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与调节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

2017-11-27 20:04张凯北京体育大学100084
中国学校体育 2017年7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个体体育教师

张凯 (北京体育大学,100084)

如何理解与调节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

张凯 (北京体育大学,100084)

编者按:随着教师年龄和教龄的增长,部分教师进入倦怠期,出现了身体机能的退化,学习欲望减弱,对工作缺乏热情和活力,对教师职业产生倦怠等现象。职业倦怠给教师带来了多方面的消极影响,就教师个人而言,倦怠导致身心疲惫,直接降低了教师的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对社会而言,倦怠直接降低了教学质量,削弱了教学效果。为此,本期本刊邀请相关高校研究者、教研员、一线教师针对体育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感的原因、改善教师的职业倦怠感的方法、如何获取职业幸福感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撰写专题稿件,以期稿件能够给予一线教师实际的指导与参考,起到预防和减少教师职业倦怠发生的作用,同时欢迎广大读者针对相关问题进一步探讨、撰稿并投稿。

作为拥有20多年教龄的“老教师”,近年来有一现象颇呈规律之势:每学期初始之时尚能保持良好状态、精神饱满,及至学期中段已是渐呈疲态、勉力维持,临近期末更是精疲力竭、身体频发各种状况。有次在地铁上,身旁一貌似教师的中年人,打着手机抱怨:“今天一整天的课,可早晨就是不想起来,不想出家门,不想看到教学楼,想起那些学生我就头疼……”望着他一脸倦色,听着他一腔牢骚,感受他极度疲劳,明了他和我一样,都处于职业倦怠状态。

一、职业倦怠是什么

(一)职业倦怠的含义

职业倦怠又被冠以工作倦怠、心理耗竭、心理疲劳等名称,其英文词都是Burnout,用于描述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如教师、医生、警察、护士等,因长期处于高工作时间、工作强度和职业压力下所造成的心理资源耗竭、疲惫不堪的状态。Maslach和Jackson(1981)给职业倦怠定义的3维结构得到多数研究者的认同[1]:1.情绪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指个体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这是职业倦怠的核心成分;2.去个性化(Depersonalization or Dehumanization),指个体以消极、否定或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工作对象;3.低成就感(Diminish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指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降低。

(二)教师的职业倦怠症状

教师是典型的助人行业,其工作的高情感、高奉献、高责任特征,使之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长期工作压力情境下,在躯体、情绪、动机、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高度精神疲惫和紧张状态,常见的现象包括生理疲劳、行为懈怠、负性情绪、缺失动机、消极评价5个方面。

1.生理疲劳:临床案例中,很多心理问题常常首先表现为躯体症状,职业倦怠也是如此。职业倦怠期的教师会自感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表现为头疼、头脑不清晰、食欲下降、睡眠质量下降、倦怠乏力、心悸、胃肠功能紊乱等。而对于体育教师来讲,或许还表现在体能下降、肌肉酸痛、损伤加剧、精力不济等方面。在教师职业倦怠调查中,这些躯体症状得分最高,表现最为突出,表明职业倦怠往往首先反映在躯体症状上。如果教师反复出现上述症状,但去医院检查却未能发现器质性病变,则需要考虑这或许是倦怠惹的祸。

2.行为懈怠:心理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常见的行为症状有:牢骚抱怨增多,对学生漠不关心,对成绩落后的学生缺乏耐心和关注,爱发脾气,课堂疏于管理,进行懒于指导和示范的“放羊式”教学,迟到早退甚至旷职,教学质量下降,生活中不愿与人交流,回避社会交往等。

3.负性情绪:处于职业倦怠期的教师消极情绪明显增多,容易紧张焦虑,注意力难以集中,总感觉特别累且恢复困难,自信心、自尊感下降,畏难情绪明显,无助感、忧郁感加剧,对工作和生活冷漠、悲观。

4.缺失动机:情绪情感耗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成分,处于倦怠状态的教师最常见的心理现象是动机明显下降。原本充满激情的体育教师日渐消极,缺乏工作热情和活力,对上课和训练存在抵触甚至厌恶情绪,教学缺乏激情,成就动机下降,懒惰,什么都不愿意想也不愿意做,例如,不关心训练比赛成绩的好坏,缺乏进取心等。

