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雪要买雪具吗?

2017-12-06 19:44王海燕
三联生活周刊 2017年49期
关键词:雪板发烧友雪场

王海燕

作为安全要求极高的极限运动,滑雪的装备要求极高。对普通人來说普普通通的板子,在发烧友看来,几乎就和手机一样,参数众多且明确。谁都知道,好的装备意味着更多的安全和更良好的体验。但对普通的中国消费者来说,是否购买雪具,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购买滑雪装备的进阶之路

你能想象在过去的2016年,有多少国人为滑雪用品付费吗?虽然我们目前并没有一个整体的数字,但是真实的数据很可能超出我们的想象——根据阿里研究院和波士顿咨询公司联合发布的《中国消费新趋势:三大动力塑造中国消费新客群》报告,在过去的2016年里,单单在阿里的零售平台,就有超过1300万人购买了滑雪商品。

何子茹为这个数字贡献了一点微小的力量,这个去年还在北京工作的“90后”姑娘和身边的很多朋友一样,是从2015年底开始滑雪的。第一次是被朋友拉着去了一家小雪场,夜晚场,摔了两个小时,发誓“再也不花这个冤枉钱了”。结果2016年元旦,她跟男朋友一起去长白山,因为天气原因计划被打乱,玩不了别的,又挨着雪场,于是再次被男朋友拖去滑雪了。这一次,她真正见识了场地空旷、雪质优良的雪场,一下子真正体会到了滑雪的乐趣,发现滑雪果然堪称“白色鸦片”。

回到北京后,她又赶在雪季结束前的一个月里,赶场般地去南山滑雪场连滑了三次,并给自己购买了手套、雪服,这样的“软件”装备也是大多数滑雪爱好者入坑的开始,与其说方便滑雪,还不如说方便拍照发朋友圈。雪镜是进阶的标志之一,何子茹的装备是今年9月刚好赶上雪季去澳大利亚时买的。澳大利亚的雪场更大,方圆百里都有种荒芜感,滑了几趟后,何子茹发现因为雪地的高反光,眼睛开始变得很不舒服。以前觉得没必要买雪镜的她,这时候立刻跑到雪场旁边的装备店里买了一副。

因为和男朋友都喜欢滑雪,她正在考虑要不要买雪鞋和雪板这样的硬件装备。硬件是业内的说法,指的是头盔、雪镜、雪板、雪靴和用于固定靴子的固定器五大类,其余包括护具和衣物在内的装备则被称为软件。何子茹之前了解过,雪板还挺贵的,而且她学的是双板,稍微好点的双板动辄上万元,比单板贵,并且不好看,需要常年保养。她想着,真要买的话,怎么也得再过两三个雪季吧,而她和男朋友两个人才刚刚经过了两个雪季。

从纯租借装备,到购买软件,再到置办硬件,这是现在绝大多数滑雪爱好者的装备升级之路。这和过去专业滑雪爱好者的路线完全不同。曾接受过本刊采访的1949年后第一代专业滑雪运动员韩延珊说,住在长春的他,5岁就跑到滑雪场玩,连用的雪板都是自制的,“竹子做的雪板往脚底下一踩”,就上道了。1953年,吉林成立了半专业的滑雪队,被选入队伍的韩延珊才有了第一套雪服。

2000年退休后,韩延珊开始在面向普通大众的滑雪场当教练,教大人也教小孩。他发现,那些从三四岁就开始专业学习滑雪的小孩,每年光是装备就要换两套,因为长得太快了,昂贵的雪板也要一起更换。

不同的人购买滑雪装备的目的完全不同,业余选手也完全有购买装备的动力,比如在某个滑雪社区,就有人调侃自己的老婆,在购买雪具上发挥了最大热情的只有雪服,每个雪季不重样,花费比雪板都贵,而主要目的则是为了发朋友圈好看。当然,大多数人都赞同滑雪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运动,一开始不要购买任何装备,最好在兴趣和技术都稳定之后,再逐步购置,反正滑雪这项运动,越到高阶,败家的症状会越明显。

装备为什么重要

刘奉喜则是那种标准的滑雪发烧友,他玩的是单板,说到装备立刻开始头头是道,毕竟他拥有的滑雪板就超过了10块,而雪板,也是滑雪这项运动里最重要最昂贵的装备。在刘奉喜看来,界定滑雪发烧友的标准,一个是滑雪频率,另一个就是是否购买了自己的硬件装备(主要是滑板),次数不够、不买装备的都是游客。

刘奉喜是2003年开始接触滑雪的。当时他上“大二”,和几个同学去北京南山雪场滑,一开始租的是双板,没人教,扛着雪板上山下山走了一圈,根本没滑。反而是坐着聊天时,看一个教练教小孩滑单板,觉出了点意思,于是也换成单板在旁边蹭着听,玩了一下午,上瘾了。“这个运动的特点是,一旦接触了就会迅速地喜欢上。”除了刺激,刘奉喜喜欢滑雪的理由还包括“有社交的概念,其他运动都偏向竞技和对抗,但滑雪让人交朋友”。这项运动后来几乎成了他唯一的爱好。

