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演奏风格探究
——以肖邦《第一叙事曲》四个录音版本为例

2017-11-16 01:56戴沉雁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教育学院上海201815
关键词:叙事曲音量肖邦

戴沉雁(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教育学院,上海 201815)

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演奏风格探究
——以肖邦《第一叙事曲》四个录音版本为例

戴沉雁(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教育学院,上海 201815)

本文对钢琴家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演奏的肖邦《第一叙事曲》四个录音版本进行比较,通过作品演奏速度和音量两方面,呈现霍氏演奏中稳定性与变异性的情况,试图用“以点盖全”的方式,总结霍氏的演奏风格特点。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读者客观分析钢琴家的演奏风格,对正确把握个人演奏风格特点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霍洛维茨;肖邦;第一叙事曲;演奏风格;稳定性;变异性;

引 言

相关音乐评论者往往对演奏家演奏风格持有不同的看法,但都将演奏风格置于重要位置。周广仁在《巴洛克,古典,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演奏风格研究》的专题讲座中指出:“钢琴演奏风格问题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一个必须与教学和演奏密切结合起来的实践问题”。[1]概括地说,演奏风格是以演奏和教学为基础发展出来,它不能仅停留在理论研讨层面,而应在演奏和教学中进行分析。

苏沙宁在《试论骨胡的演奏风格》一文中对“演奏风格”有这样的解释:“习惯因素在演奏上的习惯转化为固定的程式即称为演奏风格。演奏风格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高度概括,是美学观、音乐风格特点、演奏技巧等诸多方面经过严密的逻辑思维和丰富的形象思维长期提炼而成。”[2]简言之,演奏风格应经过长期提炼和习惯养成,才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和丰富的形象思维。因而,习惯因素与长期提炼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将决定演奏家演奏风格形成。

赵晓生对钢琴演奏风格解释说:“钢琴演奏是个大系统。在这一大系统内,有‘琴法’‘琴艺’‘琴韵’三个子系统。只有三者合一,才能构成钢琴演奏的整体。”[3]琴法和琴艺,即“演奏”的双重结构——演奏技术与艺术表现,而“琴韵”即可视为演奏风格表现。

音乐界对演奏风格的认识虽各持己见,但演奏家对作品的理解和诠释,能够体现演奏家本人的创作个性和艺术特色,即本文讨论的演奏风格问题。

霍洛维茨是举世瞩目的钢琴演奏家。他先后师从俄罗斯和德国的演奏大师,集俄罗斯学派与德国学派大成,演奏技巧辉煌而潇洒,演奏曲目相当广泛,演奏风格可谓独树一帜。纵观霍氏一生演奏的曲目,他热衷于浪漫主义的音乐作品,尤其钟爱弹奏肖邦的音乐。本文择选霍洛维茨具有代表性、且录制过四次唱片的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分别是1947年、1965年、1968年和1982年)为研究对象,从演奏的速度和力度两方面为切入点,力图通过一部作品的四个录音版本探寻霍氏演奏的风格特点。

本文以“稳定性”与“变异性”来概括霍氏多次录音版本中相同部位的速度和力度特点。稳定性,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中指平稳、安定,[4]本文以此特指霍氏演奏肖邦《第一叙事曲》在速度和音量上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即稳定性因素。这些因素形成了其演奏风格相对稳定的特点,是霍氏成熟的并已形成惯例的演奏风格特征。变异性,在《辞海》的解释为:“生物体的一种属性。指生物个体间的形状差异。起因于基因的变化及其不同组合,也起因于环境的作用”,[5]2149本文以此指代霍氏个人审美基础上形成的演奏风格变异性因素。

一、演奏时间分析

音乐的速度和力度,对应量化分析中演奏的时间和音量。通过Adobe Audition 1.5音频软件得出霍洛维茨演奏肖邦《第一叙事曲》四个录音版本的实际演奏时间(见表1)和各乐段演奏时间(见表2)。

表1所示,演奏总时间包含霍氏演奏前、演奏完毕后听众现场掌声和喧哗声(1965年和1968年的版本),以及唱片录制等原因所造成的作品与作品之间停顿较长时间的现象(1947年和1982年的版本)。实际演奏时间,即删去了录音中的掌声、喧哗声及演奏开始和结尾处停留的时间秒数。按快慢排序四个录音版本依次为1965年、1968年、1947年和1982年。

