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摆动技术在田径运动中的作用①

2017-11-28 02:23李程昊
当代体育科技 2017年21期
关键词:髋部加速度力量

李程昊

(南京市体育运动学校 江苏南京 210001)

浅谈摆动技术在田径运动中的作用①

李程昊

(南京市体育运动学校 江苏南京 210001)

摆动技术是田径运动中的重要环节,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运动员跑、跳项目的成绩。摆动的速度、幅度、方向均对跑跳运动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该文以摆动和蹬伸的相互关系为切入点,论述了摆动技术在田径运动中的具体作用,并提出了摆动作用发挥的关键。

摆动技术 田径运动 作用

田径运动发展至今,技术核心已经由力量发展为速度。体现在传统的跑跳项目上,即项目更加追求高速性,讲求技术动作的科学与合理。长期以来,人们对跑跳的技术分析、训练教学的关注点,在于蹬伸的力量与技巧,反而忽视了摆动的重要性。观察传统田径教学或训练不难发现,摆动技术的失范或蹬摆不规律会干扰蹬伸动作的速度,对运动员的运动成绩、人身安全产生消极作用。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运动作用,必须结合具体的跑跳项目与生物力学知识,加深对摆动技术的理解。

1 摆动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

动作完成的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田径运动选手的成绩。从生物力学角度看,人体中的多数骨杠杆,都可以被看作速度杠杆,在速度获取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运动时要充分利用骨杠杆机理,使其速度优势得到全然地发挥。一方面,可以通过减短阻力臂长,拉近支点和阻力点的位置,有效削弱阻力矩,从而借由小力矩做出大动作。以背越式跳高为例,其屈腿摆动以大小腿的折叠为关键,充分的折叠意味着更多摆动速度的获取。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增大阻力臂,即靠大幅度的动作获得更多速度。以铁饼投掷为例,为了使铁饼投掷达到更高的速度,运动员需要做出大幅度的动作,以增加铁饼的旋转半径,而在俯卧式跳高的直腿摆动中,也十分注重阻力臂的增大,从而带来更多起跳力量,进而达到提升起跳加速度的目的。

摆动技术的生物力学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有利于身体保持平衡,跑跳项目伴随着很多大幅度的动作,上肢的摆动可以抵消下肢运动中产生的惯性力矩,保证运动员身体的平衡;二是给予身体更多的加速度,跑跳中的肢体摆动会造成身体重心的调整,如果能够把握好摆动时机,就能够在踏跳离地瞬间提升身体重心,并获得更多的加速度。摆动速度越大,身体得到的速度也越高,重心提升也越高;三是有助于肌肉收缩力量的增加,在摆动方向与身体惯性力相反时,下肢所承载的力量兼有惯性力和人体重力,较大的荷载促使踏跳腿肌肉大幅度收缩,能够带来更多的制动力量或加速度。

结合具体的跳高运动分析,也可看出正确的摆动在踏跳、踏伸动作完成中的作用。在踏跳缓冲段应加速摆动,缓冲至极限时摆动速度也应达到极限;在踏伸时应降低摆动频率,削弱其带来的加速度,保证制动。在踏跳、踏伸动作中采取不同的摆动形式,可以使摆动产生的惯性与加速度更有效地改变跳高效果。跳高运动中踏跳、踏伸与摆动的联系,是人体机能结构的通性,其中的肌肉群退让性动作,也是在各类田径运动中会出现的。因此,采取科学、合理的摆动技术,有助于运动员保护自身安全,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2 摆动技术在运动与训练中的作用

美国知名教练迪尔曼认为“摆动对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短跑中腿部摆动越快,速度也就越快”。加拿大的短跑教练G·麦克则总结出了8条改进跑技的专业练习,每种练习都强调摆腿动作的合理性。

2.1 摆动力量对跳跃的影响

在跳远项目中,起跳力量集中于伸直的起跳腿,但腿部伸直时发力是纵向的,并不会产生横向的力量,因此,起跳力量实际源自摆动腿。在起跳瞬间,腿部和臂部的摆动力传递到起跳腿,再由起跳腿转移至地面。同时,摆动腿位于空中,分担了一部分运动员的重力,得以使其跳得更远。跳远教练约翰·坦斯里反复强调,腿部和臂部的摆动力、腿和臂摆的角度,决定着其给予起跳腿的力量,作用着跳远的距离。只有当摆动力量足够大,且在腿和臂摆到垂直方向制动时,才能产生最大的起跳力量,创造出更优秀的跳远成绩。例如:我国著名跳高运动员倪志钦,之所以能够打破布鲁梅尔创造的2.28 m的世界记录,就是充分发挥了腿部和臂部的摆动力量。尽管专项力量上倪志钦并不强于布鲁梅尔,但在髓关节的柔韧性他更胜一筹,因此倪志钦利用自身强大的柔韧性,强化了摆腿的练习,最终跳出了2.29 m的新高度。

