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发展体育核心素养的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构建研究①

2017-11-27 07:03钟淼李翠琴
当代体育科技 2017年33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体育

钟淼 李翠琴

(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长沙 410131)

1 什么是体育核心素养

“素养”是指通过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能力或技巧[1]。素养强调后天的习得,是通过教育者的引导、设计和培养达成不同程度的心理、文化、品德、艺术修养,是实现自我发展和社会适应的综合能力。“核心素养”是素养的“核心、关键”素养,是实现自我发展、维护自身健康和适应社会必备的、关键的能力和技巧。“体育核心素养”是指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维护自身身体健康及根据社会环境调整行为习惯与社会和谐的能力。根据体育学科的功能价值特点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DeSeCo项目标准,体育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可体现在3个层面:(1)人与工具,即物质层面上,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掌握体育理论知识、运动技能及体育创新的培养。(2)人与自己,即精神层面上,学生在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时,锻炼养成的健康体能、心理健康和体育意识。(3)人与社会,即社会层面上,学生在完成体育与健康课程学道德的养成[2]。

2 培育体育核心素养的意义

2.1 终身体育的保障

学校体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一门课程,而且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方面,在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的统领下,学习基本知识、技能,在体育实践中培养体育锻炼的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和习惯,为终身锻炼打下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从体育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核心部分影响学生,实现身体、精神上的全面锻造。

2.2 素质教育的呈现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它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大方面[3]。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学校体育发挥本学科优势和特点,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53号)强调“提升学生体育素养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目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理念,强调提升大学生体育素养水平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体育素养已上升到国家层面关注的问题,体现了新时代的制度影响力。

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个人、国家及社会3个层面对目标、道德规范基本理念的凝练,是精神支柱,是行动指南,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支撑构建我国体育核心素养体系,落实到学校体育的课堂教学、课外体育锻炼、体育训练及竞赛中,架构一个锻炼提高、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的育人平台,将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作为教育发展根本诉求,以服务于社会,创造丰富社会价值为最终目标,满足个体与社会共同发展的需求。

3 大学生体育素养缺失现状

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历经“军国民体育、政治体育、体质体育、技能教育、快乐体育”的演变,体育目标由单一社会本位到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结合,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的改革发展提出“终身体育”,表现为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协调发展的三维健康观,在“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下,我国学校体育学生“体育素养”迫切需要提高,目前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体质健康水平走低

据2014年教育部发布的30年来我国学生体质与健康“大数据”显示:我国学生健康体质健康状况在20年连续下滑的情况下,最近几年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大部分指标出现止跌回升拐点,但大学生在肺活量变化不明显,且爆发力、耐力、柔韧、速度素质仍持续下滑。虽然体质测试数据的下滑不能否定学校体育的改革,否定学校体育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但把体质健康测试数据作为反映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基本指标勿容置疑。

3.2 体育健康意识薄弱

体育健康意识是个体从身体健康出发对体育健康客观现实的反应,是对体育健康的总的认识和看法。体育健康意识表现为内心自发的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是体育行为的先决条件。良好的体育健康意识一旦被激发,体育学习和锻炼行为由被动变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据调查:高校学生业余自由时间的支配顺序为:学习看书、逛街就餐、游戏上网、体育锻炼、其他[4]。按排序不难看出,体育锻炼被视为可有可无的不乏多数,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影响,大学校园泛滥成灾的是游戏上网,表现为课堂的低头族、寝室的夜猫子,高校为网络成瘾的高发区,研究表明,网络成瘾与肺活量、50m、立定跳远、800m、1000m指标达显著负相关[5],严重影响大学生身体机能与身体素质水平。

3.3 体育健康知识贫乏

有目的参与任何一项活动都由“知—信—行”3个环节组成,参加体育活动也是一样,体育知识的具备是前提。体育活动的有效性是由多方面达成,任何一个小细节出了差错就有可能适得其反的效果,对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体育知识包括体育锻炼的原则与方法;运动保健与卫生;运动处方与评价;传统文化与名族文化的内涵;项目历史发展及锻炼价值等。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理论课时不得少于总课时的12%,按照每学期72学时,理论课大概9学时左右,高校体育是链接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过度阶段,两者很好衔接才有利终身体育的发展,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管理与环境大相径庭,显然,体育知识的掌握运用是个体适应社会进行终身体育的保障。作为高校体育课程,显然每学年的9学时的理论课时明显不足,况且部分高校对理论课不作要求,教学计划也只是摆设,据调查,我国普通高校理论课时达到12%仅占17.8%,教学时数没保障,教学任务和质量都成问题。

