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强国梦的民本理论框架探析

2017-11-27 14:35范宏伟刘晚玲
山东体育科技 2017年2期
关键词:体育事业强国体育

范宏伟,刘晚玲

(中山大学体育部,广东 中山 510275)

体育强国梦的民本理论框架探析

范宏伟,刘晚玲

(中山大学体育部,广东 中山 510275)

中国体育现实定位体育大国,未来发展梦想迈进体育强国。通过对体育强国梦的概念界定、内涵演进、指导思想、民生诉求、人本价值、均等取向等民本理论框架初步分析,认为,体育强国梦是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体育民生改善是中国体育事业转变的发展方式。体育强国梦是一个多维体育体系的客观结果,其特征描述处于质性的叙说阶段;科学发展观是其思想纲领;民生诉求是提供保障体育权利的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人本价值在于尊重人的价值追求,是作为价值客体的人对作为价值主体的人和社会需要满足的实践;作为和平崛起国家战略的辅佐,均等取向是其特征描述,公平协调是其评价标准,共同富裕是其奋斗目标。

体育强国梦;民生;均等;服务;理论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从理论层面高度概括了国家、民族和个体三层次互相关联的中国梦,是对30多年改革开放、60多年立国探索、170多年民族发展、5000多年民族传承的深刻总结,成为继往开来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体育等各个领域发展的最高指针。国家强则体育兴,体育兴则国家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曾提出,“我们要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这一历史论断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城乡统筹发展、共同富裕的高度科学定位了我国体育事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面向未来的发展目标,为新时期的中国体育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政府工作报告》也多次指出“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人民的身体素质”,充分发挥政府在发展体育事业中提供基本体育服务的责任和职能,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从国家战略角度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和全局规划,成为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发展的现实坐标,由此拉开了体育强国、体育民生保障工程建设的大幕。

邓小平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创造性地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理论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建立了万物运行的机理和发展框架。讲话和报告放眼历史的高度,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创新,是邓小平理论在当代的延续和真实体现,向我们传达了契合时代主流的两个关键命题:第一,体育强国;第二,公共体育事业。那么什么是体育强国,怎样建设体育强国;什么是公共体育事业,怎样建设公共体育事业,也成为后奥运会时代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方向和工作重心。这预示着新时期中国体育事业无论是从发展理念、发展模式还是发展策略层面都将经历重大的战略转型,与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相一致的新的体育发展方式正在萌生、成长。

从人类发展的普遍规律来看,发展战略总是受制于一定的社会实践条件和预期目标。时代不同,社会环境迥异,发展目标多元,必然有与之相对应的发展战略,呈现出阶段性和特殊性。中华民族面对我国作为体育大国而非体育强国的现实,在科学地、正确地认识当前我国体育的基础上,将体育强国作为为之奋斗的目标,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明确了我国体育事业所处的发展阶段,表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体育事业所具有的重要地位,指明了未来体育事业发展的道路与方向。同时,体育具有本体、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重功能,在增强人民体质、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等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公共体育事业的主旨所在,与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事业一样,都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事业应明确目标,围绕我国整体强国战略,实现从承担提高民族凝聚力功能的金牌体育角色向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生活方式型体育角色转变,圆中国体育强国之梦。

体育强国战略作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必然要服从于国家的整体战略。改革是永恒的主题,传统的粗放式的发展方式必须给予理论、制度和技术的创新;规模扩大、数量扩张必须与质量建设、内涵建设协同共生;体育价值、体育精神、体育文化必须来源于实践并作用于实践,不断凝结和提炼中华民族优秀的品质,引导和促进体育强国的建设。从哲学的观点来看,特定历史时期的事物存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表现出发展的不均衡,当所处环境和条件发生变化时,事物就会回到协调发展上来,这是共有的规律。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学校体育是体育事业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存在孰重孰轻,也不应厚此薄彼,均在体育事业的母体中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从保障民权、强国富民的视角出发,在我国体育事业的科学、系统、可持续性发展进程中,群众体育承担着金字塔基的重要作用,维系着体育系统的正常运行。群众体育面向的是全体人民,而非少数群体,在体育事业特别是公共体育事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国民体质的增强,社会心理稳定性的提升,体育文化的推进均着眼于社会和整个人类,是构建面向大众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是确保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支柱,更是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梦想迈进,回归体育固有本质的核心。因此,突出质量、改革、创新、效率、效益、典范等内涵建设的体育强国,倡导以人为本、均等、和谐等内涵建设的群众体育公共服务,将全面构建体育强国综合实力的组成要素,逐步确定顶层的中国体育发展战略格局。

