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与海南水资源开发利用比较

2017-11-21 15:13王晓霞
今日海南 2017年12期
关键词:用水量海南岛降雨量

文|王晓霞

为了解台湾地区与我省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更好解决我省功能性和工程性缺水问题,助力建设美好新海南,省水务厅进行了资料查阅及分析研究,并得出几点启示和思考。

台湾地区与海南基本概况

一、地形地貌

台湾地区本岛面积约3.58万平方公里,仿佛一片芭蕉叶浮在祖国大陆东南侧的海面上,中央山脉纵贯南北,全岛南北长约383公里,东西宽约142公里。岛内高山叠起,中部和东部主要分布山地和丘陵,西部沿海多平原。山区面积占全岛面积的32%,浅山丘陵台地占31%,冲积平原占37%。

海南本岛面积约3.39万平方公里,像一只雪梨横卧在碧波万顷的南海之上,长轴呈东北至西南向,长约290公里,西北至东南宽约180公里。全岛呈穹隆山地形,中间高耸四周低平,呈环形层状地貌,向外围逐级分布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梯级结构明显。山地和丘陵占38.7%,台地占50.1%,平原占11.2%。

二、社会经济

2015年底,台湾地区常住人口总数2349万人,GDP总量为32730亿元,第三产业占比约为70%,人均GDP为139336元;海南常住人口总数为911万人,GDP总量为3692亿元,第三产业比重为52%,人均GDP为40818元。

三、河流水系

台湾岛共有独流入海河流129条,长度大于30公里的河流有34条,占总河流数的26%,流域面积大于2000平方公里的有4条。受地形影响,流向太平洋的河流源短流急,流向台湾海峡的河流多蜿蜒,因而有“河川腹地甚广”之称。

海南岛共有独流入海河流154条,长度大于30公里的有64条,占总河流数的42%,流域面积大于2000平方公里的有3条。受地形影响,河流水系呈均匀放射状,较大的河流发源于中部山区,较小的河流多发源于山前丘陵或台地上,河流均源短流急。

四、气候特征

台湾岛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区,以高温、多雨和强风为特征。全年平均气温22℃,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约2500毫米,山区年均降雨量约5600毫米,平原最少,约为1200毫米。全岛水资源总量为645亿立方米。台湾岛位于台风路径的要冲,平均每年要遭受3.2次台风袭击。

海南岛属于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区,以高温、多雨和强风为特征。全年平均气温26.5℃,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约1750毫米,五指山脉所在中部山区约2300毫米,西部及西部沿海约1200毫米。全岛水资源总量为307亿立方米。海南素有“台风走廊”之称,常年影响海南岛的热带气旋5.3个,登岛的热带气旋1.8个。

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特点

一、台湾地区水资源丰富程度远超海南

台湾地区多年平均水资源量是海南的2.1倍,偏多338亿立方米;多年平均降雨量是海南的1.4倍,偏多750毫米;台湾地区年均降雨量等值线的变化范围在1500-7000毫米,而海南变化范围在1000-2600毫米,空间变幅差异很大。

二、两地丰枯期明显,台湾地区最枯期降雨量约为海南的3倍,“枯期不枯”

台湾地区属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东部、北部降水量大且全年有雨。年降雨量最大的火烧寮地区就在台湾地区东北部,年均降雨量约为6558毫米,最高达8409毫米,被称为“雨极”,基隆港年均降雨量在3200毫米以上,被称为“雨港”。每年5-10月台洪期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比例由北部的64%增至南部的90%,最大月雨量北部集中在8-10月,中部集中在5-8月,南部集中在6-9月,区域差异较大。海南岛5-10月降雨量约占全年的80%以上,最大月雨量均集中在8-10月,地区差异不大。从枯期降雨量来看,台湾岛最枯期平均降雨量约为900毫米,较海南同期的300毫米丰沛不少,可谓“枯期不枯”。

