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作为新中国电影业中心的构建:1948-1951

2017-11-16 00:46
电影新作 2017年3期
关键词:北影制片厂北平

丁 宁

北京作为新中国电影业中心的构建:1948-1951

丁 宁

随着解放战争接近尾声,北平作为新政权的政治、文化中心的位置凸显出来。从1948年底开始,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电影事业的建设开始了全盘的规划,通过接收“中电”三厂等国民党电影机构、汇集晋察冀解放区的电影创作队伍、调动东北电影制片厂专业人员及干部及北京电影制片厂的成立,北京有步骤地成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中心。

北京 北京电影制片厂 新中国

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大多数时间里,上海发展成为中国电影业的中心,上海电影也成为中国电影的代名词,作为《定军山》诞生地的北京却不能和上海比肩。然而,到了解放战争后期,随着古都北平地位的凸显,中国电影与北京的关系也在中国电影史的书写中开始了崭新的一页。

早在1946年10月1日,“人民电影的第一个具有较完备设备的电影制片基地——东北电影制片厂在兴山宣告正式成立”①,东影成为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的人民电影事业的核心。东影的成立使电影在共产党意识形态宣传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诸多戏剧工作者奔向东影,逐渐转身为影人。在上海,昆仑影业公司由于以阳翰笙、徐韬、张客等为代表的共产党势力的渗入,自然具有一种意识形态上的优势,被认为是进步和革命的阵营,其中的影人也以进步电影工作者的身份成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重要力量。

随着解放战争接近尾声,北平作为新政权的政治、文化中心的位置凸显出来。从1948年下半年开始,国共争夺的焦点转移到大城市。随着平津战役的打响,毛泽东开始部属接管北平的诸多问题。1948年12月13日,中央任命彭真为北平市委书记、叶剑英为北平军管会主任兼北平市长,统一领导北平接管工作。1949年1月30日,北平宣告和平解放。从1949年2月初开始,北平接管工作在叶剑英和彭真领导下全面展开,这一切都为新中国定都北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49年3月5日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必须从乡村转移到城市,在此背景下,毛泽东提出定都北平。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电影事业的建设也开始全盘的规划。

1948年9月和12月,袁牧之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的电讯,在陈波儿的协助下,两次以书面形式向中宣部汇报东影的形势,并为新中国成立后电影事业献计献策。袁牧之在《关于电影事业报告(二)》中指出,“北平解放后,当奉示即于中宣部领导下,建立电影事业的统一领导机关,成为日后国营电影企业的中心……在中心领导下,应有一直属厂,使中心不脱离生产太远,并随时总结全国各厂经验交付该厂实践,当为重点来培养该厂为第一种国营厂中之典型,以便再推广到全国各厂,故北平厂之前途应是这样的重点……在最初阶段,领导中心虽在北平,而制片厂重点将看北平厂之整顿组织等所花费时间长短,以决定重点转移之快慢,可能最初还以东影为重点,或同时两个重点,最后才能将重点完全转到北平。”②根据袁牧之的报告,党中央在1948年12月发出《中共中央对电影工作的指示》,对新中国成立后电影事业做了周密部属和全面安排,其中第四条指出:“平津攻下后,电影事业的领导机关应该设在北平”。③中共中央的这些战略性指示预示着人民电影事业将有计划、大规模地步入正轨。从1948年底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段时间里,各路人马汇聚北平,北京电影制片厂也在中共中央的统筹下开始了有序的组建。

一、“中电”三厂等国民党电影机构的接收

“中电”三厂(中央电影摄影场第三分厂),其前身为北平的“伪华北电影公司”,抗战胜利后被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接收,接收“大员”徐昂千自任厂长。④“中电”三厂设备较简陋,有三个设备较好的摄影棚和一百多名职工,除故事片外还拍摄新闻纪录片,像新闻片《中国新闻华北版》以及《黑夜到天明》《圣城记》等故事片都是由“中电”三厂出品。

