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来中国史学批评研究现状回顾

2017-12-01 03:38黄仁燕
长江丛刊 2017年24期
关键词:史学师范大学学报

黄仁燕

近五年来中国史学批评研究现状回顾

黄仁燕

中国史学批评在历史上发展甚早,但是到20世纪80年代,才真正得到学界的认可,近五年有诸多学者对史学批评进行研究,且有诸多成果得以展示,这些成果,既有中国史学批评的宏观研究,也有断代史学批评和个案史学批评。

中国史学批评 近五年 研究现状

关于史学批评研究状况的分析,白云2011年发表的《趋势和走向:中国史学批评研究30年》[1]一文已有详尽论述,文中指出:“中国史学批评产生甚早,先秦即已滋生萌芽,史部分类中‘史评’类目的设立,已于宋代正式出现。但关于中国史学批评的研究,直至20世纪80年代才受到相应的重视。30年来,学者们在中国史学批评的贯通研究、专题研究、个案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些相关问题已有比较深入的探讨。但总体上看,贯通研究相对薄弱,专题研究众说不一,个案研究发展不平衡。”下文主要对2012年以来近5年的史学批评研究的基本情况再略作分析。

一、史学批评的宏观研究和理论研究

张越认为:史学批评与史学评论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史学批评对于历史学以及史学理论、史学史的学科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2]。刘开军《史学批评传统与中国史学的变革》[3],纵向讨论史学批评传统的形成轨迹及其在中国史学变革中的具体表现,认为“史学批评传统是理性的反省,是理智的观察,是深沉的思考”。瞿林东先生《史学批评怎样促进史学发展》[4]一文则就史学批评对史学的推动作用做了详细阐述。对史学批评作用论述的还有刘开军的《史学批评旨在引领史学发展方向》(《中国社会科学报》报纸日期:2016-04-18)。宋馥香《论史学批评范畴研究的理论意义》[5]对史学批评范畴意义作了论述。阎静《在史学批评中认识史学——试论中国古代史学批评早期发展的路径》(《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2期)分析了对中国古代史学批评早期发展的三条路径。刘开军《动机不纯与眼高手低:史学批评家遭受的诘难与辩》[6]提出,史“史学批评家命运多舛,生前身后遭受了各种诘难,在自我申辩外,还需要史学工作者为之辩护,以更好地发挥史学批评在沟通史学与社会,引导学术发展方向,净化学术风气等方面的学术功能。”讨论史学批评范畴的还有,罗炳良《良史之忧:史学批评范畴的时代特征》(《天津社会科学》2014年02期),宋馥香《中国古代史学批评范畴生成的两种途径》(《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1期)。由上可以看出2012年以后以“史学批评”为主题的总体研究论文比较少,个体研究相对比较多。其中包括对古代个别史家或者个别时代史学批评和近现代个别史家或史著的批评。

二、史学批评的断代研究和个案研究

阎静《史学批评推动史学发展——关于先秦秦汉史学批评的考察》[7]认为,先秦秦汉时期是史学批评发展的早期阶段,“先秦秦汉时期的史学批评,在促进史学发展方面显示出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推动历史编撰形式的发展,推动人们认识史家修养与史学价值的发展以及认识客观历史运动中重大问题的发展。”曹刚华论述了唐僧神清的佛教史史学批评,认为“唐僧神清佛教史学批评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对佛教发展史及佛教宗派、文献撰述、高僧大德的总结与批评;另一方面,则是对传统社会的历史发展、历史人物、史事的评价与反思。”[8]屈宁《清初史学批评的主要内容与特点》[9]一文对清朝初期的史学批评主要内容与特点做了论述。以一部史著或者对一个史学家的史学批评进行分析的有,阎静《一部史书启迪一个时代的史学批评——孔子〈春秋〉史学价值的再认识》(《求是学刊》2016年第4期),娄梦然《苏辙对司马迁的史学批评》(《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6年第2期),刘治立《〈三国志〉裴注对刘知幾史学批评的影响》(《成都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张亚玲《〈史记评注〉批评体系探微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阎静《刘向、刘歆文献整理中的史学批评思想》(《北方论丛》2013年第3期),张宇《裴松之〈三国志注〉中的史学批评》(《辽宁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尤其对刘知几史学批评研究的成果较多,如黄静《刘知幾史学批评的若干原则与理念》(《学习与探索》2013年第4期)一文,对刘知几“择善”与“师古”、“稽古”与“随时”、“尺短”与“寸长”、“革旧”与“取新”四对治史原则作了详细论述。王真《刘知几对两晋史学评述之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和艾静《刘知几关于南朝史学评论之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分析了刘知几对两晋、南朝史学的评论。张泓林,毕兵《刘知幾与章学诚史学批评理论中的几个共通面向》[10]一文则将刘知几与章学诚的史学批评思想进行了理论上相通的几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认为“对刘知几与章学诚史学批评遗产的深入总结,仍是后世史学发展道路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陈得媛《刘知幾〈史通〉对于唐初撰修〈晋书〉的批评》(《郑州大学学报》2017年第1期)一文分析了刘知几对唐初撰修《晋书》的批评,蕴涵了刘知几的编纂思想。李舒婷《李慈铭的历史考证和史学批评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罗炳良《邵晋涵史学批评的理论价值》(《东岳论丛》2013年第11期),刘开军《近代报刊在晚清史学批评演进中的地位与价值》(《江海学刊》2014年第3期),刘开军《“史德”范畴的演进与史学批评的深化》(《天津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王姝《三国吴人华覈的史学批评思想》(《苏州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汤城《王夫之与清初史学批评》(《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李勇《论史学批评中的“中正”(Imраrtiаlitу)——以章学诚和威廉·罗伯逊为例》(《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赵涛《略论《四库全书总目》文学批评的史家意识》(《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7年第1期)等,也都是近年来值得关注的研究成果。最后,瞿林东《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增订本)》[11],在《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的基础上增加了“中国古代史学批评杂述”,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史学批评思想,二是史学批评方法,三是史学批评个案。可以说本书的出版是对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研究宏观和微观研究的重要著述,是在史学批评研究中必不可少的材料。

