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进校园”面面观

2017-12-05 11:26谢宗军
广西教育·D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进校园戏曲专业

谢宗军

今年3月,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教育厅、文化厅和财政厅主办的“戏曲进校园”活动正式启动。根据活动要求,我区今年计划完成戏曲进校园率达50%,2018年实现戏曲进校园全覆盖,形成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促进、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衔接、具有广西特色的戏曲传承保护新局面,为广西戏曲振兴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半年过去,这一活动开展得如何,有哪些值得思考的地方呢?请看本期“文化视野”。

看:戏曲走进各大中小学校

“咚咚咚,锵——锵!”伴随一阵紧密的鼓锣声,2017年广西“戏曲进校园”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专场拉开序幕。广西戏剧院京剧团分别献上了《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红灯记》等经典戏剧,优美的唱腔、精彩的念白、细致入微的表演、一板一眼的亮相,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3月13日开始,自治区组织包括广西戏剧院在内的文化艺术单位,派出演出团队分赴柳州、桂林、百色、河池等地的大中小学校,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本次活动从演出形式到节目内容都做了较大调整,将传统经典剧目专场、戏曲知识、表演讲座、展演与教学相融合,做到寓教于乐。

除了讲授唱念欣赏、身段体验等戏剧知识,本次“戏曲进校园”活动还特别设置了深受学生喜爱的表演互动环节,穿插歌舞小品等节目活跃气氛,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了戏曲的种子,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生根发芽。许多观看了戏曲表演的学生表示,戏曲进校园拉近了他们与传统戏曲的距离,不仅让他们了解到广西的戏曲文化,还能获得多层次的美的享受,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趣味。

广西戏曲历史悠久,形式丰富,文化内涵深厚。壮剧、桂剧、彩调等传统剧种深受群众喜爱。近年来,广西戏曲创作者深入生活,努力挖掘民族文化内涵,传承经典,创新形式,赋予了民族传统艺术新的生命力,涌现了《油茶御史》《第一书记》《冯子材》等一批展现“桂风壮韵”的戏曲精品。

目前,我区已经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近千场,彩调剧《刘三姐》、壮剧《第一书记》、桂剧《打棍出箱》、粤剧《北上》、邕剧《牧虎关》等地方剧种的经典剧目走进区内各大中小学校。同时,我区各级政府及文化教育部门积极创新活动方式,促进“戏曲进校园”活动深入开展,如:河池学院与宜州区共同建立刘三姐艺术学院,排演大学生版彩调剧《刘三姐》并进行巡演;南宁市打造“一场演出、一个课堂、一项培训、一项展览、一套教材”“五个一”模式;柳州市打造“艺术课堂平台+校园展演平台+数字教育平台”集成教育模式;等等。

通过课堂讲台、演出舞台、网络平台“三台”联动,我区地方戏曲进校园活动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戏曲艺术传承文化、涵养道德的独特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做:从欣赏戏曲到走上舞台

“从前只是在台下看戏曲表演,没想到现在自己可以上台表演。”来自梧州市第十一中学的“小戏骨”岑超杰说。在今年3月举办的梧州第二届中小学师生粤剧粤曲表演大赛上,他凭借一曲《粤曲脸谱展英姿》荣获一等奖。

据悉,岑超杰学习粤剧不超过一年。能在短时间内取得这么好的成绩,除了其本人努力外,更与梧州当地重视戏曲教育有关。近年来,为了解决传统艺术断层问题,梧州市提出了专业人士和校园师生联动的戏曲教育思路,培养观众、培育市场、培训人才。

“我们通过名师编教材、名师进校园、名师带学徒三大法宝,重振了地方戏曲艺术。”梧州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梧州当地的文化与教育部门组织了20名专家,对该市200多名中小学音乐教师进行培训,然后通过音乐教师以点带面授课,同时每年举办戏曲比赛,很快就吸引和调动了学生的戏曲热情。三年来,梧州市共有128所学校开设了戏曲课堂,粤剧被列入很多学校的课程中,培养了20多万名小戏迷。

