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考视野下“文本细读”的实施策略

2017-12-06 13:19张欣
课外语文·下 2017年10期
关键词:文本细读高考实施策略

【摘要】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试卷的阅读量增加了,選择题的比例也提高了,这对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愈发紧张的时间内保持较高的效率,“文本细读”是一条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下面,本文以高考改革下的阅读题为研究对象,对“文本细读”的实施策略做一些浅近分析。

【关键词】高考;文本细读;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高考改革下的语文试卷变化

自从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颁布后,历经三年的认真探索,2017年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高考语文科内容改革从构架到内容,都呈现出清晰的格局调整。

纵观语文试卷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阅读量的显著增加。“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都变为必考。改革前,作为选考内容,“文学类文本”往往受到考生的冷遇,很多语文教师也不注重这些文体的教学。因为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其与“实用类文本”比较,阅读难度相对较大,考生对文章主旨、人物形象的把握存在偏差,而且阅读题设置的答案都不太容易从文本中提取出来,“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的得分率相对较低。这次调整不但能对考生素质做更全面的考查,也将对一线教学中存在的轻视文学审美教育的倾向起到纠偏作用。

其次是题型的调整,主要趋势表现为客观题比例提高。毫无疑问,这一变化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将加大学生间的分差。语文能力强、阅读习惯好的考生会在考试中占有优势,思维较机械、阅读习惯差的学生会受到冲击。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更加重视阅读。要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加快阅读速度,提高理解水平,培养信息筛选的能力。

再次就是加入了对“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传统节日、民俗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入了备考范围后,将更有利于彰显语文在高考科目体系中所独具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优势功能,引导考生在完成考试过程中,真切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温润心灵,滋养人生,增强文化自信。

二、“文本细读”与阅读教学

“文本细读”这一概念是20世纪初英美新批评流派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所谓“细读”,是指从作品的结构、修辞、语词等方面对文学作品进行仔细的阅读和全面的评价。客观地说,这与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提倡的“细读文本”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为了“文本细读”走入语文课堂,不少语文教育专家都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究。如著名的学者钱理群、孙绍振、王先霈、王崧舟等人便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了“文本细读”的概念,并积极借鉴其他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提出了全新的阅读分析的方法:立足文本,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方位的精细研读。

这一方法的提出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有指导意义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写道:“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因而高中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引领学生掌握阅读文本的方法。只有教师将“文本细读”策略转化为“文本细读”教学策略,才有可能指导学生科学地、高效地阅读文学作品,以应对高考改革中语文学科的不断变化。

三、“文本细读”的实施策略

任何教学策略拟定与实施的目的还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 目标,从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学情做出的一系列调控行为。那么,“文本细读”教学策略就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阅读活动时采取的具体方法。笔者将其分成了四个层面:文体层面、文字层面、文学层面和文化层面。其中,文体是前提,文字是基础,文学是主体,文化是要旨。四个层面由表及里,相辅相成。

(一)树立文体意识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应该有所侧重。”这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要求。所以,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要教会学生感知各种文体的主要特征:小说阅读要分析人物形象、主题;诗歌阅读要把握意象、情感;散文阅读要体会文章的形、神;新闻阅读要抓住“六要素”。总之,文体不同,内容、情感、技巧也不尽相同。教师必须对文体特征有清晰的认识,并在阅读教学中对不同文体的特点要有所侧重,培养学生树立文体意识的同时,还要教会他们尊重文学规律,为进一步阅读文本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紧扣关键词句

前文提到,当下影响学生分数的一大因素就是考卷中愈发沉重的阅读任务。如何保持阅读的效率和准确度,紧扣关键词句是有效的解决方式,也是破解文意的“金钥匙”。例如题目是了解文本的窗户,教师在教学中要向学生强调细读题目的重要性:有助于把握主旨,体会作者拟题的用意。作品的首尾段落及过渡段是文章的框架,读懂了它们,就明确了文章的大意。当然,在紧扣词句的时候,切记不能脱离语境,因为中文多义性的特点,极易造成文本的误读,所以,细读文本时一定要落实“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方法。

(三)赏析文学技法

在感知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教学活动就可以进入到更为深刻的阅读环节——审美赏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重点鉴赏文本的表现手法、艺术特色,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做到学以致用。更重要的是,还可借此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使学生沉浸在作品创设的意境中,得到灵魂的共鸣与心灵的净化,并进一步思考一些文本涉及的严肃问题:生命的意义何在,怎样体现生命的价值,如何善待自然,等等。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还完成了看似不可企及的教学目标。

(四)领悟文化精髓

但凡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除了生动形象的语言、高超绝伦的文学技法,其深邃广博的文化意蕴更是值得我们传承、发扬的。这些传统文化是五千年文明流传至今的精神财富:屈原的爱国忧民、陶潜的恬淡自然、李白的不慕权贵、苏轼的豪放洒脱……无不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活水源头,在“文本细读”中亟须领悟文化精髓,不但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更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作者简介:张欣,男,石嘴山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中教二级,任教高三年级。

(编辑:龙贤东)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本细读高考实施策略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
小说文本细读的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