207.

[3] 吴锦英,李欣明,秦 超,龙健中,冯 兵.不同剂量尿激酶治疗80例急性期脑梗塞的临床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11(15):27-29.

本文编辑:李 豆endprint

猜你喜欢
急性脑梗塞溶栓治疗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继发颅内出血的溶栓治疗
D—二聚体在急性心梗溶栓治疗中的应用及其临床研究
浅析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护理对患者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分析
急诊绿色通道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血清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脂蛋白(a)在急性脑梗塞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急性脑梗塞的静脉溶栓治疗及护理效果观察
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NSE、GST表达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注射用血栓通冻干粉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