1 体育强国梦的概念界定

一个命题只有保持持续不断的动力给养,并将其转变为时代的强音和大众自觉的行动,才能在长期积淀的基础上被历史的需求和人民的诉求所注解。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主题呼唤体育强国,中国人民的情感和利益诉求体育强国,在历史话语、政治话语向现实话语和人民话语的转换过程中,践行体育强国的历史探求,不仅具有历史意义,同样具有现实价值。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质量互变规律,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基本形式是量变和质变,二者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紧密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条件,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中伴随着局部性和阶段性的质变,质变中存在量的扩张。体育大国和体育强国在体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也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顾名思义,“大”的意思是广阔、众多,超过所比较的对象或通常的情况,主要用于数量、容量、面积、体积等量的方面,与“小”相对;“强”的意思是坚强、优越、力量大、程度高,侧重于质的方面,跟“弱”相对。强的表现突出整体,综合体现结构合理、运转高效的各个子系统组成的大系统,可以是一种绝对强的理想状态,也可以是相对强的综合比较状态,还可以是不断发展与优化的过程强状态。国力强大的国家是“强国”的名词释义;作为动词,意指使国家强大,在相关领域奋斗目标的表达中,较为常见“强大”的相对比较体现于实力关系的考量。

体育强国和体育大国,就是质量互变规律应用在体育事业中的两种形式,即“强”和“大”在体育领域的真实体现。体育大国强调体育设施的普及、体育意识的增强、体育理念的更新,而体育强国突出体育产品供应充足、体育产业兴盛和体育事业发达,是体育事业发展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时期的概念表述。体育大国是体育强国的前提和基础,而体育强国则是体育大国的必然结果。同时也要看到,数量与质量之间不是完全的、必然的联系,数量多并不代表着质量好,质量好也并不意味着数量多,大而不强与强而不大都是不完美的。盛极而衰、否极泰来。遍查世界体育的发展历史,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与过程学来分析,体育强国不是固定不变的模式,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体育强国并非意味着体育事业的每个组成部分或各个体育项目都强,也非永远强之意,而是一种非均衡发展状态基础上的整体强势。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体育强国呢?

当中国在北京奥运会上金牌数登顶全球时,举国同庆之余我国传统文化的“居安思危”观潜意识地鞭策着我们国人的神经。奥运会后我们怎么办,我国体育该如何向前发展等一系列问题顿时摆在面前,国家在期待,人民在期待!“中国要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奋斗目标一经提出,我国体育事业又望到了“山外山”的顶尖,国内迅速掀起了关于体育强国的大讨论,国家体育总局专门召开了体育强国的专题研讨会和学术沙龙,任海、徐本力、肖焕禹、熊晓正、黄亚玲、许立群、常建平、鲍明晓等都相继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些学者认为,体育强国是某个国家体育发展的总体水平非常高,综合实力明显领先于其他国家。群众体育的发展水平和竞技体育的国际竞争力是判别和衡量体育强国的两项基本标准,支撑体育强国的系统包括体育法制、体育科教、体育管理、体育交往、体育产业、体育传播等子系统,体育威望、体育精神、国际体育话语权等是体育强国的软实力表现。有些学者认为,体育强国是体育事业中竞技体育、大众体育、体育教育、体育科技、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领域的总体发展水平在世界上处于一流和前列的国家,其中竞技体育是先导,社会体育是基础。还有些学者认为,体育强国就是由基础实力和核心表现所构成的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名列前茅的国家。基础实力包括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体育教育、体育科技、体育文化、体育基础设施、体育人才、体育市场和体育消费等内容,核心表现有国际重大比赛中的竞赛成绩、品牌赛事、品牌俱乐部、享有国际声誉的体育明星、具有话语权的体育媒体、国际体育组织中的影响力等。可以看出,众多学者虽然对体育强国的概念争论得异常激烈,但还是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体育强国的标准包括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文化等主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对9.29讲话中体育强国基本内涵的界定进行了契合和拓展。

