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作用

2017-11-30 06:33马克忠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44期
关键词:语感课文情感

马克忠

【摘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朱熹曾经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几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朗读,既是传统的,又是时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诵读,是对同学们进行语调、语速、节奏、情感等方面的技能训练和说普通话训练的语文活动。诵读,是让同学们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实践活动。所以,课堂上的朗读,小而言之,是培养语感、形成阅读能力的极为重要的正确途径;大而言之,是教学改革和教师设计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关鍵词】朗读 语感 语文活动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4-0047-02

如今,许多语文老师忽视了对诵读的教学指导,学生也慢慢地淡忘了诵读对自己语文学习上的作用,课堂上少了那声情并茂的诵读声,校园里很少听到那琅琅的读书声。其实,现在选入小学阶段语文教材的范文,很多是名篇、美文,天生就是供人“读”的,而《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中也多次提到应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朗读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性,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1.诵读中存在的问题

1.1诵读目标模糊,学生心中茫然。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常见到这样的场景:全班齐读之后分组读,男生读了女生读,甲同学读了乙同学读。听来书声琅琅,看似热热闹闹,其实,学生们心中一片茫然,因为教师在读前并没有提出明确的朗读目标和要求,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些诸如此类的话:“把课文的某某段齐读一遍”或“某某你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课文”。由于目标的模糊,学生朗读时心不在焉,只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

1.2诵读评价淡化,学生浑然不知。许多教师在学生朗读后,作壁上观,不给予适当的点评,也没有指导学生互相评价,更是没有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进行自我反思。读得好,还是差;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学生浑然不知。当然,点评时教师应当注意评价的方式,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

1.3诵读训练无序,学生不知。诵读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整个一篇课文来看,要遵循“读准——读通——读流利——读出感情”这样的一个训练过程。而大多数教师却漠视这种“序”,无论是学习课文前的朗读训练还是学完课文后的朗读训练,都是要求学生“读出课文的情感”。试问,学生在没有把课文读准读通、读流利的情况下,如何读出课文的情感?当然有些课文通俗易懂,就可以要求学生初读时就读出感情。

2.优化诵读教学技巧

教师一定要注意指导学生的诵读技巧:

2.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划准断句,读好语气和语势。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古文及诗词作品中有很多多音字,音读错了意思也就错了,只有读准字音,才能正确理解文意。语气语势读不准,就无法准确表达出文中的喜怒哀乐之情。要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感,要读出文中的那些整句和修辞手法所要表达的不同情感。

2.2指导学生理出文章思路,掌握文章段落大意之后诵读。如果对文章大意一无所知,只管摇头晃脑大声诵读,背诵的速度肯定快不了,即使背会,也会很快忘掉。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和段落层次的基础上诵读,这样,利用段落层次还可以将记忆内容化整为零,分层诵读记忆,然后合总为一。可以指导学生每层先齐读,再分组读,又自读,后自诵,最后齐诵,分这样五步诵读。用这种诵读方法既可以降低记忆的难度,又可以提高记忆的速度。

2.3指导学生朗读文中的关键句、名句、过渡句和总结句。在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先记住文中的这些支撑句,然后再向句子前后延伸记忆。笔者在自己的班级运用效果非常好。

2.4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诵读,避免学生因诵读形式单调而产生厌恶和抵抗情绪,不能完成预期的任务。因此,为激发他们的诵读兴趣,诵读过程中可用领读,分组读(也可男生女生分组),齐读,师生对读,自读及配乐读等形式;也可以在学生中开展初读、熟读、析读、品读、评读等形式,使学生在情绪亢奋状态中完成诵读任务,达到理想之效。

2.5教师应该经常向学生范读经典课文。教师自己应该首先给学生树立一个典范,以激情昂扬、情感饱满的朗读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学生的情绪和灵魂受到震撼后,常常会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诵读过程中,认真地完成教师布置的诵读任务。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练就过硬的诵读基本功。

3.诵读环节的重要性

3.1诵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美。声情并茂的诵读有助于抒发文中潜藏的情感宣泄,能激发读者的情感活动,使诵读者、作者和听者三者融合在一起,化为一种用语言难以描述的情感力量,震撼人的灵魂,撩拨人的心弦,激发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3.2诵读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学生通过诵读优美的诗文,使这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美的意境就会在联想和想象中产生,能激发学生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使学生在联想和想象中获得种种体验,进而加深对语句诗文的理解。

诵读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更是我国语文传统教学经久不衰的教学方法。我们老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将课文中无声蕴情的文字转化成有声色、溢感情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感觉,去叩击他们的心弦,使其产生思想与感情的共鸣,进入最佳的吸收知识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王晓虹.语文教学中的诵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

[2]邬靓婵.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3]杨丽君.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古诗文诵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猜你喜欢
语感课文情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情感
台上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
语言与言语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