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内家拳技法技理中的和合思想

2017-11-27 14:35刘小路
山东体育科技 2017年2期
关键词:太极拳技法武术

刘小路

(苏州大学 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论内家拳技法技理中的和合思想

刘小路

(苏州大学 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和合思想贯穿于内家拳整个体系,从思维模式到技法技理规范都深深融注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智慧结晶和道德品质。研究结果:“和”在内家拳技法中反映“己”与“他”、“他”与“他”的关系,“四两拨千斤”“借力打力”体现了“尚巧”“谦和”思想,“后发制人”“随曲就伸”体现了“礼争”“贵和”思想。“合”在内家拳技理中反映“己”与“己”、“己”与“社会”、“己”与“自然”的关系,注重自身的外练内养、天人合一、融于一体的“合一”关系,体现和合思想重视自身道德品质、人格高尚的培养;对自然模仿“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体现了意识与动作的统一(知行合一)、人与社会、自然多样化的统一思想。

内家拳;技法;技理;和合思想;天人合一

关于武术内外家的划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内家拳”一词最早出现于黄宗羲所撰《王征南墓志铭》,其中说到:“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博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自此人们根据黄宗羲的说法将中国武术分为内家和外家。自近代以来,大家普遍认同的是林伯源所说:“所谓外家拳主动出击、先发制人与内家以静制动、后发制人之法,只是技法应用上的不同,而无拳种之分。”其中迅速发展起来的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推崇,被称为内家拳三大拳种。内家拳更加注重练“内”,以养为主,强调身心意的协调发展,阴阳相合;主要特点是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先至等,以阴阳、太极、五行、八卦为武术技理技法。它作为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技理技法奥妙深邃、精细深远,为武术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实践性的意义。

中国文化以儒、佛、道三家为指导思想,“儒道互补,儒法结合,儒佛相融,佛道相通,援阴阳五行入儒,儒佛道三教合一”,丰富了中国的精神文化内涵。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大陆型文化,受中国传统儒、道、释等诸家文化的影响,讲究“中庸”“天人合一”,不崇尚竞争与冒尖,缺少对自由与平等的尊重,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儒、道两家思想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指引着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道家重于“道”替“天”,追求新的本体的思想;儒、道两家思想的完美融合使中国武术文化十分注重和谐、不争先、不主动等。中国传统文化伴随着中国武术的发展,和合思想与内家拳交相辉映、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折射出习武者谦和、忍让、包容、宽宏的人格品质,与和合文化相符合。

1 和合思想简述

和合,华夏文化中认为宇宙万事万物皆由阴阳或者五行之气和合而成所呈现及其原由等教理之论说。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和、合二字都见之于甲骨文和金文。“和合”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生存哲学,数千年来,它一直是中华民族先民们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多重关系的指导思想和行为法则。《中国和合文化导论》一书指出,“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的诸多因素在冲突融合变化过程中升华为新结构、新事物、新生命,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阐述。“合”有结合、团结的意思外,更有聚拢、抱团之意,“和”与“合”的连用,更能体现出人与外界(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整体性。

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儒、道、佛三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为深远。东汉以后,“和合”概念被儒家、道家、佛家通用,可见“和合”思想被我国其他文化流派的思想家普遍接受、吸纳和借鉴。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以“和”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即和谐相处、协调相济之义;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的思想等。道家思想体系中,和合思想主要体现在:道生万物,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后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佛家把大同世界作为指导方针,要达到大同世界必须先使人人心平气和,没有世间的欲念,世人才能团结协作达到“和合”。儒、道、佛家这种追求和谐、和平,不讲矛盾、冲突,尊重自然规律的思想在中国武术文化中也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归纳为:刚健有力,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而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其和合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 内家拳技法中“和”的内涵

内家拳是中华武术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技理精湛、深邃,技法快、准、狠、稳,对于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御敌防身独有功效,它更是一种能反映出中国传统“和合”思想的精神文化内涵。“和”在内家拳技法中反映“己”与“他”、“他”与“他”的关系,强调不主动、不扩张、不侵占,更好地与他人和谐相处,建立团结、融洽的关系。