随着解放战争的迅速发展,国民党当局企图将“中电”三厂的电影制片设备及物资南运,同时解雇部分工人。⑤在中共地下党员侯瑞霞等人为核心的北平地下党中电三厂党支部的领导下,“中电”三厂的进步电影工作者和工人积极展开罢工、反遣散、反迁厂等护厂斗争,胜利地保护了该厂的一些技术设备、器材和简陋的厂房。这为后来“中电”三厂的接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中共中央在1948年12月发出的《中共中央对电影工作的指示》中就已经对北平电影机构的接管做了部署,其中第二条指出:平津不日即可解放,北平“中电”三厂、影片经理机关及影院七个要去接收,由东影派去干部在军管会指挥下工作,此项接收干部立即前来。⑥1948年12月19日,东北电影制片厂派出了秘书长田方及赵伟等10人进入北平,在良乡集中学习。1949年1月31日,北平宣布和平解放,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开始了对国民党电影机构的接管工作。田方等人以军管会文化接管委员会军代表的名义,进驻“中电”三厂、中电华北服务处,开始进行接管。2月4日,马彦祥、田方、翟强在中电华北服务处(即中央电影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华北业务处)主持召开全体员工大会,宣布实行军事接管的几项决定:(一)全部人员不动,保持原职原薪,一切工作照常进行。(二)将华北服务处改为“北平电影服务处”。原主任祁化民继续留任。(三)军代表主要成员分工:马彦祥负责全面工作并主管北平电影服务处,田方主管中电三厂(后改为北平电影制片厂),翟强主管国民大戏院等。⑦于是,田方作为“军代表”进入“中电”三厂主抓入城的政策教育。“他依靠地下党组织,调查研究该厂的情况,特别是对该厂的人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了解。他觉得:北平是和平解放的,思想教育就更为重要,如何体现党的政策,如何做好知识分子的工作是首要的工作。为建厂做准备,他和职工们打成一片,通过生活的接触,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然后组织读书会,和他们一起学习《新民主主义论》《大众哲学》……终于,人心稳定了,除了原国民党的厂长以外,全套人马都留了下来。”⑧3月,“中电”三厂的诸多演职人员就被抽调去华北大学一部进行学习,其中包括演员谢添、李景波、方辉、周婷、陈方千、李林、封顺、杨雪明以及剪辑师严尚华、美术师俞翼如等。华北大学一部是政治训练班,主要是对知识青年进行短期政治思想训练,这些被接管的影人在接受数月的革命教育后,于10月回到北影厂,开始新中国的电影人生涯。在北平军管会的领导下,国民党的“中电”三厂、“中制”北平办事处、“中央电影服务处华北分处”和国民大戏院、大华电影院、大都市电影院等九家电影院全部顺利接收。

二、从晋察冀到北平

解放战争初期,在华北军区政治部领导下以及东北局及东北电影制片厂的支持下,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电影队(简称华北电影队)于1946年10月在河北滦源县建立起来,汪洋担任队长,队员30多人。这是装在一辆大车上的电影制片厂,所有的设备都经过改装安装在一辆畜力牵行的大车上。这辆大车经常奔驰在冀中平原上,随部队到前线去进行新闻电影摄制,完成了不少珍贵的有关华北解放战争的新闻素材,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为人民电影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1947年5月,华北电影队为了制作影片的需要,带着改装后的设备,在安国县中央村安顿下来一个时期;不久,又随军转移,先后在平山、定县、兴国等地建立了新闻摄影据点。同年11月,石家庄解放,华北电影队就在石家庄建立起了较固定的厂址,成立了石家庄电影制片厂,由华北军区政治部领导。石家庄电影制片厂成立后,摄影队和放映队又都有了扩大。1948年秋,“东影”根据党的指示,曾派出了由吴立本、张永、高振宗、翟超分别负责四个摄影队,在吴立本带领下,通过海上敌人封锁线,到达华东和华北解放区,进行新闻片拍摄工作。华北电影队和石家庄电影制片厂在成立不到一年的时期里,曾克服重重困难,拍摄出了新闻片《华北新闻》(又名《自卫战争新闻》)一至三号,以及新闻素材《晋中战役》《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取得了可喜的成绩。⑨

