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的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模式①

2017-11-28 05:39王永兴
当代体育科技 2017年7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体质理念

王永兴

(商丘工学院 河南商丘 476000)

基于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的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模式①

王永兴

(商丘工学院 河南商丘 476000)

高校对体育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视程度是提高当代大学生体制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当前环境下高校体育教学的开展要以促进学生体制健康为基础依据,投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加强对学生体育锻炼的指引,使高校体育健康教育模式立足于学生体质健康,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体质健康 高校体育教学 健康模式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大学生体质健康被投入了更多的重视与关怀,健康的体育教学模式也成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体育教学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以学生体质健康为基础,深化“健康第一”“个性发展”“终身体育”的体育教学理念,运用新的教学模式开展对学生的体育教育,真正促进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提高与全面发展。

1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概念

体质由3个方面构成,分别为身体素质、机能与形态,涵盖了人体外部特征与形态、肌肉具备的基础性功能、各个器官所具有的生命活动现象。

健康是对一个人体质状况的衡量标准。健康观从提出到现在内容越来越丰富,是对人们健康观发展的见证,现在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与概念已经不是过去不生病就是健康的理念,而是涉及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情绪健康、道德健康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即现在所说的“五维健康观”,只有与上述5个方面相符合才能够真正算得上健康[1]。“五维健康观”的出现是人们对健康有着深刻认识的体现,表示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也是一种时代的发展理念。

那么体质健康的概念就是指人体的身体外部形态、内部生理功能、身体运动能力以及对社会与环境的调节适应能力等多个方面都表现出较好的状态,而这些方面建立的基础是人体所具有的先天遗传机能与后天能动机能。

2 高校学生提高体质健康的重要性

学生是社会的一个主体分支,是社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文化知识的传承载体,也是新事物发展与探索的承担者。学校的体育教育功能不仅是促进学生当前身体健康,更多的是对学生“终身体育”概念的培养与树立[2]。通过对当前大学生身体素质各项指标的测试能够发现,大多数学生的体制健康指数都与标准有一定差距,高校开展的体育教育课程是大部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获得体育知识的途径,那么高校的体育课程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提高学生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帮助大学生树立现代健康的标准理念,进而使大学生体质健康得到良好提升。很多高校都认识到了“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指导理念,而且对这个指导理念的认识更加全面与深刻,不再单单是对外部形态与内部机能的追求,而是将目光放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做了培养。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是综合素养提高的基础,也是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标准要求越来越高,社会需要的是人格健康、身体健康、具有较强新环境适应能力等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高校是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临界点,作为一名大学生就要在这个临界点培养自己的体育锻炼意识,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并充分掌握一些体育锻炼技巧与技能,树立“终身体育”的体质健康训练思想,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认识到了体育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对体育健康教育与教学模式做了一系列探究,对学生体育教学开展了大量趣味性活动以调动学生体育参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体育锻炼方式得到了优化,并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感受与体验,对体育有了更全面地认识,从而自觉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使身体的各部分机能得到明显改善与优化,向更加自信与全面的方向发展。通过对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视察与总结发现,仍然有一部分学校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性,所实行的体育教学与教学模式与国家要求不符合,无法起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近几年高校学生军训期间身体状况不良反应现象频繁发生,这是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差的直接表现,直接显示出了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与《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之间的距离,同时也说明了高校开展体育健康教育,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必要性。

4 高校体育健康教育模式发展策略

4.1 全面认识体育教学的深刻内涵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大学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要求高校从社会发展实际角度出发,在体育教育模式开发与建立上投入更多的社会性。很多高校对学生体质健康的理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开展的体育相关课程却有限,一般高校的体育课程为每周两节并只在大一至大二学年开展。除了课时少以外,课外的体育锻炼完全属于放养模式,任由学生自由发挥,很多学生出于个人原因而拒绝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这种教学现象与问题不利于学生对体质健康理念的认识,也不利于“终身体育”理念的树立,更起不到身体素质提高的作用。那么高校就需要重新认识体育教育模式,全面认识到体育教育的深刻内涵,把握好新时期下的体育教育理念,体现体育教育的精髓所在[3]。对体育概念的理念不仅仅是字面意思,而是做出深入挖掘,改变体育作为学生提高外部形态与机能的工具。体育是学生生活方式中的一种,它立足于现实,与实际生活相接轨的体育教育才能够真正符合现代社会下对体育的定义。高校的体育教育就需要立足于社会与学生生活实际,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做出不同的体育教育理念与模式,使体育教育能够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与爱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提高综合素养。高校的体育教育需要对学生未来的体育锻炼做出考虑,在传授学生体育锻炼技能的同时,为学生的工作身体素质打下基础,让学生无论在何时都不放弃体育锻炼,以矫健的身姿和自信的人格步入到社会中。