2.1 “四两拨千斤”“借力打力”体现了“尚巧”“谦和”思想

陈王廷《打手歌》中说:“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杨澄甫《太极拳使用全书》中道“若问其用,则在不用力,而却不畏有力也。倘有大力者来击我,以吾之至柔,自足以制胜者”,这些都是对“四两拨千斤”的描述。在太极拳推手过程中,凡加引化劲于对手动作上,诱其落空;或者先化后念,使对方陷入不利地位;或者以横拨直、以直拨横,改变对方劲力方向等等,这些均属“四两拨千斤”之法。中华民族是优秀的民族,做事讲究技巧、尚巧,以巧制胜;善用巧、智的思想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和谐。“四两拨千斤”的技法思想,体现了内家拳的技法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要求在习练过程中应以人的价值为重,重视人的思想品质、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人格等的修炼。

借力打力是内家拳中一个很重要的技击技法,即斗智不斗力、巧借别人的力为自己所用。太极拳论中所提到的“千钧之力而破万钧”即是这种借力打力、以弱胜强、以小胜大的太极拳技巧。借力打力作为内家拳的独特的技理技法,主要体现在“借”字,这也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而“借”字表现在内家拳贵于“化”的思想,化就是化解的意思。逊之先生说“人力来,我以力化之,人力既化,我就逆化人之力向,反击之”就是对化最好的解析。太极拳推手是检验功夫高深的直接方法,“技击上要求叫做‘懂劲’,懂劲的标志就是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刚柔相济、反应灵敏,因敌变化而变化”。“化”是推手的核心,在“较劲”中要懂得“听劲”“化劲”;而在“较劲”过程中,要让对手失去重心、不稳,或让对手不舒服,目的就达到了。对手处于不利地位,知道自己功夫不如己,就会知难而退,这就是所谓的“点到为止”。

中国文化注重尚巧、谦和、和谐、不争、不抢,中国武术讲究以德服人、以理服人、点到为止,与传统文化重视“理”、讲“理”相符。武德是中华武术之“礼”,以忠、信、孝、悌、礼、义、廉、耻为主要内容。“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强调习武要把武德放在第一位,展现中国传统文化追求“仁”“礼”“德”等伦理思想,对习武者进行道德的引导。而那些野蛮者、霸权者因为受到“以德为荣”的“和合”文化影响,改变粗暴、蛮横、自私、追求功利的思维方式,从大局的角度出发,以大家的利益为重,幡然悔悟,顾全大局。当“和”的思想反映在内家拳的技法中,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自身的“和”,即“谦和”,注重内外兼修、徳艺双修,追求内心的平和和武德品质的重视。(太极拳谱)中对学拳者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学太极拳不可不敬。不敬则外慢师友,内慢身体,心不敛束,如何能学”。其二:对外的“和”,即和谐,不主动、不争先,强调与他人的和谐相处、友好相待,与中国传统文化不主张扩张、不主动侵占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思想完全相符。

2.2 “后发制人”“随曲就伸”体现了“礼争”“贵和”思想

“后发制人”是出自《荀子议兵》:“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内家拳在技战术上采取的是后发制人的防御性打法,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采取的反击。道家对内家拳的技法指导主要是后发制人的思想,以武扬道。《庄子·说剑篇》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于利后之于发,先之以至。”俞大猷在《剑经》中提出了“顺人之势,借人之力”“乘他‘旧力略过,新力未发’”“以静待动,以逸待劳”等攻防制胜原则和方法,被后世拳家视为不传之秘。把握内家拳的以静制动、后发先至的理论内涵,在对敌时心理上须制怒制躁,形不外露,因为“用技易,治心难。手足运用,莫不由心,心火不炽,四大自静”。以上所述,都是对内家拳攻防格斗中体现“后发制人”的技战术特征的诠释。儒、道两家思想对内家拳“以静制动、后发先至”体现的是“以武扬道”,重技巧不重力量,重智慧不重野蛮,服人而不压人的指导思想。内家拳在拳理技法上讲究“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后发制人”等,不提倡主动进攻,不争输赢高低,而在不张狂中体现出高雅、谦和的精神,与道家的“无为”“无待”“不争”“贵柔”的理念一脉相承。

