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幸福:教育主旋律之解

2017-11-17 13:10荆婷叶敏张乐琼
科教导刊 2017年25期
关键词:培育途径幸福教育意蕴

荆婷 叶敏 张乐琼

摘 要 幸福教育是以个体终身幸福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即以幸福理念和幸福情感缔造个体关注、感知、向往、养成并创造幸福的能力,具有可持续发展性、文化包容性和人文关怀性三大特征。因而建议从汇集幸福校园合力、感知幸福课堂魅力、寻求幸福情感动力、开发幸福鼎新潜力四个培育途径深入解构幸福教育。

关键词 幸福教育 意蕴 培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09.001

Abstract Happiness education is based on individual happiness as the basic value orientation of education, that is to the idea of happiness and happiness to create individual attention, perception, emotion, desire to develop and the ability to create happines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ultural inclusiveness and humane care of the three major characteristics. So the suggestions from the collection of happy campus together, the perception of happiness classroom charm, seek happiness emotional power,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the four ways to cultivate happiness reform in-depth deconstruction of happiness education.

Keywords happiness education; implication; cultivation approach

1 幸福相关概念之解读

1.1 幸福观

幸福观是指个体在政治经济基础、历史文化观念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借助已有思想体系而对幸福的内涵、标准、条件和实现方式等形成的主观认知感受。其实质是一种主观意识,基于个体家庭环境、教育状况、气质修养、社会地位、政治影响等差异,个体在面临同一事物或事件时是否产生幸福感、幸福感的强弱程度等都有所区分。[1]立足我国道家幸福观、儒家幸福观和佛家幸福观三大主流幸福观,进一步深入理解幸福观的内涵。道家主张“自然无为”,戒欲绝世,返归且顺应自然,认为质朴自由的田园风光是享受本心幸福的佳境。儒家幸福观重视理性与道德的作用,强调个人幸福应寓于社会幸福之中,[2]幸福境界的达成需要提高人性修养,通常以仁义礼智信道德品质的达成作为评判幸福的标准。佛家以“空”为根本教义,强调灭贪爱欲望,认为幸福源于内心修行,积善成德才能摆脱“生死轮回的痛苦”。

1.2 幸福與教育

各界对幸福的理解尚未达成共识,可谓见仁见智。“幸”、“福”二字最早出自东汉许慎的《说文》,“幸,吉而免凶也。” “福,佑也。”《新唐书·李蔚等传赞》中最早将二字连用,意指祈望得福。《辞海》将“幸福”释义为个人由于理想的实现或接近而引起的一种内心满足。幸福是人生中一个有意义的恒久的成就,这也正是将幸福作为教育主旋律的意义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3]幸福的教育可孕育教育的幸福,教育的幸福可滋养幸福的教育。其一,幸福应是教育的“圆心”定位。教育形式不论如何展开,都离不开幸福的牵引。幸福是教育的向心力,指引着教育目标、内容、方式和原则的一整套系统配置。被圈在分数论里的孩子是不幸福的,也是不健康的。其二,幸福应与教育辐射的面积成正比。教育是形成积极氛围的伊始,引领幸福源源不断地汇集成流,伴随学生成长,教育期盼着孩子们高高兴兴地上学,多一份真挚,少一份功利;多一点幸福,少一点凝重;多一些主动求知,少一些分数至上。

2 幸福教育意蕴之解悟

2.1 幸福教育的内涵

解读与幸福相关的概念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剖析幸福教育的内涵,学术界大致有以下三种认知:第一,幸福教育属于理念范畴,有学者认为幸福教育以学生的幸福(当下的与未来的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为中心目标,教育要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力量,幸福是教育的根本原则。第二,幸福教育属于实践范畴,幸福教育需要对教育过程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实现教育过程的和谐与愉悦。第三,幸福教育是涵盖理念与实践的集合论,即是说幸福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这种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育实践。[4]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5]幸福是人生的追求,也是教育应追求的恒久性的终极价值。我们认为,幸福教育是以个体终身幸福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即以幸福理念和幸福情感缔造个体关注、感知、向往、养成并创造幸福的能力。

2.2 幸福教育的特征

2.2.1 可持续发展性

幸福是在满足或实现客观实质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后产生的,能对人的身心发展产生持久深入的影响。而在当前信息化占主导的社会,一次性的快捷式教育已不能满足受教育群体的需求,因而循环有机的教育模式势必会成为当下幸福教育的一大特征。这与1994年国际论坛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相契合。幸福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性主要体现在学生、教师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又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既保证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又顾及到教师的成长进步;既符合社会当前的发展趋势,又推动社会整体的持续进步。endprint

