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媒介的改变对于新闻传播效益的影响

2017-11-27 00:04戴梦岚
科技传播 2017年21期
关键词:新闻传播媒介

戴梦岚

摘 要 信息化网络时代,新闻传播媒介的改变对新闻传播有利有弊,是机遇也是挑战。本文通过分析新闻传播媒介改变对新闻传播的积极影响和存在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提高新闻传播效益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 新闻传播;媒介;传播效益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98-0017-02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以手机为代表的自媒体技术的兴起,新闻传播媒介也由原来生活中传统、现实的报纸、广播电视等介质转变为网络世界中虚拟的各种信息传播App终端,如微博、微信、贴吧、视频直播等。平民化、大众化、网络化的App信息传播终端有着内容短小精悍、操作快捷简单的低门槛准入优势,使得人人都可以是新闻事件信息的主动制作者、发布者,而不再是传统新闻转播中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尤其对于社会热点新闻聚集的重要时刻,人人都可以通过碎片化的语言发布评论或信息,原生态地呈现自身观点或再现新闻事件,成为“自媒体”,让全世界倾听自己的声音。因此,可以说,网络信息时代新闻传播媒介的这一巨大变化不仅仅是新闻传播媒介的转移、传播方式的转变,更是网络信息技术和新闻传播特性的高度融合,带来的是公众新闻媒体参与意识的提升和新的高度社会化传播平台的出现,标志着“公民新闻”时代开始和到来。

1 新的新闻传播媒介对新闻传播的积极影响

1)下放“话语权”,丰富了新闻报道的来源和角度。传统新闻媒体的新闻来源主要依赖于本单位新闻记者的采访及兄弟单位的新闻报道,新闻来源和报道角度相对单一。而在当今的“公民新闻”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可以发现并报道亲历、旁观甚至是听闻的有价值新闻信息,而且又由于每个人对同一事件的关注点不同,使得以自媒体为特征的“公民新闻”呈现来源广、角度多的特征。例如,2012年4月12日沈阳中街金茂大厦起火,事情刚一发生就有目击者通过微博图文、微信朋友圈等报道了这一新闻,并进行了动态、持续的关注更新,有人发的是现场整体照片,有人发的是火势火情小视频,有人发的是120、119现场救援情况、有人发布了对该事件的感想等。通过此例可见,新闻新媒介与传统相比,除了有来源广、角度多以外,还有实时播报的动态化、碎片化的传播优点,即通过即时更新、相互补充逐渐形成一条清晰的新闻事件。

2)即时性发布,提高新闻传播效率降低发布成本。“公民新闻”时代传播媒介的普及化也促进了新闻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容易带动公民的参与程度和热情,即便是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可能成为轰动的新闻事件被公民通过各种新的传播媒介以互动、裂变等方式传播分享,从而引发关注,提高传播效率。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后36天,一头猪被从废墟里刨出来而且还坚强地活着,此事虽小,但迅速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广泛关注,并成为轰动一时的热点新闻事件在网上持续发酵,而且还将这头猪亲切地取名为“猪坚强”。另外,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在降低了新闻报道门槛的同时,也省去了传统新闻采访、编辑、交通、印刷、剪辑、后期制作等中间环节,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新闻报道流程,节约了制作成本。

2 新的新闻传播媒介在新闻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1)新闻的真实性有待提高。由于新的新闻传播媒介大多要求文本短小精悍,以微博为例,要求不超过140个字,使得新传播媒介发布和传播的新闻呈现碎片化的文本信息。根据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的信息选择或然率公式:选择的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其中,报偿的保证是指传播者对传播内容的满足度,费力的程度是指传播的难易程度和花费精力大小。因此,在大量碎片化文本信息中,利用新媒介的传播者几乎是在仅凭兴趣、零成本地发布新闻,而不会对新闻的价值加以筛选,真实程度进行辨别真伪,从而造成新媒介的新闻传播碎片化严重,真实性大打折扣。

2)新闻的娱乐性过强。与专业的新闻采编人员不同,新媒介的用户都是普通公众,缺乏专业的新闻素养,能吸引他们传播兴趣的是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如生活的点点滴滴、身边的趣闻轶事、最新的娱乐资讯等,传播的目的只是在于好玩和有趣,以吸引更多的关注和受众。另外,大多数新传播媒介的定位也不是以专门的新闻传播为目的的,以新浪微博为例,新浪微博的定位是“一款为大众提供娱乐休闲生活服务的信息分享和交流平台”,只不过是兼具了新闻传播的功能。以上二者因素决定了新媒介新闻传播的娱乐性要大于新闻性,娱乐性强,而新闻性要低。