5.消极评价:处于倦怠状态的教师会对教师职业产生消极评价,怀疑教师职业的价值与意义,缺乏职业认同和身份认同,成就感、自尊感下降,最终或许会导致辞职。

二、出现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职业倦怠研究缘起至今,对影响因素的探讨最多也是成果最丰富的。Schaufei和Buunk(2003)[2]指出,学者们大致从3个层面探讨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即个体层面、工作层面和组织层面。其中,个体层面属于内源性个人因素,即什么样的人容易倦怠;工作和组织层面属于外源性环境因素,即什么情况容易发生倦怠。

(一)内源性因素:什么样的人更容易倦怠

在个体层面上,学者主要关注个体本身特点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主要包括人口统计学变量、人格特征、身份认同、自我意识、教学效能感、成就动机、职业压力。其中,性别、年龄、教龄等人口统计学特征对教师职业倦怠的预测远小于教学效能、职业压力、应对策略等因素。

1.社会比较

张丽华等人(2007)指出[3],社会比较是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研究的新发现。社会比较是将自己的某些特征与和自己相似的人进行比较,个体都是通过社会比较来形成自我观念。根据比较对象,分为上位比较(和比自己优秀的人比较)和下位比较(和不如自己的人比较)。根据比较方式,分为识别(在人群中辨认自己)和对照(将比较对象当做竞争对手)。研究发现,采用上位识别方式,即教师发现自己与比自己更优秀的同事之间潜在的相似性,从长远角度来讲有助于教师职业倦怠的降低。而上位对照(将比自己优秀的人视为竞争对手)和下位识别(发现自己与表现差的人有相似性)比较方式,都不利于产生积极情绪体验,容易引发更严重的职业倦怠。

2.自我观念

自我是个人心理宇宙的中心,自尊是自我观念的核心变量。自尊包括个人自尊和集体自尊,二者都是职业倦怠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个人自尊是个体评价自己的程度和对自己重要感、价值感的体验。高自尊的教师能够拥有更高被需要的成就感和认同感,也能够在遭受不公平待遇的挫折中迅速调整心态,因而较少出现职业倦怠。集体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在某一社会群体中的价值和地位的感觉与认知,包括私人、公众、成员关系和重要作用识别4个维度。Bulter(2005)发现[4],集体自尊的4个维度中,除了成员关系维度之外,其他3个维度都对教师职业倦怠具有影响,教师的集体自尊越高,就越不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3.教学效能

教学效能与职业倦怠关系是研究者关注较多的主题,自我效能理论认为,职业倦怠在本质上就是一种自我效能危机,教师教学效能是职业倦怠的成因,并对职业倦怠起着调节作用。总体来说,高教学效能感的教师,在遇到教学困难和压力时,敢于面对并积极投入解决问题,而非逃避问题和推卸责任,从而能够在工作中做出成绩,得到学生和同行的认可,拥有更高成就感和价值感,不易产生职业倦怠。

4.压力应对

压力导致职业倦怠产生,但压力应对方式在压力与职业倦怠之间起到调节作用。研究表明,采用直接应对(即问题中心的应对方式)的教师有利于降低职业倦怠,而采用间接应对方式(即情绪中心的应对方式)的教师却容易增加职业倦怠。积极应对方式(如问题解决策略、求助策略)比消极应对方式(如自责逃避策略和忍耐策略)更能有效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

(二)外源性因素:什么样的环境更容易发生倦怠

纵观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个体层面上探讨教师职业倦怠的前因变量研究表现得特别活跃,而在工作层面和组织层面上探讨显得较为缺乏(石雷山,高峰强,2010)[5]。在工作层面上,学者主要关注教师工作本身的特征对职业倦怠的影响(甘怡群,王晓春,张轶文等,2006)[6]。在组织层面上,教师的课时量、班额容量、学生问题、职业发展平台、专业晋升机会、奖惩公平制度、群体人际关系等,都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

