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手段对大学生反社会行为的影响①

2017-11-28 02:23史储瑞韩旭孙卓
当代体育科技 2017年21期
关键词:手段心理体育

史储瑞韩旭孙卓

(1.吉林大学体育学院 吉林长春 130012;2.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公共教学部 吉林长春 130013)

体育手段对大学生反社会行为的影响①

史储瑞1韩旭1孙卓2

(1.吉林大学体育学院 吉林长春 130012;2.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公共教学部 吉林长春 130013)

近几年,在我国很多高校频繁出现大学生犯罪、暴力事件。被社会普遍视为高素质、高学历的大学生群体大有成为犯罪的高发人群之一的趋势,应该受到学校与社会的高度重视。大学校园中多发的不同程度的反社会行为诱发的原因很多,其中心理因素是重要的一个部分。体育活动作为促进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可以对大学生心理进行有效的疏导。该文通过发现大学生反社会行为的成因进而提议通过体育的手段进行有效干预,以减少大学生反社会行为发生的社会现状。

体育手段 反社会行为 大学生 心理健康

反社会行为是指对他人不利的行为[1],又称作消极社会行为,是与亲社会行为相对的一个概念。反社会行为经常会被单纯的理解为暴力恐怖事件,对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产生破坏性的重大行为。但事实上,一切违背社会道德标准的行为,包括一切消极的、缺少社会责任感的行为均称之为反社会行为。在大学校园中常见但却经常被忽视的反社会行为不胜枚举,例如:损害公共财物或他人财物,考试作弊,不尊重师长等行为均可称之为反社会行为。由此可见,研究学生在学习中某一手段对他们反社会行为的影响,从而减少反社会行为现象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基于此,该研究重点探讨体育手段对大学生反社会行为的影响作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研究视角与见解。

1 高校学生反社会行为的成因

目前大学生反社会行为表现复杂多变,而且个体间存在很大差异。以往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反社会行为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1 家庭教育失当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更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观念的灌输及父母思想的引导,对其学习和工作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若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或家庭结构的不合理,都会影响孩子人生观的建立和形成。如:亲人过分溺爱、寄予过高的期望、单亲家庭亲情缺失等因素,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孩子的成长。会让他们产生缺乏归属感、压力过大、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偏低等等问题。大学生一旦存在相关的心理问题,当独自面对纷繁复杂的环境时,易暴露自己内心的问题,进而出现反社会行为。近几年,马加爵案、复旦投毒案等都与家庭和父母的教育难脱关系。

1.2 学校教育的失误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正式步入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学生们的指路灯和加油站。大学教育更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健全人格,才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如今,大学生的整体素质逐渐下降,考试作弊、酗酒斗殴、沉迷网络、自杀、杀人等问题在大学校园中屡见不鲜。在这些问题上,学校及相关教师负有一定的责任。反社会行为的发生并非偶然和没有预兆的,感知到不公的对待进而需要发泄不满情绪是直接诱因。因此学校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公平的学习环境,确保学生应有的权利,对学生加以引导,对于学生诉求积极予以回应,时刻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有问题早发现、早解决,避免学生出现反社会行为。

1.3 社会的影响

现如今国家飞速发展,社会结构不断变化,对于大学生的社会化也产生了一些影响。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这些压力,小部分学生会出现抱怨、自甘堕落现象。很多年轻大学生金钱至上的观念,物质化的浮躁会让很多初入社会的大学生出现迷茫、自卑等心理。内心的任何波动都有可能使得大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反社会行为,成为社会中不稳定的一个因素。

1.4 大学生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

大学生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但是心理远没有达到成熟。在辨别是非、抵御外界因素影响等方面相对较差。内心承受能力不够强,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弱,行为冲动,容易被他人错误的引导。这些特点表明大学生是一个可塑性强、创造性强、精力旺盛,但容易被不良环境影响的一个庞大群体,家庭、学校、老师的正确的引导十分关键。

2 体育手段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

体育手段不单是强身健体的一种形式,也诠释着和平与友谊。在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唯有体育盛会可以暂时平息城邦之间的战争。随着体育竞技的不断发展,各个城邦渐渐的将城邦之间的战争转化为体育竞技比赛,以此来彰显各自城邦的实力。体育手段发展至今,随着各类体育项目的不断发展和科学研究的逐渐深入,体育对于国家、社会、个人等各层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该文所研究的大学生反社会行为相关问题,是否可以通过体育的手段加以引导或预防是研究的重点。反社会行为作为心理学领域所研究的问题,该文探析的重点是体育与心理的相关联系。