3)容易引发网络暴力。新媒介传播的即时性、互动性及裂变式的传播方式容易使某一时间在短时间内形成网络热点,引起大量围观和关注,造成强大的舆论压力,甚至是发表具有伤害性、侮辱性、煽动性的言论、图片或视频,形成网络暴力。例如,2016年5月30日上海世博会韩国明星Super Junior出席,由于其粉丝们的疯狂、暴力行为,引发踩踏事故,致使年轻的武警战士受伤流血,从而引起广大网民对“哈韩”的愤怒和声讨以及对国民素质的反思与探讨,最终演变成为2010年中国网络文化冲突的代表性事件——“69圣战”,数十万名网友相约6月9日晚7时在贴吧、天涯、猫扑等各大网站论坛有组织地反对Super Junior及粉丝的非正常群体性活动。

3 新闻传播媒介转变新形势下新闻传播的发展建议

1)实施“实名制”,更有责任地传播信息。相对现实世界而言,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环境,在没有“实名制”的情况下,网民往往在心理上觉得无所顾忌,认为不需要对自己的言论、行为把关、负责,容易出现口无遮拦、甚至是使用网络暴力的情况。其实,无论在现实中还是网络里,人们的行为、言行都必须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因此,为了让网络从“虚拟”回归“现实”,使网民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责任,必须实行网络“实名制”。从2002年清华大学新闻学教授李希光提出网络实名制到2014年国务院出台并实施信息网络实名登记制度,可见网络实名制是大势所趋并且逐步完善。对于新闻传播而言,这是一次重大的發展机遇,在“实名制”的纯净网络环境下,新传播媒介的新闻传播更加真实、可信、健康、高效,利大于弊。endprint

2)规范引导,提高公民媒介传播素养。除了从立法角度制定相关法律政策加强对网络管理和监督构建和谐的媒介环境以外,更重要的是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一个近年来才被重视和研究的外来概念,是指人们在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来的信息选择、质疑、理解、评估、创造、生产、思辨、反应及处理等能力。只有提高了公民的媒介素养,人们才能正确、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在网络已经普及的今天,有数量众多的网民,他们不单单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更是信息的主动发布者或传播者,面对琳琅满目碎片化的媒介信息,需要他们具备较高的解读和批判能力等媒介素养,以去伪存真,为个人生活和发展所用,从而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公众新闻传播者。

3)优化运营,建立新媒介自我纠偏机制。新媒介有着开放性、互动性和泛娱乐化的典型自媒体传播特征,除了法律法规强制实名、提高网民媒介素养以外,新媒介自身也需要不断优化,建立自身的自我纠偏机制,主动、及时地对错误信息进行纠正。例如,微博的“官微”认证机制。2016年春节“上海姑娘因年夜饭与江西‘凤凰男分手”事件被广泛“刷屏”大规模传播,此时,江西省网络监管部门“官微”出面辟谣,这是一则假新闻,发帖人不是上海姑娘,回帖人也并非江西“凤凰男”,及时制止事件的持续发酵。又如,微信推出的进行过企业认证的公众号服务,采用“订阅推送”模式,将时政新闻、财经信息、体育资讯、社会民生等信息分门别类交由专业化的微信公众号进行制作并不定期推送给订阅用户,从而实现使信息传播服务的专业化和将受众分化,保证信息的准确无误、精准推送和有效传播。

4 结论

虽然新的新闻传播媒介有着提高新闻时效性、传播效率及降低制作成本的优势,同时也存在真实性低、娱乐性强及容易引发网络暴力的弊端,但是在网络和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将传统新闻传播与新媒介融合是必然的趋势。为了扬长避短,物尽其用,必须从净化网络传播环境、提高传播者媒介素养及优化新媒介自身3个方面寻找出路,以保证新闻传播在新媒介传播过程中的真实性、时效性和重要性,最终实现满足受众传播需求及自身发展需要和提高新闻传播效率的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范东升.公民新闻的兴起和启示[J],国际新闻界,2006(1):60-63.

[2]张祖乔,刘辉.论新闻的世俗化[J].新闻爱好者,2010(4):18-19.

[3]梁赛楠.微博客受众的媒介使用研究[D].武漢:华中师范大学,2010.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闻传播媒介
浅析新媒介文学中媒介的影响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当传播遇上新技术,媒体人需怎样的新闻坚守?
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传播力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产学对接路径重构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媒介延伸下的当代设计媒介转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