1948年底,汪洋接到了中共中央宣传部的指示《中共中央宣传部为发展电影事业向各野战军政治部抽调干部的指示》,其中第二条是:由华北局调群众剧社,为北平电影制片厂摄制艺术片之骨干。⑩1948年12月19日,华北电影队派出翟强等陆续进入北京,和东影厂派出的田方等人一起准备接管工作。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石家庄电影制片厂根据党的指示,一面继续派摄影队在前线进行新闻电影素材的拍摄,一面会同“东影”一起进行了对国民党在北平的“中电”三厂的接收。113月15日,汪洋到达北平,4月22日华北电影队全部技术人员和创作干部30多人从石家庄开赴北平,并入即将成立的北平电影制片厂。

1948年春,中共中央决定将华北联合大学和北方大学合并,成立华北大学,以便集中力量扩大办学规模,为迎接全国解放培养大批建设干部。1948年8月24日,华北大学成立,以培养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服务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方面的干部为办学宗旨,下设四部两院,其中第三部为文艺学院,培养文艺干部。1949年4月,华北大学迁入北平。1949年11月,为发展人民电影事业,中央宣传部决定抽调华北大学文工团部分人员支援电影事业,陈怀皑、马林等19人由华北大学文艺学院第三团调入北影厂。由此一来,晋察冀解放区的电影创作队伍基本转移到京。

三、从东影到北影

作为人民电影第一个具有较完备设备的电影制片基地,东北电影制片厂成立伊始就汇集了延安和东北解放区的大批老干部,成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随着东北全境的解放和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东影不仅进行了新闻纪录片的大量摄制和美术片、科教片以及短故事片的试制,并为创作长故事片进行了一系列基本准备工作,而同时也为新中国成立后电影工作的大开展,准备了大量的干部,创造了优越的条件。12

袁牧之在1948年9月所做的《关于电影事业报告(一)》中就指出,待东影迁回长春厂址后定为“暂时重点”,得中央定都后,长春只作为分厂而重点应移至京都,直属中央,成为中心。13在随后的《关于电影事业报告(二)》中,袁牧之指出东影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干部,“只有在生产实践中干部才能最快成熟,故在北平尚不能生产前,从各姊妹艺术中调来之干部将先来东影,这是老干部。关于新干部之培养则现第四期训练班,已批准四百人,招生两月。”14随后,党中央在《中共中央对电影工作的指示》中对东影在当时的工作做出指示,除了让东影派出干部在军管会指挥下接收“中电”三厂外,还指让东影“把摄影队派到前线去争取拍好许多纪录片,并应在华北就近制片,以求迅速”。15在1948年8月,东影就派出了以吴立本为总领队的第一批进关摄影队,从1948年12月起又先后派出刘德源、石益民、葛雷、韩秉信、张沼滨、郝玉生等负责的六个摄影队进关。拍摄的新闻纪录片素材后连同人员一并转给北平电影制片厂。

1949年3月,东影的负责人袁牧之根据中央指示,安排好东影的工作后,奉中宣部命令离开兴山前往北平,筹建全国电影领导机构。1949年4月初,由钱筱璋率领的东影新闻片组及最后一批进关的新闻摄影队共41人抵达北平,转入筹建中的北平电影制片厂。北平电影制片厂成立后,“根据当时的先拍新闻纪录片,以后拍故事片,以及‘东影’的新闻片创作任务移交给‘北影’的指示,接办和领导了‘东影’的新闻片创作任务以及其他派去前线的各个摄影队,迅速地投入了新闻纪录电影的拍摄和制作的热潮。16

随后,东影继续向北平输送专业人员及干部。东影第四期训练班经过5个多月的学习后于1949年6月结业,东影随即选调20多人支援北影的新闻摄影队伍。1949年7月,东影厂制作处处长罗光达、放映科科长罗光、宣传科科长李芒等7人奉命调进京,负责筹建中国影片经理公司。与此同时,东影厂照相科吕厚民等7人根据电影局指示调入北平电影制片厂。9月,东影厂音乐组的李季达、赵宪庭、吴本成等22人调入北平电影制片厂。17据不完全统计,东影从成立到建国前的三年时间里,共调出干部285人,为建设新厂做出了自己的贡献18,而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到了北影。

