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应重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①

2017-11-27 11:21林国忠
当代体育科技 2017年18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体育能力

林国忠

(厦门市松柏中学 福建厦门 361012)

体育教学应重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①

林国忠

(厦门市松柏中学 福建厦门 361012)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锻炼,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每个体育教师应重视的课题之一。该文着重从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养成学生的学习习惯、建立多样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等方面,阐述了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方法与途径。

课堂教学 终身体育 培养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即要在人的一生中实施的体育运动。以往的体育教学,多数教师对学生技能、技术的传授较为淡化,导致学生未能掌握自我锻炼的方法,从而影响到终身体育锻炼的形成。学校体育作为人终身体育锻炼的基础阶段,是终身体育的重要一环,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不断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智慧,提高学生终身体育学习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1 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

传统的体育教学,存在着教师“教”得多,学生“练”得少,“师道尊严”现象随处可见,学生学习地位未能得以充分体现,被动学习现象随处可见,课堂气氛较为严肃、沉闷,学生主动学习意识较差、自主学习能力未能得以培养,不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等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积极营造一种和谐的、平等的、民主的教学氛围,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为学生搭建一个生机活泼、积极向上、自主发展的学习平台,构建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引导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探究,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活动的主人,同时要关心、理解、尊重、宽容学生,哪怕学生回答问题有错或练习动作有误,教师也勿责备、指责、批评、应对其谆谆教诲、循循善诱,帮助其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帮忙寻找差距,并制定解决问题的措施与方案,进一步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在改正错误中不断得到进步和提高,如:在学生完成动作后给予目光、语言和动作鼓励;课后多与学生谈心;让后进生上台展示表演,教师给以肯定、表扬。如此一来,不仅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营造了良好的师生互动学习氛围,学生也会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快乐学习、主动学习,进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而且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

此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生理、心理特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疑点、提出问题,并积极思考、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措施,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大胆提出与教师、与教材不同的见解和建议,这不仅能调动学生自学的兴趣,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学习、锻炼,处处体现出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自豪感,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探究学习能力。

2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养成学生的学习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人们力求可趋向某种事物并由此能获得情感满足的心理倾向。学生对学习体育越有兴趣,就会越主动参与各项练习,学习效果就会越好。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就要结合教材内容等实际,不断改革教学形式,优化教学手段,改变原有单一、机械的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喜欢的新颖、有趣、健身性的体育教学内容,如:羽毛球、篮球、足球、健美操、韵律体操、舞蹈等,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避免学生产生倦怠、厌学等情绪,让每堂课都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学生“乐学”“爱学”“会学”。同时,教师还应依据学校现有的场地、器材及学生等实际,努力开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民间体育传统项目,如:跆拳道、攀岩、街舞、游戏、花样跳绳等,教师则应明确学习目标、分工协作,指导学生的学习与训练,确保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从中体会到学习体育的魅力,感受到学习体育之乐趣。

此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运动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自觉参与锻炼的主动性。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从自身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符合学生需求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成功与乐趣,掌握终身体育锻炼的技能与本领。例如:在篮球教学时,面对一个未能进行篮球传接球的学生,教师与学生一起确定一个月的学习目标:第一周进行熟悉球性及原地作各种不同方向的传接球练习的小目标,然后采用各种图形的移动传接球练习,如:两路纵队对面站立传、接球,三角形传、接球,圆形传、接球等,最后根据学生掌握技能程度,再组织学生进行走、慢跑、中速及快速跑等各种行进间的传、接球练习,学生随着一个个小目标进而达到总目标的实现,不仅体验到了学习篮球的乐趣,获得了成功的滋味,树立了学好篮球的信心,而且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篮球的热情,产生了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较好地达到了学好技能、掌握技术及培养一技之长等目的。

3 建立多样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人性化的教学。体育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培养学生好的运动爱好和特长,为学生搭建发展体育才能和运动能力的平台,让学生能选其所好,汲取自己喜欢的教学内容和体育知识,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实效性,例如:为了让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教师让学生自由组合学习小组,进行交流、探讨,确定本组所要活动的形式与内容,于是,形式多样的练习方式呈现出来了:有的小组进行了“集体奔小康” “老鹰捉小鸡”等练习方式,有3人组合进行“抬轿子”“三人五足跑”等练习,也有2人组合“双人跳绳”“背人”的练习,还有的则采取“跳格子”“蒙眼睛”的协作练习,面对此情此景,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来回巡视,加强指导,引导学生交流学习心得,总结得与失,并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时间与平台,让学生徜徉在欢乐的“海洋”中,快乐地学习、锻炼,从中感受到集体的智慧及每个成员在小组中的作用及价值。这样,学生就会在最佳的情景中,一起主动地协作,积极地学习,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如:在愉悦热身活动中,教师可让学生自由组合,创编或选择热身的内容,有的选择韵律操,有的选择“兔子舞”,有的选择小组游戏练习,还有的则采用变化动作的慢跑,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积极思维,踊跃练习,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才能的机会,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给了其他学生启发,收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又如:根据类比推理的逻辑方法,引导学生认识事物,掌握技能,在实心球教学时,教师可用“电流”来比喻投掷实心球的用力顺序动作;为了掌握短跑“蹬、摆”的快速起跑技术动作,可用“离弦之箭”加以比喻等,如此一来,学生就会产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和责任感,达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提高教学质量等目的。

4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

体育能力是由知识、技术、技能和智力构成的一种个性身心品质的综合体。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传统的体育教学忽视了学生体育兴趣、爱好、意识和自主锻炼能力等的培养,导致了学生离开学校以后,就意味着“告别”体育锻炼的尴尬局面,更不用说终身体育锻炼了。

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已成为每个体育教师迫切解决的问题。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不同的基础和能力,区别对待、因人而异,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体育意识的传授,在内容安排上,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激发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兴趣,懂得科学锻炼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体育的魅力与乐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具备独立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如:在学习广播体操时,教师先让学生根据图解和录像进行自主模仿练习,教师再给以点拨、指导、纠错,在进行整合练习,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在学习篮球运球技术动作时,可让学生讨论怎样运球才能有效控制运球方向、运球速度?学生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运球时,手控制球面积大,球不容易跑、方向好控制;拍球时要触及球的中下部,便于控制球的速度等等,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分析、思考问题及相互交流、讨论的空间,而且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活动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等能力。在长跑练习时,以小组为单位,把学生分成几个组进行长跑比赛,然后按照学生个人抵达终点的次序积分,以同组成员得分之和计算团体成绩。这样方法,不仅树立了学生对个人、对他人成绩负责的思想,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凝聚力和组织力,提高了学生集体荣誉感,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锻炼效果显著。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已成为每个体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要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学习欲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成绩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本领,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得到和谐、健康发展。

[1]严大周.论高校生体育能力及其培养[EB/OL].http://www.book118.com/kaoshi/html/418439.html.

[2]杨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N].现代教育报,2016-03-07.

[3]陈婷.浅谈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体育教学,2015(8).

G8

A

2095-2813(2017)06(c)-0129-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18.129

林国忠(1963—),男,汉,福建厦门人,本科,中学高级教师,从事中学体育教育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体育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我们的“体育梦”
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