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人文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2017-12-05 23:46徐晓芳
继续教育 2017年11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高职大学生

徐晓芳

摘 要:地方文化课程应用于高职人文教育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地方文化课程课堂教学存在诸多亟待改进之处。对于地方文化课程的改革必须从教学理念的更新开始,而该课程教学理念最大的变革就是教学内容的优化,即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密切关注社会动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无疑能激发高职大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其从“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高职教育中,通识类的选修课课程考核方式往往比较单一,对于考评体系的改革变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人文课程;地方文化课程;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高职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一直被专家和学者认为是未来职业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目前,地方文化课程应用于高职人文教育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些高职院校借鉴本科院校的做法開设了地方文化课程,如江苏、浙江等地的某些高职院校均设有该课程,也编写了相应的教材。例如,《江苏地域文化导论》是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和扬州职业大学精品课程建设中使用的教材,浙江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浙东文化概论”课程,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设置了“宁波商帮文化”课程等。然而,地方文化属于较新的课程,而且该课程在学校多属选修课不受重视,在实践中大多是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因此地方文化课程课堂教学存在诸多亟待改进之处。

一、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理念是教师对于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态度。教学改革就是更新教学理念的过程和表现。地方文化的研究和探讨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能够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地方文化课程的设立是为了培养大学生对本地区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高职大学生大多数来自省内,在高职院校中设置地方文化课程,是培养地方经济建设人才的需要,是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是地方社会经济长远发展的需要。职业院校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必须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建设,扎根区域经济社会建设,融入地域文化。因此,地方文化课程的教学理念一定要契合该课程的特点,即来源于区域社会经济的精神文化并服务于当下社会。

(一)更新教学理念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发展迅速,新事物、新问题不断涌现出来。地方文化课程必须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具有针对性和亲近感,才能满足对高职人文课程的改革创新要求。地方文化课程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相比,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之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让大学生掌握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国传统行为文化、中国传统文学艺术、中国传统教育、中国传统文化的外传播及其对外来文化的吸收等等,授课过程中往往会侧重于历史的阐释,大多数材料来自于浩瀚的历史文献。而地方文化课程虽然以地方历史文化为依托,但是必须紧密联系当下的社会经济生活才能更加具有实用性和趣味性。因此,对于地方文化课程的改革必须从教学理念的更新开始,而该课程教学理念最大的变革就是教学内容的优化,即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密切关注社会动态。

(二)优化教学内容

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促使大学教学内容不断地吸收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消除陈旧过时、庞杂重复的内容,及时引入科技发展的新观点、新成就、新动向,使教学内容永远处在学科发展的前沿。大学教学内容的复杂性要求在大学课堂教学中对其优化和重构。就笔者担任主讲的《浙江文化》课程而言,虽然浙江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但是单纯地讲授浙江文化历史无疑远远不够。文化是不断变化不断更新的,就算是同一个历史人物和历史典故,在不同时代不同人眼里都会有不同的阐释和看法。正如美国新历史主义理论家路易?芒特罗斯所说:“我们的分析和我们的理解,必须是以我们自己特写的历史、社会和学术现状为出发点;我们所重构的历史,都是我们这些作为历史的人的批评家所作的文本建构。”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将教学内容作了较大的优化和补充。首先是对于历史的阐释。大学生是思维最活跃,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群体,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们喜欢从网上获取历史知识,并且乐于通过网络文化这扇窗户来接受历史知识的普及。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再单纯地按照书本上的条条框框来传授知识,而是多选择一些大学生容易接受的历史阐释的方法。例如《明朝的那些事儿》源自历史记载书籍《明史》,加入了小说的笔法,语言幽默风趣,受到年轻人的喜欢。地方文化课程教师可以借鉴书中叙述的历史形象,更多的是借鉴如何将枯燥和久远的历史事件讲得生动有趣又符合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其次是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文化是发展的、流动的,如果单纯讲授古代传统文化的内容,那么基本就等同于历史类课程不能和现实紧密相连。如果要贴近现实,那么只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鉴于课本出版的速度往往跟不上社会的飞速发展,地方文化课程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当下的社会经济生活。例如,在讲到浙商文化时,目前书本上最多就讲到三代浙商,浙江民营企业家创业之初“历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的“四千精神”,新“四千精神”即“千方百计提升品牌、千方百计保持市场、千方百计自主创新、千方百计改善管理”没有被提及,更不用说这两年在浙江乌镇举办的世界互联网大会精神等。最后是对教学内容的整合。为了能够使地方文化课程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和贴近性,教学内容必须由教师进行有效的“裁剪”和“拼接”。例如讲到浙江的文学文化时,可在有限的课时中适当削减对于知名作家的介绍如鲁迅、矛盾等,因为这些大文豪大作家在小学、中学课本中出现的频率太高了,再讲授这些内容易使人产生审美疲劳,所以可以讲一些当代最受大学生欢迎的文学作品和作家,比如《盗墓笔记》的作者南派三叔、《甄嬛传》的作者流潋紫均是浙江的作家。

