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河南现代化打造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高地

2017-11-24 04:02梁红军
决策探索 2017年18期
关键词:创新型河南科技

文/梁红军

创新驱动河南现代化打造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高地

文/梁红军

科技创新是撬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杠杆,是塑造发展格局的关键力量。区域创新能力的高低,日益成为地区经济能否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河南一贯重视科技创新对现代化的推动作用,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河南、打造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高地等政策密集出台,为河南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古老的中原大地呈现出发展的勃勃生机和无穷活力。

一、河南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及短板

作为一个科教资源不发达、总体科技创新实力比较落后的内陆大省,河南把改革、创新和开放作为发展的三个核心要素,通过“放管服”改革和权力清单制度等充分释放体制机制红利,通过打造陆上、空中和“网上丝绸之路”建设对外开放高地,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打造中西部科技创新高地,着力实现从创新大省向创新强省、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历史性跨越。

当前,河南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短板就是创新投入不足、资源缺乏。据公开发表的统计数据显示,河南2016年GDP总量为40160.01亿元,研发经费(R&D)为497.98亿元,R&D投入强度(R&D/GDP)为1.24%,既低于全国2.1%的平均水平,又落后于中部的安徽湖北两省,R&D经费总量甚至低于深圳华为一家企业;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为全国的1/3、技术市场成交额占全国的0.5%;全国“千人计划”一共6081人,河南入选19人,占0.3%。全国科学院院士有625人、工程院院士有475人,按照院士工作地统计,河南仅仅有14人(其中科学院院士4人、工程院院士10人),以两院院士为代表的高端人才明显匮乏,成为制约河南创新发展的最重要的短板因素之一。截至2016年年底,河南全省创新引领型企业突破1600家,但湖北有4000家、安徽有3800家、湖南有2200多家;河南全省“211”大学一所,国家级研发平台(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家,低于湖北的45家,大中型企业建有研发机构的14.4%,也明显低于安徽的35.3%、湖南的17.7%。

二、抓住郑洛新自创区建设机遇,打造中西部科技创新高地

(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必须首先明确和解决好谁来驱动创新的问题

中国语境中的创新是由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等组成的。科学创新主要是解决认识层面“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技术创新主要是解决实践层面“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制度创新主要是解决社会层面对创新活动“如何激励或约束”的问题。驱动创新,是由推动创新工作的科学家、研发人员、企业家和各级政府等构成的多主体来进行。针对科学家和研发人员,要持续给研发人员的创新创业活动“松绑”,要大力支持、充分信任;针对企业家群体,要紧紧依靠发挥市场的导向驱动作用,让他们主导创新,想创新、能创新、创新有回报;政府是创新规划战略组织实施方,重大科技工程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功成不必在我”,依靠强大的战略意志力提供保障。创新虽然非常重要和紧迫,但抓创新工作不能急躁,尤其是在制度层面推动创新,政府应充分发挥导向、引领、保护和激励作用,充分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科研规律。

(二)要加快国家重大战略整合,加快建设郑洛新自创区

当前,很多国家战略在河南密集布局,按照河南省委、省政府《关于统筹推进国家战略规划实施和平台建设》指导意见,郑洛新自创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引领性战略,中原经济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是整体性战略,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国家级加工贸易承接转移示范地、交通综合枢纽示范工程城市、服务外包示范城市、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郑洛新“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等是专题性战略。要加快国家重大战略的统筹整合与部署推进,建立高层决策和议事协调机制,统筹重大项目布局、重要资源整合、重点政策支撑,定期梳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清单。要持续研究优化郑洛新自创区空间和功能布局,加快建设开放创新先导区、技术转移集聚区、转型升级引领区、创新创业生态区,协调推进核心区、辐射区和共建区的创新发展,集聚整合各类创新资源,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三)全力抓好大平台、大项目,培育塑造战略性创新优势

进一步规划筛选一批关系河南未来发展的前沿性、战略性重大项目,集中优势、务求突破,发挥重大创新项目的引领性作用。要依托河南在农业生物育种方面的独特优势,汇聚全球育种资源、人才和平台,建设立足本省、服务全国、面向全球的生物育种中心,在体制机制创新、科技成果转化、高层次人才引进、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要充分发挥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可见光通信方面的技术优势,加快产业化进程,打造河南未来产业发展的新亮点。要在超级电容、工业CT等方面积极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加速产业化进程。要加强与央属军工集团战略合作,打通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移转化渠道,加快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产业园的规划建设。要深化与中关村务实合作,探索建立“成果中关村——转化郑洛新”的常态化合作共赢机制,联合央企发起设立双创发展基金。

(四)完善全链条育才、全视角引才、全方位用才的发展体系,实施人才强省战略

要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持续加强创新型领军型人才和大国工匠的引培工作力度,推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效衔接,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在全社会倡导尊重知识、崇尚创造、追求卓越、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全力塑造创新河南的崭新形象。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措施,加大对创新型成果尤其是创新型领军型人才的宣传推介力度,使创新者有地位、有回报。要持续探索创新型人才引进与本土化培植、走出去培养和引进来传授等有机结合的新途径新举措。针对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强化创新性激励指向,加大创意开发与创新创业孵化扶持引导力度。针对科研院所,要支持和鼓励创新型人才引进,投入培养基金,依托项目培养人才,借助人才提升项目品质。启动实施中原产业创新领军人才工程,实施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工程,努力形成“龙头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崭新局面。

(五)进一步突出和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

要强化科技同经济、研发同产业、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强度同其利益收入等四个方面的对接。要建立多元、多层、多渠道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积极引导风险投资投向创新型企业,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要加快推进创业孵化、知识产权服务等机构的专业化、市场化改革,加强创新成果交易的专业队伍和市场体系建设。强化政策引导激励,完善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机制。要坚持放宽政策、放开市场、放活主体,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持续深入对企业员工创新方法和技能的培训,促使企业员工想创新、能创新。

(六)持续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全面落实国家推动科技创新方面的战略部署,大力推进科研项目审批制度、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完善科技自主创新与成果转化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分类指导和评价考核,完善科技成果评估、登记核准、变更等制度,建立健全自主创新成果信息报送、登记、发布和共享机制。深化以管理体制和人事薪酬制度改革为重点的科技体制改革,实现“用人可进可出、薪酬可增可减、干部可升可降”,全面提升郑洛新自创区的内生动力、创新活力和辐射效应。积极协调河南省直部门与国家有关部委、郑洛新自创区领导小组与郑州、洛阳和新乡三市等推动协同创新工作制度的落实。

【本文系河南省科技智库调研课题(HNKJZK-02B)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猜你喜欢
创新型河南科技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出彩河南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