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作品中的人间情愫

2017-11-25 21:59莫云
中华魂 2017年2期

文/莫云

毛泽东诗词作品中的人间情愫

文/莫云

20世纪的风风雨雨与世界政治风云造就了一代伟人毛泽东,也造就了一代诗人毛泽东。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与军事家,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他将自己毕生的精力贡献给了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还从日理万机的公务繁忙中,挤出些微的时间写诗填词。凭着他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与诗人特有的气质和灵感,他一生创作了70余首旧体诗词,为人类文化事业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笔者是个诗词爱好着,早年就对毛泽东诗词颇感兴趣,能一口气背下其中的好多首诗词。有人说,不善读诗者读出的是文字,善读诗者读出的是情感。毛泽东虽然是领袖,但他首先是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诗言情,词亦言情,毛泽东情感丰富,下笔传情,我们可以从他的诗词作品中品味出美不胜收的人间情愫。

一、离愁别恨中的思亲情愫

我在一次讲座中说过这样的话:“伟人也想家,伟人也思亲。”这句话是针对毛泽东的三首词而说的,即:《贺新郎·别友》《虞美人·枕上》《蝶恋花·答李淑一》。在这三首词作中,毛泽东对妻子杨开慧的思念之情跃然纸上。

《虞美人·枕上》应当是毛泽东留存的最早一首词作了。这首词写于1921年,是在毛泽东与杨开慧的新婚不久,因为他们结婚是在1920年冬天,第二年春天,毛泽东就离家到岳阳、华容、南县、常德、湘阴五个地方去进行社会调查,考察学校教育。新婚燕尔,年轻的夫妻小别,那情境,那心境,那相思是可想而知的了。毛泽东是个有志青年,他目光远大,壮志凌云,他考察社会是为了改变社会,他酷爱读书是为了将来济世救民。但是,再有志向的人也有一颗常人之心,离家在外,他还是时时想起杨开慧,还是关不住心中那思念的花絮。他惟有以词来表述自己的相思之情:“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作者相思难耐,窗外依然春寒料峭。那是怎样的一种情思呀!人躺着却怎么也睡不着,任在床上辗转反侧。天怎么还不亮啊!实在受不了了,就起来坐一会儿吧,为了排遣离愁别绪,为了打发时间,他只好数着天上的星星。这当是毛泽东的诗词中表情达意最真实的词句了,能让许多读词的人都为之动情。

经专家研究,《贺新郎·别友》一词当作于1923年11~12月之间,当时的情况是,毛泽东的次子毛岸青刚刚出生不久,他就奉中共中央通知,由长沙达上海,再转道广州,准备参加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抛妻别子,情何以堪?毛泽东于是写下这首词赠给杨开慧。在创作者留存的六件手迹上,这首词有的加了副标题,有的没有加。最为滑稽的是,有的研究者还认为这是一首毛泽东赠给“情人”的词。但据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在其《中国的战歌》一书中记述,这首词确实是赠给杨开慧的。诗人公木在评论这首词时,还使用了醒目的标题“熔婉约与豪放于一炉”。当年性格豪放的毛泽东竟写出这般缠绵悱恻的诗句,真的是“别有一番滋味”。“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毛泽东和杨开慧可以称得上是知音伉俪了,一个能把她装在心中带向远方,一个能为了自己的心上人而不惜生命走上刑场。作为职业革命家的毛泽东,他曾不止一次地得到过杨开慧的温存体贴,这些都是从诗人的词句中读出来的,如:“人有病,天知否?”这是一种含蓄的表达,水中最相亲相近的莫过于鸳鸯和鱼鸥,人间最相亲相近的莫过于恩爱夫妻了。

《蝶恋花·答李淑一》这首词,我在十几岁时就阅读过、背诵过,长大以后又多次听评弹演员演唱过。李淑一是毛泽东的老战友柳直荀烈士的夫人,她在新中国建立以后,和毛泽东主席有过书信往来。1957年,她把1933年自己写下的怀念丈夫的旧词作《菩萨蛮》寄给毛泽东,毛泽东就创作了这首《蝶恋花》词回赠给她。前者的主题是思亡夫,后者的主题是思亡妻、思战友。有一个共同点是,两位作者所表达的都是思亲之情,两位被思念的人都是革命烈士。毛泽东在词中运用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方法,从地上写到天上,又从天上写到地上,并且通过嫦娥与吴刚的传说来寄托自己对亡妻和战友的思念之情:“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反动派被打倒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也被推翻了,那长眠于九泉之下的也该高兴得挥泪如雨了吧!