二、改变教学模式,推行体验教学

虽然目前大学文史类课程也在不同程度上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然而就目前看地方文化课程课堂教学大多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为主。一方面,地方文化课程教学是近年来才在高职院校中有选择地进行,大家对于该课程的教学还是以借鉴《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为主;另一方面,地方文化课程在非常重视和行业接轨的高职院校中多属于选修课,其教学往往得不到重视,更不会提及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了。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无论是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还是用人单位的反馈报告,大家对高职大学生和本科大学生的区别有了较为一致的认同,那就是本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于高职大学生,毕业以后的可持续发展也优于大学生。全面实施高职素质教育,既是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也是提高全民素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使命,高职教育呼唤素质教育。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地方文化课程作为提升高职大学生素质的媒介,更应该发挥其独特作用。而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无疑能激发高职大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其从“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增加课程学习的魅力。endprint

笔者在多年的地方文化课程课堂教学中,不仅着力于更新、改革、整合教学内容,而且对于课堂教学模式作了一些新的尝试。由于受学制时间、生源素质、学校投入等因素的影响,在高职院校中进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和专业课程改革相比难度较大。在地方文化课程中推出体验教学无疑是一个比较可行的选择。西方谚语中有一句话:“Tell me,I forgot; Show me,I remember; Involve me,I understand.”宋朝诗人陆游也曾经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明朝王阳明提出要“知行合一”,其实他们都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王一川在《审美体验论》一书中认为:“体验,就是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即身体力行,亲身实践。”体验式教学法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全身心体验,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倾听,用脚步去丈量,用双手去操作,用身心去感觉和思考。

(一)做好课堂导入工作

作为课堂教学主要环节之一的课堂导入,它的成与败直接影响了该堂课的教学效果。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师的注意力首先是发展人的主动性”。由于文化涵义宽泛,可以说文化无处不渗透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因此相关的资料较多,但是也同时给教学者带来选择上的难度。在讲授过程中,可以寻找一些能引起当代大学生共鸣的视频资料来达到课程导入的目的。尤其是选修课大都安排在下午或晚上时间,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不够集中。例如,在 “浙江的艺术文化”一章中,当讲到王羲之的书法时,引入了一段音乐视频来提高大学生的兴趣。周杰伦和林志玲在2011年央视春晚上曾经联合演唱了《兰亭序》,采用这一视频作为课堂导入,立刻引起了大家的兴趣,然后教学者也可以作一个延伸的教学,例如为周杰伦作词的方文山对于中国古代诗词的借鉴,从而要求大学生多去关注中国传统文化。

(二)推出“学生授课制”