需要指出的是,在戏曲传承与发扬的路上,真正能上台表演的专业演员只是小部分,因此,戏曲教育不能完全执着于培养演员,而应注重培养更多懂得戏曲欣赏、主动接受传统优秀文化的观众。

“中小学的戏曲教育一定要与专业教育区分,以素质教育为目的,戏曲活动要注重知识性、专业性、思想性和趣味性‘四性合一,让学生了解戏曲中的各类知识,突出中华美德思想,让学生真正体会戏曲的乐趣。”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刘侗指出,“中国戏曲发展除了需要专业演员之外,更需要观众。中小学学生学习戏曲不都是为了做演员,而是要通过戏曲教育让他们了解戏曲、热爱戏曲、热爱中华文化,从骨子里植入民族精神。”

去年10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加强学校戏曲通识教育,提出“强化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戏曲内容的教育教学,大力推动戏曲进校园,支持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到各级各类学校演出,鼓励大中小学生走进剧场”等多项要求,应该说正是出于培养戏曲观众、提升青少年戏曲欣赏能力的考量。

孩子的欣赏能力,以及对戏曲的“迷”和“瘾”的养成,应在欣赏过程之中逐渐实现。无论是“台下看”还是“上台演”,都应该遵循艺术发展的规律和形式,注重潜移默化的熏陶,切忌强迫性的干预,否则可能会有损孩子对戏曲的“美好感觉”。

思:如何让“戏曲进校园”更深入

近日,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四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戲曲进校园实现常态化、机制化、普及化,基本实现全覆盖。要有效落实这一目标要求,还需做到“入门引领与专业讲解相结合,举办活动与融入课程相结合”,循序渐进,形成长效机制。

“身背着这青锋海底潜行,又只见众水族纷纷成阵,是蛟螭是鱼鳖异状奇形……”近期,南宁市“戏曲进校园”活动走进该市五里亭第一小学,南宁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的演员们为该校学生带来了传统著名剧目《廉锦枫》,开场一唱,就吸引了现场小观众的目光。

南宁市戏曲表演艺术家李春霞指出:“在安排戏曲曲目的时候,我们就考虑到了小学生的接受力问题,力求所选的曲目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比如《廉锦枫》的‘刺蚌一折戏和《天仙散花》等剧目都是比较活泼可爱的,故事情节也便于小学生理解,比较容易走进他们的心里。”

当学生对戏曲产生兴趣,愿意主动去了解这一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时,“戏曲进校园”才能走进更深层次。“把学生培养成真正的中国人,喜欢中华文化,这是活动最重要的意义。”中国戏曲学院继续教育部主任姚志强表示,“只有进入到课程讲解层面,戏曲才算真正实现了进校园。”

如何进行专业的戏曲知识讲解?专家表示,“戏曲进校园”的内容设计、安排尤为重要,不能追求专业培养,而是要在课程设置上寻求知识性、趣味性和互动性的启发。例如,梧州市不少中小学校将传统曲调与文学、现代歌舞等文艺形式搭配,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词句新编粤曲,让学生听得懂、唱得出。目前,该市创作了《七仙女游骑楼城》《八仙游校园》等20多个校园剧本,深受学生喜爱。

推动“戏曲进校园”,发展戏曲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专业的师资作为保障。从目前来看,能开展戏曲知识讲解和传播的专业教师还远远不够,许多学校还只是依赖校外的戏曲专业人士,校内真正能够开展戏曲教学的教师寥寥无几。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专家指出,普通中小学校开展戏曲教育,毕竟有别于专业学校的戏曲人才培养,因而不能要求每一所学校都配备专业的戏曲教师。要想促使“戏曲进校园”取得实质进展,重要的还是要因地制宜,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例如以一个片区为单位,充分发挥片区内的戏曲表演单位、戏曲人才培养部门的力量,定期为中小学校开展相关的演出、培训、讲座等。中小学校自身也可以有意识地培养一批对戏曲感兴趣、有功底的教师作为本校开展戏曲教育的力量,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通过科研课题的形式,推进戏曲教育深入开展。

(责编 欧金昌)endprint

猜你喜欢
进校园戏曲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舞龙舞狮进校园
乌兰牧骑进校园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优秀剧目进校园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