四、北京电影制片厂的中心位置

1949年4月20日,军管会宣布,将文管会电影处在北平所接管的电影机构及其所属的人员和资产,全部移交给华北人民政府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管理;上述这些单位的军管阶段宣告结束。19经过两个多月的接管以后,“中电三厂”由军管会正式移交华北人民政府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成立“北平电影制片厂”,由田方、汪洋分任正副厂长。4月20日上午,北平电影制片厂召开职演员工全体大会,由军管会代表马彦祥讲话,对军管会接管“三厂”工作结束作了简要的报告,并对原有人员予以鼓励,希望大家在新的领导下,为人民的电影事业做出更多的成绩。厂长田方指出:目前北平厂主要是摄制新闻纪录片。他们现已有大批新闻摄影队随军南下。副厂长汪洋报告,着重阐明同人间的团结问题;改造旧的工作态度与生活作风问题;加强学习问题。4月21日,北平电影制片厂在位于新街口北大街的“中电三厂”原址上正式成立。许珂任艺术委员会主任,钱筱璋任新闻处处长,彭厚嵘任行政处处长,侯瑞霞任秘书科科长,马守清任制片处主任,职工约260余人。建厂初期的北平电影制片厂主要由三部分人员构成:华北军区政治部电影队的技术人员和创作干部、东北电影制片厂的新闻摄影队及创作干部及被接收的“中电”三厂员工。20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定都北平,北平改名北京。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平电影制片厂更名为北京电影制片厂,标志着人民电影事业又一巨大发展。

在1949年6月,中宣部曾做出指示:北影成立后,以摄制新闻纪录电影为重点。其实,与当时的东北电影制片厂以及上海的文华、昆仑相比,新成立的北影无论设备还是人员配备,在故事片拍摄上都不占优势。因此,恢复生产后的北影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新闻纪录片的拍摄上。以北影厂为主力的新中国国营厂出品的新闻片,在1950年统称为《新中国简报》。那一年,上级指派给北影厂的任务是:5部故事片,16部大型纪录片、教育片,36号简报和36本翻译短片。21从1951年起,为了健全组织机构和提高工作效率,上影新闻片组撤销,大量编辑、摄影人员调入北京,全国新闻片统一由北京电影制片厂生产,采用《新中国周报》作为总片名。在东影的《荣誉属于谁》、“文华”的《关连长》、“昆仑”的《我们夫妇之间》和《武训传》等故事片因这样那样的问题触碰意识形态禁忌之时,北影的新闻纪录片拍摄如火如荼,完成了《成渝铁路》《抗美援朝》《红旗漫卷西风》《百万雄师下江南》以及中苏合拍的《解放了的中国》《中国人民的胜利》等诸多纪录片。

考虑到北影作为一个刚刚成立的国家制片厂,根据当时形势的需要以及北影的实际情况,电影局在1949年并没有为北影布置故事片拍摄的任务。北影在主攻新闻纪录片的同时,开始罗致人才,完善对外。在北平电影制片厂刚刚成立时,故事片创作的主要人员是谢添、李景波、田烈、黄素影等原“中电”的班底。而早在1949年春天,秦威、欧阳红樱就从香港回到北京,作为特约代表参加了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会后,他们进入北影工作。1949年7月,黎莉莉在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协会的理事后就留在北影,王人美不久以后也从上海调到北影工作。

1949年8月14日,中宣部向各中央局、各野战军发出《关于加强电影事业的决定》,要求从各地方野战军的剧团或文工团中选调一批“比较能掌握党的政策,及有一定工农兵生活体验的编剧、导演、演员等创作干部”,并决定“由华北局调群众剧社作为北平电影制片厂摄制艺术片之骨干”。221949年11月,郭允泰等各军文工团陆续调入北影,陈怀皑、马林等由华北大学文艺学院第三团调入北影厂。

东影从新中国成立前后就开始向北影输入创作干部。许珂在新中国成立后就从“东影”调到中央电影局工作,后又被分配至北影,担任了第一任艺委会主任。伊明在东影编导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故事片《无形的战线》后也到北影担任编导。1950年,上级交给北影厂的任务包括5部故事片。由于北影工作需要,1950年2月,王希终由东影的化妆训练班提前毕业,调到北影,立即参加了《吕梁英雄》的摄制组,负责化妆工作。3月,演员于蓝由东影调入北影。同年10月,东影的管宗祥等23人调入北影。1951年1月,东影厂的一批编剧、导演和演员奉调到京,编剧分到文化部电影剧本创作所,王震之任所长,导演分到电影局艺术委员会。同时,东影厂故事片剧本改由文化部电影剧本创作所提供,影片的投产权和分配权也由电影局决定。23这样,汇聚到北京的已在东影进行过故事片创作的导演们让北影“近水楼台先得月”,吕班、凌子风很快开始在北影进行故事片创作。