3.4 体育技术水平低下

学校体育的核心是体育教学,张洪潭教授在《技术健身教学论》中对体育教学角色清晰定位,强调“体育课以虽具有却不追求而虽不追求却必有强化体质之功效的运动技术传习为主旨”。运动技术既是适用性知识,也是操作性知识,是一种特定的身体活动,在运动技术展现的过程中才有体质的提高,文化的传承,精神的升华,体现出体育价值之三维画面,体验追求自我、追求卓越之愉悦,融合于生活的各个领域,体现生命的价值。

2002年教育部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课程目标之基本目标运动技能目标: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从小学到大学,十几年的体育教学,但正真离开学校走向社会运用习得的体育技术锻炼身体的很少,据研究统计,在中断体育人口中,中年人占比最高。其原因是:其一是未能熟练掌握运动技能;其二参加工作后受条件、环境限制无法开展锻炼,受时间、年龄限制,受场地限制。适合终身开展锻炼的项目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要么未达到自我锻炼的水平,要么没开设。

4 体育核心素养模型的建构

依据“经合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关于体育核心素养概念以“人与工具、个人发展、个人与社会”3个领域为依据,构建高校体育课程体育核心素养体系,实现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4.1 人与工具

工具是物质基础,是达成目标实现的介质和手段。体育学科课程的工具包括三类:第一,场地、器材、设施;第二,体育知识、身体练习、运动项目;第三,体育手段和方法。体育是工具也是智慧,在体育教学、课余锻炼、训练、竞赛过程中,场地开发利用器材,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体现科学性、健身性;体现自我价值、社会价值;体现现实意义、终身意义。提升教学艺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信息技术的使用,在传授的过程中,渗入文化要素,不断创新。

4.2 个人发展

个人发展包括体育态度、体育能力、体育精神3个方面。

体育态度是对体育学习和锻炼所持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态度决定行为,直接影响并调节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体育态度通过模仿和榜样形成,同时受强化的影响。因此家长、教师都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积极宣传体育的价值、意义,带头体育锻炼,产生积极强化。根据凯尔曼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不良体育态度的转变过程包括:服从阶段、认同阶段、内化阶段,通过规范化的教学实施,针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出明确的观点,以大量鲜活的事实论据,说理论证取得价值认同,在体育实践中感受的乐趣、取得进步、达到目标,提高学生对体育的价值认知,使体育成为学生内心自发的需要,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体育能力指运用体育科学知识、方法及手段,独立从事各种体育实践活动的本领,包括运动能力、保健能力、组织能力[6]。终身体育的实现是靠体育能力支持,在教学实践中,首先加强学生、领导及体育教师对培养体育能力培养的认识,其次加大体育理论课的学时数,完善体育学科知识、体育安全知识、体育保健知识理论体系,另外树立课内外一体化的观念,在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中学以致用,提高锻炼的习惯和能力。

体育精神是体育的灵魂,是体育教学的最高层次,以其独特的形式起到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在集体项目的教学、对抗性的练习中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体育竞赛强者胜弱者败的规律激励拼搏精神;体育课堂上比学赶超激发竞争精神;“更高、更快、更强”的追求历练勇于克服一切困难和永不满足、永远攀登的精神;体育规则、竞赛规程、评分标准养成遵从规则,培植法制意识。

4.3 个人与社会

体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体育本质的社会性决定体育价值的社会性,其表现在:(1)多元社会意识的增强。对体育规则的遵从养成规则意识;对公正、公平的追求激发进取意识、权利意识;体育的竞争合作诉求培养团队意识;体育高品质的精神追求,强化人们现实生活中意识与道德意识。(2)文化的传承与交流。以既得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能力辐射到在学校、家庭、社区,实现个人的体育社会价值。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促进学生社会适应”的目标,体育活动场所是人群交流的场所,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发挥优势作用,调动积极性,和谐人际关系,搭建学生社会性发展的软环境;合作情境主题设计习得协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球类比赛、游戏场景对社会角色的体验,培养尊重对手、遵守规则、约束自我,在练习或竞赛活动中模拟对现实社会的真实感受;构建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一体化发展模式,让教育的对象“走出去、请进来”,达到双向促进。

5 结语

体育核心素养是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它们是可迁移的、多功能的,这些素养是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高校体育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贯穿于人的一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育保证体育教育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连贯性。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体育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