表2.各乐段演奏时间表

肖邦《第一叙事曲》包括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引子、主部A、连接部、副部B、结束部;第二部分:包括主部A’、副部B’、插部;第三部分:包括副部B”、连接部、主部A”和尾声。

幅度,原指振幅,即物体振动或摇摆所展开的宽度。引申指事物发展所达到的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的距离,即事物变动的大小。[5]881本文用幅度反差比,来计算后一乐段的时间与前一乐段的时间之差。肖邦《第一叙事曲》共12个乐段,因此得出11个时间幅度反差比。若时间幅度反差比总和越大,说明霍氏这一年份演奏的肖邦《第一叙事曲》速度起伏越大,演奏变异性越明显;相反,演奏速度上变化越小,幅度反差比值就越小,证明演奏稳定性越显著;若幅度差为0,表明演奏时间上前后变化幅度保持不变;而幅度差为负值则取绝对值为正的结果进行计算(见表3)。

表3.演奏时间幅度反差比汇总表

参照各版本的演奏时间(表1)和演奏时间幅度反差比(表3),四个录音版本在演奏时间上由快至慢依次为1965年、1968年、1947年和1982年,而演奏时间幅度反差比总和由大到小依次为1947年、1965年、1968年和1982年(表4)。

表4. 演奏时间及时间幅度反差表对照表

表4显示,1947年的录音版本演奏时间长度位于第三,但幅度反差比总和的数据达到最大值203,远远高出其他三个录音版本。比较霍氏在四个录音版本中各乐段的演奏时间,1947年的版本在引子、呈示部主部的演奏速度上用时最长,而连接部又是四个版本中用时最短的;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展开部和再现部的乐段中,例如:展开部主部和副部是四个版本中演奏时间最长的,而插部却是用时最短的;到了尾声又出现了四个版本中最慢的一次速度。由此可见,霍氏1947年的录音版本在演奏上较随意和感性。1965年的录音版本是演奏中最具戏剧性、演奏幅度最激烈的一个版本。总用时8分36秒,是四个版本中演奏速度最快的一个。演奏时间幅度反差比总和显示194,位居第二,可见霍氏用最快地演奏速度达到作品中最大的变化幅度。1968年的版本实际演奏时间8分46秒,幅度反差比总和位于第三。和其他三个版本相比,略显中庸。1982年的版本在演奏时间和幅度反差比总和的数据排序都位列第四,是演奏速度最慢,反差比总和最小的一个版本,但作品内部各乐段的演奏速度并没有“放慢”的势头。表4的数据显示,1968年与1982年两个版本在反差比总和的数值上体现了一定的相似性(186/185)。与1947年和1965年两个版本相比,不管1968年的演奏速度有多快(位居第二),还是1982年的演奏速度有多慢,霍氏演奏上时间变化幅度的反差比都明显趋于平缓。

二、演奏音量分析

关于霍洛维茨的演奏,音乐评论无人不折服于其高超的演奏技术。关于其艺术表现的评论更多的是“感性”、“随意”或充满“个性”的评价。通过四个录音版本比较音量高低起伏的大小,能获悉霍氏在演奏中对力度的强弱控制,直观地了解霍氏演奏的艺术表现力(见图1)。

上图所示,横坐标对应演奏的时间和的音量的强弱。纵坐标表示振幅,即演奏音量的强弱程度。演奏时音量越大,振幅越大,数值越大。1947年的录音版本其绝对音量大于其他三个版本。而1982年的版本,可能由于霍氏个人年龄问题及手指技能有所衰减,导致这一版本在演奏的整体音量上明显不及1947年他风华正茂时的演奏版本。然而,在演奏的艺术表现力上,1982年的录音在有限的音量控制范围内是丰富而戏剧性的,是其演奏风格变异性的体现。

图1. 音量幅度汇总图

尽管霍氏在演奏这部作品中存有许多变异性特点,但基本符合肖邦创作乐谱时所注明的演奏力度。全曲中第一次音量的高潮位于展开部副部,达到fff;随后音量有所控制,在插部的后半部分继续掀起小高潮ff,并一直延续至再现部副部;之后的连接部使音乐情绪趋于平缓,主部在很弱的pp音量上进入,音乐直至尾声再一次出现了如火如荼的热情的快板,使音乐逐步升温;最后在轰轰烈烈、悲壮的气氛中达到音乐的高潮fff。