二、风雨同舟中的友谊情愫

读过几个版本的《毛泽东传》,你就会知道,毛泽东是个非常重友情的人,从学生时代到成为一国领袖,从五湖四海的国内到五大洲四大洋的国外,他都有朋友,并且他的朋友还不分级别,有作家、记者,有名士、诗人,有老战友、老朋友,也有国家元首政要。我们从他的诗词作品中可以寻找到真挚的友情。

现存最早的是毛泽东的一首七言古诗,题目叫《送纵宇一郎东行》。这首诗的作者署名是“二十八画生”,即毛泽东当年的笔名,因为毛泽东三字(繁体字)刚好28画;被送行的纵宇一郎就是当年的新民学会会员罗章龙的化名。1918年,罗章龙赴日本留学,新民学会特意在长沙北门外聚餐,为之饯行。罗章龙临行时,毛泽东还到码头送别,并在信封里装着这首诗相赠。真情相送必有愁丝伴之:“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接下来,作者又真诚地嘱咐朋友:“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从君理?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毛泽东和彭德怀是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的老战友,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毛泽东对彭德怀一直委以重任。1935年10月19日,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第三天,时任红三军团军团长的彭德怀,指挥红军先遣队在吴起镇附近打了一个胜仗,歼灭敌军一个骑兵团,结束了红军到达陕北后的第一仗。毛泽东听到捷报后,立刻写了一首六言诗,对彭德怀给予高度的赞扬,诗题为《给彭德怀同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现代著名女作家丁玲是毛泽东夫人杨开慧在长沙周南女校的同学。1933年5月14日,时任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党团书记的丁玲,在上海不幸遭到国民党便衣特务绑架。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并激起文化界进步人士的极大愤慨,蔡元培、宋庆龄、鲁迅等38人联名致电南京政府,及时施以营救。国民党当局未敢妄下毒手,只是将丁玲秘密押赴南京,软禁达3年之久,直到1936年9月18日,丁玲才在中共党组织的营救下逃离南京,辗转上海,后女扮男装到西安,于同年11月初抵达陕北保安,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党中央领导人的热烈欢迎。见面时,毛泽东关切地问她打算做什么,丁玲果断地回答:“当红军!”11月22日,中国文艺协会在保安成立,选举丁玲为主任。毛泽东在会上作了即席演讲,他说:“过去我们都是干武的,现在我们不但要武的,我们也要文的,我们要文武双全。”实际上,毛泽东本人就是一位旷世的文武全才。西安事变爆发后,丁玲随军南下,毛泽东便用电报的方式,赠给这位湖南老乡一首词作《临江仙·给丁玲同志》,词的下半阙为:“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毛泽东在词中幽默地夸奖丁玲,说她的一枝生花妙笔,能够抵得上三千支德国毛瑟兄弟工厂制造的毛瑟枪。结尾二句对仗工整,写出了丁玲从“文小姐”到“武将军”的人生转变,作者的钦佩之情也蕴含在这诙谐的词句中。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帅中,毛泽东身为中共中央主席,只参加过两个人的遗体告别仪式,一次是参加1972年1月陈毅元帅的追悼会,一次是告别罗荣桓元帅的遗体。罗荣桓是毛泽东的老部下,他参加过毛泽东亲自组织、发动和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刚上井冈山时,他担任连党代表,由于他英勇善战,到1930年就担任红军第四军政治委员;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他曾独当一面,历任八路军115师代师长兼政治委员,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政治委员。新中国建立后,他又相继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与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1963年12月16日,他因积劳成疾不幸在北京逝世,毛泽东亲自到医院向其遗体告别。1978年9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当年写的一首七律悼亡诗《吊罗荣桓同志》,诗的前三联回忆作者与罗荣桓元帅共同的战斗经历,从红军时期到新中国的建立,诸多往事都概述于诗中;诗的尾联是对罗荣桓的高度评价:“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词句既有对逝者早逝的痛惜,也含有对天妒英才的埋怨,行行字字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

