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曲《皮黄》及其带给中国钢琴界的思考

2017-11-16 01:56中国音乐学院钢琴系北京100101
关键词:皮黄声部旋律

张 维(中国音乐学院 钢琴系,北京 100101)

钢琴曲《皮黄》及其带给中国钢琴界的思考

张 维(中国音乐学院 钢琴系,北京 100101)

《皮黄》是近年的一部有较大影响力的优秀中国风格钢琴作品,其在材料、技法、风格、结构、题材等方面无一不彰显出强烈的个人化、中国化审美特征。在这种创作视角中,各种因素的交织给作品赋予强烈的画面感和听觉冲击力,但对于演奏者来说,节奏上对“散板”、“跺板”的理解,纵横结构中对于多重旋律线的对应关系、摇板的具体处理方式等独具特色的创作细节,都是对其民族审美观和处理能力的一种考验。在我国软实力不断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空前强大的当代,无论对于中国的钢琴学习者或创作者来说,只有更深层次地挖掘民族音乐财富、培养与时俱进的文化审美观,才能将中国钢琴推向更高的学术高度,最终促进中国钢琴学派的整体繁荣。

《皮黄》;中国风格钢琴作品;演奏处理;

张朝创作的《皮黄》是近年来诞生的一部优秀中国风格钢琴作品,自2007年亮相“帕拉天奴”钢琴作品比赛后短时间内即受到广泛关注,问世十年来频繁出现在各类演出和音像出版物中,并被多次收录进不同版本的钢琴作品集,成为国内专业钢琴演奏教育中大量使用的具有中国风格的作品。它在国内很多重要的钢琴比赛中,也被大批的参赛者选用。《皮黄》在创作上取得成功是毋庸置疑的,但这种成功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思考,作为演奏者、教育者如何在工作中将《皮黄》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是业内同仁都应思考的问题。

一、中国风格钢琴曲与《皮黄》

“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这一词组很常见,但何为“中国风格钢琴作品”却是很少有人讨论,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不断变化的问题,但其答案一定是以现代中华民族美学观为导向创作的作品。

体现在细节上,首先是创作材料问题。中国风格钢琴作品创作时可能使用中国风格的材料,这种材料可能是传统的,也可能是现代甚至超现代,甚至可能使用非一般意义上的中国风格的材料。广义的中华民族是一个经过历史上多民族、多文化圈共同融合产生的概念,因此中国的美学观是具有相当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即使是现在我们普遍认同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元素也有极大一部分是同化自外来地区、外来文化圈的成分,且以中国化的技法视角表现外来的音乐材料,其实质也是中国美学观点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拘泥于中国传统材料并不能真正全面认识中国风格钢琴作品。

其次,是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技法问题。对于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创作并不需要有统一化的技法限制,这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中国音乐审美观中的自由性有关。以和声语言为例,历史上的中国传统音乐并没有具体的和声概念,但20世纪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使和声这一概念进入了中国音乐文化,并成为中国风格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作曲家们仍然在探索中国化的和声语言表达方式,但可以确定的是并非一定是“五声性”的和声构造才能展现出中国风格的音乐作品,还要看音乐整体的美学特征和文化内涵。从结构上上讲,中国传统音乐普遍具有高度自由的结构特征,无论是在微观结构还是宏观音乐整体组成上讲,自由性都是中国音乐不变的结构特征。

《皮黄》的材料来自于传统戏曲;它的和声语言独特,同时具有东西方和声技法痕迹,在使用了和弦的同时也是用了音丛、音块等纵向结构;它在曲中大量渗透了民族风格复调技术,在丰富旋律层次的同时进一步明确了音乐的风格特点;宏观结构上,《皮黄》采用三段式布局,张朝先生按照个人意愿对乐曲的逻辑进行了安排,其中采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导板”“原板”“二六”“流水”“摇板”“跺板”等板式,可以说完全偏离了西方曲式结构的框架;以作者对童年在云南生活的经历为题材。总的来说,张朝先生在中国美学思想框架下,以个人化、中国化的音乐语言通过钢琴为载体讲述了颇具风情的中国故事,其乐曲整体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和感染力,生动的音乐细节和整体审美风格的统一使这首作品成就了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一部优秀中国钢琴作品的地位。