4.2 体育教学中投入更多的人文关怀

现代教育的价值观念是“以人为本”,要求在教学中投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与尊严,把学生作为一切教学活动开展的立足点,将对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的满足作为体育教学目标[4]。我国的体育教育长期受到应试教育思想与模式的影响,所展开的教学活动也很受限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大、与学生的自主意愿无关等。新时期下体质健康理念的提出,需要改变以往的教育理念,将学生发展充分联系到现实,注重对学生实际体质健康能力的获得,真正关心学生的发展。

高校体育教育的人文关怀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在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上,高校可以将一些和学生生活很贴近的体育项目加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在走出校园以后还能够对学习的体育项目进行训练,并成为一种业余爱好。例如,体质健康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育模式可以引入太极、排球、篮球等球类项目,这些都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体育项目,而且又和学生的生活相贴近,不会让学生产生无法达到的心理。

4.3 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与方式

传统体育主要以竞技体育为主,教学内容都是设定好的,并不会将学生的兴趣与爱好考虑在内,这种强制性教育会扼杀学生的个性与体育项目爱好。高校在体育课程设置上可以设置一些学生喜欢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体育训练积极性[5],并建立多种体育效果评价机制,对学生的日常锻炼效果进行综合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对各项活动的完成能力、完成情况、身体表现出的情况等。还要对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根据学生表现出来的运动特点,制定差异性体育教学方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教学内容的丰富有很多参考内容,例如对传统体育项目的融入,高校可以将一些传统体育项目加入到体育教学中,例如少林功夫,但是要把握好尺度,教学内容以强身健体为目标,点到为止,既能够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学活动的热情与积极性,还能获得增强体质的效果,同时对少林功夫的学习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了解少林文化的过程,拓宽学生的眼界与心胸[6]。高校还要丰富体育训练器材,满足学生的不同锻炼需求,并设置专门的急救安全室,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运动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更加投入与安全。

4.4 将安全急救能力培训纳入到教学中

高校体育教学是学生阶段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高校既然作为学校与社会的临界点就需要扮演好应有的角色,做好应该做的事。大学生进入社会以后会面临更多的挑战与艰难,将安全教育引入到教学中来是非常有意义的。高校可以组织开展安全应急培训,提高学生的应急反应能力与自救能力。将一些自救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应急能力与自救能力。当学生具备基本的自救方法以后,能够简单处理一些伤害,而且能够主动避免一些运动伤害[7]。学生在体育课程中能够更好地投入,从而提高自己的体质与健康。同时体育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自己身体状况的关注与了解,使学生具备应用自身知识制定运动与锻炼科学合理的计划能力。

5 结语

体质健康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各个教育阶段体育教学的共同理念,尤其是高等教育阶段,更要注重对学生全面素养的提高,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自由与尊严,加大对大学生社会体育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做出长远的规划。高校的体育教育要秉承体质健康的要义,充分理解当前时代下健康的含义并积极落实。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为社会输送全面健康发展的合格人才。

[1]贾灿.从学生体质健康视角探索高校体育发展趋势[J].湖北体育科技,2015(5):469-470.

[2]张颖.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下的太极拳教学设计[D].首都体育学院,2014.

[3]潘淳浩.高校体育生活化环境的构建与学生体质健康改善的实验性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3.

[4]王全昌,徐国营.高校田径课程边缘化的思考——基于学生体质健康的角度[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分会,2013.

[5]毛艳红,张晓敏,张小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转变[J].山海经,2016(6):120.

[6]王光军.《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5(29):134.

[7]邓向荣.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实践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5,5(32):97-98.

G807.4

A

2095-2813(2017)03(a)-0110-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07.110

王永兴(1983,2—),男,汉,河南柘城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体质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方传芸舞蹈创新理念拾微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中医“体质”回答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