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扶志扶智 助力精准扶贫

2017-12-06 03:17李新玉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扶志扶智党员干部

李新玉

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把扶贫提高到新的战略高度,提出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的力量,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到脱真贫、真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就必须做到精神脱贫和物质脱贫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对此,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方法和手段,“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只有在思想上“扶志”、能力上“扶智”,才能充分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原动力”,进而真正引领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

扶贫先扶志,立起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物质上的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贫困,不想脱贫,不愿脱贫。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一些地方存在着干部作用发挥有余,群众作用发挥不够,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干部干,群众看”“干部着急,群众不急”“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现象,就是“精神贫困”“认穷命”、依赖思想严重的突出表现。没有内在动力,再好的政策也会像重拳打在棉花上,帮扶再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可持续脱贫只能是一句空话。只有把贫困群众自己主动脱贫之志气“扶”起来,把“内因”激活起来,脱贫的办法和路子才会多起来。扶贫需要创新工作方法,把握扶贫原则和底线,扶贫扶志不扶懒,倡导崇尚勤劳、鄙视懒惰的社会风尚;要改变给钱、给物的单一输送扶贫方式,通过生产奖补、劳务补助、公益岗位、以工代赈等方式,让贫困群众尝到勤劳脱贫的甜头,感受到党和国家扶贫政策带来的实惠,真正树立起“自己干、政策帮,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精气神。

扶贫必扶智,增强致富本领。扶志是先决,扶智是关键,智随志走、志以智强。摆脱贫困要树立志气,也需要智慧和能力,包括解决生产生活中困难问题的知识、经验、技能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扶贫必扶智、阻止贫困代际传递”,传达出来的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实践证明,“输血型”扶贫只能够解决“一时”而不是“一世”的贫困问题,扶贫不扶智,就会出现知识匮乏、能力不足,有体力、无技能的现象,无法拔出穷根,甚至造成贫困的代际传递。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就要求扶贫工作要着眼长远,统筹规划,从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入手,既要着力解决贫困地区文化生活缺失、精神生活比较匮乏、经济落后等现实问题,又要注重宣传和鼓励贫困群众通过加强子女教育来改变命运;既要注重产业扶贫,又要从提高农民的技能素質入手,结合贫困群众的自身条件和能力,量身定制、量体裁衣,实现“订单式”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一门技术,真正做到“一技在手、全家脱贫”。

精准合力施策,志智双扶见实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六个精准”的要求,河南省量化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标准,实化政策措施,强化领导责任,出台“扶贫对象精准识别”“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扶贫资金管理”“贫困退出”“脱贫成效考核”五个实施办法,抓转移就业、产业扶持、易地搬迁、社会保障、特殊救助等五项重点工作,强化教育、交通、医疗、水利、电力等五大基础建设。与此同时,各级还选派了1.2万名驻村第一书记,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村全覆盖,并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一帮一”活动,机关党员干部主动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加深了机关党员干部对农业、农民、农村的认识,增进了同人民群众的情感。截至2017年9月底,河南全省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88.4万人,产业扶贫政策覆盖67.2万贫困人口,教育扶贫资助了52.19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累计28.4万人次贫困劳动力参加了就业技能培训,各类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2.8万人,困难群众大病保险、大病补充保险合计在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在政策范围内平均报销比例达75%。2017年,河南省将有100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立下愚公志,啃下硬骨头。脱贫攻坚激战正酣,进入了攻坚拨寨的冲刺期,我们面对的将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难度更大的“硬骨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和党员干部发扬“滴水穿石”般的韧劲,进行细而又细、实而又实的工作,用“扶志扶智”的“药方”斩断穷根,让贫困群众从精神上先富起来,从能力上强起来,确保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最终取得这场脱贫攻坚战的胜利。

(作者系河南省脱贫攻坚督查巡查组第八组成员)endprint

猜你喜欢
扶志扶智党员干部
30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走进遂宁“扶智”
天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打好扶贫“组合拳” 以扶志促脱贫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鱼渔并授,扶志更扶智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涵养“三气”扶贫扶志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助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党员干部要姓“党”