可见,体育强国即体育强国梦,作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目标,其特征描述和评价标准目前仍然处于质性的叙说阶段,但综合起来还是给出了体育强国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认为,体育强国是一个多维的综合体,是以增强国民体质为本质,体育法制为保障,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为基础,竞技体育为先导,体育科技、体育文化、体育场地、体育产业等方面协调发展,体育事业总体发展水平在世界上处于一流和前列的国家。在迈向体育强国的过程中,做到以人为本,增强人民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地区体育与城乡体育乃至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2 体育强国梦的内涵演进

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对于既定的时代和条件来说,任何事物都有其必要的、合理的存在理由。否定之否定是永远不变的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肯定的事物都会失去自己存在的必要性,失去自己存在的合理性,原有的肯定会被否定,富有生命力的否定会代替被否定了的肯定,新的否定会成为肯定。因此,我们对一个事物的判断,应站在历史的角度对其进行审视。

体育作为上层建筑,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具有阶级性和阶段性。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背景,体育强国都有着不同的内涵。新中国成立后,体育一直是中华民族强烈反抗情绪的集中反映,体育强国的含义是指在奥运会上排名靠前的国家。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方针的确立,1979年2月召开了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丰富和发展了体育强国的内涵,奥运奖牌数不是唯一内容,而是扩展到了群众体育、体育设施、体育科研等方面。1983年3月,《关于进一步开创体育新局面的请示》第一次提出了要在本世纪末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体育强国的目标。1984年10月5日,中国已开始全面登上世界体育舞台,踏上了建设体育强国的新里程被写入了《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成为体育强国建设的指导性文件。1985年8月,第一届全国体育发展战略讨论会研讨和论证了《2000年中国的体育》的构想,在我国体育发展规划中将实现体育强国的目标上升到了战略的高度,提出,青少年体质增强,经常锻炼的人口达到5亿,奥运成绩名列前茅,产生一大批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队伍,建成高水平的体育社会,以其强劲的时代节奏,激励着人们迈向体育强国的伟大征程。

体育强国从提出到确立再到战略推进,与竞技体育是密不可分的。应该说没有金牌体育,没有竞技体育,就没有初始的体育强国,这种早期的体育强国就是竞技体育强国。在1979-1980年和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前后体育强国的提法格外强烈也归因于此。1979年,中国重返国际奥委会,成为奥林匹克大家庭中的一员;而后的80年代,中国的竞技体育迎来了一度的空前大发展,战绩辉煌,喜报频传,世界惊羡。1984的第23届奥运会,中国首次参赛便夺得15金、8银、9铜,金牌总数位列第四的骄人战绩,五星红旗频频升起在全球赛场,获得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国人为之振奋,世界为之振奋;经过了1988年汉城短暂的曲线前进之路后,中国在悉尼奥运会金牌数跃入了第一集团,国人对体育强国的认识更加深入、更加全面、更加成熟,以体育大国荣耀自居。

在历经6届奥运会的顽强拼搏之后,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我国以51金21银28铜的历史最好成绩稳坐第一集团,达到了竞技水平的巅峰之列,圆满地完成了20世纪中国竞技体育从派人参加到组团参加,再到举办奥运会的三大历史任务。2008法国汉威士世界体育强国排行榜也以155金88银83铜326分的总成绩将我国列入世界体育强国第二位。中华民族的强国梦想在竞技体育成绩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世界各国的认可和赞誉,更加激发了我们建设体育强国的愿望、信心和力量。但在胜利的同时,我们早已清醒地认识到,衡量体育强国的标准不是唯有奥运金牌,真正的体育强国只能说是我们的宏伟蓝图。我国体育发展的众多薄弱环节依然存在,仅竞技体育领域内部,项目发展的不均衡也将所谓的竞技体育强国定位在了金牌体育强国,基础薄弱的群众体育,建设滞后的体育法制,与世界体育强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的体育科技、体育文化、体育产业等,整体不足的现状决定了我国要想成为真正的体育强国还需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同年9月29日,奥运会残奥会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重新审视了体育强国的内涵。实际上是非常明确地确立了我国体育的现实坐标和未来指向,即中国体育现在是体育大国,未来的发展目标是体育强国。以保障人权为主题的强国内容自此也被显性化,2009年4月,《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第一次从健康权利和文化权利两方面进行规划,纳入了全民健身体系完善和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两项内容。相应的,我国第一部针对全民健身立法的《全民健身条例》出台,将公共体育事业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真正落实到了实处。