1.职业认同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个体在社会中总会寻求更高的权利与地位。教师的社会地位是由专业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职业声望等方面构成。当教师拥有更高社会地位时,会有更高职业认同、身份认同和工作满意度,也就更少发生职业倦怠。在中国,传统的“重文轻武”导致社会对体育存有认知上的刻板印象偏差,长期应试教育更加剧体育在学校中被边缘化趋势。在这种背景下,体育教师得不到社会、学校、领导、家长、乃至学生应有的认可与尊重,难以满足其价值感和重要感的心理需求。长此以往,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教师个体都对体育教师这一职业和身份缺乏认同,导致体育教师情绪情感衰竭和个人成就感下降,进而引发离职、旷职、工作投入减退等行为。国内对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结果,显示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师在情绪耗竭维度的高分值,体育教师在低成就感维度最为严重。说明体育教师难以在实际工作中感受到成就与价值,从而引发职业倦怠。

2.角色冲突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人承担的角色越多,由角色转换不适而引发心理冲突的可能性就越大。教师的职业角色是多重的,既要教书育人又要进行学术研究,既要是学生的榜样又要成为他们的朋友,既要对学生成长高度负责又要履行自己家庭义务。Schwab(1982)和Byre(1992)认为,当个体面对种种冲突情境而又被期望做出角色应有的行为时,角色冲突就会出现,如果不能妥善调和这种不和谐,压力就会随之产生,进而出现倦怠。

体育教师角色冲突表现在:(1)近年来,国家在体育宏观战略上发生深刻变革,全社会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明显提升,这既是给体育教师群体带来发展机遇,同时也对其专业能力提出更高标准。体育教师不仅要承担教育者角色,更要成为学习者和研究者。体育教师社会地位的改善,也带来相应能力要求的提升。(2)信息时代、智能时代的到来,人才标准和教育途径发生巨大变化,带来学生观、教育观、教学观的改变,也造成课程与教学改革不断涌现。很多一线体育教师对此颇有苦衷:“刚熟悉一套教材内容,新的教改又开始了,又得换一套内容”“一会儿说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学生的榜样,一会儿又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是学生的伙伴,教师究竟是什么?”频繁的课程改革带给教师观念冲突,任务加剧,引发更多职业压力。(3)在学校中,体育教师往往会承担更多的工作任务,也拥有更多职业角色,他们既是体育课教师、学校运动队教练员、学生体育活动的组织者,还要承担学校安全保卫、后勤建设、学生卫生、组织协调等工作,导致很多体育教师很无奈地说:“我一人身兼数职,都搞不清楚自己究竟是什么身份了”。

3.教学情境

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静态课堂,体育课以其场地大、器材多、环境复杂、干扰因素难以控制、突发事件预料困难等独特室外活动教学情境,加重了体育教师的职业负担,体育活动难以避免的运动伤害成为体育教师最大的职业压力源。相较于其他学科教师,体育教师在课堂上需要投入更多体力和精力,也更容易出现身体疲劳和心理倦怠。

4.自主决策

S chwab(1996)发现[7],当出现下列情况时,教师的职业倦怠会降低很多:(1)当教师个体感到在教学中有更多的自由度和自主权时;(2)当教师确信他们能够参与学校决策时;(3)当教师感到他们的学校组织有一套对教师教学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时。

在应试教育影响下,体育往往被领导、教师、学生视为“副科”,不受重视。体育教师也因此会出现在课时费计算、职称进阶、培训进修、评奖晋升等职业发展和经济待遇上遭受不公平现象。这些遭遇会严重挫伤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其产生消极情绪。

5.社会支持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支持是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预测变量。教师个体得到的社会资源和支持越多,其倦怠程度就越低。而教师职业本身独立性较高的特征,又造成教师在亲人之间、同事之间较少沟通与合作。蔡永红和朱爱学(2013)研究发现[8],社会支持是一个中介变量,中学教师的个人发展、经济收入通过社会支持对职业倦怠产生间接影响。这一结果与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现状相符合,目前,中学教师普遍工作压力较大,教师工作负担普遍过重,而社会支持却普遍不足,这是导致他们职业倦怠的根本原因。

三、如何解决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给教师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多方面的。对教师个体而言,职业倦怠导致教师身心疲惫,直接降低了教师的生活质量、生活满意感和主观幸福感。对社会而言,职业倦怠最直接的影响是降低教学质量,削弱教学效果,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因此,社会、学校和教师自身应该高度重视这一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以防范和减少教师职业倦怠的发生。