在课堂教学中让高职大学生以自己家乡的一种文化为主题,通过网络、杂志、报刊、书籍等媒介寻找相应资料,不要求面面俱到,而要求讲得深、讲得精。高职大学生大多来自省内,对于家乡的文化有亲切感,比较容易操作。比如浙江金华义乌的同学有很多选择了义乌的“红糖文化”作为讲授的主题,但是不能局限于红糖本身,联系到义乌现在拥有全球最大的日用商品批发市场,许多同学结合红糖本身,讲述从“鸡毛换糖”到“世界超市”的故事。这种思维的拓展除了能增强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其本身就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而自主学习恰恰是一个大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和品格。随着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运用,社会对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自主学习能力成为新时期学习观的最强音。学生在找资料准备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而且效果会比被动听老师讲课要好得多。信息时代使得大学教育必须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感才能保证课堂的吸引力。此外,地方文化课程多属于选修课,从目前大学选修课的现状看,虽然在一个教室学习,但是不同专业、班级的同学之间了解很少。学生自己讲授家乡的地方文化不仅能培养爱国爱家乡的情怀而且能通过这门课程熟悉同学,这可谓是这门课程一个意外而美丽的收获了!

(三)积极组织引导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作为师生互动的重要方式一直为课堂教学所重视。然而,高职大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弱、知识面也相对狭窄,并且,地方文化课程在学校多属于选修课,学生对于该课程重视不够,导致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到课程本身和学生的特点,既要考虑到问题的难度和深度符合高职大学生的承受能力又要能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问题情境后积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索无疑能更加深入地讨论其本质。例如在讲到浙商文化时,先让大家说说自己家乡有名的浙商,这个问题比较简单,高职大学生纷纷如数家珍般的说起来。因为课程内容涉及到浙商的本质,所以任课教师要求学生说说身边的浙商的经历以及他们的表现特征。由于浙江的民营企业数量众多,有一些学生的父母或亲戚就是办厂或开店的,学生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他们可以从中感悟到浙商自力更生、敢于创新和敢于冒险的精神。通过热烈的课堂讨论后,教师再加以总结概括,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还能使教学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三、构建考评体系,提高综合素质

高职教育中,通识类的选修课课程考核方式往往比较单一,考评标准往往是以期末考卷或是递交论文和调查报告为主。现在互联网发达,一些大学生由于对课程重视不够,往往在在网上复制粘贴后上交,难以保证考试质量。还有的教师为了保证课程的正常秩序,将考勤作为考核方法,这就造成学生在上课时敷衍了事,看小说、聊天、玩手机甚至当堂吃零食,不仅大大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情绪和教学效果,而且还打扰了其他同学听课,使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意义大打折扣,提高高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对于考评体系的改革变得尤为重要。笔者对该课程的考核,采取考勤占总成绩的40%,期末考试占30%,课程网站上的相关考核占30%。

(一)注重学生出勤考核

虽然这个方法实施起来会遇到各种制约,例如学生对于公选课的不够重视、学校对于学生上课纪律的监管力度不够、教师怕影响自己的选课率等因素而无法将这一“老生常谈”式考评措施有效地进行,然而任课教师一定要加大力度对学生出勤率进行考核,并且将学生的出勤考核作为教学的常规程序。只有每位大学选修课教师都有了自觉做好考勤工作的意识,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学校和学生对于选修课的重视程度,从而增加选修课老师的自信心和课堂满意度,形成一个师生互动的良性循环。除了提高选修课教师对于学生考勤重要性的自觉认识,学校的制度建设无疑能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就大多数高职学校来说,选修课的时间段往往安排在下午或晚上,而这一时间段几乎成了学校教学管理的死角和盲点。如果有了学校的支持和管理,相信高职大学生在选修课上的出勤率会大大提升。