很显然,从系统理论来看,体育是否强盛,既取决于自身结构和运行状态,还将受到体育与外部环境之间协调关系的影响。体育自身、体育与外部环境的结构是否良性运行,体育资源是否高效地整合、利用和转化为经济、社会效益是构成体育强国的充分条件。要保持体育体系的整体强盛,实现体育的目标,不但需要体育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在资源供给、保障促进时能够协调、耦合,各个子系统良性运行、优势互补的保证也是首要的。我国之所以尚属体育大国还非体育强国,其根本就在于两部分结构不合理的成因,从而造成了体育资源利用率不高、发展不平衡乃至运行的整体态势不强。强国建设,制度先行。所以,要想实现体育资源的高效率和高效益,关键在于形成一个结构优良、运行高效的体育资源整合机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调整与优化体育发展的自身结构、支撑结构与区域结构,协调体育关系,转变体育发展方式,维护体育的良性运行,从而实现建设体育强国的目的。因此,从本质而言,体育强国必然是一个良性运行的体育体系的客观结果。

3 体育强国梦的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该报告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在由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过程中,必须要有一种指导思想来指导我们工作。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科学发展观无疑是体育强国建设的思想纲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一种全新的战略思维来考虑体育事业的发展,制定战略计划,实施战略行动,使体育事业在其内外部动力的作用下得到良好的发展,为建设体育强国服务,为中国民族的崛起和伟大复兴服务。

国家强大,体育进步;国民康强,体育振兴。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育事业责无旁贷。迈向体育强国就是我国体育事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面向未来发展目标的科学定位。科学发展的体育事业,必然要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科学发展的体育事业,更要创新体育发展体制,增强体育发展活力,拓宽体育发展渠道,夯实体育发展基础,推进体育改革创新。强国之道在富民,体育事业的发展不仅要强国,更要富民。体育不仅仅是一种身体活动,更是一种教育手段、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一种社会文明的载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促进。科学发展观作为发展群众体育的指导思想,强化政府服务职能是前提,解决公平与效率问题是关键,加强体育制度创新是保障,共享体育发展成果是目标。群众体育作为我党民生思想的重要体现,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强国目标下发展群众体育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是党和政府为民服务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体育事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原则,强调政府在发展体育事业中的责任和义务,强化政府的政策规划和公共服务职能,做到体育事业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4 体育强国梦的民生诉求

民生是有关国民的生计与生活问题。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不断解决民生,不断改善民生的过程,是由获得基本生活资料的第一阶段民生向解决国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第二阶段民生转化的过程。群众体育公共服务应归属民生的第二阶段。

现代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曾说过“体育应该服务于民众”。民众广泛地参与体育活动,不仅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和内涵,还是衡量体育强国的重要标准。体育强国目标下,创建服务型政府的体育行政部门就是以提供公共体育服务为主要职责,以民主法制为保障,以满足国民的公共体育需求为导向的民生型政府。改革开放以来,在效率和公平的指导思想下,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十六届六中全会、十七大相继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经济发展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效率和公平”,从国家层面始终在明确,实现共同富裕是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改革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效率与公平问题之间并不对立,而是辩证统一的,能否合理处理效率和公平问题也是群众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关键,这一归属民生第二阶段的服务,政府应依据城乡体育统筹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原则,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的体育权益,在体育资源分配中矫正和弥补市场机制的偏差,缩小区域体育的发展差距,实现体育事业的整体进步。