三、台湾岛“河川腹地甚广”,蓄水工程以拦河堰为主;海南岛“河流源短流急”,蓄水工程以水库为主

台湾地区大小河川密布。因最大分水岭中央山脉位置偏东,主要河川、76%的耕地、70%的人口集中分布在西部,且河流“河川腹地甚广”,台湾地区主要采用拦河堰引水方式,即来即引,分散取、供水,解决平原区农业灌溉和沿程城乡生活用水需求。相比而言,海南岛河流源短流急,枯水期易断流,且受环状圈层地形影响,区域同丰枯几率大,成片的耕地和近80%人口位于沿海地区,采用在丘陵台地地区建设水库工程,蓄丰补枯,以自流方式为主引水供水,满足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需求,同时可起到一定的削峰滞峰作用,减轻下游河段洪涝灾害。

四、台湾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远高于海南

2015年,台湾地区用水量165.46亿立方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35.6%;海南用水量45.84亿立方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14.9%,远低于台湾地区,与全国平均22.4%的开发利用率也有一定差距。主要区别有以下几点:

一是地表水及地下水供水差异大。台湾地区总供水量中,地表水供水量为110.19亿立方米,地下水为55.19亿立方米,比例为67∶33,其中水库为28.76亿立方米,占18%;海南总供水量中,地表水供水量为42.95亿立方米,地下水为2.74亿立方米,比例为94∶6,其中水库供水29.50亿立方米,规模与台湾地区相近。从地表地下水利用结构来看,台湾地区降水入渗补给能力强,地下水水量丰富,利用量大;而海南降水补给能力相对弱,地下水水位深,2016年采样检测109个地下水样本中77个样本铁、锰含量超标,沿海部分地区存在海水入侵现象,地下水利用量甚少。二是用水效率差距较大。台湾地区农业、工业、生活用水分别占比用水总量的71.3%、9.7%、19.0%,与海南74.9%、7.1%、17.3%的用水结构基本相同。台湾地区万元GDP用水量51立方米,较海南123.8立方米偏少59%,较全国平均90立方米偏少43%;台湾地区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4立方米,较海南66.7立方米偏少79%,较全国58.3立方米偏少76%;台湾地区耕地灌溉率70%,较海南35%高出一倍,较全国60%高出10%。

几点启示与思考

根据对台湾地区与海南基本情况、水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现状的分析,得出以下几点启示和思考:

一、坚持节水优先,全面提高用水效率

海南万元GDP用水量为台湾地区的2.4倍,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台湾地区的4.8倍,产业结构优化空间较大,需进一步强化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海南耕地灌溉率仅为台湾地区的一半,需进一步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全面打通“最后一公里”,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

二、坚持确有需要,持续适度开发利用水资源

台湾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海南的2.4倍,全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海南的1.5倍。上世纪70年代,台湾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超过30%,人均GDP与海南现状接近。随后40多年,台湾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一直保持在30%-40%的合理限度内。为建设美好新海南,筑牢水安全屏障,海南必须在合理区间内,持续适度开发利用水资源。

三、坚持因地制宜,构建协调均衡生态水网

台湾地区水资源丰富,枯期不枯,地下水补给能力强,河川腹地甚广。与之相比,海南河流源短流急且枯期易断流,不宜照搬台湾地区取用水模式。但可结合海南岛中高周低的环状圈层地形,建设以天然水系为经线、人工渠系为纬线、蓄水工程为节点的协调均衡生态水网,通过长藤结瓜,减少能耗、自流引水,可有效实现江河湖库互通互济,解决枯期和用水高峰期重叠导致的区域水资源短缺和功能性缺水问题。

猜你喜欢
用水量海南岛降雨量
基于双模型的农业用水量预测算法仿真
你的用水量是多少?
海南人为什么说福建话
“早春茶”开采
Nozzle喷嘴
豫南山区野生北虫草发生出草规律及采集利用调查初报
海南岛橡胶树风害坡度的影响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