二、以中国美学思想为先导的《皮黄》表现处理

张朝先生以《皮黄》作为曲名,自然会使演奏者与听众将其与京剧的西皮、二黄唱腔联系到一起。西皮、二黄是京剧腔调的主要构成,西皮源自于陕西、湖北;二黄据说产生于安徽及鄂东一带。也可以说,京剧的皮黄腔调是源于中原各地域的民歌、戏曲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地发展、融合而形成的。京剧音乐和它的皮黄腔调已经不是一个地方戏种,而是浸透了中国诸多地域的音乐基因的、代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表现形式。而钢琴曲《皮黄》与很多中国钢琴作品不同,它并非一首古曲或是民歌改编曲。我们在整曲中,很难听到完整的京剧唱腔的移植,但是确能清晰地感到作品中鲜明的京剧元素。张朝先生是把京剧的皮黄唱腔进行凝结与提炼,借用钢琴的表现力,把京剧的唱腔、伴奏以及锣鼓的重要元素,充分表现出来。另外《皮黄》在整曲构思和音乐的发展上,主要借用京剧的板式为结构框架。根据音乐发展、变奏的需要,作者把京剧的板式运用的相得益彰,使音乐既富于变化,又有连贯、自然的逻辑发展关系。更为重要的是,《皮黄》在借用京剧的腔调、伴奏以及板式的音乐元素之时,它已经深深扎根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沃土之中。

(一)频繁出现的散板——无板无眼

《皮黄》出现了五次散板段落,其中第四次出现的“摇板”更是一段长达65小节的大篇幅散板段落。总的来说,散板段落占到整首作品规模总量的百分之三十左右。散板或散拍子是一种特有的中国音乐风格节奏处理方式,其最大的特点是相对自由的速度,散板留给演奏者的处理空间是巨大的,这也使不同的演奏者在进行音乐处理构思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但需要注意的是刚刚笔者提到的自由是相对自由,而非绝对意义上的自由。

《皮黄》在散板段落中通过虚线对齐、符尾密度、速度记号等方式对大致的演奏处理方向进行了规范。可以这样说,散板并非绝对意义上的“散”,而是渗透了节律感的、充满弹性的自由。但需要注意的是本节标题中出现了“无板无眼”四个字,“板”即强拍,“眼”即弱拍,“无板无眼”这个专有名词就是戏曲中对“散板”的解释,意为无刻意的强弱节拍处理,也是散板这一词汇的来源。但一般认为强弱规律是音乐节律性的体现,没有强弱如何产生了此处提到的“节律感”呢?

首先,如开始导板处的散板,旋律进行的方向是有规律的,第四小节处(见谱例1)由低到高的盘旋上升的旋律大部分都遵循了四个音一组曲折前进的规律,这种规律无形中给音乐增添了类似于节拍的动力性作用,故在没有刻意强弱节拍处理的情况下依然能使音乐体现出节律性特征,演奏处理时应对此加以注意。此外“没有刻意的强弱节拍处理”并不等同于“没有强弱处理”,演奏者亦然可根据声部的重要性差异、个人依据对乐谱分析的结果和谱子中的强弱标记,对各处散板进行合理的强弱设计。把握住这个原则,才能体现出曲中散板所散发出浓郁的中国风格之韵。

谱例1.

(二)跺板段落——有板无眼的急急风

在跺板(见谱例2)处拍子变化为1/4拍,中国戏曲对这种拍子的解释为“有板无眼”,唱腔称为“紧流水”,锣经称为“急急风”。鉴于此处作者做了“愤慨地”表情标注,故笔者将其解释为戏曲武场中的“急急风”。急急风的特点是没有弱拍,音乐在持续的强拍中强行推进,动力感极强,甚至在强拍弱位也可无需弱处理。故在演奏此处时切忌进行个性化的强弱处理,特别是能够突出强弱规律特征的节拍处理。但是强拍却是需要强调的,左手的演奏内容则是由单位拍组成的模拟打击乐的旋律线,这样在强拍强位就形成了左右手同时演奏的两个音符的重音,而强拍弱位仅由右手演奏单音,实际重音的效果就可显现出来。但由于流水板的流畅性要求,演奏中要注意双手旋律线进行中每个强拍的均匀性,特别是在198(见谱例3)和222(见谱例4)小节处出现的表情渐变,加速和渐强务必平稳才能恰当地表现出流水板或者急急风的韵味。

谱例2.

