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武术对校园文化的促进作用①

2017-11-28 02:23左其正
当代体育科技 2017年21期
关键词:技击中国武术武术

左其正

(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学校 江苏苏州 215021)

学校武术对校园文化的促进作用①

左其正

(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学校 江苏苏州 215021)

武术是一种文化,发展校园武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一步。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健身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武术进校园,发展校园武术,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校园多元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武术 校园文化 传统文化

1 武术的起源追溯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有着无数令国人自豪的发明与创造,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是在中国传统儒道文化的熏陶与影响中成长起来的,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体育文化。谈及武术不得不提的是武术的起源,有关中国武术的起源问题,很多的专家学者都做了大量研究,学术界比较认同的有以下几种观点。

1.1 “斗争论”论

从外在来看,武术的本质功能是技击,技击是武术的本质也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在远古时代的人类生产活动中,环境恶劣,生产力低下,为攫取必要的生存资料进行斗争是在所难免的,在与野兽的搏斗中,人类掌握了踢、打、击、刺等基本的动作要素,这些动作是一种最原始形态的攻防搏斗技术,这也是武术的“雏形”。中国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表现出了一定的技击性,但是不能笼统的把所有的搏斗都看成是武术,因为人类是从动物演变而来的,其本身就具有动物的“攻击”性,我们不能把动物最原始的“斗”归类为最处的武术状态。在自然界,动物们总是能够极好地适应它们生存的环境,通常人们把这种先天的反应称为本能[1],武术并不能说成是“人与兽斗”才产生的。人的社会生产活动推动着历史的发展进程,所以产生了另一种说法:“人与人的斗争”是武术的起源。“正是人与人搏杀格斗,才使得大量磨制锋利的生产工具逐渐演变为互相残杀的武器,使用兵器的技艺及战争所需的搏斗技术逐渐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为武术的产生创造了必要条件”[2]。战争是搏斗的高级形式,武斗是战争的主要形式,而战争也促进了武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1.2 “生产劳动”论

达尔文说过,在布满荆棘的自然界,生存斗争是永恒的主题,对于生物界它无时无刻、无所不在[3],人类要生存下去,就要劳作,生产必要处的生活资料维持生计。在灾害四起、野兽遍地的年代,人类最基本的需要莫过于自卫和攫取事物,生产劳作与自卫应该是当时的主要社会活动。在最原始的狩猎中,人们逐渐的改进生产工具,为了生存需要而加大体能和技能的锻炼,这在无形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武术。

2 武术的概念解析

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开始,而在客观世界认识过程中,人们会逐渐认识到不同事物有着不同的属性,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在感觉、知觉和印象的基础上,经过抽象语言的作用,形成反映不同事物的不同概念[4],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武术”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人类的生存需求与自卫。“武术”作为一个名词,最早见于南朝刘宋颜延之的《皇太子释奠会作》:“偃闭武术,阐扬文令”[5],而当时的“武术”指的是一种军事活动。在1932年颁布的《国民体育实施方案》最早把武术定义为“国术,原我国民族固有之身体活动方法,一方面可以供给自卫功能,一方面可作锻炼体格之工具”。此概念是从武术的功用方面比较笼统的指出了武术的两个功能。此后,直至1988年武术的概念表述为“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 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 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6],此概念的进步在于基本指出了武术的技击本质。事物总是有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对中国武术的概念研究也是如此,经过不断的完善,我们现在所认同的武术的概念是2005年《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武术》中的界定,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功法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7]。

3 学校武术发展

最早武术的发展主要是国家军事的需要,在学校出现以后,才有了学校武术。早期的武术教育内容大都是以礼仪为主,“庠”“序”等学校教育六艺中的礼、乐、射、御、都属于古代武术教育的内容。近代学校武术经历了“土洋之争”和“兵式体操”后才正式进入学校,成为体育课的一部分。1915年,武术被正纳入学校体育课程,各地学校纷纷开设武术课,1932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所专门学习武术的专业学校成立,学校武术的发展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新中国成立后,武术继续得到重视,成为推广项目,随着国家社会的稳定,学校武术教育主要以强身健体和文化教育为主,1996年,国务院学位办通过投票,在上海体育学院设立了第一个武术理论与方法的博士学位授权点,而后将学科确定为民族传统体育学,让武术的学术地位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武术学科与其他一般性学科一样,能够全程培养最高学历人才[8]。现代学校武术的发展是在“大武术观”的指引下以“健身”、“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多元化武术发展。

4 武术对校园文化的促进作用

武术有健身修心的作用,但学校武术更多的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文化的价值。什么是文化,文化一词最早是从拉丁语转化而来的,早在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就给文化下了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法国学者卢梭认为,文化是一种风俗习惯,是可以通过学习或得的基友共享性的相互关联的一种符号。我国《辞海》从三个方面对“文化”进行了释义,指出了文化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文化还泛指一般的文化知识;文化在古代被认为是一种文治和教化的总称[9]。

我们所讲的校园文化即是文化的一种释义,泛指一般的文化知识,同时也是校园物质财富与精神信仰的总和。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无疑是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新时期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体育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武术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4.1 传承优秀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多元发展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发展,形式多样,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武术受传统儒道哲学影响,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武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武术的核心是文化,是武德,武术所体现出的“仁爱”、“和谐”等思想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4.2 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

武术的本质是技击,武术最早被用于争夺地盘的战场上,这也促进了武术的进一步发展。近代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魏源等一批爱国志士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祈求变革图新、挽救国家。甲午战争后,国学大师梁启超抨击“重文轻武”的现状,主张“尚武”救国,发扬“武士道”精神。校园武术的开展,使学生对中国武术的发展历史有一个了解,开展校园武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4.3 促进身心发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武术,属于体育的范畴,体育锻炼能够促进身体素质的提高,练习武术,同样对学生的身体发育具有积极作用。长期练习武术,可以提高学生的肌肉耐力和柔韧性,对发展学生身体协调性有重要作用。武术的练习需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需要持之以恒,这对学生的意志品质同样是一种考验。武术本身是一种内外兼修的运动,在练习武术技击动作的同时,武德中的“仁、义、礼、信”等对学生的精神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实现了外练身体、内修品行的目的。

5 结语

中国武术属于体育,同时又是一种文化,校园武术的开展对于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和谐社会,健康是头等大事,也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校园武术可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促进身体发育,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武术必然会得到进一步发展。武术中的武德对学生的品性也是一个很好的“规训”,有利于个人修养的提升,学校武术的发展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多元性,对校园文化健身具有积极意义。

[1]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2]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2.

[3]达尔文.人类的由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7.

[4]温力.中国武术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5]周伟良.武术概念新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24(1):10-13.

[6]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7]蔡仲林,周之华.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8]王岗,李世宏.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5):84-87.

[9]王威孚,朱磊.关于对“文化”定义的综述[J].江淮论坛,2006 (2):190-192.

G807

A

2095-2813(2017)07(c)-0173-02

左其正(1992,3—),男,汉,江苏盐城人,本科,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1.173

猜你喜欢
技击中国武术武术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人文视域下武术技击术规则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武术“元问题”的历史思考——《中国武术思想史》评析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中国武术有哪些派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