但滑雪的门槛同样很高,对于真正的发烧友来说,装备是迈向更多乐趣的第一步。读书的时候因为没钱,虽然老去滑雪场,天天想着拥有一套装备,但除了东攒一副头盔,西买一副眼镜,刘奉喜一直没能买上自己的滑雪硬件,技术提升也不大。他记得北京卖滑雪装备的店最早都在磁场口“大都会”,不多的几家店又小又窄,但刘奉喜第一次去的时候却特别兴奋,因为当时电商还不发达,雪场里也不卖装备,只能租赁,所有的产品都一模一样,只有在店里,才能有不同类型、不同品牌、不同款式的东西,丰富多样。刘奉喜说自己当时的感觉就是:“觉得这也好那也好,满满当当的。”

直到2007年大学毕业后,攒了几个月工资,一到冬天,刘奉喜立刻给自己买了一套雪板、固定器和鞋子。他清楚记得,固定器买的是新的,雪板是一个比较好的品牌,但买的是试用款,比全新产品便宜一些,三样东西花了将近7000元。有了全套装备,只要有机会,一到周末或放假,刘奉喜就开车出门滑雪,国内不是雪季的话就出国滑,比如去日本北海道,从早到晚,除了吃饭、喝酒、睡觉,全部的时间都用来滑雪了。

高密度的滑雪反过来对装备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发烧友来说,不断置辦装备是不可避免的。刘奉喜现在就拥有超过10块滑雪板,其中一半是因为功能不同必须购买。以刘奉喜擅长的单板为例,国内目前用得最多的是通用型滑雪板,适应所有山形,但对发烧友来说,全能往往也意味着全部不能,因为不同的滑雪项目,对装备的要求完全不一样。

比如根据滑雪场地不同,单板滑雪主要分粉雪、刻滑和公园这三大类。其中粉雪场即雪面未经碾压的雪场,人如果踩上去会直接陷进雪里。普通的单板雪板一般都是对称的,长度则是滑雪人的身高减去20厘米。但粉雪板需要更长更宽,留出使用者在雪板上起跳的空间,因为极端的粉雪场浮力很大,人如果站上雪面,会直接陷下去。并且因为滑粉雪接近于冲浪,滑的时候雪粒会溅得到处都是,所以标准的粉雪板不是对称的,而是将板尾做成燕尾,方便把雪导流出去控制方向。

实际上,就像普通人通过屏幕大小、电池容量、操作系统等参数判断手机一样,发烧友判断一块雪板,同样有长度、宽度、硬度、板形、弹性、有效边长、雪板各部分的材质和制作工艺等各种复杂的基本参数需要考量。这些考量同样融合了不同的场景需要,比如在U形池里滑雪时,出槽的一瞬间,人和台壁是垂直的,然后立起,基本上用的是板刃起跳,这就要求板刃的韧性和弹性强度都非常大,但如果是在大跳台的话,要求的又是板尾和板头的弹性要好。

因此,普通人看到的只是一块平淡无奇的板子,刘奉喜这样的人,看到的却全是技术。如今,刘奉喜每次出门,都会背着大概三四块滑雪板,不同的雪道坚持用不同的雪板,“跟有病似的”。他见过换板子出事的案例。2010年,刘奉喜和同事去崇礼滑雪,上午分开,结果中午接到电话,让他赶紧下山,说他同事不行了。刘奉喜当时就傻了,问:“不行了是什么意思?”到现场一看,他同事躺在那儿,瞪着眼睛望着天,浑身抽搐,意识模糊,所有人都吓坏了,还是见多识广的医护人员安慰他们,说没事,待会儿就好。但几个人还是不敢耽搁,立刻把人带回北京住院,过了半个多月刘奉喜再看到他时,对方脸上还全是疤。

后来刘奉喜才知道,他同事当天用的是一块二手板,早上开始滑的时候就觉得不对头,原来是雪板上的固定器松了。一开始没管,对付了一下,后来彻底坏了,又拿绳子绑了一下,还是不行。可能是想到开了300公里,去都去了,大家都玩得不亦乐乎,这名同事就去雪场大厅租了一个板,结果上去第一轮,直接冲进山谷不省人事。

后来刘奉喜和朋友分析,那天他可能先跟自己的装备较劲了半天,用租赁装备的时候,体力已经不太好了,而对熟手来说,更换雪板本就是一件相当恐怖的事情。“关键时刻,你的意识和身体还是原来的意识和身体,但雪板到关键的时候却不跟着你走了,特别恐怖。”所以如今,如果没有带自己的雪板,他绝对不会站上雪道。