毛泽东与诗人柳亚子互有诗词唱和,正是那些字斟句酌的清词妙句,进一步加深了他们之间的友谊。然而,人们大都知道他们在1949年4月的那次七律诗的唱和;人们也大都知道,他们1950年10月在北京怀仁堂的那次《浣溪沙》词的唱和;却鲜有人知道,他们的诗词唱和史上还有一次“金三角之谊”。就是在那次毛柳二人怀仁堂唱和的一个月后的一天,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颐年堂的花园里散步,他们在谈论着抗美援朝的战势与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次战役的胜利。毛泽东在兴高采烈之中掏出柳亚子送来的一首新词《浣溪沙》。周恩来笑着问:“你和他一首没有?”这时,毛泽东就将自己刚刚构思的和词背给周恩来听:“颜斶齐王各命前,多年矛盾廓无边,而今一扫新纪元。最喜诗人高唱至,正和前线捷音联,妙香山上战旗妍。”词中的妙香山是志愿军打胜仗的地方,此词抒发了作者对抗美援朝前线大捷的赞美和自己的喜悦心情。在这首词写作之前,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已在朝鲜战场上英勇牺牲了。本来,周恩来是想借散步之机把这事告诉主席,当时为了不破坏毛泽东的诗兴,他就忍住没说。事后,毛泽东就把这首和柳亚子的词书赠给周恩来珍藏。一次唱和却加深了三个人之间的友谊,并一时传为佳话。

三、戎马倥偬中的乐观情愫

在那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里,毛泽东曾被誉称为“马背诗人”,这大概是因为,他上马能口占诗句,下马能运筹帷幄。毛泽东天生的雄才大略,也给了他人生博大的胸襟,同时又造就了他乐观开朗的性格,这种性格在他的诗词作品中展示得淋漓尽致。

笔者曾在井冈山的黄洋界峰顶上踱步徘徊,睹物思人。导游小姐解说道:“当年红军战士就是在这里打退敌人进攻的,红军的两颗土炮弹,两颗都命中目标,就把敌人给吓跑了。”那次战斗被称为“黄洋界保卫战”,也是人民军队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据有关资料记载,毛泽东没有参加这次战斗,当炮弹在敌群中爆炸时,山头上的红军战士高呼:“毛委员、朱军长回来了!”史实证明,吓跑敌军的不仅是炮弹,更是朱德和毛泽东的威名。当毛泽东回山听到这个消息时,他不禁哈哈大笑,他在大笑声中写下了一首词作《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从词中可以看得出,敌军是连夜逃跑的,那是因为他们被吓破了胆。

毛泽东的乐观主义精神不但表现在他指挥若定打胜仗中,而且表现在他人生最失意的时候。正当毛泽东率领红军节节胜利之时,一个突然的事情发生了,这也是信心百倍的毛泽东没有想到的事情。1929年6月间,红四军第三次打下福建的龙岩城,随之,红四军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在城内的公民小学召开,正是因为毛泽东要下决心纠正红军党内存在的错误倾向,遭到有些与会者的反对,他的红四军前敌委员会书记一职竟被选掉了。可想而知,这对于一心一意为革命事业操劳的毛泽东来说,是多么沉重的打击啊!此时,他身患疟疾,不得不离开他亲手创建的红军,隐居在一个小山村里,化名“杨先生”,一度过上了寂寞的田园生活,他仿佛从红军中消失了。雪上加霜,国民党的报纸还发了一个号外,称毛泽东被“击毙”于山中。因为这个号外还闹了个国际笑话,远在莫斯科的共产国际信以为真,还郑重其事地用电报发来了一篇上千字的《讣告》,其中称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奠基者,中国游击队的创立者,中国红军的缔造者”。与此同时,进步诗人柳亚子还以诗的方式来悼念毛泽东:“神烈峰头墓草青,湘南赤帜正纵横。人间毁誉原休问,并世支那两列宁。”从那个时候起,他就把毛泽东和列宁、孙中山相提并论了。

然而,毛泽东就是毛泽东,他是一位稀世的乐观主义者与浪漫诗人,他又在身处逆境中写词了。这次他写的是一首《采桑子·大柏地》,词的上阕写道:“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但看黄花不用伤。”后一句后改为“战地黄花分外香”。作者由花及人,以花喻人,其本义还是以花慰人,看似在安慰别人,其实是在安慰自己:要从感伤中奋起啊!