(二)加大课程实践活动的考核

文史类课程和专业课程不一样,专业课程的实践操作性很强,比如机械专业以拆装机械为主,学生通过教师指导、自己动手学会技能,这类课程因其具有任务驱动环节,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容易被学生接受。而文史类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以教师“教”、学生“听”为主,偶尔穿插一些讨论课题等,实践活动往往得不到重视,就算实践,也是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多属于思政课程范畴。浙江是旅游大省,笔者也曾经试图带学生去浙江的一些景点去感受浙江的旅游文化,但是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例如课时的安排、高校处于较为偏僻之地、学生安全等问题。因为高职大学生大多来自省内。因此,所以让学生自己在课外参加一些自助旅游比较可行。据不少学生反馈,经过地方文化课程的学习,对自己家乡了解得更深刻了。为了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考核,在期末考试中加入一道试题,即“谈谈你去过的一个博物馆”。因为博物馆可以说是一座城市城市文明的象征、标杆。博物馆“是一个重要的城市文化底蕴、‘家珍的仓库、橱窗、研究中心、因此,也可以说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的特殊名片。”博物馆承担了一些社会功能即收藏和展示,还有更为重要的是教育的功能。参观博物馆能非常直观地认识历史感受文化。浙江近年来对于博物馆的建设投入非常大,根据2014年度博物馆年检统计,浙江全省现有博物馆285座,其中国有博物馆163座(包括行业博物馆44座),非国有博物館122座。尤其是省城杭州更是拥有极好的资源。无疑,在博物馆里看到那些出现在课堂上的内容更加容易被接受。例如,讲到浙江文化的发源之一——越文化时,到浙江博物馆能看到干栏式建筑的模型,形象生动逼真,一目了然。endprint

(三)通过课程网站进行平时成绩考核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界出现了教育信息化现象。教育信息化经历了网络化、数字化、集成化阶段,近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泛在化的学习时空、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智能化的教学管理、体验化的学习环境、一体化的教育资源与技术服务正在颠覆传统教育。目前,国内许多大学都把课程网站建设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大家对网络课程充满了期待,例如网络课程的教学资源便利、丰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可以更加频繁和平等,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等。丰富的学习内容不仅使学习变得有趣,而且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方便与快捷。然而,现实情况并不如想象得那样完美,曾经有学者对桂林四所高校在校大学生的抽样问卷调查,以分析桂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网站的利用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精品课程网站的认知水平较低,利用网站学习的时间较少。因此,与大量的资金、人力投入相比,其产生的效益并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归根结底是因为考核机制的滞后性制约了网络课程应有的功效。大家在展示网络课程的种种用途、種种优点时不妨考虑一下如何将它的优势发挥到极致。由于笔者所在的院校很重视地方文化课程教学,已经将《浙江文化》列入学院重点课程建设,因此这几年课程所在团队一直致力于该课程网站的开发和设计。而在课程网站上进行考核无疑是考评一个很好的途径。课程网站上有团队专门为学生录制的慕课视频,通过网络设置和大数据的运用,如一定要无拖拽地看完所有章节的视频资料才能获得分数、参加老师和学生的互动讨论能得到加分等方法来进行平时成绩的考核,教师只需要在后台操作即可。这种方法既能吸引大学生的兴趣并且具有可操作性,还能有效提高课程网站的使用率,从而达到提高高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

四、结语

高职地方文化课程作为一门公选课,虽然受到一些制约,但是作为一名致力于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师来说,还是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更新教学理念和优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模式和推行体验教学、构建考评体系和提高综合素质只是一种尝试,大学生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杨登山,张树礼.依托地域文化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0).

[2]徐蕴琦.大学优质教学理念: 价值与实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5).

[3]盛宁. 二十世纪美国文论[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金卫东.基于全面素质培养的高职院校素质教育[J].教育与职业, 2012(9).

[5]王一川.审美体验论[M].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

[6]第斯多惠(德国).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7]刘向锋,杜莉.论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J].中国成人教育,2012(9).

[8]王磊.博物馆是地方特色文化的集大成和普及传播机构[N].中华新闻报,2007-3-23.

[9]云亮,赵龙刚,李馨迟.智慧教育: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转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10]李玲.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选修课的调查研究[J].高教探索.2017(2).

[11]梁英.桂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网站的利用[J].教育评论,2012(6).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高职大学生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大学生之歌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