作为一项极限运动,滑雪装备的重要性在于,这项运动需要对用户有全面的保护,因此所有产品都需要独立设计,比如滑雪的头盔就不能用于摩托车或骑行的,因为两者有根本上的区别,骑摩托车的头盔要求全盔,面部全防护,而滑雪的头盔则是半盔,配合专门的雪镜使用,有更高的光线吸收和过滤要求。

极端的中国市场

但刘奉喜还有性能一般的雪板,买过来纯粹是因为具有收藏价值。对这些雪板,他用“收”形容买下它们的过程。他说自己早年收藏了一块知名滑手的自画像纪念款,收的时候国内还没有,是朋友托妹妹从日本带回来30块时,他用5000元匀到手里的。而市面上,这块雪板现在价格已经达到七八万,但其实从实用性来说,这块板子很硬,只适合大跳台,可用的场合不多。

刘奉喜显然没有指望真的要使用它们,采访的时候,他给我展示了他收藏的一块雪板,是雪板厂商在《花花公子》停刊时制作的纪念款。展示的时候,他小心地把雪板放在地上,本来要给我演示某个动作。他明显犹豫了一下,几乎是咬着牙,心疼地说了句“算了”,才象征性地勉强站上雪板,又很快跳了下来。

作为一种某种程度上的亚文化,装备对滑雪发烧友来说还有凝聚认同的作用。刘奉喜做过一个叫“零夏”的公众号,内容全都是关于滑雪的。粉丝稳步上涨后,刘奉喜一开始没想好到底要用这个公众号做什么,最后决定自己做产品,一开始做的是文化衫。刘奉喜记得第一次做了800件,本来是准备做活动时免费送的,结果有些没送到的人直接问多少钱,要买。刘奉喜说,其实衣服做得很浮夸,就是前后硕大的“零夏”两个字,远远就能看到,但粉丝就是愿意买,“大家希望通过一些标志性装备寻求认同感”。

后来,刘奉喜想着,衣服能做,其他装备为什么不能做呢?一头扎进全链条生产,创立自己的雪具品牌,从头盔到雪板全都做了,还赶上风口,在2016年10月拿到千万融资,这也是目前国内为数寥寥自主进行全链条生产的雪具品牌。在那之前的2015年7月,北京申办2012年冬奥会成功,按照国外的经验,这个行业似乎即将爆发,但事实却并不是这样的。

刘奉喜说,在雪具行业,订货是在一季度,供货和销售则是在三季度和四季度。2016年初,很多公司都以几何级数增加雪具订货量,结果2016年雪季一到,发现爆发性增长并没有到来,造成很多公司货品积压,资金链出现问题。实际上,根据刘奉喜的判断,中国的滑雪产业基础薄弱,光是新的雪场建设就需要几年的时间,因此,这种爆发起码要在2018年后才会到来。

滑雪产业技术薄弱的另一个问题是游客太多,无法真正转化成发烧友,也就不会有硬件类的装备消费。去年一年,零夏旗下的品牌总共售出了2000多块雪板,但80%是销往海外,国内绝大多数消费者依然处在买衣服的阶段。这也促使刘奉喜今年调整了生产策略,去年在品牌诞生的第一年,出了十多款雪板、一款雪服、三款雪裤,今年他已经将雪板缩减到不足十款,雪服则增加到四五款,同时增加了一款头盔、两款雪镜,销售重心显然是游客。

在刘奉喜看来,在国内,无论游客还是发烧友,在踏入滑雪这个领域时,装备依然是高门槛,不光体现在装备的单价上,也体现在装备市场上。对雪场来说,租赁雪具其实是沉重的包袱性资产,装备属于消耗品,淡季需要保养维护,还涉及到重新采购的问题,并且无法实现差异化,以雪板为例,为了保证雪板禁摔防撞,雪场的租赁雪板采用的都是挤压工艺制成的,比普通雪板更硬,滑行体验普遍糟糕。

另一方面,中国的滑雪游客虽然在快速增长,但国内并没有独立品牌的雪具厂商和成熟的雪具市场。虽然刘奉喜建议,在专业人士领路入门之后,就可以考虑购买滑雪硬件了,但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还有一个艰难的选择:到底选价格极端高昂的进口品牌,还是网络上便宜的劣质产品。

猜你喜欢
雪板发烧友雪场
我身边的发烧友们 音响玩家访谈录
冰雪经济
互动-共生:雪场发展与城市文化
如果你是发烧友,请不要忽略它 Oehlbach NF 214 SUB
90后影音发烧友都在玩什么?怎么玩
高山滑雪场游客安全救护模式研究
——以张家口崇礼区为例
“酷”雪一族 拓乐车顶雪板架评测
推雪板避障方式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