此外,涉及近现代史学批评研究的成果主要有,刘开军《刘咸炘〈四史知意〉的史学批评理论》[12]一文,对刘咸炘批评前四史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认为“刘咸炘批驳‘无中生有’和‘我注六经’式的评论,在批评原则上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刘咸炘不仅评论‘前四史’,还评骘了历代学者关于‘前四史’的评论,形成了双重批判的特点。他的论著和思想对于 20 世纪初期轻视传统史学的不良风气有针砭的作用。”杨俊光则对齐思和史学思想从理论和实践及特点都进行了论述。其中《论20世纪三四十年代齐思和的史学批评》[13]对齐思和的史学批评目的、史学批评视野以及史学批评关注点进行了分析和论述,认为“三四十年代齐思和的史学思想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学术意义”。《试论齐思和的史学批评实践及特点》[14],通过梳理齐思和的史学批评实践,探讨其史学批评特点,认为齐思和“在史学批评中坚持全面辩证、客观求实的批评原则,注意运用历史主义、知人论世的史学批评方法,以及寓论断于批评的史学批评模式”。张荫麟作为新史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有对其史学批评讨论的成果,杨俊光《张荫麟的史学批评析论》[15],对张荫麟的史学批评思想从史学批评内容、史学批评对象、史学批评态度及史学批评方法论作了阐述。李京京以梁启超史学批评为主题,探讨了梁启超的史学自觉与史学批评(《梁启超的史学自觉与史学批评》,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宋学勤站在21世纪的角度对梁启超新史学思想的解读,可以说是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对梁启超新史学的另一种批评,对于人们现在研究梁启超史学批评是一部启发性的著作。[16]何爱国,颜英《略论章太炎对疑古史学的批判》[17]一文中分六个方面来阐述了章太炎对疑古史学的批判,认为“章太炎对疑古史学的批判基于其强烈的文化民族主义立场,谓疑古史学推倒经、子、古史,起到推翻维系中华民族认同的国史的负面作用。章太炎对疑古史学的批判既有其犀利深刻之处,如对其史观与方法论的批判,亦有一些失误,主要是苛责太深,如对其学术价值与时代意义的否定。”可以说这篇文章对章太炎批判疑古史学进行了比较深刻的论述,对于研究章太炎史学批评有较高借鉴价值。

通过对近五年中国史学批评研究现状的回顾,不难看出在史学批评中进行宏观研究的数量较之前有所减少,反而个案研究增加,但是古代和近现代研究依然不平衡,所以近现代史学批评研究仍然有较大空间。

[1]白云.趋势和走向:中国史学批评研究30年[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2]张越.史学批评二题[J].学习与探索,2013(04).

[3]刘开军.史学批评传统与中国史学的变革[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

[4]瞿林东.史学批评怎样促进史学发展[J].人文杂志,2016(10).

[5]宋馥香.论史学批评范畴研究的理论意义[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

[6]刘开军.动机不纯与眼高手低:史学批评家遭受的诘难与辩[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1).

[7]阎静.史学批评推动史学发展——关于先秦秦汉史学批评的考察[J].人文杂志,2013(04).

[8]曹刚华.唐僧神清的佛教史学批评[J].中州学刊,2015(04).[9]屈宁.清初史学批评的主要内容与特点[J].学习与探索,2013(04).

[10]张泓林,毕兵.刘知幾与章学诚史学批评理论中的几个共通面向[J].宜宾学院学报,2014(03).

[11]瞿林东.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增订本)[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6.

[12]刘开军.刘咸炘《四史知意》的史学批评理论[J].池州学院学报,2012(01).

[13]杨俊光.论20世纪三四十年代齐思和的史学批评[J].安徽史学,2013(02).

[14]杨俊光.试论齐思和的史学批评实践及特点[J].人文杂志,2013(03).

[15]杨俊光.张荫麟的史学批评析论[J].学习与探索,2013(04).

[16]宋学勤.梁启超新史学的当代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17]何爱国,颜英.略论章太炎对疑古史学的批判[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本文系研究课题《书札式史学批评—以近现代知名史家为例》,项目编号:2017TYS040。

黄仁燕,女,彝族,云南楚雄人,历史学硕士,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史学理论与批评。

猜你喜欢
史学师范大学学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华南师范大学作品
华南师范大学作品
埃及编年史家杰巴尔提及其史学“三部曲”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Balance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西方史学通史》第三卷“拜占庭史学”部分纠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