三、霍洛维茨演奏风格的整体观察

钢琴家的演奏风格有客观与主观之分,个人习得经历、人生阅历、文化差异、性格差异等都有着明显不同,因此每个演奏家都有属于自己独有的风格表现。从客观上看,有人重视作品本身客观的原始风貌,以忠实地再现作品为目标;从主观上看,也有人重视表现行为的独创性,强调创造性演奏的意义。[6]前述对霍氏演奏的肖邦《第一叙事曲》四个录音版本进行比较,试图窥探霍氏演奏的风格的特点。他遵循作曲家音乐创作的特点来演奏,同时更多是根据自身的喜好对乐曲进行个人诠释,并合理把握作品中稳定性与变异性的关系,使两者达到了平衡。不可否认的是,任何一次演奏都存在一定偏差。或许同样的音乐处理,由于现场的发挥、录制唱片年份的不同,都会使演奏中速度和力度的把握略有差异。但总体上观察,霍氏的演奏明显属于重视演奏诠释的创造性的那一类演奏家。

更进一步看,从单项的角度(时间或音量)分析,霍氏演奏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是有规律可循的。在弹奏技术方面,他演奏的力度由热烈转为内敛,速度的控制由外化转为深化。在艺术表现方面,霍氏在感性演绎的外表下,有着相对理性的演奏。通过音乐作品结构的“规划”,使他每次演奏都能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下进行。他擅于在稳定的乐段寻求变异,在最变异的乐段采用稳定的演奏方式,最终使音乐的内部结构达到平衡统一。然而,从双向的角度(时间和音量相结合)比较,很难从霍氏的演奏中找到某种普遍规律。他有时改变演奏中的速度,有时改变力度的强弱,有时双管齐下,体现了他整体演奏风格的变异性、创造性特点。而这些特点的汇集,便形成了他稳定性的演奏风格特征——“求新求变”。

结 语

聆听霍洛维茨的钢琴音乐,可以更多地听到乐谱以外的内容。那些富有艺术生命力的部分,也正是霍氏的演奏留给听众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杨燕迪在其编著的《十大钢琴家》中曾指出:霍氏的演奏特点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灵气”。[7]“灵气”,似乎只可意会,难于言传,是一种充满想象与欲望的创造能力。它能够在演奏中传达音乐的内涵与底蕴,而不仅仅是乐谱中的音符。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了解到霍氏“多变”和“不循章法”背后“有据可循”的演奏风格特点。他在平衡统一中掌控着作品演奏的稳定性与变异性。这使他的演奏永远饱含运动、变化和创新。对于钢琴演奏者而言,应该学习霍氏处理“稳定性”与“变异性”的方式和规律,而不可轻易效仿他演奏“多变”的风格特点。只有充分理解钢琴演奏家诠释音乐作品背后形成演奏风格特点的规律,才能有的放矢地调整个人的演奏,形成并建立个人演奏风格。

[1]黄莹.风格研究——钢琴教学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听周广仁先生《关于巴罗克、古典、浪漫主义时期钢琴演奏风格研究》讲座有感[J].钢琴艺术,2001(5):41-43.

[2]苏沙宁.试论骨胡的演奏风格[J].艺术探索,1991(7):33-35.

[3]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8-9.

[4]龚学胜.现代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0:2738.

[5]夏征农,陈至立.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9.

[6](日)竹内敏雄.美学百科辞典[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1):287.

[7](俄)根纳季·齐平.俄罗斯当代著名钢琴家特写[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1):1-10.

J605;J624.1

A

1008-9667(2017)03-0102-05

2017-05-11

戴沉雁(1982— ),女,上海市人,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学、音乐教育。

(责任编辑:王晓俊)

猜你喜欢
叙事曲音量肖邦
测测你的“音量值”
“钢琴诗人”肖邦
论肖邦《第二叙事曲》(Op.38)的叙事、形式与风格
勤奋学习的小肖邦
解放手机的音量键
肖邦叙事曲创作的文学特点研究
肖邦
请放心地扭大音量看电影听音乐吧!Mclntosh Sonus Faber家庭影院套装
浅析《兰花花叙事曲》特色揉弦的运用
性依存叙事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