(一)体育教师如何获得职业幸福感

1.激发学习动力

职初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更多来源于新工作带来的压力;而教龄10年左右也是职业倦怠高发阶段,职业倦怠主要来源于多年重复性工作带来的枯燥与平淡,此阶段的教师已经能够胜任学校体育各项工作,周而复始的重复教学与训练使得教师渐渐失去学习力和创造力。信息智能时代,知识更新呈现几何量级增长,时代赋予教师的职业角色首先是学习者,学习意识、学习能力、学习意志的提升,是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动因。教师富有创造性,也是缓解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的有效因素。

2.提升专业能力

体育教师需要不断提升其专业能力,包括体育学科知识和技能、体育教学研究能力、教师综合素养。专业化发展,有助于体育教师群体的身份认同和职业认同,从而使其获得职业价值感和自豪感。

3.持续自我成长

职业倦怠的人格因素研究中都发现,有高神经质、低宜人性、完美主义倾向、不切实际价值观的教师,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个体的自尊、自我效能、自我控制水平都与职业倦怠密切相关。因此,培养健全人格,增强自我意识,提高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能力,及教师的持续自我成长是应对职业倦怠的根本途径。

(二)学校如何创设良好的组织环境

1.发挥校长的正确领导作用

在体育教师访谈中,谈及学校体育发展和教师个人成长,几乎所有人都会提及校长的重要作用。校长领导行为反映组织在心理上(关心人)和物质上(关心工作)所能提供给教师的资源,对教师心理与行为影响极为明显。石雷山,高峰强(2010)[5]研究建议:(1)对于效能高的教师,校长应该采取关心人的领导策略,而对于效能低的教师,校长应该采取关心工作的领导策略,这样能有效降低教师的情绪衰竭水平。(2)对于刚工作的教师,校长要注重关心人,而对于工作多年的教师则注重关心工作,这样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成就感。

2.建立公平合理的奖惩制度

工作量过大导致两种反应:一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和质量,拼足力量完成工作,以个人健康和家庭和谐为代价,导致身心疲惫;二是降低成就动机,以教学质量为代价,而这常常导致教师的高焦虑和低自尊。无论何种反应,高工作量最终都会引发职业倦怠。因此,学校要合理安排教师工作量,减少体育教师课堂教学和课外训练学时,增加自主支配时间和精力用于专业进修和教学研究;要建立公平合理的教师奖惩制度,使得体育教师享受和其他学科教师同等标准的薪酬劳务、培训学习、职称晋升的待遇;要加强体育教师的职业价值感和重要感,增强其职业认同和身份认同。

3.营建和谐友助的团队文化

自我决定理论在解释人类动机时强调,人的自主、能力、关系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外部动机得到内化,能够增强个体的内部动机。来自组织的社会支持被一致认为是减缓职业倦怠的有效策略,这种支持既有物质的更有精神的,被视为压力的缓冲器,可以有效提高成员的心理健康。学校要营造积极民主和谐互助的团队氛围,让教师在团队中都能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和认可,具有团队归属感,相信自己在挫折和困境之中能够得到有力社会支持,从而获得力量和勇气以解决问题,获得成长。

[1]Maslach,C,&Jackson,S.E.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J].Palo Alto: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1981.

[2]Schaufeli,W.B.&Buunk,B..Burnout: an overview of 25years of research and theorizing[J].The handbook of work and health psychology.England Chichester: John Wiley & Sons Ltd,2003,383-425.

[3]张丽华,王丹,白学军.国外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研究新进展[J].心理科学,2007,30,(2),492-494.

[4]Bulter S K.Constantine G M.Collective selfesteem and burnout in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ors[J].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ing,2005,9:55-62.

[5]石雷山,高峰强.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多层变量之间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5:521-526.

[6]甘怡群,王晓春,张轶文等.工作特征对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6,1:92-98.

[7]Sikulan Editor,Macmillan.R.L.Schwab.Teacher Stress and burnout,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J].1996.

[8]蔡永红,朱爱学.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其组织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6:29-33.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个体体育教师
住院医师的知觉压力和职业倦怠特征分析及对策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职场人职业倦怠扰
教师职业倦怠何时休?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中小学体育教师创新行为的现状与促进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How Cats See the World
气象行业职业倦怠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