“随曲就伸”从字意上讲,“随”是随从、跟随之意,“曲”在太极拳中为弧线运动,在圆活中形成的曲线,“就”为“顺”,顺势之意,“伸”为向外伸开之意。“随曲就伸”也就是说人向我进,我随之曲,紧跟着我就以伸反击之,使“人刚我柔谓之走”转化成“我顺人背谓之粘”。做到“随曲就伸”就要达到“空松圆活”的技法特点。太极拳处处求圆,柔和圆活,讲究顺乎自然;形意拳动作在做进攻之前或同时会有防守的动作,非常重视“圆”的运动,“出拳要求滚出滚回,其意义便是圆中求灵巧”。在“圆”的运动中体会、感悟怎样能够随人,达到身端不稳、上下相随、连贯圆活。“活”即是身体的“活”和思想的“活”:身体达到上盘灵,中盘活,下盘稳,盘活中节;思想灵活、积极、上进等。

“随曲就伸”之意正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舍己从人”,即放弃个人的利益、主张,服从大众的意见。道家崇尚自然高远,鄙弃狭隘功利主义,与武术人的仗义行侠、匡扶正义的牺牲精神相符。“后发制人”“随曲就伸”的内家拳术,展示出“和合”文化主张被动反击,防止过度的矛盾冲击,发扬“礼争”“贵和”的思想。内家拳的“后发制人”是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的体现,而“礼争”是“中庸之道”思想的重要体现,引导习武者崇尚礼仪、不主动争先,强调武德文化的内在培养和不战而和的谦让品质。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武者的习性都有一个共性,即:武功愈高、品行愈深的人,都选择隐居深山、隐姓埋名,这种对于“名”与“利”的淡薄,正可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妙不可言。“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武术中所有这些“贵和”的观念,都将是导引人类历史和文化健康发展的正确道路。正是这些观念,对中国武术尤其是内家拳技法技理影响甚远。内家拳讲究后发制人、随曲就伸,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含蓄、贵和、礼争的博大胸怀。也正因“和合”思想的影响,中国武术展现出不同的生命力,也因传统文化与中国武术的融合,才使中国武术在世界上独一无二。

3 内家拳技理中“合”的概要

本文技理中的“合”主要研究内家拳的“六合”。“合”在内家拳技理中反映“己”与“己”、“己”与“社会”、“己”与“自然”的关系,注重自身的外练内养、天人合一、融于一体的“合一”关系,重视自身道德品质、人格高尚的培养。内家拳以养为练,先练内后练外,由内及外。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讲究“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现在内家拳中则是追求动作的“合”。形意拳“其形似闪”,连化带发,刚中见柔,内旋回带,势如连环,以不变应万变;形神兼备,内外兼修,必须是内有心意、意气、气力之相合,外有手足、肘膝、肩胯之相合,内外相合成,其六合又称“心意六合拳”。而心意六合的合,含义是要求身心内外、四肢百骸不论动与静中都要相呼应、相统属、和谐一致,形成一致的合力方向。八卦掌内劲讲究六合归一,即内外六合,如果没有内外六合,就形成不出一股劲,合不出一股力。太极拳则要求内、外三合,也就是六合。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为内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为外三合。外三合在外形上容易练出,而内三合则需要长时间的体悟、琢磨,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奥妙。太极拳能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关键是“合”字,我方的小力与对方的大力合而为一,存在一个合理的角度,合力的方向则改变。太极拳中的“合”要求外在动作与内在体悟相联系,在实战中更要注重“合力”的运用。

“合”是内家拳的核心,既有动作的和谐、协调,又有由外到内的“天人合一”之意。动作的协调统一是练习内家拳的基础,是学习拳术的前提条件,只有达到意识与动作的统一,才能体会到后面更深的含义;由外到内的“天人合一”一是指从外在的表面动作过渡到注重内气、内劲、意念等的习练,二是指注重意识与行为动作的统一、武德与武技的统一、身灵与自然的统一。内家拳技理中的“合”与中国传统文化讲的“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和”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以己之身心应天道之变化,顺其自然,顺势而作,求得大自在、大圆满。