2.2 摆动对支撑腿的蹬伸角度的影响

人体重心经过支撑点后,会进入摆动和蹬伸阶段,身体愈发远离支撑点并逐渐失去平衡。此时身体的总用力方向是向下的,与身体的运动方向相反,支撑腿无法有效控制蹬伸情况。因此,摆动和蹬伸阶段前摆动技术必须规范合理,以确保后续动作的连贯规范。例如:短跑运动员要保持小的后蹬角,以充分压缩肌肉获得更高速度,同时还要在大幅度的动作和快节奏的运动中保持身体平衡,因此必须带动髋部的摆动,让重心尽可能地远离支撑位置。倘若其摆腿幅度不带,未能有效带动髋部,就很难获得较大的重心前移距离,从而影响其奔跑速度。例如:跳远中的“见高不见远”、跨栏中的起跨角度大,主要原因就在于摆动方向错误、摆动幅度小,以至于支撑腿蹬地时的角度较大,没有形成更多向前的水平分力。

2.3 “以上带下”的作用

跑、跳中上肢下肢是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协调配合的上下肢动作,能够充分发挥出摆动的优势,为运动员带来更多的蹬伸速度。相互干扰的上下肢动作,会抵消摆动产生的加速度与惯性,影响运动员动作的快速完成。因此,要想提高蹬伸速度,就需要在反复强化下肢力量的同时,对上肢力量也予以重视。例如:很多西方短跑名将,不仅拥有强大的腿部肌肉,还拥有发达的上肢肌肉,这与快速有力的摆臂能够加快下肢摆动频率是分不开的。

3 如何提升摆动速度

鉴于摆动技术在提升运动成绩上的重要性,田径运动员必须借助科学合理的方式,提升自身的摆动速度。美国生物力学家曼和·斯普拉格提出,“髋部肌肉对摆动速度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我国短跑教练陈家全也指出,在短跑运动员的训练中,会加入更多高部位循环用力的训练,增强其髋部肌肉群的力量,以使其达到更快的速度。

髋部肌肉群中与摆动关联度最高的是伸髋肌和屈髋肌。前者主要在克服重力中发挥作用,因此,需要靠少量高强度的训练,促使其力量提升;后者主要在克服肌肉冲击力、身体重力中发挥作用,因此,需要多量低强度的训练,使其能够快速反应与收缩。在人体腾空后由于缺乏外力作用,大腿的摆动需要靠髋部大肌肉群来维持。强大的髋部肌肉意味着大腿前摆较为快速,而较弱的髋部肌肉则会造成带腿缓慢,甚至出现“后拉腿”问题,极大地影响动作的幅度和完成的速度。因此,运动员需要结合自身田径项目类型,更多地利用针对性训练,不断提升自身高部位的用力能力。特别是要注重髋部肌肉的训练,获得更大的摆动速度,以实现“更快、更高、更强”的突破。此外,对于跑跳项目运动员来说,减轻体重对其摆动速度的提升也有着一定的作用。

[1]冯树勇.中国高水平跳远运动员训练内容体系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6.

[2]王德平,任保莲.跳远起跳阶段摆动腿摆动的运动学特征及对起跳效果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00(5):24-25.

[3]王清.我国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诊断和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建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4]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宋光春,张怀君,李鸣晓.跳远起跳效果评价指标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2(1):54-56.

G808

A

2095-2813(2017)07(c)-0032-02

李程昊(1985—),男,回族,江苏南京人,本科,初级教练,研究方向:体育训练。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1.032

猜你喜欢
髋部加速度力量
“鳖”不住了!从26元/斤飙至38元/斤,2022年甲鱼能否再跑出“加速度”?
健康教育在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护理中的效果分析
老年髋部骨折内固定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比较
医护一体化护理应用于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效果分析
营养支持下加速康复外科护理(ERAS)在老年髋部骨折中的应用效果
创新,动能转换的“加速度”
死亡加速度
麦唛力量 (一)
孤独的力量
向心加速度学习一卡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