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体育倦怠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

2017-11-27 04:01赵征希李先飞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体质体育

赵征希,李先飞



高校学生体育倦怠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

赵征希,李先飞

在长期曲折的教育深化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问题与弊端,高校学生体育倦怠就是其中之一。学生体育倦怠既阻碍了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又影响了学生体质健康提升和良好运动习惯的养成。基于此,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高校学生体育倦怠现状出发,分析了学生体育倦怠形成的影响因素,为高校学生体育倦怠策略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高校学生;体育倦怠;体育参与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蓬勃发展,学校体育对现代大学生的素质培养作用日渐凸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学校体育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将“培养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体育习惯”作为现代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目前高校学生普遍存在对体育课程学习、体育锻炼不感兴趣,参与度较低的现象,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情况不容乐观,在体质测量降低的标准下其体质达标率依然在走下坡趋势。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会对其学习生活产生一系列的影响,而高校体育课程学习情况又决定着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消极的体育学习状态会对学生的体育思想和行为产生错误的引导,长期以往,大学生面临的就是体质健康水平严重下降的后果。而目前部分高校依然存在体育歧视即“重智育轻体育”的现象。这种“重营养,轻锻炼”的教育模式会直接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对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校园体育学习氛围有着消极影响,不利于健康中国和人才强国目标的实现,必然会延缓我国迈向体育强国的进程。

1 体育倦怠及其表现

倦怠(Burnout)一词是美国精神分析学家(Frendenberger)于1974年在心理健康领域首次提出,具体是指个体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不能得到有效缓解,在心理、生理上产生疲劳,导致学习工作能力下降,进而产生厌倦工作、冷漠他人、工作成就感低等一系列负面的症状。在这之后,部分学者如Maslach等人进一步提出工作倦怠,指在工作中由于某种压力而产生的精神疲惫和情绪耗竭的状态[1]。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倦怠(Burnout)研究开始于70年代中期,并且研究方向集中,主要为工作倦怠(Job Burnout)。对于其他方面,如学习倦怠(LearingBurnout)的研究并不多。学习倦怠(Learing Burnout)是指以一种消极的身心状态来对待学习,表现为乏力、厌倦、困倦、消沉、头疼、郁闷、消极、悲观等不良情绪的出现或是几个因素的综合反应[2]。体育学习倦怠是学习倦怠的一种,主要指学生因缺乏体育学习兴趣、学业负担过重、传统教育模式僵化、体育学习内容难度大等因素而造成的体育情感耗竭、体育学习成就感降低的症状,在教师组织体育锻炼时学生表现出缺乏兴趣和动力、不积极参与、逃课、厌倦甚至是反感的态度和行为。

而目前,我国对体育学习倦怠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众多学者都这样定义。体育倦怠,主要是指学生对体育课程或是体育项目活动没有热情,在课堂或是活动中表现出身体困乏、东张西望、自卑自弃、惊慌恐惧、领悟灵能力较差,肢体动作不协调,课堂上不能完成教学任务,练习过程中自主降低练习次数与难度,考试时投机取巧等。目前,体育倦怠心理和倦怠行为普遍存在于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和体育参与之中,这些倦怠行为直接对高校体育、学生体质、校园体育学习氛围等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这种不良的学习情绪潜移默化地感染身边的老师、同学,逐渐波及到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使老师容易出现消极教学情绪,加快了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速度,并将阻碍我国高校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 高校学生的体育倦怠现状