体育事业中“富民强国”重要思想的体现就是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这也是体育强国建设与群众体育公共服务的共同目标。从民生层面上来讲,群众体育就是以政府为主的提供主体,依据民生思想,保障人民的体育权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所提供公共体育产品和公共体育服务的体育活动。也就是群众体育的民生视域所涉及的是体育层面的人民生计,即群众生活的体育,满足包括体育权利和精神支柱在内的人民群众最迫切的体育需求。这一内涵表述向我们传达了3层信息。第一,政府是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等体育资源的提供主体,在群众体育中发挥主导作用。第二,依据民生思想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一切体育工作都以维护人民的体育权益、增强人民的体质、满足人民的体育需求作为出发点。第三,多层次性和发展性是群众体育的主要特征。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人群都存在形式多样的群众体育,享受、发展两个层次是其重要体现,且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进步,体育活动的目标、内容、形式不断提高,体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做到体育发展依靠人民、体育发展为了人民、体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5 体育强国梦的人本价值

马克思认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事物的关系中产生的,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属于哲学范畴。人的价值就是作为价值客体的人对作为价值主体的人的需要的满足。社会和他人在社会生活中对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即为自我价值,体现在人的尊严及其物质精神保障条件等方面。社会组织和个人的贡献即为社会价值,这种贡献是在自身对于社会或他人物质、精神发展规律及内在矛盾的自我实践活动中发现并创造的。推而论之,体育的价值是指体育对人和社会所具有的直接的客观效用。体育的自身价值就是指身体活动对人体机能的创造,对人类自身的改善。通过身体活动又给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带来利益的行为就成了体育的社会价值。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联系,共同承担着社会发展与完善的促进作用,统一于体育的价值体系。

尊重人的价值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唯物史观的最高理论旨趣。尊重人的价值,就是要以作为价值主体的人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在满足价值主体的人需要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给予作为价值客体的人的一切权利和创造精神以尊重。但人的价值在生活世界中往往来自于对未来可能生活的追求,尊重了人的价值追求,便做到了对人的价值的尊重。有了人的精神、群体心理和社会心理,就能有效促进人的价值的实现,这就是人的价值追求。也正是从主观领域向实践领域过渡的人的价值不断地有人的价值过程的主观动因所驱动,再加上促使人的价值目的外化为现实的实践,才有了作为价值主体的人对人类未来世界的企盼与追求。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体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终极目标。体育强国之路的核心旨趣实际上就在于尊重人的价值,为了作为价值主体的自我、他人、群体和社会需要的满足,而付诸于作为价值客体的人的生动实践。人类对于体育价值的实践也总是时刻伴随着体育运动的参与,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发展的全社会体育价值目标就是对体育的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辩证统一的最好证明。回眸奥运百年历史,从“梦想”到“现实”再到“超越梦想”的周期性过程如繁星点点,历历在目。追溯探源,人类对现代社会意义的整体思考和体育发展终极价值的追求方是实现这一过程的初始归因。因此,做到了尊重人的价值追求,就做到了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了人的价值,就能持续人的价值过程以最终达到目标彼岸。毛主席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不仅直观地传达了一个真理,没有人民体质的增强,就谈不到国家的强盛和社会的进步,而且理性地诠释了体育自身的价值,即强身健体的功能和促进社会发展与完善作用的统一。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需要中国体育的整体实力做支撑,但更需要尊重人的价值——这样的人道主义原则,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之路,这也是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6 体育强国梦的均等取向

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提高带动下的普及是我国体育中长期发展的认识逻辑,从普及提高到相对独立再到相互取予,二者互相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已经无需争辩,是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关系的精确描述。体育强国的内涵发展也以三段划分,单维型体育强国的认识阶段,以竞技体育为主导;协调发展的认识阶段,以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协调为标志;多维化体育强国的认识阶段,以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科技、体育文化、体育产业、体育法制、体育教育、国际交往为集合,是单维型的认识向多维化的理解的转变过程。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最初对竞技体育成绩的关注,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提升了国家的形象。实践产生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第二阶段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同一高度,第三阶段体育强国的多维化,均对群众体育的发展进行了正确定位,但操作明显滞后,实践成效一直不显,远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强国标准。