4 对自然模仿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中国古典哲学的观念是“天人合一”。“天”是指自然,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为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古代习武者常象天法地、师法自然,从大自然中吸收营养,模拟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动作、姿态、神情,结合人体运动的规律和技击方法的要求。在自然界中,有种类繁多的动物和芬芳各异的生物,它们对原始武术的产生有一定的作用和影响。自古习武者都非常注重选择清静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去修炼,使身心融于大自然,享受自然对心灵的净化。对人、事、动物、自然界的模仿,丰富了远古的武术。在对自然模仿中,多以效法动物居多。人们在对动物学习的过程中,从不同层面反映了武术仿生的历史轨迹和文化特点,动物仿生在原始武术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社会文化功能。人类模仿动物的体态与特征,并与人的形体运动相结合,经过艺术加工,形成了体育仿生的文化特色,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类生产生活的社会意义与文化功能。

内家拳中对动物的效仿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动作的模仿,二是动作名称的命名。形意拳与太极拳、八卦掌齐名,是一种模仿动物形象的拳术。它不仅模仿动物活动的形象,学习动物的进攻技巧,还模仿动物动作的内意,由心产生意,又由意转化为拳,又称“心意拳”。十二象形指“龙、虎、猴、马、鼍、鸡、鹘、鹞、燕、蛇、鹰、熊”,模仿十二种动物的特长,使人体形体得以锻炼,达到强体和自卫的目的。阴阳八卦掌的身法取象于八种动物的“八身”及其不同的体能特点。八身是:蟒的腰、狮的头、虎的胯、熊的背、蛇的臂(臂似蛇形)、马的腿、猴的肩、鹏的足(爪)。太极拳是一种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拳术;白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着长寿和健康,更有超凡脱俗之意,远非其他的鸟类可比。“白鹤亮翅”不仅是练习太极拳的动作,更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之意。就是在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内家拳的精神内涵得到丰富,更体现出内家拳尚巧、贵化、主静、空松、圆柔的技击技法和追求“天人合一”、以“德”自律的技理指导思想。

5 和合思想对内家拳的积极影响

“止戈为武,止,和也”,“和合”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国武术一直伴随着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受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同时中国武术也影响着中国传统社会和中国文化,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学习武术就是追求君子文化的过程,君子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君子所代表的精神有:正义、谦和、宽容、礼仪、恭敬、至善等优秀传统美德,是中华儿女优秀的道德品质、高尚的思想情怀,成为中华民族明德至上的集中体现。练习太极拳时要:不丢不顶、不偏不倚、立身中正,讲求:中正安舒、刚柔并用、内外共养,在这一点上和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强调“中庸””“中和”的思想相一致。练习形意拳时要头正尾间中正,身正气才顺,正如“身如牮柱,头如顶碗水,不外洒”。头端目正,一身正气,强调保持中正来维系内外的协调统一。

中国文化本质上是和合的文化,“和而不同”和“天人合一”是和合思想的重要体现。内家拳以阴阳、五行、八卦为技法技理,以刚柔、虚实、动静、开合为特点,在阴柔刚劲中追求和谐、统一。“和而不同”思想主要是对内家拳技法技理的影响,它追求和谐和中正,反对扩张和对抗,排斥偏执与私利,加强了各种关系的紧密联系和团结。同时“和而不同”的思想对于内家拳不同门派之间、不同拳种之间和谐共存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而“天人合一”思想则主要是对习武者自身人格品质的影响,它追求协调统一、内外共养,反对贪婪和霸权,排斥功利与背叛。它更强调的是内外的统一,也就是知行合一、善美合一,德艺统一。“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现的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更是武技与武德的德艺双全,追求轻利尚义、诚实笃信、谦和辞让等更是蕴含着和合思想的理念。

6 结 语

当代社会高速、快捷地发展,而人们更应从“慢”中体验生活的乐趣,更加注重“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更加注重文明、包容、礼仪、谦让、和谐的自然之道,回归淳朴传统的“和合”文化,追求健康的体质和健康的文化精神。