2.1 高校学生体育倦怠存在年级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年级之间的体育倦怠情绪和体育倦怠行为存在差异,但高校大一学生普遍存在体育倦怠情绪小,与高校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差异显著。这一调研结论,国内与国外结果相似:大二、大三学生对体育学习倦怠的水平远高于大一学生[3]。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倦怠情绪与行为之所以远低于高年级,是由于在大一阶段,其刚步入大学,对学习各类事物充满新奇与激情,想去尝试包括体育运动在内的各种学习。对于大学的这种自由式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都还没有完全的适应,大都还保留着高中时期的学习干劲。就目前高校的开课情况来看,大一开设的课程较多,既有专业课又有公共基础课,要完成更多的学习目标,修满体育运动课程的学分,对体育学习也无法放松。相比之下,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已经进入到大学生的“角色”之中,适应了大学的生活,熟悉了周边的环境,对大学生活的热情不再那么高涨。大一之后开设的课程逐渐减少,学习目标逐渐下降,高校学生总体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不高,但是在不同年级之间的体育倦怠表现又存在差异。

2.2 高校学生体育倦怠存在专业差异

从目前对高校体育课程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高校学生体育倦怠存在专业差异。第一,非体育专业学生体育倦怠指数高于体育专业。体育专业的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养成的比较早,基本上都是在初中或是高中阶段,体育就成为了他们如同其他理论学科一样重要的学科。升入高校后,体育专业的学生基本每学期都会学习各种球类,参与各种体育活动,会开设有属于体育学科自己的专业课程。由于体育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体育基本上会成为大部分学生的“看家本领”。因此,体育专业学生对于专业课堂的学习重视程度较高,学习上手也比较快,能够坚持学习的情绪也更久。而非体育专业学生,在开始阶段其体育锻炼意识比较薄弱,基础较差,在步入高校后体育并非他们的主修专业。这类学生对体育的接触大都仅止步于公共选修课程上,在面对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今天,非体育专业学生一心投入到自身专业,从而缺乏锻炼的兴趣、精力和时间。所以,非体育专业学生可能对体育运动存在排斥情绪。第二,师范类高校学生体育倦怠指数高于非师范类(体育师范类除外)。通过对师范类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其体育倦怠指数较高。大部分师范类学生给自己进行固定的职业定向,毕业之后成为中小学的老师,向往稳定的平静生活,缺乏体育锻炼意识[4]。第三,理工类学生体育倦怠指数高于文科类。理科类学生每天的学习任务繁重,除了学习大量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参与各种实验、研究,他们自身专业的学习压力比较大。而且,由于专业前景好,理科类学生会有体育歧视现象的存在,认为从事体育者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而文科类学生相比于理科类要轻松许多,文字性的东西有很多都可以自学,不会那么乏味,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和严谨。因此,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文科类学生比理工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期望值更高。

2.3 高校学生体育倦怠存在性别差异

调查研究表明,高校学生体育倦怠存在性别差异,这种差异是由男生和女生的生理结构以及体质差异决定的。女生的生理结构和体质差异决定了女生在力量、速度、爆发力等方面都不如男生。那么对于竞争比较激烈,需要速度、灵敏的篮球、足球以及田径等许多项目女生都缺乏兴趣。没有兴趣和爱好,必然容易促成消极情绪,形成体育倦怠。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在以体育需求为基础,从而产生一系列认识体育、探求体育、实践体育的心理情绪倾向,并且能够花一些时间来进行体育活动。从而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女生对体育的热爱程度远低于男生。根据兴趣的倾向性、广阔性、稳定性、效能性进行分析认为,男生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倾向和对体育信息的关注度较女生高出很多。因此,高校学生体育倦怠情况女生高于男生。在各类运动场所,男生的参加比例都是远高于女生。而对于挑战运动性、趣味性更强的项目,如篮球、足球等,女生参与很少。大多数高校女生由于缺乏运动习惯,除了参加大学体育必修课程之外几乎不参加任何的体育运动。因此,高校女生对体育的倦怠心理同男生相比,倦怠情绪和行为更加严重,差异较大。

3 高校学生体育倦怠的影响因素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不同的需求或层次会对个体形成相应的引导。体育锻炼可以塑造人的体魄,为人提供不同程度的在心理上的安全保障。在现代社会日益科学化的条件下,体育不仅仅是强身健体的一种手段,而且是一种必须的生活方式。现阶段,高校出现体育倦怠心理和行为与教育深化改革目标相悖,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不仅有大学生个体的因素,也与国家教育制度等方面有深切的关系。为了能够有效地缓解高校学生体育倦怠,还需要从学生、社会、学校等多方面共同努力,进行分析研究学生形成体育倦怠的原因,为缓解倦怠提出改进策略。