谱例3.

谱例4.

谱例5.

(三)多重旋律线的处理

《皮黄》中大量使用了由多重横向旋律线条堆叠而成的纵向结构,各条旋律线之间关系的处理是演奏中需要着重注意的。如在慢板处(见谱例5),乐谱中给出了“幻想,稍自由”(某些版本的乐谱上为“月光洒在河面上”)的提示。此处高声部起到节奏性背景音的作用,而低音声部和次中音声部之间形成了互相补位的问答关系。低音声部旋律首先出现,而后次中音声部旋律出现,此时虽然低音声部旋律尚未休止,但应为次中音声部留出进入的空间。在低音声部旋律再次流动时,次中音声部也应为低音声部留出进入的位置,因此可考虑在此处对两个旋律声部进行微环境内的动态强弱处理。再考虑到此处力度标记为pp,过弱的力度可能使音区较低的低音声部在同时交代两条旋律时在音响上较为含糊,因此应充分考虑强与弱之间是一对相对概念的问题。在进入慢板之前将强与弱的响度定义在一个相对较高的尺度上,进而再考虑两声部之间的对比问题,这样处理将得到更加清晰的声部表达,以利于音乐细节的表现。

(四)摇板——所谓紧打慢唱

谱例6.

在摇板处(见谱例6),长时值的高声部构成一支大线条的旋律线,而下方声部则为衬托性功能,旋律声部是对唱腔或乐队主奏乐器的模仿,而下方声部则是对乐队伴奏部分的模仿。在“锣经”中称这种结构为“紧打慢唱”或“紧拉慢唱”,是戏曲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当这种形式出现时,理应给旋律声部以力度上的照顾,使其在音乐整体织体中脱颖而出,进而体现出声部的重要性并突出纵向的层次感。再者,《皮黄》的摇板部分中,虽然乐谱以4/4拍(或2/2拍)的规律以虚线的形式进行了小节规划,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戏曲中紧打慢唱时乐队以极高的速度进行打击乐器和伴奏乐器的齐奏,因此每个音均为强拍,故应摒弃一般意义上的4/4拍强弱规律与强拍弱位的单位拍内强弱划分方法。摇板部分中,相对强拍已经由低音和次中音声部加以强调,因此在未经刻意强弱处理时亦可产生逻辑重音效果。

三、《皮黄》在钢琴教学中的意义

作为一部颇具匠心、以典型的中国国粹艺术——京剧为创作材料、以作曲家童年生活为题材的颇具画意情趣的成功中国风格钢琴作品,如何更好地发挥《皮黄》和众多优秀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感召力,使其为树立中国钢琴学派发挥更大的作用是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对于专业钢琴教育和演奏而言,《皮黄》的演奏难点并非在技术上,而是更多集中在艺术处理上。可以这样说,对于大部分受过专业钢琴演奏教育的人来说,其技术能力应该是可以驾驭《皮黄》这首作品的,但如何将其演奏出中国风格的韵味则有一定难度。对其进行准确、到位的演绎,首先建立于演奏者自身对于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知识和作品背景的了解上。只有对戏曲常识和作品创作背景有了充分的了解,才有可能理解《皮黄》的深层次文化内涵。而音乐内涵的理解程度、表达程度则直接反映在音乐艺术处理上,形成具有高度艺术欣赏价值的钢琴演奏。

将《皮黄》纳入到专业音乐院校钢琴演奏教学体系中,首先可以使学习者对现代中国钢琴音乐需要的技术细节得到熟悉和锻炼,其次可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关于中国传统戏曲文化、音乐文化、审美趋向、表达方式等多方面的复合知识,对于学习者开阔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视野起到极大的作用。而今天的学习者就是明天中国钢琴学派的人才储备,在其走上工作岗位后,高素质的演奏者和教育者必然对中国钢琴学派乃至中国乐派未来的学术影响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只有对中国风格钢琴作品有充分认识的优秀人才,才能在未来扛起中国钢琴学派的旗帜。