和合思想已经融入中国文化,融入内家拳的技法技理,已经成为指导内家拳的指导思想。

“和”在内家拳技法中反映“己”与“他”的关系,强调不主动、不扩张、不侵占,更好地与他人和谐相处,建立团结、融洽的关系;四两拨千斤、借力打力、后发制人、随曲就伸等,反映了和合思想的谦和、和谐、礼争、包容等。“合”在内家拳技理中反映“己”与“己”、“己”与“社会”、“己”与“自然”的关系,注重自身的外练内养、天人合一、融于一体的“合一”关系,体现和合思想重视自身道德品质、人格高尚的培养;对自然模仿的“天人合一”整体观体现了意识与动作的统一(知行合一)、人与社会、自然的多样化的统一和合思想。和合思想贯穿于内家拳整个体系,从思维模式到技法技理规范都深深融注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智慧结晶和道德品质。“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影响着内家拳技法技理,使习练者在修炼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诸多的技术原理,更感受到“文化拳”带来性情的陶冶、思想的升华、精神的愉悦。

[1]黄宗羲.南雷学案·四部丛刊初编第266册[M].上海:上海书店,1989.

[2]林伯源.外家拳与内家拳[J].武术健身,1984(1).

[3]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295.

[4]孟峰年,陈青.和合思想对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启示[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3(1).

[5]王毅.国家间权力妥协概念、历史和作用[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

[6]王杰.和合学:一种观照人类命运和文化的战略构想——评《中国和合文化导论》[J].中国图书评论,2004(4).

[7]孙以楷.老子通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492.

[8]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吴宗周.太极拳内劲[M].贵阳:贵阳科技出版社,1991:3.

[10]于超,肖艳丽.浅议武“易”与八卦掌[J].辽宁师专学报,2007(9):64.

[11]张立文.儒家和合文化人文精神与21世纪[J].理论参考,2007(2):58-60.

[12]王宗岳.太极拳谱[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337.

[13]华博.中国世界武术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

[14]吴殳.手臂录·附卷上[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15]瞿维传.武术太极拳术[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16]田金龙.太极劲两次飞跃的学理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2):28.

[17]方国清.简论“和合”的中国武术[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9(1).

[18]顾燕冲.武术内家拳拳理核心对道教教理教义之现代传承[J].湖北体育科技,2014(12).

[19]张世杰.形意拳养生与实战[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20]马虹.陈氏太极拳拳理阐微[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12.

[21]李开文,聂鹏.动物模仿中的体育文化遗存[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0,26(6).

[22]蒋剑民,黄一棉.中国红武术[M].合肥:黄山书社,2012.

[23]田迥.阴阳八卦掌蟒形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24]周庆杰.太极拳太极剑学练指引[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43.

[25]姜林祥.儒学与社会现代化[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566.

[26]李振刚,方国根.和合之境——中国哲学与21世纪[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89.

The thought of harmony and integrity in the techniques of Internal School Boxing

LIU Xiao-lu

(SchoolofPhysicalEducationandSports,SoochowUniversity,Suzhou215021,Jiangsu,China)

The thought of harmony and integrity is through the whole system of Internal School Boxing (Neijiaquan). The outstanding Chinese wisdom and virtues are deeply melted into the Boxing, ranging from the thinking mode to the technical skill.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harmony" techniques refle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 and "others", "others" and "others", Light Fingers and "unarmed counter move" embody the thought of "skill" and "modesty and courteous", "spar with one's opponent, more for defense than attack" reflects the thought of "ritual" and "harmony". "Integrity" thought reflect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elf" and "self", "self" and "society", "self" and "nature", which are consistent to the thought of the Boxing that values the cultivation of virtues and loftiness of personality. The overall concept of "nature and humanity" reflects the unity of consciousness and action, man and society, the natural diversity of unified thought.

Internal School Boxing; skill; technology; harmony and integrity thought;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2016-12-19

刘小路(1992- ),女,江苏宿迁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G852

A

1009-9840(2017)02-0022-05

猜你喜欢
太极拳技法武术
太极拳的『绝世秘籍』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手绘技法表现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作品一
秀秀台
42式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