2.2.2 文化包容性

幸福教育的另一典型特性就是对于多样文化的包容。伴随全球化的趋势,文化的多元性也日益凸显。幸福教育所承担的使命之一就是对于不同文化间的包容,不只是实现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还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实现多种文化的交流融合,并由此产生新的文化,确保文化的持久生命力。从整体层面来讲,中华民族历来就是对外来文化持包容的态度,并与本土文化达到密切融合,由此才有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宝贵历史。从局部层面来讲,教师和学生由于文化特质的不同,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群体,而在课堂上就是两种文化的交流碰撞,对教师而言,其知识水平高于学生,但不代表具有绝对的权威;对于学生来讲,在尊重教师的前提下,敢于质疑与发问,亦是对真理的最大尊重。师生共同营造一种思想意识激烈的浓厚学术氛围,就如同战国时期齐国开办稷下学宫,提倡学术自由,百家争鸣,共同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文化演进。

2.2.3 人文关怀性

教育活动的实质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流,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发现生命的意义,尊重和理解生命。幸福教育的人文关怀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建立在爱的基础上。教育离不开爱,没有爱的教育是不幸福的,这里的爱不单单指学校教师所给学生的爱,还包括家庭、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度。二是学校各主体之间的相互尊重上。尽管学校各主体之间存在领导与被领导、教与被教、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尽管知识水平与学习能力都存在差异,但是从人性的角度来讲,他们的社会地位是平等的,相互尊重是交往的前提。学校各主体之间和谐相处,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6]并且这种影响会随时间的推移逐渐扩大,人文关怀的理念就会播散越广,对幸福教育的施行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

3 幸福教育培育途径之解构

3.1 汇集幸福校园合力

幸福作为教育的主旋律,离不开“声源”——校园环境,而“演奏家”就是校园的每一位成员。幸福校园合力即是指全校师生员工对幸福教育的情感认同,它的汇集需要全校师生员工要达成幸福教育共识,形成合力营造幸福校园氛围,具体可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优化教育办学理念。办学理念的好坏,直接影响教育的每个环节。领导层面应因地制宜,结合多方经验,制定良好的办学方针和教学计划,及时更新办学举措,确保教学方式和效果获得师生的认同和喜爱。二是拓宽教学活动范围。除了正常教学工作外,要加大幸福教育宣传力度,更新教师观念,鼓励教师培训学习,提高知识和技能水平,提升教学效果,增强教师成就感、幸福感。三是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利用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对全校师生员工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强化责任意识,规范学校管理,让全体师生员工感受公平、满怀信心、争创佳绩。

3.2 感知幸福课堂魅力

幸福课堂的魅力离不开幸福课堂的打造。首先,完善教育方案。将培养有“幸福能力”的学生纳入人才培养目标,渗透至课程教学环节,引导教师脱离评价误区,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齐头并进,而应是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其次,提升教师对于教学相长能够产生幸福的感知力,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权。在确保教学过程有序进行的前提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注重思辩、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最后,发挥正面强化作用。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错误等情况下,老师要多肯定、鼓励,让学生感受到包容和爱,从而使学生融入课堂,体会课堂学习的快乐,感知幸福课堂的永恒魅力。

3.3 寻求幸福情感动力

幸福情感动力的来源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挖掘:其一,遵循学生心理变化规律,防范心理健康问题。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学生随着年龄增长,自主意识将不断增强,需要的层次也就从低级向高级需要转变,学生更关注归属、关爱、尊重、审美以及自我实现等高级需求的获得,因此,对学校而言,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和其它课程的同等地位,确保课程时长,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变化,如定期组织心理测量,建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对教师而言,除了教授知识,完成学习任务,还应密切关注学生的举止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了解与检查。其二,发挥家庭的幸福引领作用,加强教师和家长之间通力协作,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建立家校联系渠道,使学校和家庭之间达成共同培养孩子的共识,密切家庭内部的和谐程度,提升幸福指数。

3.4 开发幸福鼎新潜力

幸福教育的目的,學生除了能够体验和感受幸福之外,还应具备创造和享受幸福的能力,即一种驾驭生活的能力,使自身能够过上完满的生活。首先,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既要教育学生不应安于现状,又要指导学生从失败中获取经验,不断完善自己。其次,重视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与培育,学生成绩好坏并不能与幸福感成正比,学校教育在教学中,将互帮互助、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融入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密切关注学生价值观的养成。最后,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教师应作为鼓励者、指导者与支持者,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生存训练、团体心理活动等活动增强学生抵抗挫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蔡欣欣.当代大学生幸福教育研究[D].河南大学,2012.

[2] 孟建伟.教育与幸福——关于幸福教育的哲学思考[J].教育研究,2010(2).

[3] “中国梦”与“中国问题”-中国专栏.光明日报,2013.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3-12/14/nw.D110000gmrb_20131214_1-11.htm.

[4] 李西彩,王宽.“幸福教育”视域下的高校学生管理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1(18).

[5] 薛秀娟.幸福与快乐——关于亚里士多德德性幸福论的诠释及其启示[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90-392.

[6] 肖绍明,扈中平.教育何以复归人性[J].高等教育研究,2010(6).endprint

猜你喜欢
培育途径幸福教育意蕴
发掘动漫创编的德育意蕴——兼以“疫情防控”主题动漫德育剧为例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幸福教育理念下中职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中职学校学生社团加强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途径
幸福教育课程:儿童个性发展特需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如何创造幸福的教育
融合本土文化意蕴的中国现代平面设计探寻
名师读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