2.1 挫败作用

心理学家把需要不能实现时的心理冲突称为挫折[2]。南宋词人辛弃疾在《贺新郎·用前韵再赋》中更是感叹到: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在当下的大学校园中也是如此。当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要学会适应及时调整心态,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体育活动,恰恰可以给人带来挫败体验。一场普通的篮球赛,都有一个共同目标,那就是争取比赛的胜利。队员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合理运用战术,可比赛最终的胜利者只会有一个,那么输掉比赛的一方便要接受失败带来的失落与沮丧。参加体育运动的同学或多或少都将遭遇到这种失败的打击,这种失败的打击所带来的挫败教育可以磨练学生心智,正确的看待成功与失败,提升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适应能力。

2.2 移情作用

现阶段在校大学生以90后居多,年轻的90后在心智尚未完全成熟之时,面对着学习、就业、情感等方面压力,常会感到烦恼、悲伤、忧愁,甚至会在心情长期低落,长期感觉到压抑之后产生烦躁、易怒等情绪。倘若一名学生在情绪出现极大波动,没有及时的教育和疏导,就很可能产生精神障碍或者心理病变。如:神经官能症、抑郁症、偏执症等等。运动是治疗紧张、焦虑、忧郁等情绪的有效途径。人在运动的过程中大脑会分泌内啡肽,能够让人感觉到轻松快乐,紧张情绪得以排解,对情绪调节能够起到良好的作用。

2.3 励志作用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类自身的潜力是无限的,意志更是人类所特有的,拥有顽强的意志品质是完成一切人生事业的必要条件。在体育运动中,在生理条件基本相当的情况下,意志品质更为强大的人才能够笑到最后,取得好的成绩。例如:在马拉松的比赛中,当所有选手的体能已经达到极限,比拼的正是选手们的意志品质。冬泳、滑雪等冬季户外项目,不仅可以提高恶劣环境下的适应能力,也可以培养坚韧、顽强的性格。因此,体育运动也被看作提高个人意志品质的有效途径。

2.4 守规作用

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人在交往的过程当中,需要遵循相应的法则。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个体,遵守道德规范是基本,遵守法律法规是底线。任何一项体育赛事、体育游戏都具有其特定的比赛规则及要求。在体育比赛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大家不约而同的被规则约束着。这种特殊的规则效应能够让人学会遵从法纪,学会约束自己,能够学会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竞技或协作。所有的这些可以培养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在体育比赛之外,学会自觉约束自己,适应游戏规则。进一步的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更加有效地促进个体社会化。

2.5 补偿作用

现阶段的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目前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重很大,家庭条件大幅改善,家庭对子女的重视程度也随之升高,随之而来的是很多大学生养成了追求享乐、回避艰苦的心态。很多大学生无法合理的分配时间,将大把的时间浪费在网络游戏、酒吧等消遣娱乐的事情上,白白浪费时间,产生自卑惰怠的心态。“习闲成懒,习懒成病”,自卑惰怠的心理是诱发心理疾病,阻碍自身成长的重要因素,出现不愿发挥自身价值,拖延症等等表现。而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通过肢体的间歇紧张对身体带来刺激,使人感觉到充满活力,振奋精神。在体育比赛过程中的胜利、完成事先设定的运动目标更能达到激励内心的作用,从而在从事其他事情的时候充满信心。

3 建议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后备军和接班人,不仅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希望,也肩负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如何培养合格的大学生,使其在品德、心理、知识、身体等方面达到全面发展是高校和社会面对的一大难题。反社会行为是心理学范畴内的一个命题,如何减少大学生反社会行为其实质是在探讨运用何种手段可以引导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该文通过分析体育手段对大学生心理的多方面影响效果,认为体育手段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十分有效的手段,也可作为学生工作干部及学校,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首选途径,以此来疏导大学生心理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减少反社会行为的发生,为打造和谐校园,培养优质大学生提供一定帮助。

[1] 李萍.高校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行为[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25-128.

[2] 苗鹏.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效应[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2):158-159.

[3] 刘璐. 反社会行为与社会偏好的逆转:一个实验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15(8):4-13,156.

[4] 陈华东,高松龄,翁慧婷,等.运动亲反社会行为:概念、测量、影响因素及展望[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 55-58.

[5] 范良聪,刘璐,张新超. 反社会行为的实验研究进展[J].经济学动态,2015(4):130-137.

[6] 杨旭垠.大学生犯罪的社会心理成因及对策[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1(1):34-36.

[7] 冯振华,管虹,张骞. 大学生反社会行为的成因与对策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7(22):216,218.

G807

A

2095-2813(2017)07(c)-0245-02

吉林省高教学会高教科研课题2017年度立项课题研究生专项(课题编号:JGJX2017D8)成果。

史储瑞(1992,8—),男,汉,辽宁抚顺人,本科,研究方向:运动训练学。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1.245

猜你喜欢
手段心理体育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战争允许一切手段
我们的“体育梦”
最不受欢迎的手势语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