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北京有步骤地成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中心。1949年2月14日,袁牧之、陈波儿、赵伟等由东北电影制片厂前往北平进行电影事业领导机关的筹建工作。4月上旬,中共中央宣传部电影管理局宣告成立,袁牧之任局长。新中国成立后,电影局作为国家机关,划归文化部领导。电影局下设艺术委员会和技术委员会,蔡楚生为艺术委员会主任,史东山为技术委员会主任。此外,电影局还设立了艺术处,陈波儿担任处长。为了更好地组织管理电影文学剧本的创作,电影局在艺术委员会中专门成立编剧科。不久,又在编剧科的基础上成立中央电影剧本创作所,直属中央电影事业管理局领导,负责创作及组织社会力量创作电影剧本。1950年5月30日,电影局成立影片审查委员会。袁牧之任主任,副主任蔡楚生、史东山,秘书长罗光达,委员有陈波儿、罗静予、盛家伦等14人。“电影局的建立在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历史中是一个水岭,它预示着电影作为一个行业将告别以往行走江湖的个体生存状态,而进入了主流政治话语和国家行政规划”。24

1950年5月15日,华北影片经理公司成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建立的国营电影发行机构。6月,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在北京成立,陈波儿任所长。1951年2月1日,统一经营全国影片发行事业的中国影片经理公司在北京成立。该公司受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电影局领导,所有中央电影局前发行处的一切业务今后统由该公司接办。该公司领导全国各大行政区影片经理公司,具体业务范围是:代理国产影片在国内外及外国影片在国内的发行,经营全国各地直属公营影院;指导全国电影放映队有关业务及所需要统筹供应的16毫米影片等。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及教育等机构在首都北京的逐步完善标志着北京在新中国电影格局中的核心位置,而地处北京、直属文化部领导的北影厂也成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电影制片厂的模板。

【注释】

①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二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383.

②参见竹潜民、沈瑞龙主编.人民电影的奠基者——宁波籍电影家袁牧之纪念文集[C].宁波:宁波出版社,2004:197.

③转引自周啸邦主编.北影四十年:1949-1989[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3.

④陈播主编.中国电影编年纪事(制片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98.

⑤白安丹、吴凡主编.北京电影录[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12).

⑥陈播主编.中国电影编年纪事(制片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98.

⑦参见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电影发行放映单位史(上)[M].北京:北京市电影公司,1995:11.

⑧颜一烟.烽火明星[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1:55.

⑨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二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397.

⑩苏叔阳、石侠编撰.燃烧的汪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223.

⑪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二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399.

⑫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二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395.

⑬参见竹潜民、沈瑞龙主编.人民电影的奠基者——宁波籍电影家袁牧之纪念文集[C].宁波:宁波出版社,2004:190.

⑭同上.

⑮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二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402.

⑯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二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403.

⑰陈播主编.中国电影编年纪事(制片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22.

⑱陈播主编.中国电影编年纪事(制片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31.

⑲周啸邦主编.北影四十年(1949-1989)[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7.

⑳汪洋.我看北影35年(一)[J].电影创作,2000(1).

㉑侯瑞霞.北京电影制片厂[J].新电影,1951(2).

㉒陈播主编.中国电影编年纪事(制片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99.

㉓陈播主编.中国电影编年纪事(制片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26.

㉔沈芸.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创建始末(1949-1957)[J].当代电影,2005(4).

本文系2015年度北京市属高等学校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计划项目“北京文化传播视域下的当代电影明星研究”(项目编号:CIT&TCD2015 04054)阶段性成果。

丁宁,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北影制片厂北平
遥想右北平(散文)
北平的零食小贩
北影十年梦圆,雁栖湖奋进同行
《我为歌狂》将拍真人版电视剧
落寞或重生
2009年高考现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题预测专辑
傅作义与北平和平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