体育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体育强国是体育符合不断适应人类发展和满足人类需求的动态发展过程。我国体育人心中有着强烈的强国梦想,体育强国战略则是将人们心中的美好愿景给予描绘和策划,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其发展战略既依赖于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也有助于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是对和平崛起国家战略的辅佐。进入21世纪,中国竞技体育在奥运赛场上悉尼—雅典—北京的三级跳,居于奥运会金奖牌榜榜首,尽管我国优势项多为技能类项目,影响力较小,游泳、田径和大球类等基础大项含金量低,奖牌分布偏项,但我国初步具备竞技体育强国的特征已基本得到认可。然而,相比竞技体育的强势,群众体育收效甚微。鉴于客观因素,群众体育仍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性薄弱环节,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体育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社会所能提供的体育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这是体育强国建设的短板。与体育强国中的重要内容,迈向体育强国进程中首要任务的表达相去甚远。

研究表明,一个国家竞技体育发展水平与其经济总量有较高的相关度,而群众体育发展程度则与其人均经济实力有着较高的相关度。在创建服务型政府的中国,政府公共服务的内容之一就是群众性体育事业,具有公益性。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已经表明,政府的基本责任就是提供服务,在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要完善全民健身体系,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体育服务。但长期以来非均衡发展的区域模式、互为分治的城乡二元体制,体现经济基础的体育发展水平也不能摆脱束缚,西部落后于东部,农村落后于城市,悬殊的差距不断地冲刷着人们承受能力的底线,使得现代化发展的共同富裕阶段提前启动。均等、人均、公平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词,体育强国建设就是共同富裕的体育外壳。发展体育运动,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必须站在区域、城乡、人群统筹的高度,以满足人们基本公共体育需求为出发点,全体国民一视同仁,共享均等化的公共体育服务。体育改革,制度先行;制度改革,意识先行。具体而言,必需强调体育的发展质量,用和谐发展的体育理念取代非均衡发展的体育理念,主导整个体育事业改革。在此基础上,政府应当从战略角度进行规划,体育强国便如是,加大公共财政在群众体育事业领域的投入,优化公共体育资源配置,建设东、中、西部及城乡全覆盖的群众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共同富裕的目标在体育领域内以全民族体质的共同提高而得到强化,制度保障全民健身体系的完善,做到群众体育与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科技事业的协同并进,逐步实现群体体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建设体育强国。

群众体育发展的规模大、范围广只能称之为群众体育大国,而群众体育强国则是指群众体育综合发展实力的人均比例高,全民参与、共同享受。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式的活动,只有服务于广大民众,让每个公民身体力行,沿着生活化、休闲化、终身化的发展道路前行,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群众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作为体育强国的基础,是一种社会的再分配,一种社会公平的实现途径。弱势群体的公共体育需求是否得到保障,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否完善,显示出一个国家的体育发展水平对于社会建设的贡献,是体育强国的基础性指标。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目标提出以后,国务院、国家体育总局已经做出部署,要求体育系统积极落实全民健身新举措,切实加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体育强国的建设进程。伴随着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实施,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步伐逐步加快,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积极踊跃,政府主导、社会投入、群众参与多元并举,力争公共体育服务的普惠性和均等化,努力满足大众的体育健身需求,新形势举国体制下全民健身事业的共兴局面正在形成。

总之,中国特色的体育强国之路独特、优越、完善和全面,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体育必经之路,应立足长远、强化内涵、注重质量、打造特色,用人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来铸就,做到体育生活的实至名归。发展适应中国国情的体育事业是历史的选择。我国正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政治等发展还不均衡,体育强国建设刻不容缓,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以人民群众多元化的体育需求为导向,不断改革,锐意创新,科学发展,探索公共体育服务体制和机制,让人民群众切实享受体育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努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形成,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7 结 论