3.1 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

通过调查发现,有些高校存在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现象。大学体育课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部分,是大学生体育素质培养与体育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体育课程资源供给的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体质状况以及走向社会后体育习惯的保持和意识的实践。在调查中发现,学校对体育课程设置的不够合理、教学目标贯彻的实效性不强、教学内容选择较单一、教学评价存在漏洞、学校场地器材相对匮乏,而且学校对学生的体育课要求并不严格,存在体质监测放水现象。高校教学存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待体育课程的态度,不仅无法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而且助涨了学生体育倦怠的情绪。

3.2 社会压力较大

根据国家教育改革要求和社会发展形势,高校招生规模在逐年上涨。201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进一步上涨,规模达到765万人。伴随科学技术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目前众多企业招聘单位正在减少,而同时对人才的标准又在不断地提高,给高校学生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首选要求是必须具备高学历、高素质,但是却从来没有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作任何标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剧增,为了在毕业后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把全部的精力都用于参加各种培训班,考取各类证书。努力的评优评先使他们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体育运动,更无法形成良好的锻炼意识和习惯。大学生上体育课仅仅只是为了修满学分,认为对将来就业没有任何用处,直接致使高校学生在平时的大学体育课上表现出慵懒的现状,体育课成为了一种形式上的体育课。

3.3 学生主体因素

学生自身缺乏体育学习动机和目标。体育学习动机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基础,是引导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内部动力,也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指导学生体育行为的内在驱动力。而调研发现,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待体育存在消极的被动学习态度。长期这种思想的养成,就会形成体育倦怠,进而造成运动能力下降、身体协调性不强。当然,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身体素质和兴趣爱好都会存在差异,有的学生自我效能感较差,在面对某些体育运动时对自身的运动能力信心不够,完成体育课程的效果不理想,这也会造成学生不愿意继续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和对体育运动产生倦怠和消极的情绪。

4 结语

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各方面能力均强的复合型人才,不仅需要能力强,而且需要身体强,而高校又是未来社会人才培养的主导力量。所以,加强高校学生体育课程教育不仅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健康中国的迫切要求。因此,国家和教育部将加强和改善高校学生体质健康工作作为重要任务,高度重视学生的体质健康,在发展学生体质时抓住关键环节,努力高效地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过程中必须把体育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学校体育工作取得明显的突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因此,缓解高校体育倦怠问题刻不容缓,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科学健康发展和学生体质水平的持续提升极为重要。

[1] 陈善平,李树茁.大学生体育锻炼情景下运动承诺理论模型的检验[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5):623-625.

[2] EM Cummings,AL Greene,KH Karraker.Life-Spa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Perspectives on Stress and Coping [M].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1:3-19.

[3] 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状况及其关系[J].心理科学,2006,29(1):47-51.

[4] 黄晓灵,白智宏.体育教育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32-137.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PE Burnout

Zhao Zhengxi,Li Xianfei

In the long and tortuous process of education reform, there will inevitably be problems and drawbacks.Students' PE burnout not only influences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ut also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and good exercise habits.Using literature, logical analysi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E burnou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burnout, and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PE burnout strategy.

university students; PE burnout; PE participation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2016年度体育专项课题“高校学生体育倦怠反思与调控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6TY033)

赵征希(1991-),男,辽宁本溪人,助教,本科,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学。

重庆文理学院体育学院,重庆 402160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Chongqing 402160, China.

G804.83

A

1005-0256(2017)07-0004-3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07.002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体质体育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运动APP助推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成效研究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疫情防控对高校学生管理体系完善的启示
提高东北高校学生冬季运动兴趣的路径研究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