近来网上读诗,见有网友评出“顶级古典诗词36首”,其中李白诗占首位,被选进了5首,而毛泽东的词作被选进了三首,就是:《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与《忆秦娥·娄山关》。如果说《沁园春·长沙》中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写出了毛泽东年轻时代的豪情壮志;那么《沁园春·雪》中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则写出了中年毛泽东的磅礴大气与前景在握的乐观情怀。评论界对前两首《沁园春》评述较多,这里就不再赘述。从《忆秦娥·娄山关》一词中,可以去领略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千回百折”的长征路上那沉重、坚毅,对胜利充满信心的革命情怀。与上一首《采桑子·大柏地》的写作背景大有不同,这首词是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以后创作出来的。娄山关坐落在遵义城北娄山的顶峰下面,而娄山关战斗就是毛泽东指挥“四渡赤水”战役中一次重要的战斗。更有巧合的是,这次战斗又是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命令其部下彭雪枫率部参战,并一举攻关取胜的。毛泽东在这首词中写出了他自己也颇为得意的词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作为军事领导人的毛泽东并没有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中,他深知前面还有许多困难,亟须同志们“迈步从头越”。这首词的字里行间,饱含着豪情壮志。

四、指点江山中的民生情愫

笔者曾在论文《毛泽东是延安精神的光辉旗帜》一文中作出这样的评价:“毛泽东是人民领袖,毛泽东是民族英雄。”前者是因为毛泽东是农民的儿子,他的血管中有着生生不息的百姓情结;后者是因为毛泽东生长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他的细胞中有着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无论是日本还是美国,也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毛泽东的名字都令侵略者闻而生畏。毛泽东曾经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句话发自他的内心深处,也是他饱读史书得出的结论。毛泽东还把共产党人的宗旨总结成非常精练的五个字:“为人民服务。”他不但是这句话的身体力行者,而且在他的诗文中一次次体现出他由这五个字而生发出的民生情愫。

关注民生是毛泽东人生的出发点,百姓情结是毛泽东生命的支柱。在中国革命初期,毛泽东因为和农民兄弟心连心,加上他又善于组织、发动农民运动,而被誉为“农民运动大王”,与革命烈士彭湃并驾齐驱。1927年9月,毛泽东执行党中央的指示,在湘赣边界发动了轰轰烈烈的秋收起义,因部队损失较大,他又把这支起义队伍带上了井冈山,保留了宝贵的革命火种,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从而使“星星之火”,燎原于全国,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在秋收起义刚刚开始的时候,毛泽东便兴高采烈地写下了一首词《西江月·秋收起义》,词的下阕是这样的:“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历史上无数次的农民起义,其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推翻不平等的旧制度,打倒作威作福的压迫者。毛泽东顺历史潮流而作为,为了使祖国绝大多数的下层人民能脱离苦难,他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一历史的重任。蔡诗华先生在赏析这首词作时说:“锦绣的山河,明媚的阳光,是毛诗的最好的注脚,最美的韵律,对他来说人民的幸福就是最美的愿望、最高的奖赏。”诗人公木也评价说:“假如说,秋收起义是标志中国革命的里程碑,这首《西江月》便是矗立在中国革命风云中的纪念碑的碑文。”

关注民生又是毛泽东人生的落脚点,他始终把关心民生疾苦放在执政者的第一位。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长征途中,把夫人贺子珍为他精心织出的唯一的一件毛线衣送给贵州的贫苦老奶奶和她的孙子;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延安艰难困苦的十几年生活中,一件上衣打了81个补丁;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身为领袖而时刻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新中国建立以后,毛泽东也写下过一些关注民生的诗句,如《七律·到韶山》中有句:“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在他的心目中,劳动人民就是英雄。再如《七律·登庐山》中有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在毛泽东理想的王国里,劳动人民能过上桃花源中人那种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生活就好了。而毛泽东还有集中主题写民生的诗,那就是《七律二首·送瘟神》。

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特写文章,题为《第一面红旗》,报道的是江西省余江县根除血吸虫病的经过。这种病流行在我国南方的十几个省市,严重地威胁着这些地区世世代代的农民和渔民。余江县彻底消灭了血吸虫病,这个消息让开国领袖毛泽东万分激动,他早上起床,喜悦之情不能自已,便一口气写出了两首七律。毛泽东主席此时此刻的心情正如他在诗序中所写的那样:“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作者在这两首诗中借古代传说的牛郎发问,并借封建迷信中的瘟神为题,充分表达出一代领袖心系民生的真挚情怀。“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连神医华佗都做不到的事情,今天的人民群众做到了。“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这诗句中饱含着作者的愿望:他希望六亿中国人民能过上幸福安康的好日子,他还希望威胁着民众生命的病魔一去不返。

无情未必真豪杰,毛泽东既有领袖之情,也有常人之情。如果说他是神,那就是他在以诗词传情时的神来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