中国体育现实定位体育大国,未来发展梦想迈进体育强国。通过对体育强国梦的概念界定、内涵演进、指导思想、民生诉求、人本价值、均等取向等民本理论框架初步分析认为,体育强国梦是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体育民生改善是中国体育事业转变的发展方式。体育强国梦是一个多维体育体系的客观结果,其特征描述处于质性的叙说阶段;科学发展观是其思想纲领;民生诉求是提供保障体育权利的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人本价值在于尊重人的价值追求,是作为价值客体的人对作为价值主体的人和社会需要满足的实践;作为和平崛起国家战略的辅佐,均等取向是其特征描述,公平协调是其评价标准,共同富裕是其奋斗目标。

[1]曹彧.刘鹏强调体育援疆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然要求[N].中国体育报,2010-07-26.

[2]黄莉,杨卓越.体育强国综合实力的构建及其特性[N].中国体育报,2010-10-08.

[3]徐伟煌,田雨普.孰大焉,孰强焉?——论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之争[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2):104-105.

[4]田雨普.努力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J].体育科学,2009,29(3):3-8.

[5]徐本力.体育强国、竞技体育强国、大众体育强国内涵的诠释与评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2):93-98.

[6]鲍明晓.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战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23(6):1-6.

[7]曹守和,赵玉梅.“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提出的由来与涵义的演进[J].中国体育科技,2010,46(1):15-18.

[8]赵承磊.体育强国的历程与运行机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0(4):31-32.

[9]2008年汉威士世界体育强国排行榜[EB/OL].http://news.ifeng.com/sports/zonghe/200812/1228_4685_943392.shtml.

[10]郑航生.抓住改善民生不放推进和谐社会构建[J].广东社会科学,2008(1):11-15.

[11]李亚彬.论民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7):81-84.

[12]沈克印,周学荣,李荷皎.民生体育建设的理论诉求与路径选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2):84-88.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4]崔永和.论人的价值研究维度的现代转换[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1-3.

[15]柳方祥.体育价值刍议[J].体育与科学,2004(3):50-51.

[16]陈玉忠.体育强国概念的缘起演进与未来走向[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2):143-145.

[17]胡锦涛.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9.

[18]邹师,章思琪,孙丽雯.体育强国目标下我国区域体育发展战略研究结构与特色[J].体育与科学,2010,31(1):9-12.

[19]王镜宇.成为体育强国中国任重道远[N].今晚报,2010-01-27.

[20]王镜宇.全国体育局长会议召开刘延东强调改革创新建设体育强国[N].人民日报,2011-01-12.

[21]张旭光.群众体育快速发展体育强国固本强基——访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司长盛志国[N].中国体育报,2010-09-21.

Sports Power Dream in the framework of people-oriented theory

FAN Hong-wei, LIU Wan-ling

(Dept.ofP.E.,ZhongshanUniversity,Zhongshan510275,Guangdong,China)

China is a country strong in sports now, and its dream is to be a powerful one.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sports power dream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people-oriented theory, including its definition, the evolution of connotation, the guiding ideology, the demands of people's livelihood, human-oriented value and equal orientation,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sports power dream is the top-level design of Chinese sports development, and to enhance people's livelihood by means of sports is the developing manner of Chinese sports transformation. It is the objective result of a multi-dimensional sports system to the sports power dream, and its characterization description lies in the qualitative narrative stage; scientific developing concept is its guiding ideology; as for the demands of people's livelihood, it is to provide public sports product and service that can protect people's sports rights; human oriented value is the respect for the pursuit of human value, which is the practice of people as a value object to meet the needs of people and society as the value subje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ational peaceful rise strategy, equal orientation is its characterization description, fairness and coordination are its evaluating criteria, and common prosperity is its goal.

sports power dream; people's livelihood; equalization; service; theory

2016-11-02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群众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编号:10CTY001)。

范宏伟(1975- ),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管理。

G80-05

A

1009-9840(2017)02-0001-07

猜你喜欢
体育事业强国体育
铭记五四精神 争做强国少年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北京冬奥会“备战办”模式对河北体育事业发展的启示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十三五”成绩单
——示范区建设中的云南体育事业
我国体育事业财政支出:规模、结构与空间效应
秦晋争霸
当前形势下的新发展理念与全民健身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