将《皮黄》等众多优秀中国风格钢琴作品更多地纳入到国内专业钢琴赛事中,则对符合现代中国文化复兴需要的高水平人才的选拔,乃至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多年来中国音乐界已经积累了大量中国风格钢琴作品,但由于我国现行钢琴教育体系大部分沿袭自前苏联以及欧美,且国内作品由于推广等原因缺乏广泛的认同度等问题,致使国内钢琴教育界对于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重视程度依然有待提高。但在我国软实力不断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空前强大的今天,这种现象已明显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将《皮黄》等同类优秀的中国钢琴作品,更多地纳入到赛事曲目中,将对选拔中国钢琴界所需要的了解中国风格钢琴的音乐人才起到重要作用,对于中国钢琴事业的发展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四、《皮黄》引发的思考

单单作为一部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皮黄》为何在问世之初即受到广泛关注,且问世至今关注程度不减,甚至已成为钢琴专业音乐会中中国钢琴风格钢琴作品重要备选曲目,为何今天还要对其艺术处理和现实价值进行专题讨论,这中间折射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是目前中国风格钢琴作品“质”和“量”的问题。在“量”的问题上,虽然经过长久的积累,中国风格钢琴作品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数量,但依然存在照比西方钢琴作品数量偏少、体系性有待完善的问题。这与音乐界对于中国风格音乐作品、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一定关系。在“质”的问题上,虽然每年国内都会创作出大量钢琴作品,但其中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特别是适合于教学和演奏的高水平中国风格钢琴作品数量依然偏少。这使得国内专业钢琴教育中使用的中国风格钢琴作品出现了可选择空间狭窄,重复性高的问题,虽然对于中国风格化的钢琴教育称不上“无米下锅”,但是“少米下锅”的情况还是客观存在的。

其次,中国钢琴文献和作品的文献学梳理工作依然有待进一步展开。将百年间中国钢琴事业发展中所积淀的作品,按照文献学方法进行归类、整理对完善中国钢琴学派理论体系具有重大意义。而理论体系的完善程度则直接关系到各院校教材体系的建设情况,进而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只有尽快开展中国钢琴文献和作品的文献学梳理工作才能从根本上纠正这个问题。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自信力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之一,在中国文化在全球影响力空前高涨的今天,如何以优秀的中国风格钢琴作品为突破口,树立中国钢琴学派的学术地位,牢牢抓住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中国钢琴工作者的机遇是我们理应担负的责任,而错过这个机遇必然是我们交给中国钢琴事业未来的答卷中不应存在的选项。

五、写在最后

本文以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皮黄》为切入点,就其创作特点、艺术处理难点和《皮黄》现象背后所折射出的一些现象和中国钢琴教育中存在的些许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具体含义进行了研究。虽然此文讨论的直接对象是钢琴作品《皮黄》,但笔者撰文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对《皮黄》进行音乐本体研究,而更希望通过对《皮黄》衍生出的各种现象与背后折射出的问题进行研究思考,最终促进中国钢琴学派的整体繁荣。故笔者并未将此文写作成一篇类似于作曲家简介与创作或曲式学、和声学同演奏处理相结合式的研究文章。

以上所列举的我国钢琴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是笔者在长期工作中遇到到切实问题,虽然《皮黄》称得上是一部优秀的中国风格钢琴作品,但一首优秀的《皮黄》、甚至几首优秀的《皮黄》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中国钢琴学派所面临的根本问题。我们需要更多的作曲家、钢琴家、理论家投身到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创作中来,投身到以中国风格作品的演奏为核心的创作理论、美学理论、教育理论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中来,尽快建立更加完备、健全的中国化钢琴理论和作品体系,打造出一批优秀的中国钢琴演奏家、理论家队伍。只有实现了这些目标,才算是为烧热中国钢琴学派这口大“釜”添上了足够的“薪”。

J605;J624.1

A

1008-9667(2017)03-0088-06

2017-06-15

张 维(1971— ),吉林省长春市人,中国音乐学院钢琴系副教授,研究方向:钢琴表演与教学。

(责任编辑:李小戈)

猜你喜欢
皮黄声部旋律
现代钢琴作品中国粹文化的传承分析
——以《皮黄》为例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小学中低段合唱中声部配合的有效教学
合唱的音响效果之我见
浅析中国钢琴作品《皮黄》
浅析钢琴曲《皮黄》的创作特色与演奏技巧
钢琴曲《皮黄》的创作特色研究
7月,盛夏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